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印度和欧亚大陆之间的碰撞,印度大陆岩石圈沿着汇聚边界进入欧亚大陆的下方。陆陆碰撞后的大陆俯冲是深入理解印亚碰撞动力学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而俯冲大陆岩石圈的形态与结构可为认识大陆俯冲提供重要的观测约束。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青藏高原地形变化最剧烈、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发育强烈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陆内中源地震,暗示了其下方可能存在复杂的俯冲板片形态与结构。缅甸地区位于东构造结南部,北接喜马拉雅陆陆碰撞造山带,南连安达曼海大洋俯冲带,处于从陆陆碰撞到大洋俯冲转换的关键位置,其下方印度大陆板片的三维形态及其精细速度结构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在碰撞与侧向挤出共同作用下,缅甸内部的构造单元呈南北向狭长展布,从西向东依次是印缅山脉、中央盆地、抹谷变质带和掸邦高原(图1)。蒙育瓦(Monywa)火山位于中央盆地的新特提斯洋岛弧火山带上,而最近一次火山活动发生于碰撞后的全新世。尽管前人开展了许多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但是关于蒙育瓦火山的起源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图1 缅甸内部的主要构造单元和断层分布。黑色三角表示CMGSMO一期观测的地震台站,右下角的插图显示了缅甸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系统中的位置
基于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结构学科组的博士研究生张广利与其导师艾印双研究员,联合何玉梅研究员、姜明明副研究员等,利用该学科组牵头在缅甸中部布设的该国首个大尺度密集地震观测台阵的数据,通过近震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缅甸中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高分辨率的三维VP、VS和VP/VS波速比模型(图2)。成像结果清晰揭示了在印缅山脉和中央盆地下方10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印度大陆岩石圈,该岩石圈以25°倾角东倾俯冲,在研究区南部(北纬22度)大陆地壳厚度约为30 km,向北逐渐增厚,暗示缅甸下方印度板块可能存在从北边的大陆岩石圈向更南边的大洋岩石圈的过渡。在俯冲印度大陆板片的末端分布有大量的中源地震。中源地震分布的区域表现为较高的地震波速(VP约为8.2 km/s,VS约为4.6 km/s)和较低的波速比(VP/VS波速比约为1.68),可能表明印度大陆下地壳在该区域发生了部分榴辉岩化(图3)。
图2 缅甸近震层析成像垂直剖面VP, VS和VP/Vs波速比成像结果(剖面位置见图1绿色虚线)。(a-c)垂直剖面中P波绝对速度结果;(d-f)垂直剖面中S波绝对速度结果;(g-i)垂直剖面中的VP/VS波速比结果。图中灰色点表示重定位后该垂直剖面上±0.125°范围内的地震投影。白色虚线内的区域是我们绘制的相对可靠的成像区域。黑色虚线表示根据CRUST 1.0得到的Moho面的深度(Laske et al., 2013)。IBR:印缅山脉;KBF:卡巴断层;SGF:实皆断层;MWV:蒙育瓦火山
图3 缅甸地壳和岩石圈地幔速度结构的解释图
该研究成果为认识缅甸下方的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过程及蒙育瓦火山相关的岩浆活动提供了新的地震学成像约束,火山下方岩石圈地幔中发现了显著的VP和VS低速异常,其来源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EPSL(张广利, 何玉梅*, 艾印双*, 姜明明, Chit Thet Mon, 侯广兵, Myo Thant, Kyaing Sein. Indian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and relatedvolcanism beneath Myanmar: Constraints from local earthquake tomography[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21, 567:116987. DOI: 10.1016/j.epsl.2021.116987)。成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755214, 41490612, 42030309),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BD18000000)以及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伙伴项目(GJH1776)联合资助。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张广利等-EPSL:缅甸下方俯冲的印度大陆岩石圈三维形态与结构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相关话题/地球 结构 地震 中央 观测
李玮等-JGR:地震各向异性指示地幔柱作用对岩石圈的强化效应及对现今深部过程的影响
地幔柱,作为起源于核幔边界的热地幔上升流,会侵蚀克拉通岩石圈,并促使大陆裂解(Morgan, Nature, 1971; Hu et al., Nature Geoscience, 2018)。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挤压应力构造环境中,地幔柱不仅不会导致克拉通裂解,反而会促使岩石圈缝合和再克拉通化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綦超等-JGR:富铁橄榄石中的显微结构演化
橄榄石的流变性质影响着地球和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上的多种地质过程。过去的实验研究发现橄榄石的流变不仅取决于应力、温度、围压、氧逸度、熔体含量、水含量等热力学参数,也受晶粒尺寸和显微结构所影响。过去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与地球地幔天然橄榄石成分相近的富镁橄榄石。然而橄榄石作为一种固溶体,它的成分可以从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吕彦等-JGR:东加勒比地区俯冲弧后地幔结构新认识
俯冲大洋板块的脱水及其对地幔结构的影响是长期受到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前人研究已认识到,在弧下100±20 km深处存在大量脱水,这导致了地表火山岛弧的形成;俯冲板片滞留到地幔过渡带也会造成深部物质脱水。然而,在板片俯冲到两三百千米深的区域,如小安的列斯岛弧的弧后海域(图1),地表不存在火山活动,但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何熹等-JGR: 地震Lg波衰减成像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软弱地壳和地壳物质运移机制
大约从55个百万年之前开始,来自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持续挤压和汇聚作用使青藏高原平均抬升达4 km,同时也导致了高原内地壳和地幔物质的大量流失。数值模拟和大地测量研究普遍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高原物质向外运移的主要通道。非常发育的深大断裂将这一地区划分为多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其中东南向运动并顺时针旋转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孙文杰等-JGR:中国区域大尺度强Es结构观测研究
电离层偶发E层(Sporadic E layer,简称Es层),存在于地面上方90-130 km以内的空间区域,其层内电子密度高,会使经过它的无线电波产生反射、散射或折射,实现远距离高频或甚高频通信,强的Es结构常伴随有各种尺度的电离层E区不规则体,可引起无线电信号闪烁、卫星信号失锁、测距误差等,进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黄晓林等-EG:风化作用下岩石微观结构劣化—力学参数弱化定量刻画
岩石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结构和构造的矿物集合体,通常含有多种物理力学性质和几何形貌各异的矿物,同时其内部发育有大量的孔隙、缺陷、微裂纹等,形成极不均匀的微观结构。在风化作用下,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岩石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最终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岩石风化作用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张维骐等-JP:超慢速扩张脊下洋壳组成和结构多样性的成因
大洋中脊是现今地球上最长火山链,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地壳增生场所。根据全扩张速率,全球洋中脊可以分为快速扩张(>80 mm/yr)、慢速扩张(20-80 mm/yr)以及超慢速扩张(<20 mm/yr)三种类型。其中超慢速扩张脊占据了全球洋脊总长度的36%,主要分布在西南印度洋脊和北冰洋脊。对于快速扩张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吴子木等-JGR:伊朗高原东北部-东部岩石圈-软流圈系统横向结构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伊朗高原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图1a),形成于特提斯域板块间的长期汇聚作用,特别是新生代新特提斯洋的闭合与紧随其后的阿拉伯-欧亚陆陆碰撞造成高原隆升。相比位于同一构造域、发育更为“成熟”的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具有平均海拔低、初始碰撞晚、汇聚速率慢等特点,因此常被视为认识和探索俯冲-碰撞连续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王佳敏等-EPSL:喜马拉雅首次发现榴辉岩叠加超高温变质——对地球早期碰撞构造的启示
研究概要: 1. 首次报道喜马拉雅存在超高温变质作用(900–970 ℃),模拟了加厚酸性地壳(~60 km)和岩石圈减薄(<90 km)共同作用作为其热源的可能性。 2. 提出了碰撞初期形成冷的榴辉岩vs.成熟期由于地壳加厚而形成麻粒岩化榴辉岩的构造模式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韩光洁等-EPSL:410-km间断面上覆低速层结构研究
位于地幔过渡带上方的低速层结构是近20年来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发现。对于410-km间断面上覆低速层结构的探测(低速层的空间分布、厚度变化、低速异常值大小等)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是深部地幔结构、物性和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理解地幔对流模式、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熔体分布以及俯冲板块在地球深部的归宿等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