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量岩体、冰川滑坡及其诱发的灾难性洪流(泥石流、洪水)等次生灾害,是山区最危险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此类灾害在青藏高原周边越来越呈现高发、陡发态势,包括我国在内的区域国家相应的预警与减灾需求尤其突出。然而,由于此类灾害具有速度快、规模大、隐蔽突发性强等特征,传统方法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早期预警。岩体/冰川的拆离、冲击及泥石流、山洪的流动过程,会激发相应的地震波信号,基于密集地震台网资料分析为此类灾害预警提供了可能(Ekstromand Stark, 2013; Cook et al., 2018; Maurer et al., 2020)。
图1 2021年2月7日隆蒂峰滑坡概况(Shugar et al., 2021)。(A)三维地形图;(B-D)隆蒂峰北坡滑前滑后卫星照片;(E)隆蒂峰北坡滑后三维渲染图;(F)滑坡体简图
2021年2月7日UTC时间4:51(印度标准时间10:21),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Ronti Gad河谷上游隆蒂峰(Ronti Peak,海拔6063 m)突发大规模冰川山体滑坡(图1),体量达~2.7×107 m3的滑坡体冲击河谷诱发了灾难性洪流,冲毁了下游数个村庄和水电设施,造成了200多人遇难或失踪的严重后果(Shugar et al., 2021)。基于布设于北阿坎德邦的密集宽频地震台网,德国地学研究中心与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此次灾害事件中滑坡、碎屑流、洪流等三阶段动态过程的地震信号特征(图2),并讨论了利用地震学方法对不同阶段滑动/流动事件识别定位、预报预警的可行性(Cook et al., 2021)。
图2 研究区地形及滑坡事件波形反演结果(Cook et al., 2021)。(A)研究区地形;(B)台站AUL记录的2021年2月7日印度北阿坎德邦山洪泥石流事件的频谱能量图;(C和D)滑坡体拆离、冲击过程波形反演结果。震源球为单力源下半球投影,其大小与振幅大小成正比。方位角近垂直于滑坡滑移方向的台站AUL和GDM波形拟合情况
在初期滑坡过程中,滑坡体整体加速、减速过程产生了丰富的低频信号,即使是在上千公里外的远场地震台,依然能够识别出相关记录(图3)。基于高信噪比低频信号(0.08-0.15 Hz)的单力源波形反演(Single force inversion),可以很好地重建滑坡体拆离、冲击过程(图2C、图2D)。而在后续的碎屑流、洪水流动过程中,随着大质量碎屑逐渐减少,低频信号(<0.5 Hz)逐渐消退,仅在百公里内的近场地震台,才能观测到以高频成分(>1 Hz)为主的相关信号(图3)。虽然滑坡事件产生的低频信号为后续的山洪泥石流预警提供了可能,但是对于缺乏低频信号触发机制的灾害事件,如冰湖、堰塞湖坝体溃决引发的山洪泥石流(Cook et al., 2018; Maurer et al., 2020),则无法通过低频信号分析来进行有效预警。因此,如何对低信噪比高频洪流信号进行快速识别、实时定位、风险评估,是实现山洪泥石流灾害有效预警的关键所在。
图3 滑坡-碎屑流-洪流等不同阶段事件信号的可识别性(Cook et al., 2021)。(A-C)三阶段地震信号信噪比分布;(D-F)三阶段地震信号强度随距离的变化,以及与台站日、夜环境噪声水平对比
该项研究利用归一化加权互相关法(Normalized weighted cross-correlation)与振幅-距离分析法(Amplitude-distance analysis),分别对洪流运移轨迹进行追踪定位,结果与卫星图像显示的洪流前锋位置随时间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且两种方法均能很好地定位紧随滑坡之后(几分钟内)的洪流位置(图4)。这为快速确定事件性质、准确预估潜在风险,实施有效预警提供了可能。但是,洪流信号只在环境噪声水平较低的近场地震台才能有效识别,且其可探测性受环境噪声水平的日夜变化、季节变化影响明显(图3),如何实现有效预警,仍然面临众多挑战。
图4 洪流定位及速度分析(Cook et al., 2021)。(A)基于振幅-距离分析法的不同时刻事件定位;(B)基于归一化加权互相关法的不同时刻事件定位,蓝色圆点为卫星图像显示的洪峰位置;(C)不同方法获得的洪流速度
本项研究表明,利用地震记录能够很好地重建此次灾害事件过程,但是受台站分布、噪声水平的影响,在山洪泥石流的可探测性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根据场地条件、潜在风险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合理布设地震监测台网,可构建洪流早期预警的骨干网络;但还需进一步发展山洪泥石流事件的可靠识别、定位、评估方法(如有效利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处理流程等,Chmiel et al., 2021),以提高事件探测的确定性是实现成功预警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Chmiel M, Walter F, Wenner M, et al. Machine Learning improves debris flow warning[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1, 48(3): e2020GL090874.
Cook K L, Andermann C, Gimbert F, et al. Glacial lake outburst floods as drivers of fluvial erosion in the Himalaya[J]. Science, 2018, 362(6410): 53-57.
Cook K L, Rekapalli R, Dietze M, et al. Detection and potential early warning of catastrophic flow events with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J]. Science, 2021, 374(6563): 87-92. (原文链接)
Ekstrom G, Stark C P. Simple scaling of catastrophic landslide dynamics[J]. Science, 2013, 339(6126): 1416-1419.
Maurer J M, Schaefer J M, Russell J B, et al. Seismic observations, numerical modeling, and geomorphic analysis of a glacier lake outburst flood in the Himalayas[J]. Science Advances, 2020, 6(38): eaba3645.
Shugar D H, Jacquemart M, Shean D, et al. A massive rock and ice avalanche caused the 2021 disaster at Chamoli, Indian Himalaya[J]. Science, 2021, 373(6552): 300-306.
(撰稿:李玮,陈赟/岩石圈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Science: 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进行灾难性洪流事件识别与早期预警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相关话题/信号 地震 过程 环境 卫星
PNAS:利用密集地震阵列观测冰下水文系统及其动力学
冰川表面产生的融水大部分通过冰川裂隙和冰川竖井流向冰川底部,进而经冰下排水系统(简称“冰下水系”)流向冰川末端。在这个系统中,水压调节冰-岩界面的耦合,决定冰川的滑移速度。因此,水压对冰川和冰盖的稳定性及其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有重大影响。冰下水压与融水在冰川下的流动路径有着复杂的关系,主要取决于水是流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C: 钾钠长石连续的钠-钾蚀变——受控于自我驱动的动力学过程
地壳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交代作用过程控制着地壳流变学性质、孔隙度结构和金属元素重新分布。许多世界级金属矿床,例如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斑岩铜金矿床,通常形成从钠化到钾化的蚀变分带。这些蚀变带是岩石和流体之间热力学不平衡的结果。主流的共识是:这种蚀变分带是由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引起,例如流体冷却、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G:印-非地幔柱树形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Wilson (1963) 根据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中火山岛的分布特征及年龄顺序提出了热点假说, 该假说认为岩石圈下的热点是相对“静止”的,当岩石圈从其上方漂过时,就会形成线状分布的火山岛链。在此基础上,Morgan (1971)提出的地幔柱假说,指出热物质自核幔边界(core-mantle bo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Science:火星核的地震学探测
导言:2018年11月26日,洞察号(Insight)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赤道附近。本次探测任务的最大亮点是在火星表面布设了首台火震仪SEIS,开启了人类对火星内部结构直接探测的新篇章。经过两年多的运行,SEIS记录到了数百次有效火震信号,其中震级2-4级的火震事件近50次。经过国际多个科研团队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ature:海底电磁探测揭示富水海山俯冲与弧前慢地震之间的关联
全球海底分布着众多大小不一的海山,因而板块俯冲过程必然伴随大量的海山俯冲。海山俯冲对断层滑移模式的影响,尤其与俯冲带大地震是否相关,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海山显著增强了俯冲界面的几何不规则性、力学强度的不均一性,在黏-滑(stick-slip)断层模型中海山会起到“凹凸体”(aspe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C:深源气体释放视角下的青藏高原东南部生长动力学过程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汇聚、碰撞和俯冲过程造就了现今高耸辽阔的青藏高原,由此导致的海陆格局(Ramstein et al., 1997)、大气环流(An et al., 2001)、地貌水系(Hilton and West, 2020)、深源气体释放(Guo et al., 2021)等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G:石英包裹体揭示下地壳与高压熔体有关的地震活动
俯冲带区域地震活动频繁,震源深度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对应了非常广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在地震过程中,两个相邻岩块之间发生快速相对位移,伴随剧烈摩擦,并在摩擦面上可以形成一层较薄的高温摩擦熔体。地震结束后这些摩擦熔体快速冷却并形成过冷熔体,最终凝结为玻璃状或细粒的深色岩脉,即假玄武玻璃(Pseudot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C:通过深度学习实时确定地震震源机制
地震发生以后,利用地震监测台网可以在第一时间给出发震时间、地点与震级三个要素,之后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可以给出震源机制解。依据震源机制解可以判断发震断层的性质,可以推断地下应力场状态,同时地面震动模拟预测模型也需要震源机制解作为必要的输入信息,这对于地震预警与灾害快速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最新的深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G:地震各向异性观测揭示冰岛大洋地壳流
洋中脊作为离散型边界,是大洋的扩张中心和新洋壳的产生地带。当今洋壳占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积,因此理解洋中脊处洋壳的增生和变形过程是认识板块构造和地球演化的关键。海洋地震学探测是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与大陆板块边界地区相比,洋中脊地区往往为深水覆盖,布设地震仪器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难以保障观测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PNAS:南非冥古宙碎屑锆石可能形成于洋岛环境
冥古宙(45-40亿年前)是地球诞生后最初的5亿年。由于地球上几乎没能保存下这个时期的岩石,人们只能依赖于碎屑锆石来探索早期地球的地质历史。在所有具有冥古宙年龄的碎屑锆石中,超过95%都来自于澳大利亚的Jack Hills地区,因此人们对早期地球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Jack Hills锆石的研究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