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交代作用过程控制着地壳流变学性质、孔隙度结构和金属元素重新分布。许多世界级金属矿床,例如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斑岩铜金矿床,通常形成从钠化到钾化的蚀变分带。这些蚀变带是岩石和流体之间热力学不平衡的结果。主流的共识是:这种蚀变分带是由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引起,例如流体冷却、减压沸腾、水岩比值降低等。此外,水岩相互作用过程通常被近似处理为平衡系统。
然而,在流体-矿物的反应界面,流体控制着反应动力学过程和矿物稳定性,这强调了动力学因素和局部平衡在控制流体-矿物的反应中扮演了重要作用(Putnis, 2009)。因此,微观尺度的界面流体、反应过程以及亚微米级孔隙度变化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可能是驱动地壳尺度流体-岩石长时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Plümper et al., 2017)。那么,对于在矿床尺度内普遍存在的钠化到钾化的蚀变分带,其在微观尺度下的流体-矿物反应是怎样的?究竟扮演了具体何种作用呢?
针对上述问题,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段甘博士、Joel Brugger教授及其合作者设计了钾钠长石固溶体(sanidine,透长石)与只含钠的热液流体(NaCl 或 NaF)在等温、等压封闭系统中的系列水热实验。实验条件下钾钠长石固溶体形成了连续的钠化和钾化的环斑结构,而不是单一钠化或者钾长石-钠长石共生结构。同时,在富F系统中,反应速率显著增加。因此,他们提出:微观尺度上的连续钠化和钾化可由单一的富钠流体形成。该过程是一个受动力学过程驱动的自我演化系统。钾化对钠化的叠加可以不需要外部钾的输入,也不需要其他物化条件触发的过程,例如温度、压力或流体性质的变化。溶液中的F离子可能通过降低破坏Si-O和Al-O所需的活化能、提高长石溶解率从而加速该反应过程。
该研究设计的系列水热实验结果表明:
(1)在NaCl和NaF溶液中,长石固溶体反应形成的主要产物都是钠长石和/或钾长石。少量的黑云母仅在NaCl溶液中形成,而萤石和钛铁矿只出现在含NaF的溶液中。
(2)在NaCl和NaF溶液中,整个反应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钠长石从边部开始交代反应长石。第二阶段:新生钾长石从矿物表面开始交代第一阶段形成的钠长石。而在NaF溶液中,整个反应速率明显高于NaCl溶液(图1)。
(3)热力学计算表明,当长石固溶体与NaCl或NaF溶液反应时,会形成一个钾长石与钠长石两相共存的平衡点(图2)。即反应达到平衡时,钾长石与钠长石会形成共生结构,而非水热实验观察到的交代结构(图1)。因此可见反应动力学过程而非平衡过程控制着该反应。可能的反应机制为:首先钠长石的持续生长,消耗了反应界面流体中大部分的 Na,使得界面流体变得相对富含 K,进而导致形成新的钾长石晶体,并且以该成分持续结晶(图3c)。
(4)在使用了同位素18O标记溶液的实验结果表明:新生钾长石中的16O含量随着时间演化而增加,表明钾长石经历了连续的动态重结晶过程,其增加的16O来源于随着时间演化而不断溶解的长石固溶体,从而使得溶液中16O/18O不断增加(图4)。
图1 在NaCl和NaF溶液中反应物与反应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Duan et al., 2021)。(A)、(B)和(C)分别为NaCl溶液中反应1天,3天和5天的SEM图像,而(D、E)和(F)分别为NaF溶液中反应1天和5天的SEM图像。(G,H)和(I,J)分别为图(C)和图(D)中显示晶粒中的Na和K的分布。(G-J)中的比例尺是100微米。冷暖颜色代表K或 Na 的含量
图2 长石固溶体稳定性的热力学模型以及水热反应过程中固体相和溶液相成分的演变 (Duan et al., 2021)。(A)计算得到的长石固溶体随温度的成分相图;(B)在600°C,2kbar条件下,长石固溶体与溶液系统的Lippmann diagram;(C)为图(B)右上角的放大部分
图3 钾钠长石固溶体成分、反应溶液成分以及相应反应结构的热力学模拟以及水热实验结果对比(Duan et al., 2021)。(A)在纯水溶液中的实验模拟;(B)在NaCl和NaF溶液中的实验模拟;(C)本次研究观察到的蚀变分带结构以及推测的流体及固溶体的成分演化
图4形成于18O标记溶液中反应物的氧同位素分析(Duan et al., 2021)。(A)反应1天的产物;(B)为图(A)中的白框部分;(C)为图(B)的氧同位素分析;(D)反应了图(C)中线AB的18O/16O的比值;(E)反应5天的产物;(F)为图(E)中的白框部分;(G)为图(F)的氧同位素分析;(H)反应了图(F)中线AB的18O/16O的比值
该研究设计的水热实验研究结果完美实现了在长石矿物晶粒尺度连续的钠化和钾化。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热液矿床中普遍存在的钾化叠加钠化的蚀变现象。热液矿床中大规模钾化所需要的钾可以来自围岩中的长石矿物,而无需流体提供。但以下几点仍值得研究者关注:
(1)初始流体成分的假定。尽管铁氧化物铜金矿床和斑岩矿床的热液石英脉状揭示成矿流体富钠贫钾,但我们仍不清楚初始成矿流体是否可能也是富钾的,只是由于早期的钾化消耗了成矿流体中的钾。
(2)研究对象的尺度问题。该水热实验观察到的连续钠化和钾化是在颗粒尺度上,而铁氧化物铜金矿床和斑岩矿床等热液矿床所观察到的蚀变分带是岩石尺度上。如何将水热实验获得的微观现象,理解宏观上观察到的现象,依然是未来水热实验研究中面临的困难。加强宏观地质现象的微观研究,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致谢:感谢地星室张驰副研究员的宝贵修改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Duan G, Ram R, Xing Y, et al. Kinetically driven successive sodic and potassic alteration of feldspar[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 4435.(原文链接)
Plümper O, Botan A, Los C, et al. Fluid-driven metamorphism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governed by nanoscale fluid flow[J]. Nature Geoscience, 2017, 10(9): 685-690.
Putnis A. Mineral replacement reactions[J]. 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2009, 70(1): 87-124.
(撰稿:邱正杰/矿产室,段甘/莫纳什大学)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NC: 钾钠长石连续的钠-钾蚀变——受控于自我驱动的动力学过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相关话题/实验 过程 矿床 结构 矿物
NG:印-非地幔柱树形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Wilson (1963) 根据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中火山岛的分布特征及年龄顺序提出了热点假说, 该假说认为岩石圈下的热点是相对“静止”的,当岩石圈从其上方漂过时,就会形成线状分布的火山岛链。在此基础上,Morgan (1971)提出的地幔柱假说,指出热物质自核幔边界(core-mantle bo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Science:火星壳的厚度和结构
导言:2018年11月26日,洞察号(Insight)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赤道附近。本次探测任务的最大亮点是在火星表面布设了首台火震仪SEIS,开启了人类对火星内部结构直接探测的新篇章。经过两年多的运行,SEIS记录到了数百次有效火震信号,其中震级2-4级的火震事件近50次。经过国际多个科研团队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C:深源气体释放视角下的青藏高原东南部生长动力学过程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汇聚、碰撞和俯冲过程造就了现今高耸辽阔的青藏高原,由此导致的海陆格局(Ramstein et al., 1997)、大气环流(An et al., 2001)、地貌水系(Hilton and West, 2020)、深源气体释放(Guo et al., 2021)等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C:微量元素催化矿物交代反应并促进超大型矿床的形成
地壳流体作为物质组分迁移的有效载体,可以提高交代反应的速率,促进新生矿物的成核、生长和重结晶等。水/岩反应导致的孔隙是促进地壳中流体-岩石长期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在超大型矿床形成过程中,含矿流体引起的大规模热液蚀变以及交代作用(例如白云石化和蛇纹石化)需要流体能够在几米到数百千米的范围内迁移。然而,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前沿论坛】孙卫东:西太平洋地质过程
报告人:孙卫东 | 整理:褚伟(油气室) 摘要:西太平洋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是澳大利亚、太平洋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地方,很多经典的地质现象都出现在这里,同时是研究俯冲起始机制的重要场所。孙卫东研究员带我们分析了太平洋板块的漂移历史以及太平洋洋脊的展布方向,探讨了太平洋板块转向及特提斯带的洋脊俯冲对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PNAS:一种对矿物进行分类的新方法
钻石恒远,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钻石都有共同的历史。每一颗钻石在成分和成因上都与其他钻石不同,但根据国际矿物学协会(IMA)的权威规定,它们都被归类为“钻石”。对于物理学家而言,这种不一致不构成任何问题,但是对于行星科学家以及其他努力了解矿物历史背景的人,这种分类系统埋下了问题。 科学的进步取决于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REE:地球深部地幔弹性性质的实验进展
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着地幔的动力学过程,不仅控制了地幔内部的行为,对地表板块构造的性质同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因此,准确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助于我们探索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历史。然而,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是对其进行研究的最大难题,人们主要通过反演地震观测数据来约束深部地幔的物质成分和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REE:扩散年代学——揭秘岩浆过程的时间尺度
扩散作用是物质内质点运动的基本方式,是重要的传质过程之一,宏观上表现为物质的定向迁移,包括化学扩散(化学浓度梯度驱动)和热扩散(温度梯度驱动),其支配着元素/同位素在物质内的迁移和再分配,广泛存在于矿物、熔体、流体和气体中。在给定的条件下,化学扩散引起的元素丰度变化是时间的单调函数,这正是扩散年代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C: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中稀土元素赋存机制研究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亦被称为风化壳型稀土矿床,是全球重稀土资源的主要供给者。在该类矿床中,稀土元素在地表风化壳中富集成矿,具有易选冶、回收率高、开采成本低的特点,尤以富集中、重稀土而闻名,因而备受全球关注。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最早于1969年在我国赣州龙南地区花岗质岩石的风化壳中发现,后发现碱性火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Science: 三维断层结构控制震群的动态发展
理解一个地震如何发生及为何开始发生是地震科学的最大挑战之一。考虑到大地震和小地震的发生频度不同,理解断层带地震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通过对破坏性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研究,以及中小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探测等途径加以实现。通常认为,断层的结构会控制地震破裂的起始、传播和停止,且断层形态在地下浅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