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缅甸内部的主要构造单元和断层分布。黑色三角表示CMGSMO一期观测的地震台站,右下角的插图显示了缅甸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系统中的位置
基于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结构学科组的博士研究生张广利与其导师艾印双研究员,联合何玉梅研究员、姜明明副研究员等,利用该学科组牵头在缅甸中部布设的该国首个大尺度密集地震观测台阵的数据,通过近震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缅甸中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高分辨率的三维VP、VS和VP/VS波速比模型(图2)。成像结果清晰揭示了在印缅山脉和中央盆地下方100 km深度范围内


图2 缅甸近震层析成像垂直剖面VP, VS和VP/Vs波速比成像结果(剖面位置见图1绿色虚线)。(a-c)垂直剖面中P波绝对速度结果;(d-f)垂直剖面中S波绝对速度结果;(g-i)垂直剖面中的VP/VS波速比结果。图中灰色点表示重定位后该垂直剖面上±0.125°范围内的地震投影。白色虚线内的区域是我们绘制的相对可靠的成像区域。黑色虚线表示根据CRUST 1.0得到的Moho面的深度(Laske et al., 2013)。IBR:印缅山脉;KBF:卡巴断层;SGF:实皆断层;MWV:蒙育瓦火山

图3 缅甸地壳和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的解释图
该研究成果为认识缅甸下方的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过程及蒙育瓦火山相关的岩浆活动提供了新的地震学成像约束,火山下方岩石圈地幔中发现了显著的VP和VS低速异常,其来源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EPSL(张广利, 何玉梅*, 艾印双*, 姜明明, Chit Thet Mon, 侯广兵, Myo Thant, Kyaing Sein. Indian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nd relatedvolcanism beneath Myanmar: Constraints from local earthquake tomography[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21, 567:116987. DOI: 10.1016/j.epsl.2021.116987)。成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755214, 41490612, 42030309),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BD18000000)以及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伙伴项目(GJH1776)联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