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文献计量分析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刘宇峰1,, 袁丽华2,3, 朱晓华3,
1.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咸阳 712000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The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Perspectives and Contention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LIUYufeng1,, YUANLihua2,3, ZHUXiaohua3,
1 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Culture,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00, China
2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China
3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朱晓华(1972- ),男,安徽郎溪人,《地理研究》专职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的集群化工作。E-mail:zhuxh@igsnrr.ac.cn
收稿日期:2017-09-5
修回日期:2017-09-20
网络出版日期:2017-10-20
版权声明:2017《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25)咸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XSYGG201609)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宇峰(1981- ),男,山西偏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计量地理方面的研究。 E-mail:yfliu518@163.com



展开

摘要
为了体现办刊特色,增强科研工作者对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学术价值的认可度,《地理研究》编辑部于2015年1月推出“观点与争鸣”栏目。基于文献计量方法,主要从文献作者及机构、关键词、基金资助、被下载和引用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对《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自推出以来至2017年8月31日刊载的49篇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① “观点与争鸣”栏目所载论文观点鲜明、学术质量高,可反映中国地理学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② 论文内容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上主要以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综合为主。③ 论文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较明显,影响力较高。④ 打造品牌栏目和特色栏目,吸引优秀论文,是提高期刊办刊质量和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文献计量分析;影响力
Abstract
The "Perspectives and Contention"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established in January 2015 show the characteristic of journal but also increase researcher approval degree for the paper's academic value of Chinese journals. On the basis of 49 document records from "Perspectives and Contention"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during 2015-2017, the paper conducted an integrated bibliometrics analysis in respect to characteristics of authors, research institution, keywords, funding situation, cited sit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se papers published in "Perspectives and Contention"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has high academic quality and reflecte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hina's highest academic level in the field of geography. (2) These papers focus on the human geography, a comprehensiv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physical geography. (3) It is shown that these papers possess evident practic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and have higher influence. (4)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brand column or characteristic column and publish high quality papers are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journal quality and expand social consequence.

Keywords:Geographical Research;Perspectives and Contention;bibliometrics analysis;influence

-->0
PDF (2303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刘宇峰, 袁丽华, 朱晓华. 《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文献计量分析[J]. 地理研究, 2017, 36(10): 2017-202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0016
LIU Yufeng, YUAN Lihua, ZHU Xiaohua. The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Perspectives and Contention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0): 2017-202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0016

1 引言

《地理研究》创刊于1982年1月,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地理科学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与《地理学报》和《地理科学》合称为中国地理期刊界的“三地”。三十多年来,《地理研究》从季刊发展为双月刊,再到目前的月刊,载文数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论文质量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涌现出众多具有创新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贡献力的地理专业期刊[1],先后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等,被CSCD和CSSCI同时收录。
为了体现办刊特色,增强科研工作者对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学术价值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地理研究》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编辑部于2015年1月推出“观点与争鸣”栏目,通过约稿和慕名投稿的方式,每期刊登1~4篇具有观点性和争鸣性的论文,内容主要以中国地理与资源学科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重大学科问题、未来走向,对社会地理资源与环境管理的责任、贡献,以及当前的热点领域等为主题[2]。为了更好地活跃学术气氛,更加突出论文的观点,“观点与争鸣”栏目于2015年第8期推出首篇笔谈论文,论文的形式更灵活,这在地理与资源类期刊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截至2017年8月31日,“观点与争鸣”栏目累计刊载论文49篇(其中包括9篇笔谈论文),这些论文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较高的下载率和引用率,引起学术界热烈的讨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观点与争鸣”栏目已经成为《地理研究》的特色品牌栏目。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49篇学术论文进行统计,主要从作者及其分布、基金资助、关键词、引用下载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示“观点与争鸣”栏目取得的成效,以期揭示地理学最新的学术思想和热点研究领域,为其他地理类期刊提供参考。

2 “观点与争鸣”栏目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http://www.cnki.net/为数据获取工具,检索时间设定为2015年1月1日-2017年8月31日。利用SATI 3.2、Excel等统计软件对《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

2.1 论文所在学科分析

在2015年1月1日-2017年8月31日期间,《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累计刊发49篇学术论文,其中2015年21篇,2016年18篇,2017年1-8期10篇。在学科分布上,绝大部分论文属于基础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领域,占比为86.3%(图1)。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论文学科分布
-->Fig. 1Subject distribution of papers
-->

2.2 论文作者统计分析

在论文作者及其分布上,49篇论文共涉及作者189位(含第一作者44位),发表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有26位,其中黄震方、杜德斌、甄峰和陆大道4位作者发表论文4篇,马亚华、方创琳、曾刚、叶超、保继刚、孙九霞和陈明星发表3篇,朱竑、刘行健、杨永春、彭建、蔡建明、刘沛林、周尚意、翁时秀、章锦河、林静、蔡运龙、陆林、金凤君、孟广文、邓羽发表2篇;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是杜德斌(3篇),其次是黄震方、蔡运龙、彭建(各2篇),其余均为1篇。对作者发文机构进行统计(图2),结果显示,作者所属单位主要集中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2.9%)、华东师范大学(13.3%)和南京大学(10.8%),其次是北京大学(9.6%)、中山大学(8.4%)、中国科学院大学(7.2%)和北京师范大学(6.0%),华南师范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占比均在5%以下,其他机构占比为12%。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作者机构分布
-->Fig. 2Authors′institutions distrbution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Fig. 3Statistics of funded papers
-->

2.3 论文资助基金分析

论文基金资助不仅可以反映国家和有关部门对某一研究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3]。“观点与争鸣”栏目所载49篇文献主要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分别有45篇和9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各资助2篇,山西省软科学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计划、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研究计划等各资助1篇,其他研究计划资助3篇。

3 “观点与争鸣”栏目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3.1 关键词总体分析

“观点与争鸣”栏目所载49篇文献中,共涉及关键词195个,出现总频次为234次。对语义一致的关键词进行归并处理,如低碳生态新城新区与低碳新城新区、地理学与地理科学、地缘大战略与地缘战略等,最终得到165个关键词(表1)。总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有:中国(11次)、城市化(10次)、地理学(7次)、地缘政治(5次)、低碳城市(4次)、旅游地理学(4次)、人地关系(4次)、生态系统(4次)、研究进展(4次)和“一带一路”(4次);出现3次的关键词有:地缘战略、空间生产、乡愁、人文地理学、演变;此外,城市群、大数据、地缘格局、发展问题、胡焕庸线、机遇、空间格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口布局、研究框架、长三角、自然灾害的关注度亦较高,各出现2次;其余138个关键词各出现过1次,占83.6%。
Tab. 1
表1
表1关键词及其频次统计
Tab. 1Statistics of keywords
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
中国11城市舒适性1科学问题1驱动力1新命题1
城市化10创新驱动1可持续旅游1权衡1新趋势1
地理学7大城市1空间1权衡模型1新文化地理学1
地缘政治5大卫·哈维1空间规划1全球化1形成机理1
低碳城市4代际差异1空间相互作用1全球治理1雄安新区1
旅游地理学4代际转向1空间与地方实践1人本化空间1修正耕地压力指数1
人地关系4地方创新1跨学科1人才迁入1学科特征1
生态系统4地方性1困境突破1人工地貌1学科体系1
研究进展4地理学发展视角1理论创新1生态安全格局1学科转型1
“一带一路”4地理研究1理论反思1生态城市1学术创新1
地缘战略3地球表层系统1理论模式1生态廊道1学术争鸣1
空间生产3地缘经济1理论透视1生态源地1研究方法1
乡愁3多规分立1历史流域1生态资产1研究特征1
人文地理学3多规融合1粮食安全1实践1研究问题1
演变3俄罗斯1粮食产量1世界资源地理1要素—制度—关系1
城市群2发展战略导向1流动性1双核视角1宜居城市1
大数据2反思1流域视角1态势判断1宜居视角1
地缘格局2方便性1旅游地域系统1特色旅游小镇1宜居性1
发展问题2风险1绿洲城镇化1挑战1宜人性1
胡焕庸线2复杂系统1美国1同期群效应1易经1
机遇2改革建议1模式趋同1土地利用转型1阴阳1
空间格局2高铁网络时代1模型1土地资源管理1涌现1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2规划1内涵与外延1危机1原真性1
人口布局2国家级新区1能源合作1文化1增长溢出1
研究框架2国家战略1诺瑟姆曲线1文化的社会建构1长江经济带1
长三角2互馈机制1欧亚大陆1文化根植1政策制度创新1
自然灾害2话题多样性1气候变化1文化基因1知识溢出1
“超有机体”理论1混合空间结构1迁移转型1文化景观1指标体系1
安全性1混合制度模式1区位选择1吸引盆模型1中亚1
笔谈1集聚态势1区域发展总体规划1乡村旅游1转型期1
边疆旅游1集聚阴影1区域规律1乡建模式1资本1
边境旅游1建设支撑条件1区域经济1小城市1综合评估1
差序错位1京津冀1区域一体化1协同1阻力面1


新窗口打开

3.2 研究关注度分析

从49篇论文中165个关键词来看,在“地理学”大类中,主要以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旅游地理为主;在城市研究领域,对城市化、低碳城市、城市群的关注较多;在空间研究中,对空间生产、空间格局的关注度较高,其次是空间规划、空间相互作用等;在政治领域,关注较多的是地缘政治、地缘战略、地缘格局;在生态(环境)领域,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生态安全、生态城市等;在旅游领域,主要体现在对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创新研究方面。
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理学中一些传统的学术问题始终受到专家****的高度关注,如城市化、地缘政治、人地关系、生态系统等;同时,地理学中的一些新命题、新趋势逐渐进入到地理****的研究视野中,如对低碳城市、“一带一路”、乡愁、大数据、高铁网络时代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4 “观点与争鸣”栏目论文的影响力较高

《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论文的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均高于普通论文的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地理研究》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的影响因子。此外,有3篇论文被权威媒体报道或转载,10篇论文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简称人大《复印资料》),4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充分说明“观点与争鸣”栏目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另外也突出了打造品牌栏目和特色栏目、走差异化办刊道路对于提升期刊质量及知名度的重要性,同时也对编辑部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4.1 论文下载与被引频次上升

学术论文的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可以较好地反映论文的学术质量,亦可以反映期刊的办刊质量,是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量化指标[4]。利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对“观点与争鸣”栏目所载49篇文献的被下载与引用情况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7年8月31日),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不到3年的时间,49篇论文的总被下载频次为86829次,篇均被下载1772次,篇最高下载频次为19904次。有35篇论文被引用,总被引用频次为565次(由于论文被引用具有时间滞后性,所以2017年刊发的论文未进行引用统计),篇均被引用14.5次,篇最高被引用75次。分年度对比看,2015年“观点与争鸣”栏目所载21篇论文的单篇平均下载量(3136次)是其他论文单篇平均下载量(780次)的4倍,单篇平均被引量(23.6次)是其他论文单篇平均被引量(7.2次)的3.3倍;2016年所载18篇论文的单篇平均下载量(921次)是其他论文单篇平均下载量(468次)的2.0倍,单篇平均被引量(3.9次)是其他论文单篇平均被引量(1.8次)的2.2倍。
Tab. 2
表2
表2论文被下载与引用频次统计
Tab. 2Statistics of download and cited frequencies
学术论文
(篇/年)
被引数量
(篇)
被引用量/篇均
引用量(次)
篇最高被
引用量(次)
被下载量/篇均
下载量(次)
篇最高被
下载量(次)
21/201521495/23.67565846/313619904
18/20161470/3.91216580/9212132
10/2017---4403/440959
合计35565/14.586829/1772

注:“-”对应的为2017年刊发的论文,未进行引用统计。
新窗口打开
表3可以看出,下载次数在1000次以上的论文有23篇,500~1000次的论文有16篇,500次以下的有10篇;在下载排名前10的论文中,每篇论文的下载频次均在2000次以上,篇均下载频次5226次。尤其是杜德斌在2015年第6期发表的《“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和黄震方在2015年第8期发表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下载频次分别达到19904次和11293次。
Tab. 3
表3
表349篇论文被下载与引用频次统计
Tab. 3Download and cited frequencies statistics of 49 papers
下载
排名
论文
题目
第一
作者
发表时间
(年, 卷期)
下载
频次
被引频次/排序
1“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杜德斌2015, 34(6)1990475/1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黄震方2015, 34(8)1129367/2
3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刘沛林2015, 34(7)325729/6
4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龙花楼2015, 34(9)299750/3
5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陈明星2015, 34(4)279939/5
6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黄震方2015, 34(1)270816/12
7能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国际能源合作模式杨宇2015, 34(2)256325/7
8地理学碰上“大数据”:热反应与冷思考吴志峰2015, 34(12)24539/17
9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彭建2015, 34(1)215723/8
10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张文忠2016, 35(2)213212/14
11“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甄 峰2015, 34(5)192321/9
12论中国“多规”分立及其演化与融合问题顾朝林2015, 34(4)186546/4
13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钱俊希2015, 34(3)175610/16
14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机理及其科学问题关兴良2016, 35(2)16826/18
15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陆大道2016, 35(5)16416/18
1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同演化——以中国16种
典型模式为例
曾刚2015, 34(11)15535/19
17寄托乡愁的中国乡建模式解析与路径探索叶强2015, 34(7)154719/11
181990年以来中国地理学之地缘政治学研究进展杜德斌2015, 34(2)152520/10
19长江三角洲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与态势的判断陈雯2015, 34(3)136213/13
20地缘政治演变驱动力变化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新趋势王礼茂2016, 35(1)13344/20
21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研究进展:内涵、框架与挑战侯鹏2015, 34(10)124513/13
22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周晓芳2015, 34(2)10963/21
23高铁网络化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新命题审视汪德根2016, 35(3)103311/15
24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汪芳2017, 36(1)959-
25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孙九霞2016, 35(10)9443/21
26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方法、模型与研究框架戴尔阜2016, 35(6)94111/15
27新型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兼论“胡焕庸线”
的地理学内涵
王开泳2016, 35(5)9165/19
28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其中国化:“跨国、跨界、跨代”知识行动蔡运龙2016, 35(7)9052/22
29中国低碳生态新城新区:现状、问题及对策方创琳2016, 35(9)8573/21
30城市舒适性: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估的新视角及实证研判温婷2016, 35(2)7791/23
31大城市有利于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吗?——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
证据
孙斌栋2016, 35(9)7660
32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其中国化:规划与实践反思蔡运龙2016, 35(8)7372/22
33中国模式:转型期混合制度“生产”了城市混合空间结构杨永春2015, 34(11)6374/20
34聚焦旅游视域下的中国边疆研究李燕琴2015, 34(3)6235/19
35大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战略演化——以美国为例宋涛2017, 36(2)604-
36未来十年中国地缘政治学重点研究方向胡志丁2017, 36(2)587-
37地理学发展视角下的历史流域研究王尚义2015, 34(1)5833/21
38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绿洲城镇化演进理论探讨刘海猛2016, 35(2)5743/21
下载
排名
论文
题目
第一
作者
发表时间
(年,卷期)
下载
频次
被引频次/排序
39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彭建2017, 36(3)561-
40雄安新区:地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孟广文2017, 36(6)495-
41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在他乡与故乡之间保继刚2017, 36(5)485-
42世界资源地理研究:中国资源地理学的现状、缺失与机遇黄贤金2016, 35(4)4750
43谁来养活中国:耕地压力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及解释罗翔2016, 35(12)4400
44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大新思路陆玉麒2017, 36(4)363-
45中国新愿景下的文化与空间有机融合的地理途径与机遇蔡建明2016, 35(11)2841/23
46中国旅游地理学学术实践的代际差异与学科转型翁时秀2017, 36(5)167-
47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框架构建初探李加林2016, 35(12)1400
48“一带一路”——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杜德斌2017, 36(7)117-
49透视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划研究史培军2017, 36(8)65-

注:“-”对应的为2017年刊发的论文,未进行被引频次统计。
新窗口打开
在论文被引用方面,被引50次以上的论文有3篇,30~50次的有3篇,20~30次的有4篇,20次以下的有25篇;在被引前10名的论文中,论文的被引频次均在20次以上,篇均被引39.5次,其中杜德斌的《“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黄震方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龙花楼的《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3篇论文,分别被引75次、67次和50次。另外,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高下载论文和高被引论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4.2 论文被媒体报道与杂志转载

学术论文被媒体报道或被权威杂志收录,表明学术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促进学科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扩大论文与期刊的影响力,提升作者和期刊的知名度[5]。截至2017年8月31日,“观点与争鸣”栏目刊发的论文,有2篇论文被权威媒体报道,1篇论文被国内权威杂志——《新华文摘》收录。
2016年6月16日,新华网以“科学研究表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期存在”为题[6],报道了《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一文的内容[7],随后该报道迅速被央视网、凤凰网等权威网站全文转载。2015年7月21日《中国科学报》第4版以“呼吁加强新型城镇化科学研究”为题报道了陈明星发表的《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一文的内容[8]。《新华文摘》于2015年第18期全文转载了刘沛林发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9],并上了当期封面要目,高度肯定该文[10]

4.3 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

人大《复印资料》是国内影响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资源库。目前,已有10篇“观点与争鸣”栏目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表4),表明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11]。其中,2015年收录了《论中国“多规”分立及其演化与融合问题》等4篇论文[12-15]。2016年收录了《高铁网络化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新命题审视》等5篇[16-20]。2017年刚发表的《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21]也被收录。
Tab. 4
表4
表410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
Tab. 410 papers collected by periodical literatures reprinted by China People's University
序号论文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年,卷期)
1论中国“多规”分立及其演化与融合问题顾朝林2015, 34(4)
2“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甄峰2015, 34(5)
3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龙花楼2015, 34(9)
4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研究进展:内涵、框架与挑战侯鹏2015, 34(10)
5高铁网络化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新命题审视汪德根2016, 35(3)
6新型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兼论“胡焕庸线”的地理学内涵王开泳2016, 35(5)
7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其中国化:“跨国、跨界、跨代”知识行动蔡运龙2016, 35(7)
8大城市有利于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吗?——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证据孙斌栋2016, 35(9)
9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孙九霞2016, 35(10)
10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汪芳2017, 36(1)


新窗口打开

4.4 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2015-2016年,共有4篇论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图4表5)。“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简称F5000)”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推出,旨在更好地展示与宣传中国的优秀科技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中国的优秀论文走向国际学术界[22]。目前,F5000已经得到一些媒体的报道及一些科研单位的认可。论文入选F5000,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国地理学的科研成果,提升作者和《地理研究》的影响力。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2015年《地理研究》2篇论文入选F5000的证书
-->Fig. 4Certificates of F5000 of two papers collected by Geographical Research in 2015
-->

Tab. 5
表5
表52016年2篇入选F5000
Tab. 5Two papers selected as F5000 papers
序号论文题目第一作者发表卷期
1高铁网络化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
新命题审视[16]
汪德根2016, 35(3)
2中国新愿景下的文化与空间有机
融合的地理途径与机遇[23]
蔡建明2016, 35(11)


新窗口打开

5 结论与讨论

(1)论文观点鲜明、学术质量高,可反映国内地理学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观点与争鸣”栏目推出的49篇论文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被大量的下载和引用,远远高于同期其他论文的下载和引用次数,充分说明论文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创新性、学术性和时代性。
(2)论文内容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上主要以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综合为主。从49篇论文的165个关键词中,可以发现栏目所载文献对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旅游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关注度较高。
(3)论文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较明显,影响力较高。高引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原创性和学术影响力,高下载则更多地反映论文的社会实用性和应用性。49篇论文在短时间内获得如此高的下载率,说明这些论文中涉及的理论、方法,提出的建议、政策、措施等受到社会、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部分论文被国内权威媒体、杂志等报道或全文转载,表明论文的影响力较高。
(4)打造品牌栏目和特色栏目,吸引优秀论文,是提高期刊办刊质量和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高质量论文是期刊发展的源动力,打造特色栏目是避免期刊发展同质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充分说明,《地理研究》推出的“观点与争鸣”栏目,采用笔谈、共同创意与创作等多种途径凝练的高水平论文不仅大大提高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知名度,而且对地理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刘宇峰, 原志华, 郭玲霞, .. 基于CNKI的1982-2014年《地理研究》载文情况统计分析
. 地理研究, 2015, 34(6): 1188-120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6016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对1982-2014年《地理研究》的载文情况进行了总体回顾和客观评价,主要内容包括33年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年际变化、第一作者及核心作者群、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各类资金资助情况、论文关键词及被引用情况等几个方面。研究表明:1《地理研究》的载文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地理研究》拥有庞大的作者数量,但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核心作者占第一作者的9.5%;3第一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在区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4国家级基金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项目资助类型;5在热点内容、区域(尺度)和方法等方面体现了学科特点;6《地理研究》在地理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客观地展示了《地理研究》33年来的办刊历程及学术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地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可为《地理研究》今后发展以及中国地理学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Liu Yufeng, Yuan Zhihua, Guo Lingxia, et al.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6): 1188-120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6016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对1982-2014年《地理研究》的载文情况进行了总体回顾和客观评价,主要内容包括33年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年际变化、第一作者及核心作者群、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各类资金资助情况、论文关键词及被引用情况等几个方面。研究表明:1《地理研究》的载文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地理研究》拥有庞大的作者数量,但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核心作者占第一作者的9.5%;3第一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在区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4国家级基金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项目资助类型;5在热点内容、区域(尺度)和方法等方面体现了学科特点;6《地理研究》在地理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客观地展示了《地理研究》33年来的办刊历程及学术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地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可为《地理研究》今后发展以及中国地理学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2]朱晓华, 袁丽华, 王岱, .. 中文科技期刊建设特色品牌栏目的途径: 以《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为例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12): 1321-1327.
https://doi.org/10.11946/cjstp.20160715065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目的】系统介绍中文科技期刊如何结合微信来打造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栏目,为其他中文科技期刊打造特色栏目提供参考。【方法】以我国地理学的三大权威中文科技期刊之一——《地理研究》的“观点与争鸣”栏目为例,介绍《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创立的背景、特色栏目的建设途径及取得的成绩。【结果】《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取得了高下载、高阅读、影响力广等好成绩,引起了良好的学术反响,对进一步增强期刊的总体水平与提高期刊竞争力及影响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优质的论文、特色的品牌栏目与微信等新媒体是突出刊物特色、增强期刊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方法,对于促进中文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Zhu Xiaohua, Yuan Lihua, Wang Dai, et al.The approaches to build a brand column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for scientific journals in Chinese: A case column of 'Perspectives and Contention'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2016, 27(12): 1321-1327.]
https://doi.org/10.11946/cjstp.20160715065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目的】系统介绍中文科技期刊如何结合微信来打造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栏目,为其他中文科技期刊打造特色栏目提供参考。【方法】以我国地理学的三大权威中文科技期刊之一——《地理研究》的“观点与争鸣”栏目为例,介绍《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创立的背景、特色栏目的建设途径及取得的成绩。【结果】《地理研究》“观点与争鸣”栏目取得了高下载、高阅读、影响力广等好成绩,引起了良好的学术反响,对进一步增强期刊的总体水平与提高期刊竞争力及影响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优质的论文、特色的品牌栏目与微信等新媒体是突出刊物特色、增强期刊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方法,对于促进中文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郑星. 1987-2014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现状: 基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的文献计量分析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7, 32(2): 151-16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对1987至2014年来CNKI数据库所收录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可用于研究分析的1796篇论文按照发表时间、基金资助情况、高频关键词出现次数、作者出现频率、发文机构分布、论文被引频次以及论文下载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了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关系图,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概括28年间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存在的局限和未来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Zheng Xing.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n 1987-2014 based on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2017, 32(2): 151-16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对1987至2014年来CNKI数据库所收录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可用于研究分析的1796篇论文按照发表时间、基金资助情况、高频关键词出现次数、作者出现频率、发文机构分布、论文被引频次以及论文下载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了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关系图,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概括28年间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存在的局限和未来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4]卫世乾. 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4): 556-561.
[本文引用: 1]

[Wei Shiqian.Analysis of highly cited articles in 30 major Chinese chemical journals
.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 2014, 25(4): 556-561.]
[本文引用: 1]
[5]苏青, 高健, 黄永明, .. 构建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实施情况评述
. 科技导报, 2008, 26(21): 21-25.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7857.2008.21.00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介绍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的缘起,以及近两年来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认为见面会制度构建了学术期刊发表的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实现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多方共赢,同时指出了见面会制度目前存在的不足:简要介绍了国外科研成果发布的“限时禁发”制度以及相应的惩戒措施;提出了改进和完善见面会制度的具体建议。
[Su Qing, Gao Jian, Huang Yongming, et al.Construction of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releasing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to the public: Review of CAST News briefing for academic journals and mass media
.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08, 26(21): 21-25.]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7857.2008.21.00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介绍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制度的缘起,以及近两年来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认为见面会制度构建了学术期刊发表的最新科研成果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机制。实现了学术期刊、论文作者、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多方共赢,同时指出了见面会制度目前存在的不足:简要介绍了国外科研成果发布的“限时禁发”制度以及相应的惩戒措施;提出了改进和完善见面会制度的具体建议。
[6]新华网. 科学研究表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期存在. , 2016-06-05.URL [本文引用: 1]

[www.xinhuanet.com. Scientific research says that the stability of Hu Huanyong population line will endure for a long time. , 2016-06-05.]URL [本文引用: 1]
[7]陆大道, 王铮, 封志明, .. 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
. 地理研究, 2016, 35(5): 805-824.
[本文引用: 1]

[Lu Dadao, Wang Zheng, Feng Zhiming, et al.Academic debates on Hu Huanyong population lin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5): 805-824.]
[本文引用: 1]
[8]陈明星. 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
. 地理研究, 2015, 34(4): 614-63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2014年国家印发了"新型城镇化规划",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入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型期,并将新型城市化作为国家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为城市化领域研究提供了重大机遇。国际上,城市化的基础理论和内容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不断丰富,研究阶段持续深化,领域持续扩展,研究方法手段持续改善和进步。国内城市化研究起步晚、进展快,在中国特色城市化合理进程的科学认知与思辨等诸多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展望未来,提出了城市化领域的5个科学问题及其子问题:城市化的跨学科特性与成立城市化学科,城市化概念、原理、方法等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城市化的区域特性以及与城乡统筹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格局研究,大数据支持下城市化和智慧城市的系统集成与模拟平台研究。
[Chen Mingxing.Research progress and scientific issues in the field of urbanization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4): 614-63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2014年国家印发了"新型城镇化规划",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入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型期,并将新型城市化作为国家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为城市化领域研究提供了重大机遇。国际上,城市化的基础理论和内容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不断丰富,研究阶段持续深化,领域持续扩展,研究方法手段持续改善和进步。国内城市化研究起步晚、进展快,在中国特色城市化合理进程的科学认知与思辨等诸多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展望未来,提出了城市化领域的5个科学问题及其子问题:城市化的跨学科特性与成立城市化学科,城市化概念、原理、方法等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城市化的区域特性以及与城乡统筹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格局研究,大数据支持下城市化和智慧城市的系统集成与模拟平台研究。
[9]刘沛林.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地理研究, 2015, 34(7): 1205-1212.
[本文引用: 1]

[Liu Peili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remembering nostalgi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7): 1205-1212.]
[本文引用: 1]
[10]韩起来, 刘永胜. 《新华文摘》的文献计量学价值
. 图书情报工作, 2006, (s2): 196-19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新华文摘》刊龄的延续和信息量的累积,其社会评价功能日益彰显。发掘该刊文献计量学角度的五个方面的价值,目的在于引起对该刊非阅读功能的关注。
[Han Qilai, Liu Junsheng.The bibliometrics value of Xinhua Digest
.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2006, (s2): 196-19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新华文摘》刊龄的延续和信息量的累积,其社会评价功能日益彰显。发掘该刊文献计量学角度的五个方面的价值,目的在于引起对该刊非阅读功能的关注。
[11]赵丹群. 《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评价功能
. 情报资料工作, 2008, (5): 1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314.2008.05.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在简要回顾、总结《复印报 刊资料》专题系列期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形成的学术评价功能,然后对其学术评价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与拓展,分别从 定量方法运用、用户参与学术评价机制的建立、网络环境下期刊数据库系统的增值服务等三个方面给予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Zhao Danqun.The academic evaluation function of periodical literatures reprinted by China People's University
.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Services, 2008, (5): 1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314.2008.05.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在简要回顾、总结《复印报 刊资料》专题系列期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形成的学术评价功能,然后对其学术评价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与拓展,分别从 定量方法运用、用户参与学术评价机制的建立、网络环境下期刊数据库系统的增值服务等三个方面给予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12]顾朝林. 论中国“多规”分立及其演化与融合问题
. 地理研究, 2015, 34(4): 601-61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系统研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类空间”规划“多规”分立及其演化过程,肯定了各项规划的历史地位和发挥的专业智慧作用,但由于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这些规划的目标、规划理论、编制方法和实施途径的趋同化明显,导致了规划内容交叉冲突、实施和协调难度大和规划失效现象.规划界和地方政府开始推行“多规合一”实践,但存在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规划法规依据不一、规划期限和发展目标差异以及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不同,难以达到协调和协同的目的.根据中国国情和面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建立基于“多规融合”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制度框架,实现“一级政府、一本规划”和“一本规划干到底”.
[Gu Chaolin.On the separation of China's spatial plans and their evolution and integration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4): 601-61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系统研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类空间”规划“多规”分立及其演化过程,肯定了各项规划的历史地位和发挥的专业智慧作用,但由于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这些规划的目标、规划理论、编制方法和实施途径的趋同化明显,导致了规划内容交叉冲突、实施和协调难度大和规划失效现象.规划界和地方政府开始推行“多规合一”实践,但存在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规划法规依据不一、规划期限和发展目标差异以及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不同,难以达到协调和协同的目的.根据中国国情和面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建立基于“多规融合”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制度框架,实现“一级政府、一本规划”和“一本规划干到底”.
[13]甄峰, 王波. “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 地理研究, 2015, 34(5): 803-81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5001URL摘要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定位应用程序的普及,带有地理空间信息的数据成为"大数据"中的重要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契合了人文地理学"计量转向"与"社会转向"的发展规律,以及人文地理学人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人文地理****也面临着数据决定论、数据分析方法准备不足以及数据自身缺陷所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在"大数据"热潮下,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大数据"还是"小数据"的研究,都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数据规模与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阐述并无很大的关联。并且,还需要警惕由于数据垄断可能带来研究的"数字鸿沟",并呼吁人文地理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与内容等方面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多的跨学科合作。
[Zhen Feng, Wang Bo.Rethinking human geography in the age of big dat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5): 803-81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5001URL摘要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定位应用程序的普及,带有地理空间信息的数据成为"大数据"中的重要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契合了人文地理学"计量转向"与"社会转向"的发展规律,以及人文地理学人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人文地理****也面临着数据决定论、数据分析方法准备不足以及数据自身缺陷所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在"大数据"热潮下,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大数据"还是"小数据"的研究,都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数据规模与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阐述并无很大的关联。并且,还需要警惕由于数据垄断可能带来研究的"数字鸿沟",并呼吁人文地理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与内容等方面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多的跨学科合作。
[14]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 地理研究, 2015, 34(9): 1607-1618.
https://doi.org/10.11821/d1yj201509001URL摘要
自21世纪初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国家行政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进而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指出:决策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探讨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基础上,强调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变化应当成为今后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来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及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Long Hualou.Land use transi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9): 1607-1618.]
https://doi.org/10.11821/d1yj201509001URL摘要
自21世纪初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和国家行政部门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进而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指出:决策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以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在探讨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基础上,强调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变化应当成为今后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管控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来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及制度,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
[15]侯鹏, 王桥, 申文明, .. 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研究进展: 内涵、框架与挑战
. 地理研究, 2015, 34(10): 1809-182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0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客观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状况,不仅是生态系统生态学所面临的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生态系统综合管理问题。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估生态系统现状、变化和趋势,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成为关系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命题之一。根据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成果,从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的概念和内涵、框架模式和主要内容、发展趋势和挑战等三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的研究进展。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和社会与生态系统的互动过程,综述了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资产等概念和内涵,讨论和梳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相关国际组织和政府实施的全球、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分析归纳为"生态压力—政策响应"、"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服务价值—自然益惠"、"综合状况—变化趋势"等四种评估框架模式。但是,面对多元、综合、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基于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交互关系的评估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指标和方法体系构建、观测技术方法集成和数据同化、时空尺度选择和确定的协同等科学问题,将会成为今后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发展趋势和挑战。
[Hou Peng, Wang Qiao, Shen Wenming, et al.Progress of integrated ecosystem assessment: Concept, framework and challenges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10): 1809-182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0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客观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状况,不仅是生态系统生态学所面临的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生态系统综合管理问题。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估生态系统现状、变化和趋势,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成为关系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命题之一。根据当前国内外研究主要成果,从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的概念和内涵、框架模式和主要内容、发展趋势和挑战等三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的研究进展。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和社会与生态系统的互动过程,综述了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资产等概念和内涵,讨论和梳理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相关国际组织和政府实施的全球、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分析归纳为"生态压力—政策响应"、"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服务价值—自然益惠"、"综合状况—变化趋势"等四种评估框架模式。但是,面对多元、综合、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基于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交互关系的评估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指标和方法体系构建、观测技术方法集成和数据同化、时空尺度选择和确定的协同等科学问题,将会成为今后生态系统综合评估发展趋势和挑战。
[16]汪德根. 高铁网络化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新命题审视
. 地理研究, 2016, 35(3): 403-41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3001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交通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伴随中国进入高铁网络时代,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对区域交通可达性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引致"哑铃型"旅游系统或旅游"人地关系"体系中一系列区域旅游要素产生"多米诺"效应,尤其是高铁对旅游空间行为、旅游市场需求和客源结构、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与其他交通系统竞合、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空间格局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更加凸显,由此催生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20个新命题。梳理这些新命题既能为系统性开展高铁旅游研究提供思想启示,又有利于推动旅游地理学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
[Wang Degen.Thinking on the new topics of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in high-speed rail network er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3): 403-41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3001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交通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伴随中国进入高铁网络时代,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对区域交通可达性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引致"哑铃型"旅游系统或旅游"人地关系"体系中一系列区域旅游要素产生"多米诺"效应,尤其是高铁对旅游空间行为、旅游市场需求和客源结构、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与其他交通系统竞合、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空间格局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更加凸显,由此催生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20个新命题。梳理这些新命题既能为系统性开展高铁旅游研究提供思想启示,又有利于推动旅游地理学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
[17]王开泳, 邓羽. 新型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 兼论“胡焕庸线”的地理学内涵
. 地理研究, 2016, 35(5):825-835.


[Wang Kaiyong, Deng Yu.Can new urbanization break through the Hu Huanyong Line?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geograph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5): 825-835.]

[18]蔡运龙, 叶超, 马润潮, ..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其中国化:“跨国、跨界、跨代”知识行动
. 地理研究, 2016, 35(7): 1205-1229.


[Cai Yunlong, Ye Chao, Ma Laurence, et al.Knowledge as action: Marxist geography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7): 1205-1229.]

[19]孙斌栋, 丁嵩. 大城市有利于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吗: 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证据
. 地理研究, 2016, 35(9): 1615-162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9002URL摘要
厘清大城市是否有利于小城市经济增长这一问题,对于贯彻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108个小城市为例,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到大城市的地理距离、行政边界、市场潜能等因素,估计不同等级的大城市对小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临近大城市有助于促进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并未发现存在集聚阴影效应的直接证据;空间相互作用的方向更多体现为高等级城市对低等级城市的影响,来自副省级城市的增长溢出最为显著,同层级小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相对微弱;城市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行政边界的存在阻碍了空间溢出效应的发挥.最后从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不同规模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全域性释放、破除行政区经济的束缚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
[Sun Bingdong, Ding Song.Do large cities contribute to economic growth of small cities? Evidence from Yangtze River Delta in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9): 1615-162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9002URL摘要
厘清大城市是否有利于小城市经济增长这一问题,对于贯彻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108个小城市为例,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到大城市的地理距离、行政边界、市场潜能等因素,估计不同等级的大城市对小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临近大城市有助于促进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并未发现存在集聚阴影效应的直接证据;空间相互作用的方向更多体现为高等级城市对低等级城市的影响,来自副省级城市的增长溢出最为显著,同层级小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相对微弱;城市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行政边界的存在阻碍了空间溢出效应的发挥.最后从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不同规模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全域性释放、破除行政区经济的束缚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
[20]孙九霞, 周尚意, 王宁, .. 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 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
. 地理研究, 2016, 35(10): 1801-181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10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全球化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下,流动获得了内涵和外延的立体化与多面性,各种类型的流动正表征并重塑地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如何认识流动、分析流动对理解当前世界多重空间尺度的各类社会文化现象、理解空间及附加其上的意义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流动性是流动实践空前增强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发生在全球与区域的尺度上,也发生在城市内部日常生活与通勤的尺度上。另一方面,流动性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中基本概念的阐释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例如地方,认同这些话题都需要从流动性的视角进行重新思考。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刻画流动性的基础尺标,在新流动性范式下,从地方、城市、移民、旅游、身份认同、政策与管制等方面探讨流动性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期于在流动性这一场域进行跨学科的对话,并促使国内学界对流动现象的关注上升为对流动性理论本身的解读。
[Sun Jiuxia, Zhou Shanyi, Wang Ning, et al.Mobility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Time, space and societ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10): 1801-181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10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全球化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下,流动获得了内涵和外延的立体化与多面性,各种类型的流动正表征并重塑地方、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如何认识流动、分析流动对理解当前世界多重空间尺度的各类社会文化现象、理解空间及附加其上的意义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流动性是流动实践空前增强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发生在全球与区域的尺度上,也发生在城市内部日常生活与通勤的尺度上。另一方面,流动性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中基本概念的阐释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例如地方,认同这些话题都需要从流动性的视角进行重新思考。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刻画流动性的基础尺标,在新流动性范式下,从地方、城市、移民、旅游、身份认同、政策与管制等方面探讨流动性多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期于在流动性这一场域进行跨学科的对话,并促使国内学界对流动现象的关注上升为对流动性理论本身的解读。
[21]汪芳, 吕舟, 张兵, .. 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 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
. 地理研究, 2017, 36(1): 3-2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1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应不应记忆?能不能记忆?愿不愿记忆?让不让记忆?记忆存在于真实前行的生活,是活着的,不是死去的;记忆不是唯精英权贵,草根民众记忆亦弥足珍贵;珍视记忆中蕴含的历史文脉,但记忆的保护不等同于遗产的保护,亦应正视记忆与现代发展存在的某些不相容;记忆不是虚幻之谈,而是文化自信、城乡复兴的源泉。时间之河不会回淌,改变了的城乡空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今天对城乡未来的反思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反思。结合国际研究的比较,针对中国当下的语境,就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地理、规划、建筑、文物、旅游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在此交汇。伴随着城乡社会的不断变化,记忆和乡愁的保存和发展是为了展现过去的历史,适宜今天的生活,愉悦未来的创造。
[Wang Fang, Lv Zhou, Zhang Bin, et al.Memory and homesickness in transition: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spatial logic of urban and rural memor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 3-2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1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应不应记忆?能不能记忆?愿不愿记忆?让不让记忆?记忆存在于真实前行的生活,是活着的,不是死去的;记忆不是唯精英权贵,草根民众记忆亦弥足珍贵;珍视记忆中蕴含的历史文脉,但记忆的保护不等同于遗产的保护,亦应正视记忆与现代发展存在的某些不相容;记忆不是虚幻之谈,而是文化自信、城乡复兴的源泉。时间之河不会回淌,改变了的城乡空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今天对城乡未来的反思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反思。结合国际研究的比较,针对中国当下的语境,就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地理、规划、建筑、文物、旅游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在此交汇。伴随着城乡社会的不断变化,记忆和乡愁的保存和发展是为了展现过去的历史,适宜今天的生活,愉悦未来的创造。
[22]温晓平, 郭柏寿. 对“领跑者5000: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建设的思考
. 编辑学报, 2014, 26(2): 196-19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介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展的“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认为在平台的推广、顶尖论文的遴选范围和遴选方法上尚有待改进与完善.建议:加强该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将评测结果纳入国内有关教学和科研单位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放眼所有科技期刊,扩大顶尖论文遴选范围;进一步优化顶尖论文遴选办法,注意甄别自引与他引,遴选出真正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顶尖论文.
[Wen Xiaoping, Guo Boshou.Thoughts on constructing "Platform of Forerunner 5000: Top Academic Papers in China's Key Sci-Tech Journals"
. Acta Editologica, 2014, 26(2): 196-19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介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展的“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认为在平台的推广、顶尖论文的遴选范围和遴选方法上尚有待改进与完善.建议:加强该平台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将评测结果纳入国内有关教学和科研单位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放眼所有科技期刊,扩大顶尖论文遴选范围;进一步优化顶尖论文遴选办法,注意甄别自引与他引,遴选出真正代表学科发展水平的顶尖论文.
[23]蔡建明, 林静. 中国新愿景下的文化与空间有机融合的地理途径与机遇
. 地理研究, 2016, 35(11): 2001-201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11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竞争力日益依赖于以科技为支撑的硬实力、以人才为源泉的智创力和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以及能吸引并承载这些关键要素的多尺度创新空间.这些空间既包括有利于产生和激发创新的地方或场所,又包括叠加交织在这些场所中能促发各种思想交流碰撞、各类社会关系构建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系统.因此,如何使文化作为一个关键要素根植于空间,进而打造出具有文化品位且能生产新文化的地方,正逐渐成为亟须研究的核心议题和学界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首先基于对中国新愿景的解读和文化本质的辨析,呼唤中国迫切需要形成一种与其大国综合实力相匹配的新文化;之后,基于历史发展透视论述了如何通过文化根植打造新地方,以提升城市和国家的竞争力;最后,本文强调了地理学人应高度关注有关文化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新研究命题,以在这个以人本化为导向,追求舒适宜人性、城市性、流动性、通达性、人文性和安全性的时代,进一步优化创新空间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回应这一召唤,地理学需要扩展其研究视角,在继续关注宏观区域分析的基础上,更加着眼于微观空间/地方打造的研究.
[Cai Jianming, Lin Jing.New marriage of culture and space under China's new vision: Approach and opportunities from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11): 2001-201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11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竞争力日益依赖于以科技为支撑的硬实力、以人才为源泉的智创力和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以及能吸引并承载这些关键要素的多尺度创新空间.这些空间既包括有利于产生和激发创新的地方或场所,又包括叠加交织在这些场所中能促发各种思想交流碰撞、各类社会关系构建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系统.因此,如何使文化作为一个关键要素根植于空间,进而打造出具有文化品位且能生产新文化的地方,正逐渐成为亟须研究的核心议题和学界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首先基于对中国新愿景的解读和文化本质的辨析,呼唤中国迫切需要形成一种与其大国综合实力相匹配的新文化;之后,基于历史发展透视论述了如何通过文化根植打造新地方,以提升城市和国家的竞争力;最后,本文强调了地理学人应高度关注有关文化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新研究命题,以在这个以人本化为导向,追求舒适宜人性、城市性、流动性、通达性、人文性和安全性的时代,进一步优化创新空间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回应这一召唤,地理学需要扩展其研究视角,在继续关注宏观区域分析的基础上,更加着眼于微观空间/地方打造的研究.
相关话题/论文 地理 空间 城市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