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国际保护地资源代表性与国家公园建设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田野, 李江风, 汤晓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Resource representa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and 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park development in China

TIANYe, LIJiangfeng, TANGXiaoj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 李江风,E-mail: jfli0524@163.com
收稿日期:2018-09-18
修回日期:2018-11-30
网络出版日期:2019-03-20
版权声明:2019《资源科学》编辑部《资源科学》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501183)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田野,男,湖北恩施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国家公园与国际保护地相关研究。E-mail: 395179483@qq.com



展开

摘要
国际保护地是在国际上具有独特价值或突出意义的区域,其保护的资源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而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两者在保护对象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研究国际保护地的代表性资源,可为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资源层面的参考。本文以中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为研究对象,从建设目的和保护对象方面剖析其资源属性,并对122处国际保护地的建设现状、代表性资源进行梳理,分析资源代表性应具备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保护地的资源代表性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典型性、特有物种的唯一性、地质资源的科学价值、景观的美学价值、文化遗产的象征性5个方面,在资源管理上通过定期评估考核的方式保障资源的公益性利用。国际保护地的代表性资源可为国家公园的建设和选取提供参考,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可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特色内容,在资源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公众的国家公园公益性意识。

关键词:国际保护地;资源代表性;国家公园;文化遗产特色;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are areas of unique international value or significance, and the resources they protect should be representative. The main purpose of China's national park construction is to protect the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natural ecosystem. There are certain similarities in the protection objects between them. Studying the representative re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 This paper takes China's UNESCO World Biosphere Reserves, Global Geoparks, and World Heritage Sit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We further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representativeness of its natural ecology, geological features,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way of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 representation in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resources in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is reflected in the typicality of ecosystems, the uniqueness of species, the scientific value of geological resource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landscapes, and the symbolic nature of cultural heritages. I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public welfare use of resources is guaranteed through regular assessment. The representative re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selection of national parks.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s are profound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national representation can be used as a special feature of national park. In resource management, we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public awareness of public welfare in national parks.

Keywords: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resource representativeness;national park;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World Biosphere Reserves;Global Geoparks;World Heritage Sites

-->0
PDF (2608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田野, 李江风, 汤晓吉. 中国国际保护地资源代表性与国家公园建设[J]. 资源科学, 2019, 41(3): 484-493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9.03.07
TIAN Ye, LI Jiangfeng, TANG Xiaoji. Resource representa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and 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park development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9, 41(3): 484-493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9.03.07

1 引言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1]。因此,保护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是其建设的主要目的。但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丰富多样,需要对其进行保护的保护地类型繁多,代表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且具备哪些特征,是目前国家公园应研究的关键问题。
国际保护地是由国际组织联合各个成员国为保护和维持具有世界突出意义和价值的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陆地和海洋。其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 MAB)、世界地质公园(UNESCO Global Geopark, UGGp)、世界遗产公约(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WHC)是中国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保护具有突出意义和价值的生态、地质、人文类资源,为国家公园代表性资源的选取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从成熟国家公园体系的经验来看,部分国家公园建设时间比国际保护地要早,而国际保护地对代表性资源的保护被认为是国家公园的重复,因为国家公园已提供了最高级别的保护措施[2]。其中世界地质公园包含了国家公园中具有代表性的地质资源部分,但与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别是,地质公园通过旅游和科普的形式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3],而大多数国家的国家公园受到非常严格的保护,不允许任何发展建设[4];世界遗产保护了突出价值的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虽然在资源保护上国家公园做得更全面,但世界遗产拥有更高的国际知名度,对游客增长有正向影响[5];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除了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还提供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国家公园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经验[6]。归纳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在国家公园与国际保护地重叠的地区,其代表性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的是保护与管理的方式。目前中国的国家公园刚刚起步,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索[7,8,9,10,11,12]、机制研究[13,14],以及目标管理[15]、社区管理[16]等管理层面,对国际保护地资源的研究多集中于资源特征[17]、资源评价与保护[18]、可持续利用[19]等方面,关于国家公园与各类保护地关系的研究也集中在国家层面[20,21,22],尚没有关于国家公园与国际保护地资源代表性相关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参考国际相关经验,基于国家公园在建设时如何选取具有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的问题,从国际保护地的资源代表性出发,对中国已有的代表性资源进行详细调查,明确资源代表性应体现在哪些方面,总结资源代表性应具备的特征,以期为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2 国际保护地建设目的与保护对象

2.1 国际保护地建设目的分析

本文所指的国际保护地是由联合国发起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World Biosphere Reserves,WBR,以人与生物圈计划认定的特定场所)、世界地质公园(UGGp)、世界遗产地(WHS)为对象。分析各国际保护地建设目的,可从中发现三者间存在的共性及差异(表1)。
Table 1
表1
表13类国际保护地类型建设目的及保护对象
Table 1The construction purposes and objects of three kinds of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保护地WBRUGGpWHS
建设
目的
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力量,以合理及可持续地利用和保护全球生物圈资源,增进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全方位关系,探索示范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保护地质遗迹资源,科普地学知识,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保护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或自然遗产提供经济、科学和技术支持。
保护
对象
有代表性的主要生物地理区域的各种生态系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拥有经科学专家独立核实具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产。文化遗产: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遗址。
自然遗产: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自然地区、地球演化例证、生态系统、动植物群落、自然栖息地。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章程框架》[23],《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IGGP)章程及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操作指南》[24],《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5]整理所得。
新窗口打开
各国际保护地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与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是从生物圈、地质地貌、文化和自然等不同的资源角度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强调寻求解决全球资源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同时它还是从地方到国际尺度上试验和示范可持续发展创新性方法的理想场所;世界地质公园在侧重对地质资源保护的同时,还要求承担对地学知识进行科普教育以及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世界遗产分为文化和自然两大类,主要侧重于对有突出价值的文化或自然资源的保护。

2.2 国际保护地保护对象分析

通过对联合国公布的框架和操作指南的梳理,规定的国际保护地的主要保护对象和内容,可以判断其保护资源具备何种属性。限于篇幅,本文仅对《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章程框架》[23]、《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IGGP)章程及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操作指南》[24]和《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5]中对资源的要求进行分析(表1),对边界要求、功能分区、保护监测等不作评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资源对象以生态系统为主,强调区域“代表性”和“重大意义”。世界地质公园规定其成员必须拥有国际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其资源对象应具有国际意义和全球的代表性;世界遗产强调是对全人类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包括有“独特性”“超越国家界线”“地区遗产的代表性”等含义[26,27]
总的来说,国际保护地从生态、地质、人文等不同的角度对资源进行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能成为联合国国际保护计划的一员,其至少有一项资源在国际上是有重要意义和突出价值,在相应的资源领域具有代表性。但不同的国际保护地所涉及的内容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未对资源的整体进行保护。

3 中国国际保护地资源代表性

中国共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33处(截至2018年6月),世界地质公园37处(截至2018年6月),世界遗产52处(截至2018年6月),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2处,世界文化遗产36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处。从各国际保护地的发展来看(图1),中国长期对申报保持着较高的热情,尤其是在加入各保护计划之初,各保护地都拥有相对高产的数量,经过几年的发展,随着管理机构和政策法规趋于完善,国际保护地的发展趋于稳定与可持续状态。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1978—2018年中国历年各联合国国际保护地类型获批数量
-->Figure 1The number of UNESCO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approved in China from 1978 to 2018
-->

3.1 中国各国际保护地资源代表性

中国国土辽阔,资源类型丰富,其中不少具有代表性资源的地区已经成为国际保护地的一员,更有22个地区加入多个国际保护地(表2)。各国际保护地的代表性资源都具有独特性,重复度较低。
Table 2
表2
表2中国不同国际保护地类型代表性资源
Table 2The representative re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in China
名称保护地类型代表性资源名称保护地类型代表性资源
神农架WBR
UGGp
WHS(N)
北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川金丝猴、构造地貌九寨沟WBR
WHS(N)
高山喀斯特水体景观、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非凡的自然美景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青城山-都江堰)WHS(N)
WBR
WHS(C)
大熊猫、绿尾虹雉等珍稀物种及栖息地、大型水利工程、道教建筑群宝天曼(伏牛山)WBR
UGGp
综合性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秦岭造山带地质构造遗迹、恐龙蛋化石群
延庆(长城)UGGp
WHS(C)
燕山运动地质遗迹、长城遗址敦煌(莫高窟)UGGp
WHS(C)
雅丹地貌、鸣沙山、莫高窟佛教艺术杰作
武夷山WBR
WHS(M)
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考古遗址三清山UGGp
WHS(N)
中生代花岗岩地貌、绝妙的自然景观
云南石林(南方喀斯特)UGGp
WHS(N)
石林地貌命名地、绝妙的自然景观黄山UGGp
WHS(M)
中生代花岗岩地貌、文学艺术文物、奇峰异石美景
泰山UGGp
WHS(M)
侵蚀地貌、古建筑群及历史遗迹、壮丽美景房山(周口店)UGGp
WHS(C)
北方岩溶地貌、北京人遗址
张家界(武陵源)UGGp
WHS(N)
砂岩峰林地貌和岩溶地貌、美丽惊人的风景黄龙WBR
WHS(N)
珍稀动物、森林生态系统、石灰岩梯田与湖泊
五大连池WBR
UGGp
火山遗迹、火山堰塞湖、火山地貌茂兰(南方喀斯特)WBR
WHS(N)
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锥状喀斯特
庐山UGGp
WHS(C)
第四纪冰川遗迹、构造地貌、山水文化泰宁(中国丹霞)UGGp
WHS(N)
青年期丹霞地貌、火山岩地貌、花岗岩地貌
龙虎山(中国丹霞)UGGp
WHS(N)
丹霞地貌和景观丹霞山
(中国丹霞)
UGGp
WHS(N)
丹霞地貌命名地
锡林格勒(元上都遗址)WBR
WHS(C)
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游牧民族文化、古代都城遗址天山(博格达)WHS(N)
WBR
温带干旱区大型山地生态系统、原始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长白山WBR森林生态系统、珍稀物种及栖息地兴凯湖WBR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湿地生态系统
梵净山WBR森林生态系统、独特的景观资源车八岭WBR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西双版纳WBR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天目山WBR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亚丁WBR羚牛等珍稀濒危动植物山口WBR红树林生态系统
珠穆朗玛WBR极高山生态系统、世界最高峰盐城WBR丹顶鹤等候鸟及其栖息地
丰林WBR野生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蛇岛-老铁山WBR蛇岛蝮蛇、候鸟及其栖息地
白水江WBR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汗马WBR典型寒温带原始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
高黎贡山WBR高山及亚高山自然景观、白眉长臂猿栖息地鼎湖山WBR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白鹇、穿山甲等及其栖息地
佛坪WBR大熊猫、羚牛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井冈山WBR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达赉湖WBR珍禽、湿地及草原生态系统南麂列岛WBR海洋贝、藻类及其生态系统
猫儿山WBR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牛背梁WBR羚牛秦岭亚种及其栖息地
赛罕乌拉WBR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可可西里WHS(N)藏羚羊等高原特有动植物、高原生态系统
峨眉山-乐山大佛WHS(M)佛教寺庙建筑群、亚热带山地原始植被景观三江并流WHS(N)杰出的自然地貌奇观、生物多样性
澄江化石地WHS(N)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北京故宫WHS(C)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明清皇家陵寝WHS(C)明清陵寝建筑龙门石窟WHS(C)石窟、佛龛、石刻艺术
名称保护地类型代表性资源名称保护地类型代表性资源
天坛WHS(C)坛庙建筑群杭州西湖WHS(C)西湖十景、文化史迹
苏州古典园林WHS(C)私家园林颐和园WHS(C)皇家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WHS(C)皇家园林、历史文物曲阜孔府、孔庙、孔林WHS(C)儒家文化及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WHS(C)道教文化建筑群五台山WHS(C)佛教文化及建筑群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WHS(C)战国至东汉时期岩画群秦始皇陵及兵马俑WHS(C)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陵寝、兵马俑
平遥古城WHS(C)完整古代城市建筑丽江古城WHS(C)特色古代城市建筑
皖南古村落: 西递、宏村WHS(C)徽派古民居建筑群土司遗址WHS(C)少数民族地区建筑遗迹
澳门历史城区WHS(C)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殷墟WHS(C)商朝晚期都城遗址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WHS(C)藏式建筑群大运河WHS(C)最长最古老的运河、水利工程的杰作
云冈石窟WHS(C)石窟群、石雕艺术福建土楼WHS(C)闽西南山区民居建筑群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WHS(C)水稻与梯田等田园景观丝绸之路WHS(C)古代商业贸易路线、遗址、文化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WHS(C)高句丽时代陵墓、壁画开平碉楼与村落WHS(C)中外文化结合的建筑群
郑州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WHS(C)最古老的天文台、祭祀礼制建筑群鼓浪屿:历史 国际社区WHS(C)传统的闽南风格与西方古典风格建筑群
镜泊湖UGGp火山地貌、熔岩堰塞湖、瀑布云台山UGGp由双崖对峙的峡谷群与瀑、泉、溪、潭共同构成的云台地貌
天柱山UGGp超高压变质带、花岗岩地貌阿尔山UGGp火山岩地貌、火山温泉、花岗岩地貌、高山湖泊
阿拉善沙漠UGGp风沙地貌、沙漠地质遗迹克什克腾UGGp花岗岩石林、第四纪冰川地貌
王屋山-黛眉山UGGp地质剖面嵩山UGGp地质构造、地质剖面
秦岭终南山UGGp造山带地质遗迹雁荡山UGGp流纹质火山地质遗迹
乐业-凤山UGGp岩溶地貌、天坑群自贡UGGp中侏罗世恐龙化石遗迹
大理苍山UGGp冰川地貌,大理石的命名地兴文UGGp“兴文式”喀斯特地貌
可可托海UGGp规模宏大的地震断裂带,多种稀有金属矿床织金洞UGGp高原喀斯特地貌
昆仑山UGGp地震遗迹、冰川地貌雷琼UGGp第四纪火山地质遗迹
宁德UGGp晶洞花岗岩地貌香港UGGp酸性火山岩地质遗迹
光雾山-诺水河UGGp岩溶地貌景观、地层剖面大别山UGGp变质变形作用和岩浆活动地质遗迹

注:WHS(N)表示世界自然遗产,WHS(C)表示世界文化遗产,WHS(M)表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称栏括号内为与之重合的国际保护地名称。保护地名单来源于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官网(http://www.mab.cas.cn/zgsjswqbhq/cyzl/)[28]、世界地质公园官网(http://cn.globalgeopark.org/fytt/distribution/6493.htm)[29]、世界遗产官网(http://whc.unesco.org/en/statesparties/cn)[30]公布数据,筛选出来的代表性资源是经查阅各个保护地官网整理所得,代表该保护地在相应国际保护计划下拥有的最具国际意义的资源,不代表其所有的资源类型。
新窗口打开

3.2 自然生态的资源代表性

国际保护地在自然生态上的资源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代表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都提出要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其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几乎涵盖了全国各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例如,珠穆朗玛是海拔最高的生物圈保护区,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极高山生态系统;西双版纳拥有中国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生态系统,是同纬度地区的典型范例。部分保护地则位于气候或地形的过渡带,其生态系统的价值和代表性更为重要。如位于浙东沿海的南麂列岛地处江浙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处,气候温和,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其海洋生态系统属于亚热带和热带过渡类型,在国际上十分罕见。上述国际保护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是其作为代表性资源的重要特征。
二是珍稀特有物种的代表性。珍稀特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一直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所关注的对象,特有物种是指只分布于某一特定地区的动植物,如大熊猫(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黄龙、白水江、佛坪等)、川金丝猴(神农架)、黔金丝猴(梵净山)、珙桐(神农架、梵净山、白水江)等。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南部。这种特有物种的唯一性也是代表性资源应具有的特征之一。

3.3 地质地貌资源的代表性

国际保护地在地质地貌上的资源代表性体现在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2个方面。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具有国际意义,世界自然遗产地有罕见的美学价值或是地球演变过程的突出例证。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地质公园数量最多的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十分丰富,如大理苍山既是第四纪末次“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也是大理石的命名地,各类地质遗迹是研究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场所,其代表性和科学价值可见一斑;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中生代以来的演化特征,其多样的丹霞地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且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与森林水体构成了绝妙的景观系统,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地质资源的科学价值或景观的美学价值是国际保护地资源代表性应考量的重要因素。

3.4 文化遗产的代表性

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或能为人类文明和历史展现提供重要的见证,或是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杰出范例等方面。如黄山壮丽的自然风光,是中国从古至今无数艺术作品的灵感源泉,其中人民大会堂的铁画《迎客松》也是国家友好形象的典型象征;曲阜孔府、孔庙、孔林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几千年来不断滋养着中华民族[31],而现今通过国家汉办在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进行文化交流,亦说明儒家文化已是国家形象的典型代表;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田园文化蕴含的人类利用人工湿地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现了人类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范例[32]。这类拥有象征性的人类文明产物以及背后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精神,是国际保护地文化资源代表性的特殊标识。

3.5 资源保护与管理方式

各国际保护地在资源管理上十分注重立法和规范来确保资源的完好,并鼓励社区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资源的保护。立法和规范是保护地持续运营的坚实保障,而社区参与对于培养公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公众意识到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和自身利益有着直接关系时,也更愿意加入资源的管理。
各国际保护地非常注重自身的显示度以及对资源的公益性利用,如开展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发挥公益属性并将其与国际保护地品牌绑定,将公益性作为其应尽的义务。而国内部分保护地却更注重国际品牌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忽略了其公益属性,如张家界先后受到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黄牌警告,原因也是大量违章旅游建筑设施以及显示度和科普做得不够。
为保障国际保护地的规范性与可持续性,联合国会定期对国际保护地开展再评估工作,重点考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情况、公益性活动开展情况、社区发展与公众参与情况等。对合格的保护地提出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对不合格的予以警告并提出整改问题,如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将被免去国际保护地的称号。

4 中国国家公园和国际保护地关系

4.1 国家公园和国际保护地关系现状

纵观国际上保护体系较成熟的国家,其国际保护地与国家公园均有一定的关系。美国是国家公园体系最成熟的国家之一,1872年建设了首家国家公园,比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出现早100年。2016年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国家公园索引》,对国家公园体系定义如下:“具有独特自然价值或美学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大面积陆地或水域范围,包含一个或多个特色属性,如森林、草原、苔原、沙漠、水系,亦或展示地质历史的窗口,或壮观的地貌景观,或丰富或稀有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根据不同的属性被指定为国家公园、历史遗迹、保护区、海岸、湖岸、河道……,国家公园是具有丰富资源且需要提供充足保护的大片土地或水域。”[33]截至2018年11月美国已有国家公园体系成员418处,其中包括国家公园60处,其余为国家纪念碑、国家历史公园、国家历史遗迹、国家战场、国家军事公园、国家保护区、国家海岸等[34]。截至2018年7月,美国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9处[35],世界自然遗产12处,文化遗产10处,混合遗产1处[36],但未加入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经统计,有20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2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60处国家公园范围内,这些国家公园的资源可满足国际保护地建设的要求,同时国际保护地也为国家公园提供了国际上的科学研究、经验交流和跨区域合作的机会。
对中国而言,联合国国际保护地的建设肯定了区域相关资源的代表性和国际意义,但不同的国际保护地的保护是单方面的,而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是对区内所有的资源进行整体性的保护。目前国内10处国家公园试点对不同区域的代表性资源进行了保护[37],其中有6处国家公园试点在空间上与国际保护地交互重叠(表3),大熊猫、神农架、武夷山、长城国家公园试点与多个国际保护地重叠,这些重叠地区国际保护地的代表性资源亦是国家公园的主要保护对象,以此可以推断国际保护地相关资源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可成为国家公园选择和建设的重要参考因素。
Table 3
表3
表3国家公园试点与国际保护地重叠关系
Table 3The overl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parks and inter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联合国国际保护地主要保护对象
WBRUGGpWHS
三江源青海可可西里(自然)高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地
大熊猫卧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东北虎豹东北虎豹野生种群
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三江并流(自然)高山湖泊湿地、森林草甸等原始生态环境
湖北神农架神农架神农架神农架(自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孑遗物种、地质遗迹景观
浙江钱江源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白颈长尾雉、黑麂等特有野生动物
湖南南山南方生物物种资源库和基因库、湿地生态系统
福建武夷山武夷山武夷山(混合)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珍稀特有物种
北京长城延庆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长城(文化)长城遗址及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
祁连山西部重要安全生态屏障、雪豹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新窗口打开

4.2 国际保护地为国家公园提供资源代表性的参考

国家公园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其中国家代表性除了代表国家形象、增加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还同时具备生态价值的代表性和美学价值的代表性[38]。通过对国际保护地的梳理,可发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两类国际保护地强调区域生态系统及物种的代表性,具体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典型性、稀有性及物种的唯一性。世界自然遗产的选择标准中还包含有对美学价值的要求,符合这部分要求的世界自然遗产应具有美学价值的代表性。世界地质公园强调地质遗迹的国际意义,体现在典型地质资源的命名地、反映地球演化的重要见证等,科学价值是其重要的考量因素;同时造山运动形成的各种名山大川,或是侵蚀作用形成的绝美地貌景观,又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如意大利Adamello Brenta地质公园的Dolomites山是白云石(dolomite)的发现和命名地,也因其拥有迷人的高山美景和自然风光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同时意大利也将其建设为Dolomiti Bellunesik国家公园。国际保护地作为全球性的资源保护平台,其保护的主要资源经过全球的对比和筛选,在区域上具有相应的代表性,可为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资源代表性的参考。

4.3 国际保护地为国家公园提供文化特色的参考

目前国内国家公园的建设重点在自然生态方面,但文化资源一直是国家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中的国家历史公园、国家纪念地等。世界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各类文物和建筑遗址,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同样具有代表国家形象、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等属性,为国家代表性文化资源的选取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所以可将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特色内容,或参考美国、加拿大等国外成熟国家公园体制的经验,将代表国家历史事件或国家形象的文化资源分设国家历史公园或国家历史遗迹等相关的国家公园体系分支,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如美国最具代表性的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Statue of Liberty National Monument),属于国家公园体系中的国家纪念碑分支,同时也于198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4 国家保护地对国家公园资源管理的启示

从国际保护地资源管理的经验来看,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是各类保护地良性运营的基础保障,应尽快出台国家公园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国家公园建设标准。公益性是国家公园的基本属性,部分体系成熟的国家将公益性纳入公园立法,将其作为公园建立的首要目标[39];对于如何保障国家公园的公益性,从国际保护地的情况来看,实施定期考核评估似乎是一种较好的途径,每年国际保护地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公益性活动满足评估考核的要求,从而在最后考核时顺利通过拿到绿牌;但评估考核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完成公益性任务,而是培养和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公益性的认知,使人们形成国家公园是为了人民福祉而设立的理念,这是一个漫长的提升过程。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国际保护地建设目的及保护对象的梳理,认为国际保护地的资源在国际上具有重要意义和突出价值。国际保护地的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且其代表性资源也是区域内国家公园的主要保护内容,由此可为国家公园的建设和选择提供资源层面的重要参考。国际保护地注重对资源的公益性利用,并通过定期评估考核的方式保证国际保护地的高水准,此法亦可用作保障国家公园公益性的实施,培养公众的国家公园公益性意识。
本文旨在从资源代表性的角度,为广大****研究国家公园的国家代表性及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但还有以下问题值得继续研究:国际保护地拥有的只是资源方面的代表性,国家代表性所包含的内容应更抽象和广泛,可能涉及品牌形象、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将来可对其进行专项研究,使国家代表性的含义更为明确;不同的国际保护地分别包含了国内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质类资源,后续对其资源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可为完善优化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不同的视角;目前国内国家公园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进一步研究国外成熟国家公园与各保护地的发展经验,可为今后国家公园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7][Yu Z J, Tian X L, Chen Y L.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in China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 30(10): 1762-1773.]
[本文引用: 1]
[18]方世明, 李江风, 赵来时. 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33(2): 285-288.
[本文引用: 1]

[Fang S M, Li J F, Zhao L S.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geological relic resources
[J].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08, 33(2): 285-288.]
[本文引用: 1]
[19]周睿, 钟林生, 刘家明. 乡村类世界遗产地的内涵及旅游利用
[J].地理研究, 2015, 34(5): 991-1000.
[本文引用: 1]

[Zhou R, Zhong L S, Liu J M.Research on rural world heritage sites: Connotation and tourism utilization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5): 991-1000.]
[本文引用: 1]
[20]朱里莹, 徐姗, 兰思仁. 中国国家级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对国家公园布局建设的启示
[J]. 地理研究, 2017, 36(2): 307-320.
[本文引用: 1]

[Zhu L Y, Xu S, Lan S R.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protected areas and the inspirations to national parks in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2): 307-320.]
[本文引用: 1]
[21]周睿, 钟林生, 刘家明, . 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以自然保护区为例
[J]. 资源科学, 2016, 38(4):577-587.
[本文引用: 1]

[Zhou R, Zhong L S, Liu J M, et al. Establishing a national park category system in China
[J]. Resources Science, 2016, 38(4): 577-587.]
[本文引用: 1]
[22]赵智聪, 彭琳, 杨锐.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
[J]. 中国园林, 2016, 32(7): 11-18.
[本文引用: 1]

[Zhao Z C, Peng L, Yang R.Reconstruction of protected area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park system in China
[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6, 32(7): 11-18.]
[本文引用: 1]
[23]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Biosphere reserves: the Seville Strategy and the statutory framework of the world network[EB/OL]. (1996) [2018-09-18]. URL [本文引用: 2]
[24]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Statutes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Geoparks Programme[EB/OL]. (2015) [2018-09-18]. URL [本文引用: 2]
[25]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EB/OL]. (2017-07-12)[2018-09-18]. .URL [本文引用: 2]
[26]钟士恩, 张捷, 章锦河, . 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及其游客感知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10): 161-167.
[本文引用: 1]

[Zhong S E, Zhang J, Zhang J H, et al. Visitor perception toward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26(10): 161-167.]
[本文引用: 1]
[27]史晨暄. 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D]
. 北京: 清华大学, 2008.
[本文引用: 1]

[Shi C X.Evolution of the Criteria to Evaluate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the World Heritage [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2008.]
[本文引用: 1]
[28]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国)成员资料[EB/OL]. (2018-11-29)[2018-11-30]. .URL [本文引用: 1]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 UNESCO. World Biosphere Reserves Network(China)[EB/OL]. (2018-11-29)[2018- 11-30]. .]URL [本文引用: 1]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清单[EB/OL]. (2018-04-11)[2018-09-18]. .URL [本文引用: 1]

[Global Network of National Geoparks(assisted by UNESCO). Global Geoparks Network Members List[EB/OL]. (2018-04-11)[2018-09-18]. .]URL [本文引用: 1]
[30]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China)[EB/OL]. (2017-08-21)[2018-09-18]. .URL [本文引用: 1]
[31]牟钟鉴, 牛廷涛.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牟钟鉴先生访谈录
[J]. 孔子研究, 2015, (5): 5-11.
[本文引用: 1]

[Mou Z J, Niu T T.Confucian cultur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 interview with Mr. Mou Zhongjian
[J]. Confucius Studies, 2015, (5): 5-11.]
[本文引用: 1]
[32]陈明松. 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论
[J]. 中国园林, 2009, 25(3): 29-32.
[本文引用: 1]

[Chen M S.O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culture
[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 25(3): 29-32.]
[本文引用: 1]
[33]National Park Service.National Parks Index[M].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ublishing Office, 2016. [本文引用: 1]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EB/OL]. (2017-09-26)[2018-11-30]. .URL [本文引用: 1]

[General Offic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Establish an Overall Plan for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EB/OL]. (2017-09-26)[2018-06-17]. .]URL [本文引用: 1]
[34]National Park Service. National Park System[EB/OL]. (2018-11-21)[2018-12-09]
.
URL [本文引用: 1]
[35]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Europe & North America: 292 Biosphere Reserves in 37 Countries
[EB/OL]. (2018-07)[2018-09-18]. .
URL [本文引用: 1]
[2]Helen H."Of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The challenge of scale in applying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at national parks in the US
[J]. Geoforum, 2008, 39(1): 252-264.
[本文引用: 1]
[3]Farsani N T, Coello C, Costa C.Geotourism and Geoparks as novel strategies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13(1): 68-81.
[本文引用: 1]
[36]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United States of America)[EB/OL]. (2017-08-21)[2018-09-18]. .URL [本文引用: 1]
[37]窦亚权, 李娅.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现状及发展理念探析
[J]. 世界林业研究, 2018, 31(1): 75-80.
[本文引用: 1]
[4]Nowlan G, Borbrowsky P, Clague J.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 on Geoparks
[J]. Episodes, 2003, 27(3): 172-176.
[本文引用: 1]
[5]Buckley R.The effects of world heritage listing on tourism to Australian National Parks
[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4, 12(1): 70-84.
[本文引用: 1]
[37][Dou Y Q, Li Y.Discussions on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ncept of national parks in China
[J]. World Forestry Research, 2018, 31(1): 75-80.]
[本文引用: 1]
[38]杨锐. 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三大理念
[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10): 1040-1041.
[本文引用: 1]
[6]Maikhuri R K, Nautiyal S, Rao K S, et al. Conservation policy-people conflicts: A case study from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 (a world heritage site)
[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1, 2(3):355-365.
[本文引用: 1]
[7]王连勇, 霍伦贺斯特·斯蒂芬. 创建统一的中华国家公园体系: 美国历史经验的启示
[J]. 地理研究, 2015, 33(12): 2407-2417.
[本文引用: 1]
[38][Yang R.Conservation first,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and commonwealth: The three concepts of China's national park system construction
[J].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7, 25(10): 1040-1041.]
[本文引用: 1]
[39]陈耀华, 黄丹, 颜思琦. 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
[J]. 地理科学, 2014, 34(3): 257-264.
[本文引用: 1]
[7][Wang L Y, Steven H.Building a unified Chinese national park system: Historical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12): 2407-2417.]
[本文引用: 1]
[8]肖练练, 钟林生, 周睿, . 近30年来国外国家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2): 244-255.
[本文引用: 1]

[Xiao L L, Zhong L S, Zhou R, et 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national parks as an evolving knowledge domain in recent 30 years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7, 36(2): 244-255.]
[本文引用: 1]
[9]唐小平.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及发展思路探析
[J]. 生物多样性, 2014, 22(4): 427-430.
[本文引用: 1]

[Tang X P.On the system of national parks and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in China
[J].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4, 22(4): 427-430.]
[本文引用: 1]
[10]张婧雅, 张玉钧. 论国家公园建设的公众参与
[J].生物多样性, 2017, 25(1): 80-87.
[本文引用: 1]

[Zhang J Y, Zhang Y J.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s
[J].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7, 25(1): 80-87.]
[本文引用: 1]
[11]吴承照, 刘广宁. 中国建立国家公园的意义
[J]. 旅游学刊, 2015, 30(6): 14-16.
[本文引用: 1]

[Wu C Z, Liu G N.The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national parks in China
[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6): 14-16.]
[本文引用: 1]
[12]李吉龙. 基于森林管理视角的中国国家公园探索[D]
.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
[本文引用: 1]

[Li J L.The Study of National Park of China Based on Forest Management[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2015.]
[本文引用: 1]
[13]向宝惠, 曾瑜皙.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旅游系统构建与运行机制探讨
[J]. 资源科学, 2017, 39(1): 50-60.
[本文引用: 1]

[Xiang B H, Zeng Y X.Ecotouris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in the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System Pilot Area, China
[J]. Resources Science, 2017, 39(1): 50-60.]
[本文引用: 1]
[14]张海霞. 国家公园的旅游规制研究[D]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引用: 1]

[Zhang H X.Tourism Regulation on National Parks[D]
.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0.]
[本文引用: 1]
[15]付梦娣, 田俊量, 朱彦鹏, . 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与目标管理
[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1): 71-79.
[本文引用: 1]

[Fu M D, Tian J L, Zhu Y P, et al.Identification of functional zones and methods of target management in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J].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7, 25(1): 71-79.]
[本文引用: 1]
[16]周睿, 钟林生, 虞虎.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管理措施的社区居民感知研究
[J]. 资源科学, 2017, 39(1): 40-49.
[本文引用: 1]

[Zhou R, Zhong L S, Yu H.Community perception towards Qi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System Pilot Area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J]. Resources Science, 2017, 39(1): 40-49.]
[本文引用: 1]
[17]余正军, 田祥利, 陈娅玲. 我国世界遗产特征分析及空间分布原件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0): 1762-1773.
[本文引用: 1]
[39][Chen Y H, Huang D, Yan S Q.Discussions on public welfare, state dominance and scientificity of national park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3): 257-264.]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资源 国际 地貌 地质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