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Science:“排序”地震记录揭示核幔边界的散射全景图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核幔边界(Core mantle boundary, 简称CMB)位于地下2900 km深度处,将体积巨大的硅酸盐地幔和液态铁核分隔开来,是地球内部速度、密度跳变最为剧烈的界面,也是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中重要的热化学边界层。全球尺度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揭示出下地幔底部在长波长尺度上(百-千km)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大的低剪切波速省(LLSVPs)以及超低速区域(ULVZ)与地表的热点火山(Hotspot volcanoes)和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的分布相关。对核幔边界处不均匀体的精细成像,包括D''起伏、LLSVPs速度变化、延伸范围、边界的尖锐程度,以及小尺度ULVZs的分布、物性特点等,可以为认识俯冲板片的命运、热点火山的起源以及原始地球化学储库等问题提供关键制约。
  通常利用核幔边界上的衍射波(Sdiff)、反射波(ScS、ScP)以及透射波(SKS)等约束下地幔底部及核幔边界处的速度结构特征。地震波到时的早晚、波形变化,包括多路径效应(Multipath)导致的波形畸变等都对核幔边界附近的异常结构敏感。传统的做法是聚焦某个特定区域,对有限的地震波形记录按照震中距或方位角进行排序,来凸显相对于某一参考模型的变化。现代地震台网每年可以记录到数百万条地震波形序列,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海量数据,充分分析和评估每条波形记录,自动提取研究者感兴趣的信息,进而高效准确约束地球深部物性参数成为现代地震学研究的新的挑战。
  针对该问题,Kim等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排序法”(Sequencer)自动检测和分析核幔边界衍射波(Sdiff)数据集,获得了太平洋东北部地区核幔边界处较为完整的散射全景图(图1)。“Sequencer”方法是一种基于图论的非监督学习算法,通过波形两两之间的相似度矩阵构建最小生成树,获得能够显示数据潜在特征变化的排序,以此来揭示数据集中的主要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不需要有关结构的先验信息。原始观测数据中的连续性趋势往往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些深刻、直觉性的理解;而一些有重要意义的趋势在常规默认的排序(例如震中距或方位角排序)中可能不易观测到。Kim等针对太平洋洋盆下方核幔边界不均匀体产生的散射波,开展了自动、大尺度、系统的搜索,通过对地震图的“排序”(Sequencing),探测出观测数据中隐藏的Sdiff后驱波变化趋势,然后再对表现出该趋势的地震记录图开展到时、振幅以及波形分析,不仅仅探测到核幔边界处广泛存在的横向不均匀性,还在马克萨斯岛(Marquesas island)下方发现了一处超级低速区(图2)。

图1 (A) 按照震中距排序后的地震波形记录;(B)利用“Sequencer”方法排序后的地震图,可以清楚看到约有40%的波形记录显示出明显的Sdiff后驱波,该趋势在(A)中不明显;(C) 以1°为半径叠加后的波形图中,有的缺失明显的Sdiff后驱波,橙色给出了相应的位置,有的区域广泛存在这种后驱波(蓝色和粉色线条所示位置);(D)Sdiff后驱波和主震相Sdiff的相对振幅比分布,紫色轮廓对应给出了大的低剪切波速省范围(Kim et al., 2020)

图2 夏威夷地区观测到的Sdiff后驱波。(A)按距离排序后的地震图;(B)Sequencer排序后的地震记录图;(C)到时延迟;(D)能量显著的后驱波振幅比;(E)相应的射线中点位置。Sequencer排序后的地震记录明显揭示出夏威夷西北部核幔边界上存在空间连续的异常体(Kim et al., 2020)
  该项工作的主要亮点在于将“数据驱动”(Data-driven)的非监督分析方法引入到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中来。在理论认知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攫取复杂数据集中暗含的趋势/规律,在海量数据中定位到具有特殊意义的“异常”观测记录,再由研究者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这种思路完全可以拓展到更高频震相(如ScS,ScP,Pdiff)的分析甚至其它相关探索中,帮助科学家从覆盖范围更广复杂度更高的数据中获取全面、高分辨的地球深部结构和物性特征,进而认识像谜一样的核幔边界热化学结构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致谢:感谢肖卓伟同学对“Sequencer”方法的探讨和建议,杨顺同学的组会报告也加深了撰稿人对该方法的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Kim D, Lekic V, Ménard B, et al. Sequencing seismograms: A panoptic view of scattering in the core-mantle boundary region[J]. Science, 2020, 368(6496): 1223-1228.(链接
  (撰稿:李娟/地星室)
相关话题/地震 数据 结构 地球 观测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PNAS:地球地壳的硅含量至少从太古宙早期开始一直保持恒定
    地球拥有两种在组成和形态上截然不同的地壳——被海洋覆盖的以玄武质成分为主的洋壳和具有较高硅含量的陆壳,这在太阳系行星中是唯一的。地球洋壳与太阳系其它硅酸盐星球的地壳成分类似,而长英质陆壳则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主要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地幔熔融并经过一系列的分异演化而成。很多研究者认为密度较小、酸性的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G:地核可能是地球内部最大的氢储库
    地球内部水/氢的含量和分布一直都是备受关注但又富有争议的科学问题。最近的一些研究提出地球在演化早期就从星云中获得了大量的氢,并且在核幔分异过程中,这些氢可能会进入地核(Wu et al., 2018),前提是氢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具有亲铁性。近两年的实验研究表明低温低压下(~2000 K,5-20 GP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C:由古地磁观测和发电机数值模拟推断历史上地磁场的快速变化
    地球磁场能够阻挡绝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宇宙射线的侵害。目前普遍认为地球的主磁场是在地球的液态外核中通过磁流体发电机过程产生的,并且已经维持了至少有35亿年左右。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磁研究表明地磁场平均每几十万年会倒转一次,倒转的过程可能持续数千年。这期间,磁场整体强度将显著降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地震波测量深海温度
    全球变暖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挑战之一。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打破了气候系统中的能量平衡,在地球系统中产生了额外热量,导致温度上升。海洋的容积巨大,比热容高,存储和吸收了全球变暖90%以上的热量。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调节器,海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变暖的步调。因此,准确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6600万年来天文定年的地球气候变化记录及其可预测性
    过去6600万年以来,大型恐龙绝灭,被子植物、哺乳类和鸟类繁盛,是地质历史中的新生代。新生代早期两极没有冰盖,晚期两极出现大规模冰盖。温室气体浓度一度超过2000ppmv,而到末次冰期不足200ppmv。古气候学家一直希望获得新生代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来理解现代的地球气候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整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地球的水可能来自顽火辉石球粒陨石
    地球水的来源一直是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研究的热点。氢同位素组成是示踪地球水来源最为重要的依据。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太阳系中天体的氢同位素组成有巨大的差异:太阳、木星和土星具有相似的氢同位素组成(δD约为 -865‰),且与星际气体的氢同位素组成相同,该值被认为是太阳星云的初始值;而类地行星、球粒陨石和彗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C:地幔数据显示可氧化的火山气体的减少可能触发了大氧化事件
    包括人类在内的需氧生物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繁盛兴旺,主要得益于大气中大量O2的存在,但在地球整个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O2含量水平并不高。地质记录中的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特征表明大气中的O2含量在2.4~2.1 Ga大氧化事件期间快速升高,但对氧化还原作用敏感的铁、钼等元素的同位素数据却显示在3.2~3.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REE:基于地震波场的跨尺度地球内部成像
    地震方法是如今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人类了解地球深部构造的唯一方法。借助地震成像方法,地球物理学家将复杂的地震波波形信息转化为易懂的地球模型参数,如地球内部的速度结构。因此地震成像方法的精度直接决定了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程度。  现今精度最高的地震成像方法是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C:注水诱发地震与孔隙压力变化速率的关系
    随着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页岩气、干热岩等新能源的开发日渐增加,水力压裂、返排水处理等向储层或地层中注入流体的行为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包括地下水污染、注水诱发地震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些问题当中,地下水污染可以通过严格的固井和防漏措施来避免,但诱发地震却尚无可供实施的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 三维断层结构控制震群的动态发展
    理解一个地震如何发生及为何开始发生是地震科学的最大挑战之一。考虑到大地震和小地震的发生频度不同,理解断层带地震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通过对破坏性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研究,以及中小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探测等途径加以实现。通常认为,断层的结构会控制地震破裂的起始、传播和停止,且断层形态在地下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