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Nature:海底电磁探测揭示富水海山俯冲与弧前慢地震之间的关联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全球海底分布着众多大小不一的海山,因而板块俯冲过程必然伴随大量的海山俯冲。海山俯冲对断层滑移模式的影响,尤其与俯冲带大地震是否相关,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海山显著增强了俯冲界面的几何不规则性、力学强度的不均一性,在黏-滑(stick-slip)断层模型中海山会起到“凹凸体”(asperity)或“障碍体”(barrier)的作用,导致俯冲板片与上覆板片之间强耦合,从而诱发俯冲带大型逆冲地震(Scholz and Small, 1997);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海山俯冲视为断层摩擦行为,海山俯冲会造成上覆板块内形成复杂的裂隙网络,从而不太可能产生大范围地震破裂,而更可能产生小震和蠕滑(Wang and Bilek,2011),这一观点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俯冲带无震蠕滑、微震及慢地震事件等观测的支持(Barkeer et al., 2018; Shaddox and Schwartz,2019)。但遗憾的是,俯冲带弧前深部结构非常复杂,目前尚缺乏能够有效约束上覆板片裂隙网络范围及相关流体活动的直接地球物理观测。  
  位于新西兰北岛东海岸的Hikurangi陆缘,是西南太平洋板块向澳大利亚板块汇聚的俯冲带。Hikurangi陆缘北段频繁发生浅部慢地震事件,且毗邻的太平洋海底分布着许多大型海山。特别是,前人地球物理观测已揭示出在该俯冲带弧前深部,正发生着海山俯冲(图1b和图2a;Arai et al., 2020; Barker et al., 2018)。近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Chesley及合作者基于横跨Hikurangi陆缘北段的海底电磁探测剖面(图1),采用被动源+可控源电磁数据联合反演构建了研究区深部高分辨率电阻率图像(图2a),并利用洋壳电阻率对孔隙度敏感的特性,进一步估算了沿剖面孔隙度(含水量)分布(图2b)。通过剖面上未俯冲、已俯冲海山之间的电性结构特征对比,为揭示海山的俯冲效应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思路与可靠约束。相关成果于2021年7月7日发表于Nature(Chesley et al., 2021)。

图1 研究区及电磁探测剖面位置。(a)白色箭头及数字所示为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及速率,红色等值线为2002-2014年期间慢地震造成的累积滑移量,绿色等值线为2006-2008年期间慢地震相关的深部滑动累积滑移量,蓝色等值线为2016年Kaikoura地震(Mw=7.8)的震后余滑量;(b)灰色方块为海底电磁测点位置,红色圆形为IODP钻孔位置,红色等值线为2014年9-10月期间慢地震累积滑移量,白线为地磁数据所推测的俯冲海山位置,淡蓝色方块所示为流体出口位置,白色五角星所示为与2014年慢滑移事件相关的重复地震位置,蓝色五角星所示为1947年Poverty海湾海啸地震的震中位置

图2 Hikurangi陆缘北段电阻率(a)和孔隙度(b)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1)位于剖面东南段,尚未进入俯冲带的Tūranganui海山的结构特征为:深部存在一个显著的锥形高阻异常体(R1p),被解释为源于深部、已冷却的辉长岩侵入体,代表海山的核心;在侵入体上方,是由富含流体的火山碎屑、海洋沉积物等构成的低阻区(C1p),且该低阻区被顶部高阻玄武岩薄层(R2p)所覆盖。作者推测,该致密、坚硬盖层(R2p)对海山的内部流体起到了封闭作用;经估算,由于富水区域C1p的存在,Tūranganui海山的含水量大约是典型大洋地壳的3~5倍;
  (2)位于剖面西北段,在距Hikurangi海沟约33公里处的弧前深部,在高阻俯冲板片上方观测到一个高度约3公里的突起异常体(R1f),其形态特征与Tūranganui海山深部高阻体(R1p)类似,且与地震及地磁观测推测的俯冲海山位置基本重合,因此推测该异常体为俯冲中的海山。该异常上部上覆板片内存在三组低阻异常区域(C1f-C3f),被解释为富含流体的断裂破损带。依据地磁观测结果,作者推测在该俯冲海山顶部,应存在类似于Tūranganui海山顶部的玄武岩薄盖层(R2p),但受限于数据分辨能力该异常在本项研究中无法得到可靠辨识;
  (3)2014年发生的重复地震和微震事件(Shaddox and Schwartz,2019)与俯冲海山正上方低阻异常(C2f)位置吻合,暗示这些慢震事件的产生与俯冲海山脱水及其对上覆板片的改造-破坏作用直接相关。为此,作者提出一种俯冲海山周期性脱水机制(见图3)来解释俯冲带弧前流体迁移和慢地震事件。

图3 海山俯冲带弧前周期性流体迁移过程示意图。(a)俯冲海山将水带入俯冲带并造成上覆板片的破坏和改造,在上覆板片中形成复杂的裂隙网络。与之对应,海山内部孔隙流体压力随时间逐步增大,上覆板片反之;(b)俯冲过程中应力的持续积累造成海山(尤其是顶部盖层)变形和破裂,海山内部流体通过脱水作用释放并进入上覆板片内已形成的裂隙网络。在慢地震发生前,进入上覆板片的流体会造成孔隙压力提升,引起水压致裂;(c)在慢地震发生后,大部分流体逃逸,上覆板片孔隙流体压力降低,仅有少量流体因阻挡和胶结作用而残留。随着静岩压力增大,俯冲海山顶部盖层内的裂隙逐渐闭合,海山内部的流体停止流出。随后海山内部压力开始积累升高,进入新一轮流体迁移和慢地震周期;(d-f)中蓝、红色实线分别对应a-c图中俯冲海山内部(蓝色圆圈)、上覆板块(红色圆圈)所示部位的孔隙流体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Chesley等的发现不仅为海山俯冲和弧前慢地震事件之间的关联提供了直接地球物理观测证据,而且意味着海山俯冲不仅可以对上覆板片造成显著的改造和破坏,还可以将大量的水输送至弧前和地幔深部。值得指出的是,海山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如洋中脊、拆离断层、热点等),它们在结构和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项研究提出的海山俯冲效应的普适性,仍需进一步观测和检验。  
  主要参考文献  
  Arai R, Kodaira S, Henrys S, et al.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Hikurangi Margin From the NZ3D Experiment: Evidence for Fault‐Bound Anisotropy[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20, 125(12): e2020JB020433.
  Barker D H N, Henrys S, Caratori Tontini F, et al. Geophysical constrain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mount subduction, slow slip, and tremor at the north Hikurangi subduction zone, New Zealand[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8, 45(23): 12804-12813.
  Chesley C, Naif S, Key K, et al. Fluid-rich subducting topography generates anomalous forearc porosity[J]. Nature, 2021, 595(7866): 255-260. (原文链接
  Scholz C H, Small C. The effect of seamount subduction on seismic coupling[J]. Geology, 1997, 25(6): 487-490.
  Shaddox H R, Schwartz S Y. Subducted seamount diverts shallow slow slip to the forearc of the northern Hikurangi subduction zone, New Zealand[J]. Geology, 2019, 47(5): 415-418.
  Wang K, Bilek S L. Do subducting seamounts generate or stop large earthquakes?[J]. Geology, 2011, 39(9): 819-822.   
  (撰稿:李鑫,陈赟/岩石圈室)
相关话题/地震 观测 海山 结构 网络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NG:石英包裹体揭示下地壳与高压熔体有关的地震活动
    俯冲带区域地震活动频繁,震源深度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对应了非常广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在地震过程中,两个相邻岩块之间发生快速相对位移,伴随剧烈摩擦,并在摩擦面上可以形成一层较薄的高温摩擦熔体。地震结束后这些摩擦熔体快速冷却并形成过冷熔体,最终凝结为玻璃状或细粒的深色岩脉,即假玄武玻璃(Pseudot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C:通过深度学习实时确定地震震源机制
    地震发生以后,利用地震监测台网可以在第一时间给出发震时间、地点与震级三个要素,之后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可以给出震源机制解。依据震源机制解可以判断发震断层的性质,可以推断地下应力场状态,同时地面震动模拟预测模型也需要震源机制解作为必要的输入信息,这对于地震预警与灾害快速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最新的深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G:地震各向异性观测揭示冰岛大洋地壳流
    洋中脊作为离散型边界,是大洋的扩张中心和新洋壳的产生地带。当今洋壳占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积,因此理解洋中脊处洋壳的增生和变形过程是认识板块构造和地球演化的关键。海洋地震学探测是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与大陆板块边界地区相比,洋中脊地区往往为深水覆盖,布设地震仪器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难以保障观测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C:局部应力放大引起的下地壳地震成核
    陆内地震大多为上地壳的浅源地震,下地壳的地震很少(30-40 km),因为下地壳的岩石变形以缓慢的蠕变为主,但下地壳也可以发生地震,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目前****们提出的机制包括:因热逸散导致塑性失稳,脱水反应导致的流体压力增加或局部应力重新分布,以及榴辉岩化作用。上述下地壳地震机制都需要岩石在一些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C: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的冰川微地震监测和地震波传播研究
    在过去10到20年里,传感器和数采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地震仪器的便携性。因此,在交通不便的阿尔卑斯山脉和极地地区进行地震监测也越来越可行。相比于地壳地幔等传统的地震学研究对象,这些观测更聚焦于近地表的动力过程。阿尔卑斯山脉开展的地震学研究催生了环境地震学、冰冻圈地震学等新的学科方向。  尽管地震仪可以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REE:水力压裂诱发地震研究进展
    地震的发生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其预测仍是一个国际难题。近些年,随着地球深部能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非常规油气水力压裂(HF)、增强型地热系统(EGS)以及废弃盐水深部灌注(SWD),诱发地震越来越引起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图1)。美国地调局研究发现造成美国中部近年地震增加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G:断层面粗糙度及其对地震的意义
    近年来,断层面粗糙度成为地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地震学家认识到:地震是由于断层面上强度相对较高的锁固段突然破裂产生的,这些锁固段被称为凹凸体(asperity)。地震中滑动传播过程的复杂程度可能与这些凹凸体的分布有关。凹凸体的分布是断层面粗糙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断层面的形态对地震有着重要影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排序”地震记录揭示核幔边界的散射全景图
    核幔边界(Core mantle boundary, 简称CMB)位于地下2900 km深度处,将体积巨大的硅酸盐地幔和液态铁核分隔开来,是地球内部速度、密度跳变最为剧烈的界面,也是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中重要的热化学边界层。全球尺度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揭示出下地幔底部在长波长尺度上(百-千km)具有显著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C:由古地磁观测和发电机数值模拟推断历史上地磁场的快速变化
    地球磁场能够阻挡绝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宇宙射线的侵害。目前普遍认为地球的主磁场是在地球的液态外核中通过磁流体发电机过程产生的,并且已经维持了至少有35亿年左右。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磁研究表明地磁场平均每几十万年会倒转一次,倒转的过程可能持续数千年。这期间,磁场整体强度将显著降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地震波测量深海温度
    全球变暖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挑战之一。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打破了气候系统中的能量平衡,在地球系统中产生了额外热量,导致温度上升。海洋的容积巨大,比热容高,存储和吸收了全球变暖90%以上的热量。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调节器,海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变暖的步调。因此,准确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