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表面产生的融水大部分通过冰川裂隙和冰川竖井流向冰川底部,进而经冰下排水系统(简称“冰下水系”)流向冰川末端。在这个系统中,水压调节冰-岩界面的耦合,决定冰川的滑移速度。因此,水压对冰川和冰盖的稳定性及其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有重大影响。冰下水压与融水在冰川下的流动路径有着复杂的关系,主要取决于水是流经冰下空洞主导(Cavity-dominated)、分散且低效的排水系统(Lliboutry et al., 1983)还是通道主导(Channel-dominated)、集中且高效的排水系统(Rothlisberger et al., 1972)。以冰下空洞为主的排水系统可能与高水压有关,通过减少冰-岩界面的耦合,促进冰川快速滑动,而通道主导的排水系统的演化可能会伴随着相对较低的水压,这促使冰川滑动速度降低。
目前对冰下排水系统的观测通常是点尺度的 (如冰川钻孔)或空间累积的 (如染料示踪实验或水化学分析),它们只能提供冰下排水系统不均匀性的部分特征。为了克服稀疏观测所带来的数据不足,近期,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Nanni等人,利用密集地震阵列方法结合创新的震源定位技术,在d'Argentière冰川上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观测,用于冰川下水文学研究(如图1)。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PNAS。
图1 d'Argentière冰川俯视图和本次研究中使用仪器的点位分布(Nanni et al., 2021)。密集地震阵列由98个三分量传感器(绿点)组成,4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点位(红色五角星)测量了观测期间的冰川表面位移,冰川下的水流量(蓝色菱形)则是通过钻孔直接进入冰川底部测量获得。白色线显示的是50米间隔的冰层厚度等高线。蓝线显示了根据水力势能计算预测的冰下水流通道。冰川向西北方向流动(左上)
研究表明,米每秒数量级流速的冰下湍流能够产生可检测的地震噪声,该地震噪声可以用于探测冰川下通道的物理特性(例如水压、通道的几何尺寸)及其空间位置。作者利用了水声学中的匹配场处理技术(Matched-Field Processing,MFP)。该方法中,源、介质和传感器阵列作为三个要素,已知其两者,就可以推导第三者。源在介质中辐射信号,形成一定的场分布;介质则确定了信号的传播形式;传感器阵列用于接收信号,对介质中的信号分布进行时空采样。已知传感器阵列接收信号和介质信息,待求解的是源位置信息,称为匹配场定位;已知传感器阵列接收信号和源位置信息,待求解的是介质信息,称为匹配场反演。本研究中,作者通过29个试验源(图2D,粉色十字叉),利用假设均匀的冰川速度模型,合成所有传感器位置处(图2D绿色圆点)的地震信号作为拷贝数据(Replica Data),与该密集地震阵列上观测到的实际地震信号(Given Data)进行匹配相关,并将相关的能量作为MFP输出。研究中的MFP输出有四个参数,分别是深度Z、坐标(X,Y)和相速度C,通过评估阵列上地震信号相位的相干性强弱来确定噪声源空间坐标的概率分布及相速度,进而估计相关的环境参数(水压、通道几何尺寸等)。MFP输出按特定信号频段计算,其输出值的范围从0到1。MFP输出越接近1,合成阶段的参数选择就能越符合观测数据所对应的真实参数。
图2 5±2 Hz频率范围对应的MFP输出概率统计及其和参数的关系(Nanni et al., 2021)。(A)MFP输出与每天定位的事件平均数量的关系。绿色阴影区域显示的MFP输出范围为[0.07-0.16],该范围用于研究噪声源的空间分布。(B)MFP输出的归一化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垂直红线表示最大冰层厚度,蓝线表示平均冰层厚度。(C)MFP输出的归一化概率密度函数与相速度的关系。(D和E) MFP输出范围为[0.07-0.16]和[0.75-0.99]的源位置归一化概率的二维平面表示。等高线为间隔50m的冰厚等高线,灰色阴影表示无冰区域,D图中蓝线表示根据水力势能预测的冰下通道。黑点显示裂缝位置,粉色的十字叉表示在匹配场定位算法中使用的29个点位
如图2,作者发现,高相干性(MFP>0.8)的事件主要位于可以观测到裂隙的冰川表面(图2B、图2E),并且传播速度与面波的速度(约1580 m/s,图2C)相符合,表明其对应于冰川裂隙引发的冰川表面震动事件。相反,低相干性(MFP∈[0.05 0.3])的事件主要位于冰川的冰-岩分界面深度处(图2B),速度可高达3600 m/s,与体波一致。这些源的空间分布主要位于沿冰川中心线的两个狭长区域,根据水力势能计算的冰下水道的可能位置,可以将观测到的震源分布解释为冰下水系的几何分布。相比较于探测到湍流的排水系统(包括空洞状系统和通道状系统),冰川底部的许多地区没有震源分布概率,水力连通性较低,具有较高的储水能力。此外,与冰川底部对比,冰川的表面定位到的源相对较少,可能是由于水流少或水流不够湍急。
图3 MFP输出对应的冰川下水流噪声源位置分布(Nanni et al., 2021)。在5±2 Hz频率范围和[0.07至0.16]MFP输出范围内获得的震源位置密度的时空演化。每张图都是相邻两日的平均值,Nb.为源的相关数量,黑色箭头表示冰川和冰下水流方向
图4 冰下水力特性、地震观测和冰川流动的时间演变(Nanni et al., 2021)。(A)图中显示了98个传感器的平均水力特性:相对于4月26日,绿色阴影包络线为水力梯度的平均绝对偏差(MAD),紫色阴影包络线为水力半径的平均绝对偏差(MAD)。右轴(对应红色线)显示了空间化地震观测数据的时间演化,使用的是图3O中震源位置模板的决定系数R2,这个系数越接近1,排水系统越趋于通道化。(B) 蓝色阴影表示冰下水量,红线表示在最小/最大包络线的四个冰上GNSS点位(红线)平均的冰川表面运动速度
研究中关注的水力特性主要有两方面。其中,水力半径(Hydraulic radius)是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与和水体接触的输水通道边长(湿周)之比,其值越大,阻力越小。水力梯度(Hydraulic pressure gradient)是沿着水流方向,水压变化率和流经长度的比值,其值越大,水流经单位距离克服摩擦力所损失的机械能越大。如图4,5月10日前,水力半径小,指示了较低的排水效率。同时,冰川表面流速明显增加(速度增加了约50%),这是由于冰川底部的水在空洞状系统中流动,增加了底水压力,进而导致冰川底部滑动增强,这与噪声源分析的结果相吻合。5月10日后,水力梯度略微减小,而水力半径增加了一倍,这表明增加的排水效率降低了底水压力,导致冰川滑移略微减速。研究表明,高效的、通道式的排水系统可以降低底水压力,进而减缓冰川滑移。密集地震阵列分析不仅可以确定从空洞状排水系统到通道状排水系统转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可以识别空洞和通道之间具有高水力连通性的区域,进而可以获得哪些冰川的哪些区域潜在活动性高,对融水的输入速率比较敏感。
本研究中,作者利用密集地震阵列结合创新的震源定位技术提供了冰下排水系统的高分辨率观测,有效地监控了冰下水流何时、何地、以及在何种条件下促进或阻碍冰川滑动,有助于冰川学界判断冰盖或高山冰川对气候变暖、极端融水、降雨事件导致的融水增加的敏感性。此外,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环境中产生类似空间传播地震噪声,例如火山上的熔岩流、断裂带中的微震和河流中的沉积物运输等。
【致谢:感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蒲焘副研究员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Nanni U, Gimbert F, Roux P, et al. Observing the subglacial hydrology network and its dynamics with a dense seismic arra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118(28): e2023757118.(原文链接)
Lliboutry L. Modifications to the theory of intraglacial waterways for the case of subglacial one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1983, 29(102): 216-226.
Rothlisberger H. Water Pressure in Intra- and Subglacial Channels[J]. Journal of Glaciology, 1972, 11(62): 177-203.
Gimbert F, Nanni U, Roux P, et al. The RESOLVE project: A multi-physics experiment with a temporary dense seismic array on the Argentière Glacier, French Alps[J].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92 (2A): 1185–1201.
(撰稿:芦一帆,田小波/岩石圈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PNAS:利用密集地震阵列观测冰下水文系统及其动力学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相关话题/水力 地震 观测 信号 传感器
NG:印-非地幔柱树形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Wilson (1963) 根据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中火山岛的分布特征及年龄顺序提出了热点假说, 该假说认为岩石圈下的热点是相对“静止”的,当岩石圈从其上方漂过时,就会形成线状分布的火山岛链。在此基础上,Morgan (1971)提出的地幔柱假说,指出热物质自核幔边界(core-mantle bo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Science:火星核的地震学探测
导言:2018年11月26日,洞察号(Insight)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赤道附近。本次探测任务的最大亮点是在火星表面布设了首台火震仪SEIS,开启了人类对火星内部结构直接探测的新篇章。经过两年多的运行,SEIS记录到了数百次有效火震信号,其中震级2-4级的火震事件近50次。经过国际多个科研团队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ature:海底电磁探测揭示富水海山俯冲与弧前慢地震之间的关联
全球海底分布着众多大小不一的海山,因而板块俯冲过程必然伴随大量的海山俯冲。海山俯冲对断层滑移模式的影响,尤其与俯冲带大地震是否相关,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海山显著增强了俯冲界面的几何不规则性、力学强度的不均一性,在黏-滑(stick-slip)断层模型中海山会起到“凹凸体”(aspe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G:石英包裹体揭示下地壳与高压熔体有关的地震活动
俯冲带区域地震活动频繁,震源深度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对应了非常广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在地震过程中,两个相邻岩块之间发生快速相对位移,伴随剧烈摩擦,并在摩擦面上可以形成一层较薄的高温摩擦熔体。地震结束后这些摩擦熔体快速冷却并形成过冷熔体,最终凝结为玻璃状或细粒的深色岩脉,即假玄武玻璃(Pseudot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C:通过深度学习实时确定地震震源机制
地震发生以后,利用地震监测台网可以在第一时间给出发震时间、地点与震级三个要素,之后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可以给出震源机制解。依据震源机制解可以判断发震断层的性质,可以推断地下应力场状态,同时地面震动模拟预测模型也需要震源机制解作为必要的输入信息,这对于地震预警与灾害快速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最新的深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G:地震各向异性观测揭示冰岛大洋地壳流
洋中脊作为离散型边界,是大洋的扩张中心和新洋壳的产生地带。当今洋壳占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积,因此理解洋中脊处洋壳的增生和变形过程是认识板块构造和地球演化的关键。海洋地震学探测是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与大陆板块边界地区相比,洋中脊地区往往为深水覆盖,布设地震仪器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难以保障观测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C:局部应力放大引起的下地壳地震成核
陆内地震大多为上地壳的浅源地震,下地壳的地震很少(30-40 km),因为下地壳的岩石变形以缓慢的蠕变为主,但下地壳也可以发生地震,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目前****们提出的机制包括:因热逸散导致塑性失稳,脱水反应导致的流体压力增加或局部应力重新分布,以及榴辉岩化作用。上述下地壳地震机制都需要岩石在一些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C: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的冰川微地震监测和地震波传播研究
在过去10到20年里,传感器和数采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地震仪器的便携性。因此,在交通不便的阿尔卑斯山脉和极地地区进行地震监测也越来越可行。相比于地壳地幔等传统的地震学研究对象,这些观测更聚焦于近地表的动力过程。阿尔卑斯山脉开展的地震学研究催生了环境地震学、冰冻圈地震学等新的学科方向。 尽管地震仪可以提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REE:水力压裂诱发地震研究进展
地震的发生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其预测仍是一个国际难题。近些年,随着地球深部能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非常规油气水力压裂(HF)、增强型地热系统(EGS)以及废弃盐水深部灌注(SWD),诱发地震越来越引起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图1)。美国地调局研究发现造成美国中部近年地震增加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G:断层面粗糙度及其对地震的意义
近年来,断层面粗糙度成为地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地震学家认识到:地震是由于断层面上强度相对较高的锁固段突然破裂产生的,这些锁固段被称为凹凸体(asperity)。地震中滑动传播过程的复杂程度可能与这些凹凸体的分布有关。凹凸体的分布是断层面粗糙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断层面的形态对地震有着重要影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