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混合功能驱动下的海岛聚落范式与空间形态解析——浙江舟山地区的产住共同体实证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朱晓青1,2,, 邬轶群3, 翁建涛3, 王竹3, 高伟俊2
1. 浙江工业大学城乡发展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杭州 310014
2. 日本北九州大学国际环境工学部,北九州 808-0135,日本
3. 浙江大学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杭州 310058

Paradigm and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island settlements based on mixed-us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Zhoushan work-live community

ZHUXiaoqing1,2,, WUYiqun3, WENGJiantao3, WANGZhu3, GAOWeijun2
1.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Habitation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14, China
2. City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Kitakyushu, Kitakyushu 808-0135, Fukuoka, Japan
3.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收稿日期:2017-03-25
修回日期:2017-07-6
网络出版日期:2017-08-10
版权声明:2017《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466,5123801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6E080011)浙江省哲学社会学规划项目(12JCSH02YB)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2014R2-036)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朱晓青(1979- ),男,安徽合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城镇化、聚居地理与都市环境。E-mail: arc_zxq@163.com



展开

摘要
基于混合功能人居理论和海岛产住共同体实证,阐释海洋背景下产住混合聚落的演化范式和动因。在海岛小微产住个体的混质功能要素解析上,建构以“时间—空间—社群”为基本维度的混质元胞评价模型。进而,以聚居宅基地为单元因子,采用STING法进行“微分”式的产住元胞解析,并借助GIS模拟评价聚落空间形态。以舟山海岛聚落为实证样本,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聚落的产住二元在时空组织和社会构成上差异显著。混质因子具有同质性传递、网络化互动和核域式聚合的增长和扩张规律,促使混合功能聚落发展形成耗散破碎式、组团渗透式、核域递推式的三种空间分布形态。最后,讨论混合功能驱动下的海岛聚居可持续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产住兼容、职居协同和精明增长的导控机制。

关键词:混合功能;海岛聚落;产住共同体;空间形态;舟山;浙江
Abstra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island mixed-use settlements and the theory of work-live community,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and motivation of island mixed-use settlem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ine economy. It builds an evaluation model of mixed-use cells including three major aspects (time-space-population)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mixed-use elements of small work-live units. And then it makes a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work-live cells by using STING method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grid) in each settlement homestea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deduces evolution mechanism of island settlements which is composed by diversified mixed-use factors, and estimates the settlement spatial form with the aid of GIS kernel density function method. Empirical result of Zhoushan mixed-use settlements manifests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work-live element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space and time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space, mixed-use factors accord to the law of homogeneity-diffused, networked-interacted and centralized-aggregated. We divide settlement patterns into three typ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including dissipation broken, cluster permeated and gradient expanded. Finally, the paper comes out several measures that are meaningful for the sustainable improvement of the plan and development of island mixed-use settlements, such as the work-live compatibility of mixed-use systems, organic integration of flexible institutions and smart growth of diverse communities.

Keywords:mixed-use;island settlements;work-live community;spatial pattern;Zhoushan;Zhejiang

-->0
PDF (18747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朱晓青, 邬轶群, 翁建涛, 王竹, 高伟俊. 混合功能驱动下的海岛聚落范式与空间形态解析——浙江舟山地区的产住共同体实证[J]. , 2017, 36(8): 1543-155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12
ZHU Xiaoqing, WU Yiqun, WENG Jiantao, WANG Zhu, GAO Weijun. Paradigm and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island settlements based on mixed-us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Zhoushan work-live community[J]. 地理研究, 2017, 36(8): 1543-155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12

1 引言

受海陆交隔的天然制约,海洋型聚落的生成、增长与演进,必然依赖特定空间下内生性的功能混合(mixed-use)[1]。随着海洋产业的“块状化”聚合和住居的“集约化”转型,海岛经济扩张与人居发展,更呈现出在同一聚落单元中的叠合状态,进而逐渐形成历史久、分布广、规模大、类型多,且具有海洋特色的产住共同聚落(work-live settlement)[2]。由此,混合功能发展成为海岛经济建设和人居跃迁的关键动因。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推动中小岛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巴巴多斯宣言》[3],确立了海岛经济与人居开发的核心纲领。具体到不同地域,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相继颁发《孤岛振兴法》《小笠原群岛振兴特别措施法》等一系列海岛产业振兴与人居协同提升的制度;韩国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关于海岛聚落建设与经营组织实施了“岛屿综合开发促进计划”[4];澳大利亚在海岛土地的兼容性利用(compatible land use)方面出台了“劳德哈伍岛城乡建设条例”[5];同样,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在海岛人居单元管理层面进行了诸多开发实践,诸如“山姆洛克岛计划”“埃克岛管理计划”等。地域性的海岛产住组织模式为聚落的聚合、扩张提供了补充,并演化形成多目标、多路径、多层级的混合功能发展趋向:① 混质再生的海岛振兴:以日本门司港渔市社区、温州洞头生态渔业村为例,依托新的经济“增长点”植入与重构,激活海岛原有产住单元的活力;② 功能复合的渔居拓展:对原有渔居的局部空间改造升级,形成产、住、商、储等功能复合的共同体模式,典型如巴厘岛金巴兰滨海休闲集落、大连长海文化旅游观光镇区;③ 职住一体的港城开发:通过对海港土地利用的优化,实现工作、居住、娱乐及其配套的一体化格局,例如荷兰鹿特丹港的物流街区、舟山沈家门的渔港聚居等。基于上述营建特征,混合功能驱动对海岛聚落发展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同时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以Grant和Jacobs为代表的****,认为功能多样性是聚落产住混合发展的目标途径[6,7],而Skinner等从簇群(cluster)角度阐释了混合功能聚落空间构形规律[8,9],Rowley等对混合测度更提出了肌理(grain)、密度(density)和渗透性(permeability)的参数体系[10,11]。相较于国外研究,国内****李荣增指出产住要素的集聚为聚落发展提供了规模效应[12],韩增林等剖析了海洋产业和人居类型的共同发展模式[13],陈修颖等更补充了海岛地区“市场群落”(market cluster)的特色发展路径[14,15]
具体到舟山地区,土地面积1440.12 km2,岛屿1390个,是东南亚重要的宗教、经济、渔业、旅游等功能综合集聚的群岛板块。2011年6月,舟山被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新区,其各类产业与人居增长迅猛。2015年,舟山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95亿元,建成区面积71.62 km2。但从整体看,除本岛外,舟山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居增长主要依托海岛单元进行扩张,其中,85%以上有常驻人口的聚落集中于5 km2以下的中小型岛屿[16]。依据丘陵海岛人居地理特征,其可建设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约六分之一,这本能性地造成产住功能在海岛单元中内部挤压与融合的格局。而“大岛建、小岛迁”的政策运行更是进一步集聚了原先天然分散的产住要素,使功能混合的空间组织方式在舟山量大面广的中小型岛屿中尤为普遍,且极具海洋性人居特征。根据《舟山统计年鉴(2015)》数据修订,截至2015年,舟山地区家庭经营户约为7.2万户,占常驻人口户总数的16.8%,远高于同规模乡镇5%~8%的平均值。而同期,该地区以家庭经营为核心的个体商户GDP贡献率超过30%。数据表明,小微产业的空间组织方式已成为舟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然而现状发现,舟山地区产住共同聚落正处于从粗放膨胀进入中后期转型的阶段,传统的“低、小、散”聚落组织难于避免与现有建设体系相冲突,粗放的“功能区划(function zoning)”建设制度限定了内生的混合功能增长需求,造成人居失衡、空间失稳、产住失调等诸多问题。因此基于混合功能的要素解析,对舟山地区的混合功能人居进行研究,建构海岛聚落的混质元胞演化模型,并量化评估其混质空间分布形态,制定具有海洋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策略尤为重要。

2 海岛混合功能聚落的范式发展解析

2.1 海岛混合功能聚落的演化范式

基于“靠海、居岛”的聚落生成背景,大量小型化、多类型的海岛型混合功能群落,已然成为舟山地区产住共融的地理识别。从传统“耕海牧鱼”的散布聚落,到现代“渔家乐”“驻岛工业”“滨海商贸”等块状化产住簇群;从独户、联户经营到社会化小生产组团,混合功能模式在海岛人居中一直延续,普遍存在、特征鲜明,并在其过渡与转型中演化出诸多范式。不同演进阶段的舟山混合人居形制受产住二元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演化趋优现象。一方面,产住叠合范式存在着时间发展的梯次性;另一方面,各个时期则具有其相对主导的“共同体”类型。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岛生产、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家庭工业作为舟山块状经济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其空间范式成为海岛城乡产住一体的基础。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产业结构“退二进三”转型,海岛艺术休闲、创意观光、文化旅居产业等新型经营内核植入,促使大量以家庭服务为主的旅居渔家聚落就地式转型跃迁,而21世纪初的海岛市场合法化和规范化,也为规模性经营和居住提供了稳定载体,推动了专业市场社区的不断增长。
(1)就地转产的旅居渔家聚落(recreational fishery settlement)。舟山的非渔农化率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增长超过40%,传统小渔农经济向多样化的家庭服务产业升级[17]:① 渔家乐休闲片区,依托于海岛旅游业的增长,渔民通过对房屋的改造,就地进行渔家乐经营,以基湖村“海钓民宿”、庙根村“东海渔家乐”为典型,形成了大批以渔家餐饮、住宿为主导产业的村落;② 艺术创意观光集落,如南洞“渔民画村”、边礁“色彩艺术村”等,对旧有渔居进行空间重构,植入海岛艺术创作、展示等功能,有效地带动海岛旅游业的发展;③ 海洋文化旅居组团,围绕海岛宗教、武侠、传说等文化题材建立的产住混合模式,集主题性餐饮、零售、服务于一体,进一步整合和发挥渔港禅佛等优势资源,构建舟山旅游产业链,例如普陀山东港社区、桃花岛客浦村等。
(2)厂坊内生的家庭工业组群(cottage industry cluster)。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海岛乡村经济的改革带来了乡镇家庭工业的兴起,村民利用自家的空余房屋或院落,拾大工业之余,补小市场之缺,促成了一批以海产加工、塑机生产、船舶配件制造等“社会化小工业”为主导的产住共同集落。以表1中金山船舶修理村落、凤田村品牌水产加工组团为代表,经济增长依靠当地家庭型的“小生产”为驱动,形成原材料、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分工,其产住共同范式主要包括联户经营、邻里合作和社区协同[18]等。此外,在同一地域内的家庭工业户之间往往形成“产业联盟”,聚落内的社群组织呈现出“规模集聚”的发展趋势。
Tab. 1
表1
表1舟山混合功能聚落演化范式与增长动因
Tab. 1Paradigm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dynamics of Zhoushan mixed-use settlements
演化范式I:就地转产II:厂坊内生III:商住一体
典型样本庙根村、南洞村金山村、凤田村路下徐村、蒲湾村
聚居类型旅居渔家集落家庭工业组群专业市场社区
社群关系血缘、地缘地缘、业缘血缘、地缘、业缘
主导业态渔家乐、艺术观光、文化旅居海产加工、船舶配件制造海产批发、工艺品零售



社会海岛新兴产业发展海岛工业化进程加快海岛城镇化建设推进
自然海岛旅游资源港口岸线资源海洋水产资源
开发强内部作用、弱外部作用弱内部作用、强外部作用强内部作用、强外部作用
政策鼓励渔民“转产转业”坚持实施“以港兴市”积极推动“商住合建”


新窗口打开
(3)商住一体的专业市场社区(specialized market community)。根据表1来看,21世纪初至今,浙江新型专业市场发展迅速,“以市兴居”“商住合建”等城镇化方式促成海洋经营性产住混合模式增长[19]。以蒲湾村海货市场社区、路下徐村海洋工艺品城商住区为例,在海岛民本特色经济导向下,“商、贸、仓、储”等产业功能植入于传统的海岛人居中,演化形成空间拓改和功能一体等商住混合范式,家庭经营户数量超过人居总数的70%。同时,区别于个体主导的耗散构形范式,商住一体户依托于专业市场“增长核”集聚,形成在同一聚落单元内不同产住功能圈层化的混质格局。

2.2 海岛混合功能聚落的生成动因

纵观舟山地区人居的演进历程,土地集约利用是产业集群聚合与住居簇群增长的内部动因,并引导两者在地理空间上相互叠合,形成规模大、分布广的产住一体化现象。一方面,早期舟山聚落多处于沿海的狭小平地,呈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封闭特征,可建设用地相对陆域较稀缺,因此土地紧缩使用(land compact use)成为当地混合功能人居自发生成的首要因素。而伴随海岛城镇化推进,原先地块的交通、配套等条件逐渐成熟,单一空间用途的转化可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大量现存的居住空间往往会内生、外扩或附加出不同规模的经营性功能。另一方面,职业分工与协同关系在海岛聚落社会中逐步强化,传统家庭式的小生产聚落与现代社会网络相结合,扩大成以“亲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的共同体。依靠组团自发性的效仿传播,聚居建构在绩效导向下形成产住增长的“路径依赖”[20],在一定区域内呈现产住要素块状化的集聚状态。
关于混合功能实态组织的外部作用,政府和建设者是决策导控主体,对聚落的混质营建具有“自上而下”的引导:① 多样化的政策驱动,对已植入的混质因子实行制度性培育,在土地、资金、规费、能源和建设上,提供灵活和针对性的奖惩机制;② 规范化的管束干预,对产住活动空间进行指标设定,特别是在场所消防、功能干扰、设施配套上进行强制规定,避免了聚居内部产住组织的混乱和局部失稳;③ 兼容性的建设调节,不同聚落内产住混质需求程度具有地域差异性,增设对产住容量、业态组合、职住人口比例控制的弹变性法则,以修订并完善海岛人居管理政策和建设标准。

3 海岛产住共同单元的混质要素耦合及评价

受规模化、动态式、普遍性的“社会化小生产”发展影响,海岛小微产住个体更突出在不同时空和社会层面下的组群化关联。因而,基于微区位(micro-location)下的人居解析方法,对产住共同体组织进行混质维度的因子评价,有利于反映聚居内生性的“自下而上”运行规律。实地踏勘舟山中小型岛屿上88个产住组团,采用驻村入户式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人居单元的产住时间比例、职住人员数量、功能布局面积等测算性指标进行采样和处理,并以《舟山渔农村现状及收入发展报告》《舟山家庭工业专项调查报告》《舟山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等社会经济基础性数据进行补充。根据实地调研统计,旅居渔家型、家庭工业型和专业市场型聚落分别占样本总量的43.2%、33.0%和23.8%。上述三类产住共同范式为混合功能聚落的代表性样本。从中各挑选3个生成时间相近、产住规模相仿、人员数量相当的典型样本进行功能与空间的深入剖析,并通过建构多维度、元胞化的产住共同单元模型,解析不同聚落的混质维度特征差异。

3.1 混质维度设定与产住要素耦合

不同维度下的产住混合在单个海岛聚落中往往共同存在,主要包括:① 时间维度(Mt):同一聚居内产住行为的时长比率,反映聚落混合功能的时态特征;② 空间维度(Ms):产业与居住二者的面积比率,表现宅屋单元的功能构成;③ 社群维度(Mp):同一产住单元内的职住人群比率,反映生活与生产的社会构成。根据上述时间、空间和社群三个维度的基本信息量化,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式(1)~式(3),再通过三者的耦合计算,公式为式(4),得到聚落综合混质度数值(M)。
Mt=(1-max(tc,tz))/(tc+tz)×2(1)
Ms=(1-max(sc,sz))/(sc+sz+sf)×2(2)
Mp=(1-max(pc,pz))/(pc+pz+pl)×2(3)

式中:tctz分别为产、住行为时长;max(tc,tz)表示两者中的较大值,当tc=tz=12 h时,Mt取到最大值1。同样,面积维度(sc产业面积、sz居住面积、sf辅助面积)和社群维度(pc产业人员、pz居住人员、pl临时人员)也依此设定;α、β、γ分别为时间、空间和社群维度的权重值,为均衡三者对混合状态的影响,故取α=β=γ=1;依据最终计算值,设定M的取值范围为0~100%,M值越高,表示聚落的混质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结合实地调研所得到的基础数据,计算得出样本聚落的各项混质维度MtMsMp和综合混质度M表2)。在此基础上,为了更直观地表达样本聚落在不同混质维度上的比例关系,绘制各家庭经营户的混质度测点三维分布图[21]。其中,以测点距六边形底边距离代表Mp,距左边距离代表Mt,距右边距离代表Ms,位于区域I中的点表示Mp>Ms>Mt,II中的点表示Mp>Mt>Ms,III、IV、V、VI区域可同理类推。此外,对三类聚落各项混质维度的分析也不局限于绝对值的大小比较,还通过绘制各项混质维度的箱型图,来对其阈值进行计算和解读,从而得出多维度下产住混合的波动特征和分散情况。基于上述样本聚落的案例实证,得出产住要素耦合的主要特征。
Tab. 2
表2
表2舟山混合功能聚落的产住要素耦合实证分析
Tab. 2Empirical analysis of work-live elements coupling of Zhoushan mixed-use settlements


新窗口打开

3.2 混质维度评价与产住特征解析

(1)时间弹性易变。以表2中样本聚落的分析看,产住混合在时间维度上相对空间与社群维度总体阈值更大。这一共性特征表明海岛产住单元在契合生产与生活的即时需求上,都具有灵活弹性的功能时间分配。具体看,渔家乐经营户全年的产住时间比随旅游淡旺季的更替变化最明显。庙根村在7-10月的平均经营时长超过13 h,是淡季时期工作时长的3倍之多,尤其是在民宿价格攀升的“旅游黄金周”,原先纯居住的家庭也会暂时性地经营渔家乐,整个聚落的时间混质度峰值超过80%。相比而言,由于产业链分工的配置安排,海岛家庭工业组群在产住时间的分配上具有相对半固定规律。但是为应对产品需求的增减和订单节奏的变化,聚落内家庭工坊也会适当延长或缩短生产、加工和制作时长。因此无论是金山船舶修造村还是凤田海产加工村,产住混合的时间维度阈值浮动率都超过35%。而在海岛市场村聚落中,家庭经营户生产生活的时长基本趋向稳定,一般工作时间在8 00-18 00。从路下徐村和蒲湾村的实证来看,虽然不定期的“海产贸易集市”“海制品展销会”等活动的举办,会使市场局段时间的混质度提升至70%以上,但是聚落的时间混质维度阈值也仅有27%,是三类样本聚落中最为稳定的。
(2)空间多样组构。在海岛人地关系紧张、空间资源紧缺的环境下,产业和人居的增长需要以多样化、集约的组构方式,来满足不同业态下的混合空间需求差异。其中,渔家乐集落大多为旧有的渔居改造而成,产住空间置换具有较明显的自发性。以庙根村为例,收入较高的经营户,往往会将更多的生活空间改建成住宿、餐饮和娱乐空间,来满足产业的需求,其空间混质度基本都在60%以上,高出收入较低的经营户一倍左右。而从金山村的混质度测点分布图来看,其形态大致为一个偏向于V区域、VI区域集中的“锥形”,表明空间维度在工业村的混质度构成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为了避免生产场所的噪音、流线、污染等对日常生活的干扰,超过85%的家庭工坊都有明确的空间功能分区,包括“前厂后宅”的水平混合和“上居下坊”的垂直混合[22]等多样化的方式。反观以路下徐、蒲湾村为代表的专业市场社区,生产经营的主体空间追求最大沿街界面,以致村落内出现大量的“破墙开店”“临街设铺”等沿街扩出和侵占现象,而其他商业辅助功能都被安排在杂院、地下层或夹层等边角空间内,对居住空间影响较小,因此空间混质维度的阈值相对较小,波动幅度在30%左右。
(3)社群复杂交融。在社会关系上,海岛产住共同邻里是一个“亲缘+地缘+业缘”复合而成的集体。例如在庙根村中,从事渔家乐的经营户共有258家,其中父子共营、兄弟合作或亲属搭伙的产住混合主体比例超过了总数的90%,即生产生活关系基本形成了以传统“家元”[23]为核心的分工协作模式,因此渔家乐经营户中的职居关系高度融合。在海岛工业村中,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分工协作的细密,促使大量外来人口集聚,与当地居民共同联结成地域性和半开放的“小族群”。以金山村为例,从事船舶零配件加工的“小生产”个体共有375户,常住人口1470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为外来从业人员,聚落的职住一体化比例也因此相对较低,社群混质度仅为34%左右。而在市场型村落中,小微化的店、摊、铺则是以户为单位的集中经营,居住邻里与商业伙伴存在天然联系性,围绕市场“增长极”往往形成住户集体、商会机构、经营联盟以及各种非正式的NGO团体多缘交织,使得聚落的产住社群的社会化程度最高,其混质度的测点分布也多集中于I区域、II区域。

4 混质元胞生成与聚居空间演进

4.1 海岛混质元胞生成机制

从海岛混合功能的聚居系统来看,微观的混质元胞(mixed-use cell)是以宅基地为产权功能区域,具有自组织的生产生活能力的基本载体。它包含了建筑、场所、边界等物质要素和经营、居住与人群等社会要素,是产住二元组合、链接、变化和增长的因子,带有局域性的社会化维度。长期以来,海岛混质元胞的空间分布和发展演进遵循其用地需求的规律和与区域产业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形式和程度的产住结合。采用STING(statistical information grid)法[24,25],对样本聚落进行混质度的聚类分析,并通过“微分”式的元胞解析,推演以混质因子为主体的聚落演进机理,操作步骤和规则设定具体如下:① 剔除村域内机构、道路、绿地、广场等明确不具有产住功能的公共用地或非建设用地,以产权地块为单元边界生成聚落混质元胞。邻近混质元胞的空间形态、宅地面积和产住模式,往往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的影响具有相似性。此外,部分混质元胞由于产权所属转让、使用性质变更等原因被合并或切割,与周边混质元胞差异较为明显。② 根据式(4)计算得到的数值,将综合混质度阈值划分为5个区间,再对混质元胞进行“微化”(minimize)的混质度标定与赋值。并用不同深浅的颜色表示,形成直观判断(图1~图3)。具体到聚居实态,选取旅居渔家、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混合功能聚落中具有代表性的庙根村、金山村和路下徐村为研究样本,对不同产住功能的聚落混质元胞组织特征进行横向比对,以此得到其群化生成、增长和扩张的空间规律。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庙根旅居渔家集落混质元胞演进的实态分析
-->Fig. 1Empirical analysis of mixed-use cells evolution in Miaogen recreational fishery settlement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金山村家庭工业组群混质元胞演进的实态分析
-->Fig. 2Empirical analysis of mixed-use cells evolution in Jinshan cottage industry cluster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路下徐专业市场社区混质元胞演进的实态分析
-->Fig. 3Empirical analysis of mixed-use cells evolution in Luxiaxu specialized market community
-->

4.2 海岛聚居空间演进特征

(1)同质性传递。产住混合作为海岛聚落存在的最基本要素,其具有可识别的人居基因,并在混质元胞的个体化生成、增值、变迁中,表现出多样化的复制性特征:① 主动化效仿: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庙根村中渔家乐经营户仅有91户,其中更只有少数几户同一家族的分店存在合作关系,而混质度较高的聚居元胞也多分布于沿街和靠海的组团中。但此后,邻里经营的集聚效应逐渐明显,渔家乐产住共同户的宅地利用格局、产业经营方式和空间改造形态被主动效仿和扩大,呈现出类似“多米诺骨牌”式的传递特征,促使产住混质元胞从原有的组团I、组团III,复制并逐步扩展至组团II、组团IV、组团VI中(图1),其数量也显著增长到338个。② 被动式适从:在金山工业村内,产住经营户围绕船舶零配件生产、加工和修理,形成集约化的上下产业链和分工协作模式,使产住功能由家庭个体活动转向邻里集体行为。根据实态调查,金山村内现有的398户家庭工业户中,一半以上是通过“左邻带右组,上家带下家”的经营路径锁定形成[26]。同时,由于生产模式的同类化增长,混质元胞多表现为被动性适应的业态趋同建构现象。
(2)网络化互动。在“社会化小经营”的增长特征下,海岛混质元胞不只强调聚居的个体组织,而更加注重在产业要素流导向下的网络联系:① 有机团结:专业市场下的“划行归市”“经营联盟”等机制,支持市场功能对住区的规模性与网络化渗透[27]。从图3的组团V来看,依附于海产批发及其副产业,混质元胞彼此吸引,相互靠拢,最终通过产住功能的动态集成过程,促使商品物流、生活服务等多种商住相关产业,有机团结在经营性社区中。完整的混合功能运行系统,进一步加强了组团内的功能共享、设施支持、场所开放等区域优势。② 地域连锁:在金山村中心的组团IV中,43户产住单元经过相互的群化协同,形成了集船舶配件制造、加工、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地域性“生产联盟”。从图2可以看出,组团区划特征表现为开放街区、密质路网和高建筑密度,使得产住要素发生互动的几率明显增加。混质元胞间往往既竞争又协作,并通过多链接、交叉性的生产锁定来组织产住二元要素,构成块状化的“小生产”增长格局,组团整体的混质度也超过60%。
(3)核域式聚合。为实现共同体绩效的最大化,混质元胞往往因为产住要素的分布不均匀,而形成向心运动和密集化聚拢,并存在静态的聚合性特征和动态的适应性调整:① 梯度递推:由于临港的景观和客流资源优势明显,因此庙根村早期的渔家乐经营户多数依托村落的港湾分布,其混质要素的集聚程度也相对最高。之后随着产住聚居的数量剧增和群体蔓延,聚落内渔家乐经营户整体呈现由沿海向腹地梯次发展的趋势。同时,元胞体的混质度也由核域的70%递减为边缘20%的平均水平。② 核域转迁:在路下徐村的发展初期,商住户主要沿着聚落的主街和河道两侧分布,混住元胞的群化组织表现为线性集聚的特征。而伴随着产业升级,海产品批发综合市场逐渐成为混质要素集聚的新兴“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和人居空间产生明显的“极化作用”[28]。原有的产住混质元胞从老街区向新市场跨越式转迁,形成人居升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特征。从图3看出,短短5年间,在市场半径3 km内的家庭经营户数量即增长了两倍以上。
然而,混质元胞的发展规律受业态关联需求、经营开放程度和聚落发展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其演进趋势也并非严格的三种模式。事实上,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和产业模式下,混合功能聚落往往具有相对主导的发展模式。此外,随着一些外部事件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外组织用地转迁、政策性移民建拆等,也会显性改变一时一地的产住元胞的交互特征。综上所述,海岛产住混质的生成、扩张、集成具有以同质性传递、网络化互动、核域式聚合为主,其他多样化、地域性的组织方式补充的显著特征。

4.3 海岛混合功能聚落的空间形态解析

以海岛聚落中混质元胞的现状组织特征来看,产住要素必须围绕特定的生活资源、生产模式进行集聚,从而维持聚落生成、增长和地域识别性。而上升到簇群层面,受聚居水平、业态类型的影响,内部和外部作用促使产住要素产生多样化的空间集聚现象,并在共同体交互组织上造成复杂的博弈特征[29]。进而,在各种动因平衡的条件下,形成稳定的功能混合指数和空间肌理态:耗散式的破碎形态、组团式的渗透形态、核域式的递推形态(图4)。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舟山混合功能聚落的产住混质空间形态实证分析
-->Fig. 4Empirical analysis of work-live spatial patterns of Zhoushan mixed-use settlements
-->

(1)耗散式的破碎形态。分析旅居渔家集落的混质构形,产业和居住在个体家庭单元内高度融合,但由于土地利用格局上依然存在高度的“地域依赖性”[30],导致中观组团层面的产住混合组织相对分散。结合图4a,早期发源的产住聚居多集中于“路网”和“河网”的交汇地,而后逐渐向外蔓延或扩张。聚落转型升级而成的场所形态,在缺乏边界限定下呈现较为破碎的肌理,聚落空间内的混质程度分布非常不均匀。以庙根村为例,沿河道和交通干道两侧分布的渔家乐组团集聚特征明显,宅地形心间距一般在12 m以下,而在周边的经营户大多为渔民自建,主要以独立式、分散型的空间形态存在。高混质度的共同体集聚区(M/S:0.024以上)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小、散、碎”的形态特征,并由此造成经营耗散和居住干扰等一系列顽疾。因而,产住共同驱动下的活力与矛盾相互并存。
(2)组团式的渗透形态。海岛家庭工业型集落混质模式大多为组团式的开发过程,通过生产经营的适度集中、渗透和规模化,带动居住空间的集成化,从而提高公共配套和服务的效率。以图4b为例,大量工业型“小生产”簇群依托于交通、河道经济线,高度渗透于区域聚居体中,形成绵密的产住混质形态。通过对相似的技术资源适度集中、兼并和规模化,带动同类业态的集成,从而提高产业运作和配套的效率,并以组团式混合形成聚落空间秩序[31],其内部产业要素交互程度极高,产住单元既具有元胞个体的独立性,又有组团群体的联动性。但由于先前宅基地缺乏统一规划,“先占先建”现象尤为严重,造成支撑产住运行的道路、管网、设施等基础配套存在既有化改造困难,向内渗透产住要素的“微血管”不易打通,难于实现组团内混子因子的“微循环”流动。而政府与村集体对小型地块缺乏“精细化”管束,进一步加剧混合功能增长和产住人居供给的建设矛盾。
(3)核域式的递推形态。在海岛专业市场型社区中,区域产住共同增长往往以大型商贸市场为核域,统筹周边产住一体的市场聚居群落。产业联盟和交易集聚所形成的核新区,突出社会性的发展形态,即由单个或若干经济体中心为基点,向外发散式增长和递推式传播。分析图4c,围绕海岛综合市场和交通主干道的“增长极”集聚了大量业缘性商品与社群,促使聚落内产住共同体增长的核域形成。海货批发综合体的建立对区域经济和人居空间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M/S:0.024以上),有效统筹了周边产住一体的市场聚居群落,并吸引人口、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向内集中。调查显示,仅在批发市场1.5 km的影响半径范围内,集聚了聚落内超过2/3的家庭经营户。而越往核域方向远离,区域混质化的程度就越低,聚落整体呈现出“内紧外松”的产住有机组织形态。
总体来说,产住二元的区域块状化集聚,本质上是对聚居地的资源进一步整合过程。混质元胞组织的发展经历了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到现代,从分散式个体到联户化集群的过程,其集聚程度逐渐加强,并带动了整体的外部竞争优势。

5 结论与讨论

从人文地理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海岛混合功能聚落的拓扑分析和实态模拟,得出结果:① 海岛混合功能聚落的演进过程,是生产、生活要素在空间和功能结构上产生“量变”或“质变”的正向绩效累积,由此演化出旅居渔家集落、家庭工业组群、专业市场社区等聚落范式,其中自然禀赋、社群意识以及政策制度是其混质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② 海岛产住共同单元的要素耦合具有时间弹性易变、空间多样组构、社群复杂交融的特征,是推动各种混质要素之间流动的“势能”[32],有助于共同体的多样化发展;③ 在海岛聚落实态组织上,依据宅基地划分而成的混质元胞主要有同质性传递、网络化互动、核域式聚合等运动方式,成为产住二元的生长、繁荣和扩张的显性动因;④ 海岛混合功能聚落大多趋向于集聚分布,但不同产住类型的聚落又具有各自的集聚动因和形态,进而产生了空间形态的差异,根据其构形不同可分为:耗散式的破碎形态、组团式的渗透形态、核域式的递推形态。
产住共同簇群作为海岛社群与空间的综合载体,与地域性的旧城更新、新镇开发、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诸多问题相关。从早期的粗放化混合,到中段的集聚与扩张,再到当前集约式的整合,舟山地区混合功能人居一直因循产业经济模式的转型而不断地变更与适从,呈现鲜明的自组织增长性和他组织适应性,这对中国海岛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住共同人居发展有着借鉴价值。然而,海岛混质聚居系统中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正是其建设组织的显性特征和难题所在。对当前海岛混质人居建构矛盾的应对,既不能只停留在程式化的数据模型解析上,也必须避免经验化的功能混合模式套用,其关键更重在“具体而微”的应对操作:
(1)建构“产住兼容”的混合功能指标体系。现行的海岛人居区划导控偏重于空间布局,容积率、建筑密度、功能分区等指标难于反映产住混合使用的实态。根据海岛产住“时间—空间—社群”比例规律,制定混合功能指标体系可为自上而下的管建提供操作依据。针对不同空间形态的海岛产住混合聚落,采取“量体裁衣”而非“一刀切”的混合功能规范化的控制指标,有利于促进产住要素的有序兼容,小地块通过“化整为零”[33]方式实现与岛内的公共资源实现“零通勤”(zero-commute)对接,更能降低混质复杂系统的熵,使混质元胞从无组织的自发增长转向有组织的集约扩张。
(2)统筹“职居协同”的混质空间弹性组织。海岛产住共同单元是最小的混合功能载体,承载着最显性的混质集成要素。但是论及现阶段的海岛混质范式,多受地域共性化和传统经验化的宅形建构标准影响。然而结合实际来看,微观混质单元又蕴藏着强烈的个性化表达需求。参照日本《建筑基准法》和《都市计画法》的经验[34],可以产住单元为基本因子,建立海岛店宅住区(SCR)、工坊住区(SIR)、办公住区(SOR)等混质类型空间(mixed-use zoning),设定生产、生活与基本配套设施的容量与比率,而至于单元内的空间范式、产住行为等,上行政府不过分干预。弹性导控下的职居协同,有利于实现产住要素的高效流通和可持续发展。
(3)优化“精明增长”的多元主体协同导则。依托海岛地缘、业缘关系建构新型产住共同“发展极”,发挥其区域块状统筹的引力特征,打破功能、空间与社会的制度性区划,促使商业协会、经营团体、邻里组织等社团多维交织[35]。根据海岛人居的发展和建设的现状及其目标,来制定“目标性、多元性、实效性”的制度和导则,以政府、民众和NGO组织等共同决策结果,作为海岛产住共同人居的功能分配、空间占比、设施优化的具体执行依据,这也将成为多元主体、多样诉求和多方考虑博弈决策“精明增长”的方式体现。
具体到其他海岛地区的实践,建立混合功能组织的内外协同,平衡生产与住居的多元矛盾,完善制度与理念的发展兼容,还存在许多现实性问题。针对海岛混合增长途径的政策、区划、规范调整,仍需要探索地域性、阶段性和可操作性的人居策略。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Rowley A.Mixed use development: Ambiguous concept, simplistic analysis and wishful thinking?
. 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1996, 11(1): 85-98.
[本文引用: 1]
[2]Dolan T.Live-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201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lthough the live-work concept is now accepted among progressive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professionals, the specifics that define the term, and its application, remain sketchy. This encyclopedic work is sure to change that, providing the critical information that is needed by architects, planners and citizens." -Peter Katz, Author, The New Urbanism, and Planning Director, A..."Although the live-work concept is now accepted among progressive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professionals, the specifics that define the term, and its application, remain sketchy. This encyclopedic work is sure to change that, providing the critical information that is needed by architects, planners and citizens." -Peter Katz, Author, The New Urbanism, and Planning Director, Arlington County, Virginia Live-Work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he only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live-work spaces for architects, designers, and urban planners. Readers will learn from built examples of live-work, both new construction and renovation, in a variety of locations. Urban planners, develope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ff will learn how various municipalities have developed and incorporated live-work within building codes and city plans. The author, whose pioneering website, www.live-work.com, has been guiding practitioners and users of live-work since 1998, is the United States' leading expert on the subject.
[3]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nference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Ungcsids). Barbados Programme of Action. , 2016-12-08.URL [本文引用: 1]
[4]Marine Fisheries Department of Republic of Korea. The Law of Isl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 Soul: Marine Fisheries Department of Republic of Korea, 1992.
[本文引用: 1]
[5]State of New South Wales,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2016-12-08.URL [本文引用: 1]
[6]Grant J.Mixed us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2, 6(1): 36-42.
https://doi.org/10.1080/0194436020897719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ixed use, from its origins in the critiques of Jane Jacobs to the recent prescriptions of New Urbanism. Drawing on experiences in Canada, where mixed use has become firmly established as a key planning principle, we identify some of the problems and barriers encountered in seeking mix in several cities. We find that mixed use promises economic vitality, social equ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but it cannot readily deliver such benefits in a context where cultural and economic forces promote separation of land uses.
[7]Jacobs J.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1.
[本文引用: 1]
[8]Skinner W.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本文引用: 1]
[9]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1(1): 77-90.
[本文引用: 1]
[10]Rowley A.A Planning Mixed Use Develop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 England: RICS, 1998.
[本文引用: 1]
[11]Hpoenbrouwer E.Mixed-us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msterdam's Eastern Dockland
.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5, 2(13): 968-983.
https://doi.org/10.1080/0965431050024204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mixed-us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lanning paradigm in various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cities. However, the concept of mixed-use is ambiguous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is paper a typology of mixed-use developments is revealed to identify its major components. This typology is then applied to the case study area Eastern Docklands in Amsterdam which is a major urban transformation area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mixed-use development has been implemented.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is area there is a good deal of mixing between housing and employment, but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the strategic goals are reached.
[12]李荣增. 产业、城市、区域: 关联与机理.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 1]

[Li Rongzeng. Industry, City, Region: Correlation and Mechanism. Zhengzhou: Zhengzhou University Press, 2004.] [本文引用: 1]
[13]韩增林, 张耀光, 栾维新, . 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 地理学报, 2004, 59(10): 183-19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4.z1.02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地理学分支,作者分析了海洋经济地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并阐释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地域范围.目前国内外****已经在海岸带管理、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沿海城市经济研究、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多学科集成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作者提出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将集中在海洋经济地理理论研究、海洋经济地理方法研究、海洋经济地理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相互渗透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尺度研究、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海洋软科学研究及现有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Han Zenglin, Zhang Yaoguang, Luan Weixin, et al.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tudy on marine economic geography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 59(10): 183-19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4.z1.02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地理学分支,作者分析了海洋经济地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并阐释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地域范围.目前国内外****已经在海岸带管理、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沿海城市经济研究、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多学科集成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作者提出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将集中在海洋经济地理理论研究、海洋经济地理方法研究、海洋经济地理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相互渗透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尺度研究、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海洋软科学研究及现有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14]陈修颖, 叶华. 市场共同体推动下的城镇化研究
. 地理研究, 2008, 27(1): 33-44.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市场共同体是城镇化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传统专业市场的业态和功能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推动城镇化的机制也开始转型。本研究通过浙江省典型区域的观察和实证,对专业市场的新形态及其推动城镇化的新机制做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1)专业市场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2)专业市场推动下的城镇化具有空间结构的群落性、城镇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以中小型城镇为主体和快速城镇化四大特征;(3)市场共同体推动下的城镇化机制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乘数效应,途径是市场共同体-生产共同体-区域城镇体系的空间复合体的形成;(4)市场共同体推动下的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特征。由于传统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具有时代性和局限性,因此,应当尽快使孤立的专业市场联合成为专业市场共同体,促进单一产品市场向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多元结构的综合性三产集团转变。同时尽快完善和实施工商业反哺城镇建设的政策。</p>
[Chen Xiuying, Ye Hua.Study on urbanization driven by market-communities
. Geography Research, 2008, 27(1): 33-44.]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市场共同体是城镇化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传统专业市场的业态和功能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推动城镇化的机制也开始转型。本研究通过浙江省典型区域的观察和实证,对专业市场的新形态及其推动城镇化的新机制做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1)专业市场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2)专业市场推动下的城镇化具有空间结构的群落性、城镇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以中小型城镇为主体和快速城镇化四大特征;(3)市场共同体推动下的城镇化机制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乘数效应,途径是市场共同体-生产共同体-区域城镇体系的空间复合体的形成;(4)市场共同体推动下的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特征。由于传统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具有时代性和局限性,因此,应当尽快使孤立的专业市场联合成为专业市场共同体,促进单一产品市场向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多元结构的综合性三产集团转变。同时尽快完善和实施工商业反哺城镇建设的政策。</p>
[15]杨建华. 社会化小生产: 浙江现代化的内生逻辑.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 2008. [本文引用: 1]

[Yang Jianhua.Social Production: The Endogenous Logic of Modern Zhejiang.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本文引用: 1]
[16]张焕. 舟山群岛人居单元营建理论与方法研究
. 杭州: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人居环境聚落在大规模的建设中遭到了不可挽救地破坏,尤其是植根于海洋地区自然与文化环境的海岛传统聚落与住居,正逐渐被舟山新区大规模的建设模式所取代,舟山群岛海岛地区传统营建体系的演进与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地区营建体系切入,研究如何挖掘与整理这些包含生态价值与智慧的地区营建经验,结合当前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成果,将其转化为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与方法,使地区传统建筑持续发展获得重生。 在这一目标下,将常年有人居住,并且形成人居聚落的海岛还原成一个人居单元。同时,单元将山地、滨海、平原等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纳入到一个整体,打破了行政区划和地形学上的限制,有可能以一种整体的观念来把握人居环境的内在规律。 论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舟山群岛人居环境研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导出多维视野下群岛人居单元的创新概念。然后对群岛人居单元的概念从理论支撑、影响因素、运转规律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在解析的基础上,从群岛整体尺度和建设尺度两个层面上构筑营建体系。并在随后的章节中归纳出体系建构和营建策略,以及实际案例的验证。最后加以总结和展望。 论文目前的研究总体水平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寄希望通过对家乡舟山的解读,归纳些岛屿的人居环境承前启后的营建理念,即旨在于以人居单元的概念与视角,同时结合具体的实证研究,以一种开放的结构和方式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与规律,以期对研究具有时效性、开拓性与原创性。
[Zhang Huan.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ve of system for Zhoushan archipelago settlement unit
. Hangzhou: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201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人居环境聚落在大规模的建设中遭到了不可挽救地破坏,尤其是植根于海洋地区自然与文化环境的海岛传统聚落与住居,正逐渐被舟山新区大规模的建设模式所取代,舟山群岛海岛地区传统营建体系的演进与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地区营建体系切入,研究如何挖掘与整理这些包含生态价值与智慧的地区营建经验,结合当前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成果,将其转化为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与方法,使地区传统建筑持续发展获得重生。 在这一目标下,将常年有人居住,并且形成人居聚落的海岛还原成一个人居单元。同时,单元将山地、滨海、平原等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纳入到一个整体,打破了行政区划和地形学上的限制,有可能以一种整体的观念来把握人居环境的内在规律。 论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舟山群岛人居环境研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导出多维视野下群岛人居单元的创新概念。然后对群岛人居单元的概念从理论支撑、影响因素、运转规律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在解析的基础上,从群岛整体尺度和建设尺度两个层面上构筑营建体系。并在随后的章节中归纳出体系建构和营建策略,以及实际案例的验证。最后加以总结和展望。 论文目前的研究总体水平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寄希望通过对家乡舟山的解读,归纳些岛屿的人居环境承前启后的营建理念,即旨在于以人居单元的概念与视角,同时结合具体的实证研究,以一种开放的结构和方式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与规律,以期对研究具有时效性、开拓性与原创性。
[17]楼东, 谷树忠, 朱兵见, . 海岛地区产业演替及资源基础分析: 以舟山群岛为例
. 经济地理, 2005, 25(4): 483-487.
[本文引用: 1]

[Lou Dong, Gu Shuzhong, Zhu Bingjian, et al.Analysis on industrial succession and resource bases of islands area: Zhoushan Archipelago as the case study
. Economic Geography, 2005, 25(4): 483-487.]
[本文引用: 1]
[18]许凯, 孙彤宇. 产业链作用下的小微产业村镇“产、城关联”用地模式探讨
. 城市规划学刊, 2014, 6(1): 22-29.
[本文引用: 1]

[Xu Kai, Sun Tongyu.A study on industrial-chain-based associated land use model for small industrial villages
.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4, 6(1): 22-29.]
[本文引用: 1]
[19]翁一峰, 吕斌, 鲁晓军. “产权关系”视角下的乡村空间发展探究
. 城市规划, 2014, 38(10): 51-58.
[本文引用: 1]

[Weng Yifeng, Lv Bin, Lu Xiaojun.Research on rural spatial development in the view of property right relationship
. Urban Planning, 2014, 38(10): 51-58.]
[本文引用: 1]
[20]史晋川, 金祥荣, 赵伟, .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温州模式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 1]

[Shi Jinchuan, Jin Xiangrong, Zhaowei, el al.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study of Wenzhou model.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本文引用: 1]
[21]边雪, 陈昊宇, 曹广忠. 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关系的城镇化模式类型及演进特征
.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281-229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10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六种关系模式在空间上临近、时间上趋同。从长期均衡结果看,各县市城镇化关系模式的差异主要源于自然条件、行政区设置等固有条件,城镇化模式的多样性并存未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别。从短期时序变动来看,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主导驱动力形式下的确存在效率差异,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用地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高度吻合。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各维度进程的不匹配现象予以关注,有助于认识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Bian Xue, Chen Haoyu, Cao Guangzhong.Pattern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 Geography Research, 2013, 32(12): 2281-229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10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六种关系模式在空间上临近、时间上趋同。从长期均衡结果看,各县市城镇化关系模式的差异主要源于自然条件、行政区设置等固有条件,城镇化模式的多样性并存未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别。从短期时序变动来看,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主导驱动力形式下的确存在效率差异,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用地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高度吻合。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各维度进程的不匹配现象予以关注,有助于认识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2]朱晓青. 混合功能人居的概念、机制与启示: “浙江现象”下的产住共同体解析
. 建筑学报, 2012, (2): 95-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29-1399.2011.02.01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西方混合用途发展(MXD)理论与实践的比较,阐述中国"自下而 上"城镇化背景的混合聚居现状与特征.以"生产"和"生活"共同体为核心,解释"浙江现象"下产业与人居叠合发展的地域动因.在单体和组团两个维度上,分 析和评价产住共同体社区的自组织范式原型,进而通过混质维度与空间级差的建构,提出产住共同体模式的发展途径.
[Zhu Xiaoqing.Concept, mechanism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mixed-use settlements: Analysis of the work-live community based on the "Zhejiang phenomenon"
.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2, (2): 95-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29-1399.2011.02.01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西方混合用途发展(MXD)理论与实践的比较,阐述中国"自下而 上"城镇化背景的混合聚居现状与特征.以"生产"和"生活"共同体为核心,解释"浙江现象"下产业与人居叠合发展的地域动因.在单体和组团两个维度上,分 析和评价产住共同体社区的自组织范式原型,进而通过混质维度与空间级差的建构,提出产住共同体模式的发展途径.
[23]张康之. 论族阈共同体的秩序追求
. 社会科学战线, 2007, (1): 193-199.
[本文引用: 1]

[Zhang Kangzhi.Discussion on the order pursuit of the ethnic community
. Social Science Front, 2007, (1): 193-199.]
[本文引用: 1]
[24]Samet H.The Sting and Analysis of Spatial Data Structures
. New York: Addison-Wesley Pub, 1989.
[本文引用: 1]
[25]Wang W, Yang J, Muntz R R.STING: A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Grid Approach to Spatial Data Min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 Burlington: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 1997.
[本文引用: 1]
[26]朱晓青, 王竹, 应四爱. 混合功能的聚居演进与空间适应性特征
. 经济地理, 2010, 30(6): 933-937.
[本文引用: 1]

[Zhu Xiaoqing, Wang Zhu, Ying Siai.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adaptability of mixed-use settlement
.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6): 933-937.]
[本文引用: 1]
[27]周鹏. 浙江专业市场空间扩张过程及其机制探析
. 经济地理, 2009, 29(12): 2019-2022.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浙江专业市场经历了本省扩张、省外扩张、国外扩张三个扩张阶段,在开拓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拓展边境贸易、占领贸易战略高地、顺应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需要等发展动机的驱使下,浙江专业市场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奇迹,市场成交额连续16年排名全国第一。专业市场的发展形成和积累了领先的价值观与经营理念、成功的市场定位、以商促工工商联动的发展战略、高效的市场管理方法与交易方式等发展理念。作者全面总结了浙江专业市场空间扩张的经验,同时对浙江专业市场扩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
[Zhou Peng.A study on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the space expansion of Zhejiang professional market
.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12): 2019-2022.]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浙江专业市场经历了本省扩张、省外扩张、国外扩张三个扩张阶段,在开拓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拓展边境贸易、占领贸易战略高地、顺应国家区域开发战略的需要等发展动机的驱使下,浙江专业市场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奇迹,市场成交额连续16年排名全国第一。专业市场的发展形成和积累了领先的价值观与经营理念、成功的市场定位、以商促工工商联动的发展战略、高效的市场管理方法与交易方式等发展理念。作者全面总结了浙江专业市场空间扩张的经验,同时对浙江专业市场扩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
[28]刘浩, 张毅, 郑文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
. 地理研究, 2011, 30(10): 1805-1817.
https://doi.org/10.3724/SP.J.1011.2011.002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处于城市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其土地集约利用的利用强度、利用形式与利用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可有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作用机制,本文构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将其分为拮抗、磨合和协调三大阶段9类状态,最后利用ArcGIS9.2对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并以环渤海地区27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研究期间内环渤海地区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度多处于磨合阶段,没有拮抗阶段,且交互耦合关系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优化;基于其相对发展状态,环渤海地区城市多处于同步发展状态,滞后发展状态与超前发展状态较少,呈稳定的梭形形态;基于空间聚类系数,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度呈先集聚后随机分布,没有空间强极化效应,高值集聚地域为京津冀圈,低值集聚地域则为辽东半岛圈。
[Liu Hao, Zhang Yi, Zheng Wensheng.Evaluation on spatial-temporal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 of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Case studies of the cities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 Geography Research, 2011, 30(10): 1805-1817.]
https://doi.org/10.3724/SP.J.1011.2011.002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处于城市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其土地集约利用的利用强度、利用形式与利用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可有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作用机制,本文构建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将其分为拮抗、磨合和协调三大阶段9类状态,最后利用ArcGIS9.2对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并以环渤海地区27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研究期间内环渤海地区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度多处于磨合阶段,没有拮抗阶段,且交互耦合关系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优化;基于其相对发展状态,环渤海地区城市多处于同步发展状态,滞后发展状态与超前发展状态较少,呈稳定的梭形形态;基于空间聚类系数,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度呈先集聚后随机分布,没有空间强极化效应,高值集聚地域为京津冀圈,低值集聚地域则为辽东半岛圈。
[29]王昀. 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本文引用: 1]

[Wang Yun.Space Concept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Structure.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9.] [本文引用: 1]
[30]韩非, 蔡建明. 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
. 地理研究, 2011, 30(7): 1271-1284.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正面临或经历空前的形态演变和现代转型。如何继承、保护与发展乡村文明,做好转型期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规划设计与重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论述了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基本特征、形态演变和发展类型,探讨其发展机理和重建路径,并对北京市门头沟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经历了传统均质化形态、转型初期异质异构的混杂形态、转型后期功能区块布局形态三个阶段,面临着分化与重组,可以通过城镇化整理、迁建和保留发展三种重建路径来实现,分为农民集中安置导向下的农民新村、农业专门化生产导向下的农业专业村镇和生态旅游导向下的民俗旅游村等三类发展模式。
[Han Fei, Cai Jianming.The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peri-urban rural habitat in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7): 1271-1284.]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07001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正面临或经历空前的形态演变和现代转型。如何继承、保护与发展乡村文明,做好转型期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规划设计与重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论述了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基本特征、形态演变和发展类型,探讨其发展机理和重建路径,并对北京市门头沟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经历了传统均质化形态、转型初期异质异构的混杂形态、转型后期功能区块布局形态三个阶段,面临着分化与重组,可以通过城镇化整理、迁建和保留发展三种重建路径来实现,分为农民集中安置导向下的农民新村、农业专门化生产导向下的农业专业村镇和生态旅游导向下的民俗旅游村等三类发展模式。
[31]韩增林, 许旭. 中国海洋经济地域差异及演化过程分析
. 地理研究, 2008, 27(3): 613-62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8.03.01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的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海洋产业产值为测度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来解释1996~2005年我国海洋经济差异的总体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化特征,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构成进行来源分解。并分析空间差异的成因和作用机制。</p>
[Han Zenglin, Xu Xu.Analysis on regional disparities of mairine economy and evolvement course in China
. Geography Research, 2008, 27(3): 613-62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8.03.01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的基本空间单元,以人均海洋产业产值为测度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来解释1996~2005年我国海洋经济差异的总体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化特征,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构成进行来源分解。并分析空间差异的成因和作用机制。</p>
[32]海贝贝, 李小健, 许家伟.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257-226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0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综合运用GIS 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 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 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Hai Beibei, Li Xiaojian, Xu Jiawei.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Gongyi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2): 2257-226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0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综合运用GIS 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 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 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33]李国平, 赵永超. 梯度理论综述
. 人文地理, 2008, 23(1): 61-64, 47.
[本文引用: 1]

[Li Guoping, Zhao Yongchao.Review of gradient theory
. Human Geography, 2008, 23(1): 61-64, 47.]
[本文引用: 1]
[34]张艳明. 城市规划中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探究
.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11): 10-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8.11.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研究目的:探求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对比研究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剖析了实际操作中面临的三个问题与困境,并从法规体系、控制重点和实际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若干方法与途径。研究结论: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必须从现状调研、规划设计、规划评审、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和公众监督等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与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动态控制。
[Zhang Yanming.Study on compatibility control of the land use in urban planning
. China Land Science, 2008, 22(11): 10-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8.11.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研究目的:探求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对比研究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剖析了实际操作中面临的三个问题与困境,并从法规体系、控制重点和实际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强化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的若干方法与途径。研究结论:城市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必须从现状调研、规划设计、规划评审、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和公众监督等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与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动态控制。
[35]田莉, 姚之浩, 郭旭, . 基于产权重构的土地再开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地方实践与启示
. 城市规划, 2015, 39(1): 22-29.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50105a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增长方式的转型,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土地再开发已逐步替代新开发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途径.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及“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的转型趋势.从土地产权重构的角度,对土地再开发中的土地发展权和政府角色进行了剖析.然后选择上海、深圳和广州为例,介绍了它们再开发的背景、总体思路和规划编制管理体系,分析了三地再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土地再开发的趋势和城乡规划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Tian Li, Yao Zhihao, Guo Xu, et al.Land redevelopment based on property right configuration: Local practice and implic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
. Urban Planning, 2015, 39(1): 22-29.]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50105a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增长方式的转型,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土地再开发已逐步替代新开发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途径.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及“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土地开发模式的转型趋势.从土地产权重构的角度,对土地再开发中的土地发展权和政府角色进行了剖析.然后选择上海、深圳和广州为例,介绍了它们再开发的背景、总体思路和规划编制管理体系,分析了三地再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土地再开发的趋势和城乡规划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关话题/空间 市场 海洋 城市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