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脊作为离散型边界,是大洋的扩张中心和新洋壳的产生地带。当今洋壳占约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积,因此理解洋中脊处洋壳的增生和变形过程是认识板块构造和地球演化的关键。海洋地震学探测是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与大陆板块边界地区相比,洋中脊地区往往为深水覆盖,布设地震仪器的成本更高、难度更大,难以保障观测数据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研究需求。
受地幔柱上涌影响,冰岛地区的大西洋洋中脊抬升至海平面之上,因此是研究洋壳形成、扩张洋脊动力学、地幔柱和洋中脊相互作用的理想地区。该地区大西洋洋中脊的扩张方向为106°,扩张速率为18.5 mm/yr,扩张过程由一系列火山裂谷作用所调节(图1a)。可能受地幔柱位置变化的影响,冰岛的活动裂谷带位置整体发生了东向跃迁。当前地幔柱头位于Vatnajokull冰盖附近区域下方(Shorttle et al., 2010),因此东裂谷带可能正逐渐取代西裂谷带。冰岛的地壳远厚于正常洋壳的平均7 km厚度,且呈显著空间变化(图1b;Jenkins et al., 2018):在Vatnajokull冰盖附近区域最厚,向外围具有逐渐减薄的趋势。这种变化特征可能受裂谷作用和地幔柱活动共同控制。冰岛地壳温度整体较高,地温梯度为40-50 ℃/km (Flóvenz & Saemundsson, 1993)。因此孕震深度较浅,约为7 km,该深度上方的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变形特征可以直接通过地震和地表地质观测约束。而更深部的下地壳可能以韧性变形(地壳流)为主,但对其观测十分困难。地震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变形的直接反映,剪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会随传播方向/偏振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利用剪切波获取地球内部各向异性信息,是认识地球内部变形特征的有效手段。前人主要针对冰岛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开展了研究,对下地壳各向异性及变形特征的认识相对不足。
图1 冰岛构造图。(a) 火山裂谷带分布特征。黑色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不活跃和活跃的火山裂谷带(Harearson et al., 2008);NVZ、EVZ、WVZ分别表示北、东、西火山裂谷带;Vatnajokull冰盖大致对应于地幔柱头的位置;图片引自Jenkins et al., 2018;(b) 地壳厚度变化。插图显示了台站对分布和地震射线路径的覆盖范围
最近,英国剑桥大学的Omry Volk等与德国GFZ****合作,基于背景噪声数据获取了冰岛地区75个台站对之间路径上垂直极化(VSV)和水平极化(VSH)的剪切波速度结构,并计算了相应的径向各向异性参数ξ = (VSH/VSV)2,以约束地壳变形模式,相关结果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 (Volk et al., 2021)。他们的观测显示(图2),冰岛地区上地壳(尤其是0-5 km)的平均径向各向异性参数ξ明显小于1,即水平极化的剪切波速VSH小于垂直极化的剪切波速VSV。这种各向异性特征可能与板块扩张过程中大洋上地壳的变形方式有关:脆性上地壳整体发生伸展变形,导致裂隙和火山裂谷带中的侵入岩墙发生定向排列,从而造成VSH < VSV。在更深处~10-35 km的下地壳范围,ξ显著大于1,即VSH > VSV(图2)。作者推测下地壳这种各向异性的成因主要有两种:(1)大洋下地壳具有分层结构,并已在折返洋壳中获得了观测证据(Jousselin et al., 2012)。对于细密成层的层状介质,当地震波波长远大于薄层厚度时,虽然各薄层的组成矿物本身是各向同性的,但由于各层的弹性参数不同而总体上表现为各向异性特征(Backus, 1962)。这种各向异性属于SPO(Shape-preferred orientation)型,ξ不随方位变化。(2)下地壳的韧性变形导致各向异性矿物发生沿特定方向的晶格优选定向(Lattice-preferred orientation,LPO),产生各向异性。LPO型的各向异性会导致ξ随方位明显变化(Bastow et al., 2010)。
图2 研究区平均一维速度结构及径向各向异性。(a)蓝色和橘黄色实线分别表示基于不同初始模型反演得到的VSV和VSH速度模型。插图显示了用于反演的Love波(橘黄色)和Rayleigh波(蓝色)的观测(点)和拟合(实线)频散曲线;(b)研究区平均径向各向异性的深度变化。不同线条表示来自不同初始模型的结果(Volk et al., 2021)
由于不同台站对之间的地震射线传播方向不同(图1b插图),作者借此分析了径向各向异性的方位变化特征以进一步约束各向异性成因(图3)。结果显示,上、下地壳径向各向异性都具有方位变化特征,而且这种变化和洋中脊扩张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进一步表明,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与上地壳伸展变形有关;下地壳则存在LPO型各向异性。由于冰岛下地壳可能富含橄榄石(Jenkins et al., 2018),因此其各向异性可能受控于橄榄石的LPO特征。作者推测,冰岛下方存在与洋中脊扩张方向一致的地壳流,不仅使下地壳物质发生迁移,而且流动层内部可能存在速度梯度,使下地壳物质发生剪切变形从而产生了各向异性。
图3 径向各向异性的方位变化。黑点代表不同台站对的径向各向异性(Volk et al., 2021)
如果Volk等提出的地壳流模式是合理的,那么对于足够厚且足够热并同时发生伸展变形的洋壳,比如火山型大陆裂解边缘(如北大西洋被动陆缘附近,White et al., 2008)、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的地区(如东太平洋洋隆、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南大西洋南部洋中脊,Whittaker et al., 2015),就可能存在地壳流。对于一些早先普遍认为是地幔柱成因、但新观测发现可能形成于洋底扩张环境的大洋高原(如西北太平洋Shatsky隆起,相关前沿报道见《NG:大塔穆火山成因新解》),可能也会出现类似的地壳流现象。由于地球是在不断冷却的,所以在遥远的地质历史时期,大洋地壳流的存在可能比现今更为广泛。因此,Volk等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解释了冰岛的区域性地壳流,而且对于认识全球大洋地区地震各向异性、洋壳的流变特征、洋壳增生和变形过程及其机制具有普遍意义。此外,他们获得的大洋下地壳可能存在与地幔类似的显著LPO型各向异性观测,也为更有效地分析远震剪切波分裂结果、开展大洋壳幔变形综合研究提供了基本约束。
主要参考文献
Backus G E. Long‐wave elastic anisotropy produced by horizontal layering[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62, 67(11): 4427-4440.
Bastow I D, Pilidou S, Kendall J M, et al. Melt‐induced seismic anisotropy and magma assisted rifting in Ethiopia: Evidence from surface waves[J].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2010, 11(6).
Flóvenzó G, Saemundsson K. Heat flow and geothermal processes in Iceland[J]. Tectonophysics, 1993, 225(1): 123-138.
Harearson B S, Fitton J G, Hjartarson á. Tertiary volcanism in Iceland[J]. Jokull, 2008, 58: 161-178.
Jenkins J, Maclennan J, Green R G, et al. Crustal formation on a spreading ridge above a mantle plume: receiver function imaging of the Icelandic crust[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8, 123(6): 5190-5208.
Jousselin D, Morales L, Nicolle M, et al. Gabbro layering induced by simple shear in the Oman ophiolite Moho transition zone[J]. Earth &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2, 331-332(none):55-66.
Shorttle O, Maclennan J, Jones S M. Control of the symmetry of plume‐ridge interaction by spreading ridge geometry[J].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2010, 11(7).
Volk O, White R S, Pilia S, et al. Oceanic crustal flow in Iceland observed using seismic anisotropy[J]. Nature Geoscience, 2021, 14(3): 168-173.(原文链接)
White R S, Smith L K, Roberts A W, et al. Lower-crustal intrusion on the North Atlantic continental margin[J]. Nature, 2008, 452(7186): 460-464.
Whittaker J M, Afonso J C, Masterton S, et al.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mid-ocean ridges and mantle plumes[J]. Nature Geoscience, 2015, 8(6): 479-483.
(撰稿:高一帆,陈凌/岩石圈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NG:地震各向异性观测揭示冰岛大洋地壳流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相关话题/观测 地球 地震 过程 结构
PNAS:W同位素制约地球早期地幔对流模式
冥古宙和太古宙的地球具有与现代板块构造完全不同的构造体制。地球早期构造样式研究是近年来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之一。早期地幔性质及其对流模式是揭示地球早期构造样式关键。最近发表的关于太古宙岩石样品的W同位素研究表明太古宙地幔主要以局部的、相对独立的小规模对流为主(Mei et al., 2020;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PNAS:在生命起源前地球协同形成多孔二氧化硅和多肽
地球演化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生命。但是生命起源于何因、何时、何处、何物,长期以来是自然科学尚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一般认为,地球早期的非生物有机反应是生命起源的前奏。从溶液中的小分子(单体)过渡到低聚物以形成蛋白质和其他大型固体分子组装体,对生命的起源与发展至关重要。 多孔二氧化硅是一种工业上普遍使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前沿论坛】孙卫东:西太平洋地质过程
报告人:孙卫东 | 整理:褚伟(油气室) 摘要:西太平洋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澳大利亚、太平洋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地方,很多经典的地质现象都出现在这里,同时是研究俯冲起始机制的重要场所。孙卫东研究员带我们分析了太平洋板块的漂移历史以及太平洋洋脊的展布方向,探讨了太平洋板块转向及特提斯带的洋脊俯冲对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前沿论坛+Science】海底光纤地球物理学研究
摘要:占地表面积70%的海洋是地球内部结构和震源研究的空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詹中文等利用现有海底通信光缆,在不添加新设备、不影响正常光纤通讯的情况下,发展了探测地震和海浪运动的新方法。该方法的提出有望填补海洋地球物理观测的空缺,推动建立更经济、更广泛的全球海底地球物理监测网,助力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学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G:地球富氧大气的未来寿命
科学家利用下一代空间和地面的望远镜寻找宜居地外星球,对发现具有可能生命特征的光谱寄予厚望(NASEM, 2019)。无疑,O2和它光化学产物O3仍是遥感生命探测的首选。现在,地球生物圈的光合作用每年向海洋-大气系统提供大约9×1015 mol O2,使O2占大气体积的~20%(Houghton et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地球科学前沿报道》(2020·总第3辑)
文章序号 《地球科学前沿报道》(2020·总第3辑) 作者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C:局部应力放大引起的下地壳地震成核
陆内地震大多为上地壳的浅源地震,下地壳的地震很少(30-40 km),因为下地壳的岩石变形以缓慢的蠕变为主,但下地壳也可以发生地震,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目前****们提出的机制包括:因热逸散导致塑性失稳,脱水反应导致的流体压力增加或局部应力重新分布,以及榴辉岩化作用。上述下地壳地震机制都需要岩石在一些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C: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的冰川微地震监测和地震波传播研究
在过去10到20年里,传感器和数采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地震仪器的便携性。因此,在交通不便的阿尔卑斯山脉和极地地区进行地震监测也越来越可行。相比于地壳地幔等传统的地震学研究对象,这些观测更聚焦于近地表的动力过程。阿尔卑斯山脉开展的地震学研究催生了环境地震学、冰冻圈地震学等新的学科方向。 尽管地震仪可以提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REE:水力压裂诱发地震研究进展
地震的发生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其预测仍是一个国际难题。近些年,随着地球深部能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非常规油气水力压裂(HF)、增强型地热系统(EGS)以及废弃盐水深部灌注(SWD),诱发地震越来越引起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图1)。美国地调局研究发现造成美国中部近年地震增加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G:断层面粗糙度及其对地震的意义
近年来,断层面粗糙度成为地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地震学家认识到:地震是由于断层面上强度相对较高的锁固段突然破裂产生的,这些锁固段被称为凹凸体(asperity)。地震中滑动传播过程的复杂程度可能与这些凹凸体的分布有关。凹凸体的分布是断层面粗糙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断层面的形态对地震有着重要影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