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长三角地区城市国际化水平研究——基于来华外国人手机国际漫游信令数据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李兆中,1,2, 甄峰,1,2, 秦萧1,2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 210093
2.江苏省智慧城市设计仿真与可视化工程实验室,南京 210093

A study on the level of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international roaming mobile signaling data of foreigners in China

LI Zhaozhong,1,2, ZHEN Feng,1,2, QIN Xiao1,2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Provinci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Smart City Design Simulation & Visualization, Jiangsu, Nanjing 210093, China

通讯作者: 甄峰(1973-),男,陕西汉中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慧城市、宜居城市、大数据与城市规划研究。E-mail: zhenfeng@nju.edu.cn

收稿日期:2020-02-1接受日期:2020-06-22网络出版日期:2021-04-10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46


Received:2020-02-1Accepted:2020-06-22Online:2021-04-1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李兆中(1994-),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大数据应用。E-mail: 512192787@qq.com





摘要
在深入理解城市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以来华外国人手机国际漫游信令数据为支撑,从外国人人流联系视角构建了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方法框架,包括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心度、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外国人国籍多样度3个方面。以长三角三省一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与城市的规模及等级总体上具有正相关性,但中小城市通过突出的专业特色领域在全球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促进城市国际化的高水平发展。在空间格局上,长三角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以上海和苏州为核心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总体趋势。但具体不同维度指标的测度结果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进一步与其他要素联系测度所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发现:城市的经济国际联系水平是影响外国人流动网络各项指标的最主要因素,交通联系则显著影响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心度。
关键词: 城市国际化;外国人;人流联系;手机数据;长三角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flow spac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 city is reflected in the level of the city's connection with other cities in the global flow network. Current research has achieved a wealth of results based on the flow of economy, information, transportation, politics, culture and other factors to reflect aspects of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but it is difficult to reveal the level of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comprehensively. The flow of population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values is an important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urban connections. The flow of foreign population in cities reflects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n various areas of the c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city's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low of foreign popula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international roaming mobile signaling data of foreigners in China, the paper constructs a framework for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ers' flow, including the foreigners' flow network centrality, the intensity of foreigners' connection and the nationality diversity of foreign populati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hows that the city's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ize and grade of the city, but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ization through promin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reach high leve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spatial patter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the cities presents an overall trend of “high center and low periphery” with Shanghai and Suzhou as the cores. Yet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specific different dimensional indicator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foreigners' flow network centrality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ity's grade; The intensity of foreigners' connection accords with the order-scale distribution, and it is concentrated in Shanghai and Suzhou, which are in the top tier. Cities with high nationality diversity of foreign population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ome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with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features have scored high on the nationality diversity of foreign population. Further comparison and verification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factor connection measurements revealed that the city's level of economic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various indicators of foreign flows, and transportation connec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centrality of the network of foreign flows.
Keywords: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foreigner;population flow;mobile signaling data;Yangtze River Delta


PDF (3629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李兆中, 甄峰, 秦萧. 长三角地区城市国际化水平研究——基于来华外国人手机国际漫游信令数据. 地理研究[J], 2021, 40(4): 1025-1041 doi:10.11821/dlyj020200062
LI Zhaozhong, ZHEN Feng, QIN Xiao. A study on the level of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international roaming mobile signaling data of foreigners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J], 2021, 40(4): 1025-1041 doi:10.11821/dlyj020200062


1 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劳动分工的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扩张,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速。城市的影响力逐渐跨越国家范围,在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理****由此开启了对城市国际化的研究。霍尔提出“世界城市”(world city)[1]概念来研究那些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弗里德曼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背景下提出“世界城市假说”,认为世界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宏观视角下城市经济的全球控制力[2,3]。萨森随后提出“全球城市”(global city)[4]的概念,着重从微观即企业区位选择角度进行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人员、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越发频繁。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场所空间”(space of place)逐渐转向一种新的“流空间”(space of flow)[5]。城市国际化的内涵由场所空间视角下静态的概念,即城市在全球范围的核心-边缘、等级结构中的能级或控制力[2,3],转向流空间视角下动态的概念,即城市作为承载各种要素流动的基本空间单元,在全球要素流动网络中与其他城市各领域的关联水平[6,7,8,9,10,11]

“流空间”理论完善了城市国际化的理论内涵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此,****们通过各类要素联系数据和网络分析方法,就城市国际化水平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城市国际化理论最初兴起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早期西方****从经济联系视角,采用银行、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数据,评价城市在全球资本网络中的节点地位[2,6-8],从而研究城市的国际化水平。Taylor领导的GaWC研究小组首次提出了世界城市网络的概念和网络连锁模型,并依据四大服务业的跨国企业网络关联持续跟踪全球城市格局变化[9-11],其定期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录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2]。然而,在经济联系的测度上,现有数据和方法通常侧重于高端服务业,从而忽略了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其他价值环节以及制造业城市的作用[13],并且,经济联系并不能全面反映城市间的联系,结果具有局限性。因此,在经济联系以外,基于信息、交通、政治、文化等层面要素联系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在信息联系方面,越洋电话和全球互联网极大促进了全球城市间的通讯能力,且这种联系比较直观,成为测度城市国际联系的重要方法[14-17]。在交通联系方面,由于航空运输是跨国活动的最主要交通方式,许多****基于航空流数据研究城市的国际化[18-21]。在政治视角上,利用非政府组织(NGO)的联系来刻画城市网络,分析城市国际化的研究开始出现[22]。在文化层面上,基于媒体、体育、音乐等多元视角的研究反映了文化生产网络下城市国际化的多样性[23-25]。总体来看,随着城市国际化内涵的拓展和各种表征城市间联系的数据的丰富,基于“流空间”理论的城市国际化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且趋于多样化,已经产生了大量有益的成果。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已经涵盖了城市国际化过程中城市间多种形式的联系,包括经济、信息、交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研究视角日趋丰富与多样化。但是,这些研究更多是从一元视角进行解释与分析,反映的都是城市国际化的某一侧面。在城市间联系日益复杂的今天,这些侧面仍不足以全面的揭示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事实上,城市在经济、信息、交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彼此产生联系时都会带来人的往来流动,这种人口的国际流动已经引起****的高度关注[26],但是相关实证研究依然不足。基于人流联系研究城市国际化的依据在于,人口流动推动了生产要素的空间再分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且人口流动通常附带着社会、经济价值,以商务往来、旅游等为目的的国际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联系[27,28]。因此,人口流动是城市联系的重要表征,一个城市的外国人口的往来流动体现了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侧面。同时,人流联系视角的研究结果可以对传统研究进行一定的验证,即经济、信息、交通、政治、文化等的国际联系是否能真正地促进外国人在城市的往来流动。因此,基于外国人人流联系研究城市国际化可以弥补已有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流空间”理论为理论支撑,以来华外国人手机国际漫游信令数据为技术手段,构建从外国人人流联系的视角出发的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分析方法框架,并以长三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人流联系视角进行了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评价,并与传统研究视角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在城市国际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新的探索。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处于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最前沿,区域内城市在国际化发展上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2019年12月出台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9],长三角的规划范围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全域,中心区范围则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个省级行政区中的27个城市。考虑到长三角不断外向扩容的总体趋势,本文将研究范围确定为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全域,共包括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2.2 数据来源

移动运营商提供的手机信令数据是一种具有连续性的大样本数据,可以记录用户的时空轨迹,为测算人口的时空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当前学界已经产生了许多基于手机数据测算人口活动时空分异与城市间人流联系的研究成果[30,31,32,33],方法成熟,测度结果具有可靠性。

本研究使用的基础数据为来华外国人使用国际漫游的手机信令数据,数据采集时段为2018年9月内连续30天,通过与中国联通公司合作获取(导出的数据为基于行政区单元的统计数据,不包含任何用户个人信息),数据样本总数为780432人次。当前全球运营商广泛采用的3G和4G标准分别为WCDMA和FDD-LTE,联通是国内唯一同时使用这两种制式的运营商,覆盖最为广泛,数据最具有代表性。该数据的局限性在于仅覆盖使用国际漫游的外国人,主要为短期入境进行商务、旅游等活动的外国人,基本不包括长期居住在华的外国人,因此研究更偏向于测度外国人的流动性。在外国人的统计数据方面,仅一部分城市有公开的入境旅客统计,且其统计口径不统一(如是否包括不过夜旅客等),因此以手机信令数据来度量外国人口有显著的优势:一是可以实现所有城市全覆盖;二是样本的统计口径相同,具有可比性;三是具有动态连续性,可以反映城市间的人口流动。

手机信令数据的预处理过程由联通公司根据本研究需求完成,最终输出用于研究的数据为两类:一是1个月内长三角41个城市间外国人手机用户的OD流动矩阵(表1),二是1个月内41个城市中各城市出现的外国人用户中每个国籍的占比(表2)。

Tab. 1
表1
表12018年9月长三角41个城市间外国人手机用户的OD流动矩阵(样表)
Tab. 1OD flow matrix for foreign mobile phone users between 41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eptember 2018 (Sample)
DO
安庆市蚌埠市亳州市……舟山市
安庆市-22……0
蚌埠市0-29……0
亳州市124-……0
………………………………
舟山市000……-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Tab. 2
表2
表22018年9月长三角41个城市外国人手机用户中各国籍占比(样表)
Tab. 2Proportion of nationality among foreign mobile phone users in 41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eptember 2018 (Sample)
省(直辖市)国籍占比(%)
安徽省安庆市阿尔及利亚0.209
安徽省安庆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0.209
安徽省安庆市爱尔兰0.627
……………………
浙江省舟山市中非共和国0.00335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流空间的理论视角下,城市的国际化体现为城市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要素流动网络中与其他城市的关联水平。如前文所述,当前研究基于经济、信息、交通、政治、文化等多种要素流动在城市国际化的各个侧面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但仍难以全面揭示城市国际化水平。附着经济社会价值的人口流动是城市联系的重要表征,而基于人流联系的研究仍然缺乏。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外国人人流联系视角下的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方法,并与传统的要素流动研究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各种要素联系与实际人流联系之间的关系。

外国人人流联系视角下的城市国际化水平首先关注城市在外国人流动网络中的控制力。网络分析的相关研究广泛运用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紧密中心性等指标来测度网络节点的控制力,方法成熟有效[8,34,35]。本文借鉴度中心性手段来测度网络中心度,从而揭示城市在外国人流动网络中的控制力。

度中心性类方法测度的是无权重的网络拓扑下的节点控制力,忽视了流的权重差异,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通过加权的方法来评价城市在网络中地位的研究也日益成熟[36,37]。外国人人流视角下,通过借鉴加权中心度的方法可以测度得到各城市外国人人流的实际联系强度,从而揭示城市对外国人的吸引能力。

现有的网络研究侧重于通过测度城市集聚要素的能力来衡量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但是对于要素上附着的属性未做进一步辨析,其内部的多样性和差异被忽视[38]。因此,本研究还关注了外国人人流的国籍属性,进一步深化了城市网络的测度方法,通过测度城市集聚的外国人人流中国籍的多样度来揭示城市在国际范围内的辐射广度。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研究以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心度、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和外国人国籍多样度作为评价指标,从无权网络拓扑结构、附带人流权重的实际网络、人流属性3个侧面,较为完善的揭示了外国人流动网络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将3个指标的评价结果通过空间叠加的方法计算综合指数评价综合国际化水平(图1)。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外国人人流联系视角下的城市国际化水平分析框架

Fig. 1Analystical framework for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population flow



2.3.1 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心度 在研究区内,外国人在城市间的流动形成了连接各个城市的空间联系网络。在网络结构中,中心度是衡量节点地位重要程度和对于网络的控制能力的指标。外国人的流动网络是有向网络,因此节点的中心度包含节点的入度和出度。入度反映了从其他城市到该城市的联系数量,出度反映了从该城市到其他城市的联系数量。计算公式如下:

Ciin=i=1NAij(ij)
Ciout=i=1NAji(ij)
Ci=Ciin+Ciout
式中: Aij表示从城市j到城市i是否产生联系,有联系则 Aij=1,无联系则 Aij=0; Ciin为城市的入度; Ciout为城市的出度; Ci为城市的中心度。

为消除网络规模对中心度的影响,进一步计算标准化的中心度,即中心度的绝对值与网络的最大可能度数之比,在节点数为N的有向网络中,1个节点的最大可能度数为2(N-1)。标准化处理过程如下:

Ci'=Ci2(N-1)
式中:标准化后的中心度 Ci取值范围为0~1。当 Ci'=0时,城市i为孤立点,不与任何其他城市发生外国人往来的联系。 Ci'的值越大则表明与城市i发生外国人往来联系的城市数量越多,当 Ci'=1时,城市i与网络中的所有城市均存在外国人往来的联系。

2.3.2 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 在外国人流动网络中,以人流的数量作为每条边的权重,得到外国人流进与流出每个城市的数量,从而构建衡量城市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Siin=i=1NwijAij(ij)
Siout=i=1NwjiAji(ij)
Si=Siin+Siout
式中:在公式(1)、公式(2)的基础上,加入权重 wijwji,分别为由城市j至城市i和由城市i至城市j的人流数量; Siin为进入城市的人流数量; Siout为离开城市的人流数量; Si为城市的人流联系强度的绝对值。

将人流联系强度标准化处理:

Si'=Si-SminSmax-Smin
式中:Si'为标准化后的人流联系强度,取值范围为0~1。

2.3.3 外国人国籍多样度 在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如果将每条边的权重设置为国籍的数量,则可以从国籍数量的角度衡量节点的大小(城市的得分),从而构建外国人国籍多样度指标。通过该指标反映城市国际辐射的广度。本次研究从联通公司获取的数据中,城市间的OD并未分国籍统计,无法对每条边赋值,但由于直接获取到了每个城市出现的外国人用户中各国籍所占比例的统计数据,因此可以用此数据直接测度城市:

Mi'=Mi-MminMmax-Mmin
式中: Mi为城市i中活动的外国人的国籍数量; Mi'为标准化后的数值,即城市i的外国人国籍多样度得分。

为了从联系网络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在直接测度得到每个城市的数值后,以城市两两之间共同出现的国籍的数量作为两两之间边的权重建立网络。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网络与上述2个指标中的网络有所不同,限于数据的缺陷并不能直接反映城市间人流,只是从城市间国籍的共现进行间接的模拟。

2.3.4 国际化水平综合测度 3个基础指标分别从网络中心度、联系强度、多样度3个层面来评价外国人流动活动网络的特征,3个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同样重要,因此采用等权重平均值法进行国际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Ai=Ci'+Si'+Mi'3
式中: Ai为外国人人流联系视角下综合测度的城市国际化水平; Ci'为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心度; Si'为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 Mi'为外国人国籍多样度。

2.3.5 与其他要素联系评价结果的比较验证 通过上述方法得到人流联系视角下的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结果后,进一步与现有研究常用的经济、交通、信息、文化、政治等要素流动视角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使用较为简便的线性回归方法,以人流联系的评价结果为因变量,其他要素流动的指标为自变量,初步探索各种要素联系与实际人流联系之间的关系,验证各种要素联系是否真正促进人的国际流动。

3 结果分析

3.1 外国人人流联系视角下的测度结果分析

3.1.1 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心度的测度结果分析 以外国人手机用户OD数据建立基于人流联系的长三角城市间的联系网络。为了避免偶发性的联系,需设置流量阈值对数据进行筛选。当1个月内i城市至j城市的外国人联系流量低于30,即平均每天的联系流量低于1时,则认为这种人流联系是偶发性的。因此研究选择30为阈值条件剔除低密数据,构建外国人流动网络进行分析。

从网络的整体特征来看,41个节点之间共形成了443条有向的边,网络的平均度数(入度+出度)为21.61,网络密度为0.2701,平均集聚系数为0.7103。可见,长三角城市间外国人的流动构成了联系紧密程度很高的网络,外国人在长三角区域产生了广泛而频繁的活动。各节点的中心度的最大值为0.8125(上海),最小值为0.025(淮北),极差比为32.5倍,可见各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差异显著。进一步具体分析,发现网络中心度具有以下特征。

(1)城市的网络中心度与城市的等级总体上呈现一致性。表3是按网络中心度标准值进行的城市排序。上海作为直辖市和唯一的超大城市,其网络中心度也处于领先地位,排名第1。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省会城市南京排名第3,另2个省会城市,规模为I类大城市的杭州和合肥分别位居第4和第6。非省会城市中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宁波位居第8。可以看出,城市的网络中心度与城市的行政等级和规模等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城市的行政等级或规模等级越高,网络中心度一般也越高,即在外国人流动网络中的地位越高。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苏州这样的网络中心度与行政等级明显不对应或嘉兴这样的网络中心度与规模等级明显不对应的现象,说明个别城市在外国人流动网络中的地位已经突破了城市自身的等级地位。

Tab. 3
表3
表32018年9月长三角41个城市中心度测度结果排行
Tab. 3Measuring results and ranking of centrality of 41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eptember 2018
排行城市行政等级规模等级中心度标准值(Ci')排行城市行政等级规模等级中心度标准值(Ci')
1上海直辖市超大城市0.812520宣城地级市Ⅰ小城市0.225
2苏州地级市Ⅰ大城市0.712523池州地级市Ⅰ小城市0.2
3南京省会特大城市0.687523丽水地级市-0.2
4杭州省会Ⅰ大城市0.57523芜湖地级市Ⅱ大城市0.2
5无锡地级市Ⅱ大城市0.487526滁州地级市Ⅰ小城市0.1875
6合肥省会Ⅰ大城市0.47526黄山地级市-0.1875
7嘉兴地级市中等城市0.426连云港地级市-0.1875
8宁波副省级城市Ⅱ大城市0.37526衢州地级市-0.1875
8绍兴地级市Ⅱ大城市0.37526宿迁地级市-0.1875
10常州地级市Ⅱ大城市0.362531舟山地级市中等城市0.175
11金华地级市中等城市0.3532马鞍山地级市中等城市0.1625
12南通地级市Ⅱ大城市0.337533铜陵地级市Ⅰ小城市0.125
13扬州地级市Ⅱ大城市0.32534安庆地级市中等城市0.1
14湖州地级市中等城市0.27534蚌埠地级市-0.1
14淮安地级市-0.27536阜阳地级市-0.0875
14台州地级市Ⅱ大城市0.27536宿州地级市-0.0875
17泰州地级市Ⅱ大城市0.262538亳州地级市-0.05
18盐城地级市Ⅱ大城市0.2538淮南地级市-0.05
19镇江地级市中等城市0.237538六安地级市-0.05
20温州地级市-0.22541淮北地级市-0.025
20徐州地级市-0.225
注:城市的规模等级来源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表示非规划范围城市。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核心区和边缘区在网络中分异明显(表4图2)。由沪宁杭甬四市为顶点构成的Z字形走廊是长三角发展的核心区域,提取出Z字形走廊上的11座城市(即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之间形成的内部网络,发现11座城市在内部网络中的平均中心度(即网络的密度)高达0.9273,网络的平均集聚系数达0.9459。可见Z字形走廊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了近似完整的网络,外国人在这些城市之间均有着频繁的往来。在全部41个城市的网络中,这11座城市中有9座城市的网络中心度位于前十,保持绝对的领先优势。湖州和镇江是Z字形走廊上相对的低洼地带,其网络中心度位居第14和第19位,但在整个区域内仍具有一定优势。进一步扩大网络的范围至《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的城市群内26座城市,发现这26座城市的内部网络的平均中心度为0.4615,平均集聚系数为0.7762,相比于核心区11市的内部网络数值上大幅度降低,但相比于41座城市的整体网络,密度仍然较高。可见,城市群范围外的15市,即长三角的边缘区域的城市之间外国人人流联系十分稀疏,除淮安以外,其余14市城市网络中心度均位于20名以后,在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处于边缘末梢的地位。

Tab. 4
表4
表42018年9月长三角外国人流动网络特征
Tab. 4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ers' flow network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eptember 2018
网络范围节点平均度数平均中心度(网络密度)平均集聚系数
三省一市全域41市4144321.610.27010.7103
长三角城市群26市内2630023.080.46150.7762
Z字型走廊11市内1110218.550.92730.9459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2018年9月长三角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心度

Fig. 2Foreigners' flow network centra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eptember 2018



3.1.2 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的测度结果分析 以人流数量作为长三角城市间的外国人流动网络的权重,测度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并对网络进行分析,发现具有以下特征。

(1)城市的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符合位序-规模分布,且集中分布于位序靠前的城市。表5是按联系强度标准值进行的城市排序,从数值上看,排名第1位的上海在外国人流的流量上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采用Zipf提出的城市地理学经典理论位序-规模法则来对计算结果进一步分析。位序-规模法则的一般公式为 lnPr=a-qlnr,将联系强度标准值 Si'代入 Pr,城市排行带入 r,进行曲线拟合(图3)。结果显示, R2=0.813,拟合效果较好,说明各城市的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标准值符合位序-规模分布。q值为2.049,大于1,说明结果呈现帕累托分布模式,在各城市中分布很不均衡,集中分布于位序靠前的城市。可见各城市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差异很大,外国人人流联系主要集中与位序靠前的上海、苏州等城市。

Tab. 5
表5
表52018年9月长三角41个城市联系强度测度结果排行
Tab. 5Measuring results and ranking of connection intensity of 41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eptember 2018
排行城市流入(Siin)流出(Siout)联系强度标准值(Si')排行城市流入(Siin)流出(Siout)联系强度标准值(Si')
1上海109295955451.00022黄山178921560.018
2苏州64276746060.67823徐州147614800.013
3杭州42460390290.39724淮安129612690.012
4无锡24975252040.24425滁州111712690.011
5嘉兴23337242030.23126连云港114311940.010
6南京15180147290.14527衢州113410930.010
7宁波11780119660.11528马鞍山88010180.008
8绍兴996598030.09629芜湖7728850.007
9南通9441100730.09430宿迁7578350.007
10金华9161100720.09331宣城7047060.006
11常州8537103780.09132池州5637170.005
12湖州710075120.07033宿州4074010.003
13泰州585363570.05934蚌埠3773640.003
14镇江597561650.05835安庆3353440.002
15台州466445700.04436六安2973150.002
16扬州436746840.04337铜陵2172860.001
17温州451840040.04138阜阳1961620.001
18舟山356346830.03939淮南1801760.001
19合肥218322230.02140淮北1171040.000
20盐城205019370.01941亳州981030.000
21丽水201819330.018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2018年9月长三角41个城市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的位序-规模分布图

Fig. 3Rank-size distribution of connection intensity in the network of 41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eptember 2018



(2)城市的外国人流的高强度联系在空间上显著集聚于沪宁-沪杭轴线上。根据自然断点法将联系强度分为5级进行可视化,第1、第2级为强联系,第3级为中度联系,第4、第5级为弱联系(图4)。可以看出,所有强联系均位于沪宁轴线和沪杭轴线之上,轴线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外国人流联系密切,其中上海和苏州是外国人流联系的双核,两者之间形成最强的联系。沪杭轴线上的联系总体上强于沪宁轴线,南京虽然在外国人流网络中的中心度很高,但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并不高。在这两条轴线外部,仅南通、金华、宁波等少数临近城市与上海、苏州、杭州等重要节点城市存在中度联系,其余多数城市间均为弱联系。可见外国人流集中流动于沪宁、沪杭两条轴线之上,向外拓展不明显。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2018年9月长三角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

Fig. 4Foreigners' flow network connection intens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eptember 2018



3.1.3 外国人国籍多样度的测度结果分析 通过在一个城市内产生活动的外国人的国籍数量来测度外国人国籍多样度,并以城市两两之间共同出现的国籍的数量作为边的权重建立网络进一步分析测度结果。发现具有以下特征。(1)一些专业功能特色突出的中小城市外国人多样性很高,国际影响广泛。表6是按多样度标准值进行的城市排序。排名第2和第4的金华和嘉兴从城市规模上看仅是中等城市,在长三角区域中的地位都不突出。然而,金华依靠小商品的产业特色闻名世界,其下属的义乌市是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中心,在小商品这一特色领域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控制地位,嘉兴则依靠在其所属的乌镇每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互联网领域具有了很强的国际影响力。可见,中小城市通过充分发挥城市的资源、特色产业、特殊政策等,使其国际辐射能力超越了城市本身的等级,吸引到来源广泛的外国人流。

Tab. 6
表6
表62018年9月长三角41个城市外国人国籍多样度测度结果排行
Tab. 6Measuring results and ranking of foreigners' nationality diversity of 41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eptember 2018
排行城市国籍数(Mi)标准值(Mi')排行城市国籍数(Mi)标准值(Mi')
1上海1921.00022扬州900.370
2金华1730.88323滁州860.346
3杭州1650.83324盐城840.333
4嘉兴1540.76525泰州790.302
5南京1540.76526淮安740.272
6苏州1500.74127宿州740.272
7温州1480.72828宿迁650.216
8宁波1440.70429蚌埠620.198
9绍兴1380.66730芜湖610.191
10南通1370.66031宣城610.191
11舟山1340.64232马鞍山580.173
12无锡1250.58633黄山540.148
13湖州1250.58634六安530.142
14台州1240.58035安庆460.099
15常州1210.56236阜阳460.099
16丽水1180.54337淮南450.093
17衢州1180.54338铜陵400.062
18徐州1140.51939亳州400.062
19镇江1130.51240池州380.049
20合肥1020.44441淮北300.000
21连云港940.395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外国人国籍多样度高的城市集中于长三角的南翼。城市间国籍共现网络呈现出菱形结构(图5)。上海为东北部顶点、南京为西北部顶点、温州为东南部顶点、衢州为西南部顶点。这些顶点之间围合出的区域是外国人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包括了浙江省的绝大部分区域、上海和苏南地区。可以看出,这一网络结构明显向长三角南翼的浙江省倾斜。具体观察城市的排行,浙江省的11座城市位于前17位,优势显著,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浙江省中小城市的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带来了在专业领域的广泛国际影响。

图5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2018年9月长三角外国人国籍多样度

Fig. 5Foreigners' nationality divers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eptember 2018



3.1.4 国际化水平综合测度结果 综合以上3个维度的测度结果,根据公式(10)计算得出外国人人流联系视角下长三角各城市的国际化水平综合值,表7是按国际化水平综合值进行的城市排序结果,图6为测度结果的空间分布。

Tab. 7
表7
表72018年9月长三角41个城市国际化水平综合测度结果排行
Tab. 7Measuring results and ranking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41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eptember 2018
排行城市网络中心
度(Ci')
联系强
度(Si')
多样度
(Mi')
综合值
(Ai)
排行城市网络中心
度(Ci')
联系强
度(Si')
多样度
(Mi')
综合值
(Ai)
1上海0.811.001.000.93822泰州0.260.060.300.208
2苏州0.710.680.740.71023盐城0.250.020.330.201
3杭州0.570.400.830.60224连云港0.190.010.400.198
4南京0.690.150.770.53325淮安0.280.010.270.186
5嘉兴0.400.230.770.46626滁州0.190.010.350.181
6金华0.350.090.880.44227宣城0.220.010.190.141
7无锡0.490.240.590.43928宿迁0.190.010.220.137
8宁波0.380.120.700.39829芜湖0.200.010.190.133
9绍兴0.380.100.670.37930宿州0.090.000.270.121
10南通0.340.090.660.36431黄山0.190.020.150.118
11常州0.360.090.560.33932马鞍山0.160.010.170.115
12温州0.220.040.730.33133蚌埠0.100.000.200.100
13合肥0.470.020.440.31334池州0.200.010.050.085
14湖州0.280.070.590.31135安庆0.100.000.100.067
15台州0.280.040.580.30036六安0.050.000.140.065
16舟山0.170.040.640.28537铜陵0.130.000.060.063
17镇江0.240.060.510.26938阜阳0.090.000.100.062
18丽水0.200.020.540.25439淮南0.050.000.090.048
19徐州0.220.010.520.25240亳州0.050.000.060.037
20衢州0.190.010.540.24741淮北0.030.000.000.008
21扬州0.320.040.370.246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图6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2018年9月长三角国际化水平综合测度结果

Fig. 6Comprehensive resul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September 2018



(1)整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差异明显,以上海和苏州为核心,形成“中间高、外围低”的总体格局。根据自然断点法将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分为5级,第1、第2级为高值,第3级为中值,第4、第5级为低值(图6)。沿沪宁杭甬四市的Z字形走廊形成了国际化水平发展较高的区域,轴线上的11座城市中有7座位于高值区。Z字形走廊以外的区域中,浙江的浙南地区除金华已经进入高值区外均处于中值,江苏的苏中苏北地区以低值为主,安徽除省会合肥外均为低值,其中最边缘的皖西地区为极低值区域。由此可见,长三角核心区的整体国际化发展水平较高,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有向浙南区域逐渐扩散的趋势,而向苏北和安徽的扩散较慢。(2)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与城市的规模与行政等级总体上具有正相关性。如表6所示,上海作为直辖市和长三角唯一的超大城市,城市国际化水平优势明显。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等长三角核心区域内规模较大或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也很高。可见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会受到城市规模与行政等级的影响,因为大多数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首先发生在规模较大或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3)中小城市通过突出的专业特色领域在全球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实现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异军突起。嘉兴和金华的国际化水平得分在长三角分别排名第5和第6,是中小城市国际化的典型样本,这些城市基于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实现国际化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为长三角整体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与其他要素联系测度结果的比较验证

分别以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心度、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外国人国籍多样度和人流联系的综合测度值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自变量从现有城市国际化研究中常见的几个维度:经济、交通、信息、文化、政治中选取指标。在经济联系上,相关研究方法主要可分为跨国公司(MNC)网络研究[8,39]和高极生产性服务(APS)网络研究[4,10,11]两类,因此分别选取外资企业数和外资金融机构网点数来近似模拟城市在这两种网络下的联系水平。外资企业数的数据来自天眼查网站统计,外资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数据来自POI的采集;在交通联系上,航空流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18,19,20,21],因此选取国际航线数模拟城市在航空网络中的联系水平,数据来自飞常准网络数据;在信息联系上,互联网通讯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信息交流渠道,是反映城市国际联系的重要维度[14,15,16,17],因此采取谷歌趋势指数(Google Trends)数据来体现城市的国际关注度表征信息联系水平;在文化和政治联系上,分别采取举办国际会议展览赛事数和使领馆机构数[40,41]这两个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中常见的指标进行模拟,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统计数据。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表8),发现Sig均等于0.000,R2分别为0.871、0.960、0.693、0.874,拟合度均较好。

Tab. 8
表8
表8各要素联系指标与人流联系指标的线性回归结果
Tab. 8Linear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ndex of each element connection and the index of population flow connection
要素联系指标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心度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外国人国籍多样度综合值
回归系数显著性回归系数显著性回归系数显著性回归系数显著性
经济联系外资企业数2.858***0.000***0.963***0.001***4.171***0.000***3.138***0.000***
外资金融机构数-0.2780.4301.044***0.000***-1.858***0.002***-0.602*0.089*
交通联系国际航线数1.185***0.003***-0.0650.7491.216**0.042**0.911**0.016**
信息联系国际关注度-3.0560.360-0.8890.380-2.0810.692-2.4520.457
文化联系举办国际会议展览赛事数-0.2810.700-0.1610.6910.0490.966-0.1180.870
政治联系使领馆机构数0.2510.9210.7550.590-1.0610.791-0.1630.948
R20.8710.9600.6930.874
注:*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1)经济联系的测度结果与人流联系的各项指标均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城市在经济上的国际联系水平是影响城市间外国人往来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城市国际化发端于经济全球化,早期研究****如弗里德曼等将城市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控制能力视为城市国际化的本质特征[2],尽管城市国际化的内涵此后日益广泛多元,但通过人流联系视角的研究验证,经济联系依然是是城市国际化最重要的表征。在相关研究最常用的两项指标中,相比于外资金融机构,外资企业数与外国人的实际流动水平相关性更高。可见,在经济维度中,仅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等的视角来测度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与外国人的实际流动具有偏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全面的企业联系视角进行测度与实际人流更加贴近。

(2)以国际航线测度的交通联系水平显著影响了城市在外国人流动网络中的中心度。人流联系视角的研究验证了国际航空网络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要作用。航空运输是跨国活动中最常用的交通方式,是人流的重要载体,因此拥有更多国际航线、在国际航空网络中占据更优势地位的城市,往往成为一个区域内发挥国际化作用的门户枢纽。但是这一指标与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在这类城市中进行持续活动的外国人数量并不一定很多,大量外国人可能仅通过这类城市集散中转至其他城市,因此仅以航空流来反映城市国际化水平仍是具有缺陷的。

(3)信息、文化、政治联系的测度结果与人流联系的各项指标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城市在这些维度的国际联系水平对于实际人流影响有限。一方面,相比于文化、政治、信息等领域,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人口跨国流动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对于这些领域的城市国际化水平的研究还比较初步,测度的方法和数据不完善,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联系水平,相关研究还需不断探索完善。

4 结论与讨论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提升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城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城市国际化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准确把握城市国际化发展的现状水平与优劣势,从而指导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决策。因此,本文在深入理解城市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外国人手机信令数据,从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心度、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外国人国籍多样度3个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探索性地提出了从外国人人流联系视角评价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思路与方法,并对长三角三省一市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4.1 结论

(1)在深入理解城市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城市中外国人口的往来流动可以表征城市在多元领域的国际化水平。基于此,从外国人人流联系视角构建了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方法,包括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心度、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外国人国籍多样度3个主要特征的评价。通过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实证分析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

(2)以外国人人流视角的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方法对长三角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市的外国人流动网络中心度与城市的等级总体上呈现一致性,长三角的核心区和边缘区在网络中分异明显,网络中心度高的城市集中在沪宁杭甬Z字形走廊上;城市的外国人流动联系强度符合位序-规模分布,且集中分布于位序靠前的上海、苏州等城市,在空间上则显著集聚于沪宁-沪杭轴线上;外国人国籍多样度高的城市集中于长三角的南翼,一些专业功能特色突出的中小城市外国人多样性指标的得分很高;通过综合测度值发现,长三角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差异明显,以上海和苏州为核心形成“中间高、外围低”的总体格局,沪宁杭甬Z字形走廊是国际化发展的高水平区域,并且有向浙南区域逐渐扩散的趋势。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与城市的规模与等级总体上具有正相关性,但专业特色突出的中小城市通过正确的国际化战略选择也可以在全球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3)将评价结果与通过其他要素联系测度所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发现:以外资企业数量测度的城市经济联系水平与外国人人流联系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城市在经济上的国际联系水平是影响城市间外国人往来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以国际航线测度的交通联系水平显著影响了城市在外国人流动网络中的中心度,但是与外国人流动的联系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城市在信息、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国际联系水平对于实际外国人人流影响有限。

4.2 讨论

外国人手机信令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外国人在城市间的活动情况,从而为外国人人流活动的定量计算提供准确的支持。以此数据为支撑构建的基于外国人人流联系视角的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方法,既突破了已有研究中单一侧重经济视角的局限,又避免了构建过于繁复且难以计算的指标体系,有助于更加便捷、准确地反映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为城市制定和调整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手机信令数据具有动态采集、连续性强的特点,为实现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实时监测和长期跟踪提供了可能。

本文所做的探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取性,研究中所采用的外国人手机信令数据仅包含来华后使用国际漫游的外国用户,不包含那些改用中国手机卡的外国用户,故采集到的数据实际上以短期来华的外国流动人口为主。因此本研究的测度结果偏向于反映城市中外国人的流动性,重在评价城市国际化的动态活跃程度。此外,研究采用的数据在时间上仅包括9月一个月,而外国人的活动受国际事件以及旅游淡旺季等的影响,在一年内的不同时间存在波动变化。因此,未来的研究首先需要获取更长时间段的手机数据以提升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在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常住外国人口等静态属性,完善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的分析框架,并进一步分析城市国际化的各项特征和影响机制。

致谢:

感谢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公司在数据保障方面提供的支持;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评审专家对本文的研究目标、分析结论等方面的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彼得·霍尔. 世界大城市.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1-12.
[本文引用: 1]

[ Hall P. The World Cities. Translated by Institute of Geography Research, CA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1982: 1-12.]
[本文引用: 1]

Friedmann J.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986,17(1):69-83. DOI: 10.1111/j.1467-7660.1986.tb00231.x.

[本文引用: 3]

Friedmann J, Wolff G. 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82,6(3):309-344. DOI: 10.1111/j.1468-2427.1982.tb00384.x.

[本文引用: 2]

Sassen S.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85-192.
[本文引用: 2]

Castells M.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1996: 407-459.

[本文引用: 1]

Cohen R B.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urban hierarchy. In: Dear M, Scott A.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lanning in 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Methuen, 1981: 287-315.
[本文引用: 1]

Thrift N. 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disorder. In: Johnston R J, Taylor P J. A World in Crisis?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Blackwell, 1989: 16-78.
[本文引用: 1]

Alderson A, Beckfield J. Power and position in the world city syste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4,109(4):811-851. DOI: 10.1086/378930.

[本文引用: 3]

Beaverstock J V, Smith R G, Taylor P J. A roster of world cities
Cities, 1999,16(6):445-458. DOI: 10.1016/s0264-2751(99)00042-6.

[本文引用: 1]

Taylor P J. Specification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01, (2):181-194.

[本文引用: 2]

Taylor P J, Ni P, Derudder B, et al. Measuring the world city network: New results and developments
https://www.lboro.ac.uk/gawc/rb/rb300.html, 2010-04-13.

URL [本文引用: 2]

GaWC.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WC
https://www.lboro.ac.uk/gawc/gawcworlds.html, 2019-07-29.

URL

李健. 世界城市研究的转型、反思与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探讨
城市规划学刊, 2011, (3):20-26.



[ Li Jian. A new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world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on world city formation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1, (3):20-26.] DOI: 10.3969/j.issn.1000-3363.2011.03.003.



Warf B.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changing geographies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Urban Studies, 1995,32(2):361-378. DOI: 10.1080/00420989550013130.

DOI:10.1080/00420989550013130URL [本文引用: 1]

Graham S. Global grids of glass: On global cities, telecommunications and planetary urban networks
Urban Studies, 1999,36(5):929-944.DOI: 10.1080/0042098993286.

[本文引用: 1]

Malecki E J, Wei H. A wired world: The evolving geography of submarine cables and the shift to Asia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09,99(2):360-382. DOI: 10.1080/00045600802686216.

[本文引用: 1]

甄峰, 王波, 陈映雪. 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 以新浪微博为例
地理学报, 2012,67(8):1031-1043.

[本文引用: 1]

[ Zhen Feng, Wang Bo, Chen Yingxue. China's city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spa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ina Micro-blo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67(8):1031-1043.] DOI: 10.11821/xb201208003.

[本文引用: 1]

Smith D A, Timberlake M. World city networks and hierarchies, 1977-1997: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global air travel link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1,44(10):1656-1678. DOI: 10.1177/00027640121958104.

[本文引用: 1]

Derudder B, Witlox F. Mapping world city networks through airline flows: Context, relevance, and problems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8,16(5):305-312. DOI: 10.1016/j.jtrangeo.2007.12.005.

[本文引用: 1]

Ma X, Timberlake M F. Identifying China's leading world city: A network approach
GeoJournal, 2008,71(1):19-35. DOI: 10.1007/s10708-008-9146-8.

[本文引用: 1]

张凡, 杨传开, 宁越敏, . 基于航空客流的中国城市对外联系网络结构与演化
世界地理研究, 2016,25(3):1-11.

[本文引用: 1]

[ Zhang Fan, Yang Chuankai, Ning Yuemin, et al.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Chinese transnational urban network: An analysis through air passenger flow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6,25(3):1-11.]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6.03.001.

[本文引用: 1]

Taylor P J. The new geography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NGO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Globalization, 2004,1(2):265-277. DOI: 10.1080/1474773042000308604.



Kr?tke S, Taylor P J. A world geography of global media cities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4,12(4):459-477. DOI: 10.1080/0965431042000212731.



Roels J, Derudder B, Witlox F. International sport federation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 2013,37(2):142-159. DOI: 10.1177/0193723512455929.



Watson A. The world according to iTunes: Mapping urban networks of music production
Global Networks, 2012,12(4):446-466. DOI: 10.1111/j.1471-0374.2011.00357.x.



Haas H D.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10,44(1):227-264. DOI: 10.1111/j.1747-7379.2009.00804.x.

[本文引用: 1]

朱宇, 林李月.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回顾与展望
地理科学, 2016,36(6):820-828.

[本文引用: 1]

[ Zhu Yu, Lin Liyue. Studies on the temporal processes of migration and their spatial effects in China: Progress and prospect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36(6):820-828.] DOI: 10.13249/j.cnki.sgs.2016.06.003.

[本文引用: 1]

赵梓渝, 魏冶, 庞瑞秋, . 基于人口省际流动的中国城市网络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研究: 兼论递归理论用于城市网络研究的条件性
地理学报, 2017,72(6):1032-1048.

[本文引用: 1]

[ Zhao Ziyu, Wei Ye, Pang Ruiqiu, et al. Alter-based centrality and power of Chinese city network using inter-provincial population flow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72(06):1032-1048.] DOI: 10.11821/dlxb201706007.

[本文引用: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http://www.xinhuanet.com/2019-12/01/c_1125295202.htm, 2019-12-01/2019-12-23.
URL [本文引用: 1]

[ Xinhua News Agenc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outlin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lan”. http://www.xinhuanet.com/2019-12/01/c_1125295202.htm, 2019-12-01/2019-12-23.]
URL [本文引用: 1]

丁亮, 钮心毅, 宋小冬. 上海中心城就业中心体系测度: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研究
地理学报, 2016,71(3):484-499.

[本文引用: 1]

[ Ding Liang, Niu Xinyi, Song Xiaodong. Measuring the employment center system in Shanghai central city: A study using mobile phone signaling dat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71(3):484-499.] DOI: 10.11821/dlxb201603011.

[本文引用: 1]

钮心毅, 王垚, 丁亮.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测度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
规划师, 2017,33(1):50-56.

[本文引用: 1]

[ Niu Xinyi, Wang Yao, Ding Liang. Measuring urban system hierarchy with cellphone signaling
Planner, 2017,33(1):50-56.] DOI: 10.3969/j.issn.1006-0022.2017.01.008.

[本文引用: 1]

钟炜菁, 王德, 谢栋灿, . 上海市人口分布与空间活动的动态特征研究: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探索
地理研究, 2017,36(5):972-984.

[本文引用: 1]

[ Zhong Weijing, Wang De, Xie Dongcan, et 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using cell phone signaling dat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36(5):972-984.] DOI: 10.11821/dlyj201705013.

[本文引用: 1]

罗桑扎西, 甄峰. 基于手机数据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方法研究: 以南京市公园为例
地理研究, 2019,38(7):1594-1608.

[本文引用: 1]

[ Luo Sangzhaxi, Zhen Feng. How to evaluate public space vitality based on mobile phone dat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Nanjing's park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38(7):1594-1608.] DOI: 10.11821/dlyj020180756.

[本文引用: 1]

Barabási A-L. Network Sci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47-48.
[本文引用: 1]

刘承良, 许佳琪, 郭庆宾. 基于铁路网的中国主要城市中心性的空间格局
经济地理, 2019,39(3):57-66.

[本文引用: 1]

[ Liu Chengliang, Xu Jiaqi, Guo Qingbin.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centrality on railway hub in China's mainland
Economic Geography, 2019,39(3):57-66.]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3.007.

[本文引用: 1]

Bonacich P. Power and centrality: A family of measur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7,92(5):1170-1182. DOI: 10.1086/228631.

[本文引用: 1]

段德忠, 杜德斌, 湛颖, .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时空复杂性及生长机制研究
地理科学, 2018,38(11):1759-1768.

[本文引用: 1]

[ Duan Dezhong, Du Debin, Chen Ying, et al. Spatial-temporal complexity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city innovation network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38(11):1759-1768.] DOI: 10.13249/j.cnki.sgs.2018.11.003.

[本文引用: 1]

Taylor P J, Walker D R F, Catalano G, et al. Diversity and power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Cities, 2002,19(4):231-241. DOI: 10.1016/s0264-2751(02)00020-3.

[本文引用: 1]

Kr?tke S. Global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nology firms' linkage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Urban Studies, 2014,51(6):1196-1213. DOI: 10.1177/0042098013494420.

[本文引用: 1]

易斌, 于涛, 翟国方. 城市国际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经济地理, 2013,33(9):37-42.

[本文引用: 1]

[ Yi Bin, Yu Tao, Zhai Guofang. General index systems for assessing c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Economic Geography, 2013,33(9):37-42.] DOI: 10.3969/j.issn.1000-8462.2013.09.007.

[本文引用: 1]

周春山, 王朝宇, 吴晓松. 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城市观察, 2016, (4):5-16.

[本文引用: 1]

[ Zhou Chunshan, Wang Chaoyu, Wu Xiaosong.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Guangzhou
Urban Insight, 2016, (4):5-16.] DOI: 10.3969/j.issn.1674-7178.2016.04.001.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城市 网络 数据 国际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