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55个百万年之前开始,来自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持续挤压和汇聚作用使青藏高原平均抬升达4 km,同时也导致了高原内地壳和地幔物质的大量流失。数值模拟和大地测量研究普遍认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高原物质向外运移的主要通道。非常发育的深大断裂将这一地区划分为多个次一级构造单元,其中东南向运动并顺时针旋转的川滇菱形块体代表了地壳物质逃逸的主要部分。地质块体的运动主要受到断层走滑运动控制,因此地表观测到的地壳形变主要集中在大型走滑系统周围(图1)。另一方面,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也观测到一些弥散的形变。多种地球物理研究揭示出川滇菱形块体地壳内部存在低地震波速度、高电导率、高泊松比异常。因此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及周边的中下地壳可能存在部分熔融,从而降低该部分的流变强度,使得地壳与下部物质解耦,并在重力和横向构造应力梯度的驱动下发生地质时间尺度的流动,形成现今青藏高原东南缘宽阔平缓的地形。上述观测和研究倾向于支持“刚性块体挤出”和“粘滞性地壳流”两种物质逃逸的模型,但对两种模型之间的关系,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否阻断了地壳物质运移,地壳物质逃逸最终止于何处,是否进入中南半岛等有关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形变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尚难作出满意的回答。地震Lg波主要在地壳波导中传播,其振幅衰减对地壳中的温度、熔融和破碎等非常敏感。因此,利用Lg波振幅衰减测量地壳岩体的品质因子Q值能够对地壳中软的热的或破碎的区域有所识别,因而可用来约束地壳物质逃逸的通道,对上述科学问题提供解答。
图1 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地区地形图。活动断裂分布和地块边界分别用黑色细线和灰色粗线表示。图中标出了主要断层(XSHF,鲜水河断裂;LJF,丽江断裂;XJF,小江断裂;LCJF澜沧江断裂;DBPF,奠边府断裂;WCF,王朝断裂;SGF,实皆断裂)和地质块体单元(QT,羌塘块体;SG,松潘甘孜块体;LH,拉萨块体;WS,川西块体;SB,四川盆地;HM,喜马拉雅块体;CY,滇中块体;BM缅甸块体;SM,滇缅泰块体;SL,思茅兰坪块体;YB,莺歌海盆地;KP,呵叻高原)、全新世火山(红色火山符号)、GPS水平运动方向和速度值(红色箭头)和相对稳定的观测速度值小于7 mm/yr的GPS台站(淡黄色方块)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震学学科组的何熹博士、导师赵连锋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谢小碧研究员与其他合作者一起,通过收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中南半岛地区3万多条垂直分量地震波形资料,开展了高分辨率宽频带Lg波衰减成像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具有显著的低Q值异常(图2),与该区地壳内存在的高泊松比、低地震波速度和高电导率异常相对应。Lg波的强烈衰减不仅反映了由地壳块体破碎引起的散射衰减,可能还包括深部高温异常和部分熔融导致的粘弹性能量损失。结合当代GPS资料和依据同位素古高度计给出的高原抬升史,可以推测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物质逃逸同时包含了浅部地壳的刚性块体挤出和深部地壳的塑性流动。这一组合模型较为符合高原材料的动力学形变机制,同时也与该区域广泛观测到的诸多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现象,例如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性,2000 m地形等高线和45 km地壳等厚度线向高原外部凸出的特征,南向延伸的低Q值异常带等相一致,可能揭示了高原地壳物质运移的方式(图3a)。根据Lg波Q值模型,推测地壳物质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周围形成了复杂的分支和通道,并没有被地壳底部残留的地幔柱完全阻断(图3d)。缅甸块体北部表现出显著的低Q异常,可能与印度板块东向俯冲和软流圈热物质上涌有关。综合上述分析,认为壳幔物质交换的动力学过程弱化了地壳强度并产生了相应的拉张应力环境,因而降低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物质逃逸的阻力(图3c)。相对而言,呵叻高原和禅泰高原的Q值相对较高,据此推测逃逸地壳物质并未进入中南半岛(图2)。
图2 (a) 1.0 Hz、 (b) 2.0 Hz和 (c) 3.0 Hz的Lg波Q值分布图。图中还标出了主要断层(黑色线条)、断层展布(灰色线条)和全新世火山(红色火山符号)。地质构造单元的缩写名称参见图1
图3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构造逃逸模型示意图。(a) 宽频带Lg波Q值分布,图中标出了主要的断裂(白色线条)和名称(黄色字体)、地质块体单元(黑色字体)、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的位置(蓝色虚线)、峨眉山玄武岩分布(黑色),2000 m地形等高线(深绿色线条)和45 km地壳等厚度线(浅绿色线条)、震级MS 大于5.5的地震的位置(白色空心圆)和三条剖面的位置(黑色实线)。(b, d, c) 分别是沿I、II和III剖面的地表地形、Moho面形态、Lg波Q值频率剖面图像,以及沿剖面的推测地壳逃逸的构造模型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GR-Solid Earth (何熹,赵连锋*,谢小碧,田小波,姚振兴. Weak crust in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by Lg-wave attenuation tomography: 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material escape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21, 126: e2020JB020748. DOI: 10.1029/2020JB020748)。 本研究受到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2016 CSES 0203, 2019 CSES 0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30210, 41674060, 41974054, 41974061)的联合资助。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何熹等-JGR: 地震Lg波衰减成像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软弱地壳和地壳物质运移机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相关话题/物质 青藏高原 地质 观测 地震
孙文杰等-JGR:中国区域大尺度强Es结构观测研究
电离层偶发E层(Sporadic E layer,简称Es层),存在于地面上方90-130 km以内的空间区域,其层内电子密度高,会使经过它的无线电波产生反射、散射或折射,实现远距离高频或甚高频通信,强的Es结构常伴随有各种尺度的电离层E区不规则体,可引起无线电信号闪烁、卫星信号失锁、测距误差等,进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何清龙等-Geophysics: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地震速度分析技术
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勘探是勘探地球物理学的国际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对复杂构造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科学意义。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而深度神经网络是一种强大的模拟人脑对复杂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其本质上是构建多隐层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大规模数据训练,得到大量更具代表性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李金华等-JGR:细菌利用地磁场上下穿梭驱动有氧-无氧界面物质和能量循环
研究发现趋磁细菌可能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他们利用地磁场的定向作用,在有氧-无氧界面(OAI)中上下穿梭,从而将OAI上部有氧或微氧与其下部的厌氧环境联动起来,进而驱动碳、氮、硫和铁等在地球水生环境的无氧与有氧环境中的元素循环。 有氧-无氧界面(OAI)是地球上有氧与无氧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在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田小波等-EPSL: 青藏高原东北缘向东扩展到哪了?——来自短周期密集台阵的地震学研究
自新生代以来,欧亚大陆南缘在印度大陆持续向北的推挤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逐渐向北扩展。由此,一些研究认为:只要印度持续向北挤压,高原还会不断向北扩展。而另一部分研究认为:高原的北边界是固定的,只有先天较弱的区域才会变形成为高原,因此随着高原南边界不断向北推移,高原南北向跨度会逐渐变小。目前东北缘是高原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凌媛等-Tectonophysics:云南地壳对青藏高原东扩和新生代印度板块俯冲的结构响应
中国云南地区位于东扩的青藏高原和新生代以来强烈伸展的东南亚之间。根据地表构造和变形观测,通常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导致向东的块体挤出,或是下地壳通道流是云南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成因。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全面分析了云南地区密集地震台阵的地震记录,通过对地壳结构的地震成像研究,集前人地质、地化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耿智等-EG:人工智能地震信息挖掘——物理机制约束下的大数据智能学习技术
人工智能地质大数据分析是典型的新兴交叉学科,核心是在物理规律约束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用数据科学的方法分析和挖掘有价值的核心信息和关键证据,以解决地质学的认知、发现、决策和评价等理论以及地质资源探测中的实际问题。 深地非常规资源钻探地质风险的钻前预测是长期难题,其中钻井井壁失稳是钻探地质与工程风险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胡方泱等-GRL:利用全岩Sr/Y和La/Yb比值定量估计青藏高原白垩纪至今的古高度变化
造山带的古高度研究一直是造山带演化和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古高度计算方法是通过古生物化石记录和稳定同位素,如古动物和古植物化石,碳酸盐的氢-氧同位素或团簇同位素等。然而这两种方法均依赖于沉积岩,因此难以获得与古高度直接对应的年代学数据,且难以应用于前新生代的古老造山带。近年来,一些**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张理蒙等-GRL:地震噪声提取微弱体波信号探测下地幔散射体
下地幔占地球体积近60%,在各种尺度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不均匀性。对下地幔不均匀体特别是小尺度散射体的分布、形态和性质的研究,可以为认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及相变、地幔流变性、地幔对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约。 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转换波法和反射前驱波法。其中,利用震源下方的S-P转换波法具有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杨建锋等-GRL:下地壳粘度控制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大型走滑断层的形成
大型走滑断层是陆-陆碰撞带最显著的构造特征之一。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过程中形成了几条长达上千公里的大型走滑断层(图1)。这些走滑断层可能强烈地影响了碰撞过程中的岩石圈变形分布,但其形成机制却并不明确。前人对青藏高原的变形机制主要基于三种端元模型:(1)刚性块体模型(Tapponnier et al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杨明等-GGR: 中国GSR岩石标准物质Lu、Hf含量及Hf同位素组成
近十多年来,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的快速发展,高精度Lu-Hf同位素测试变得简便和快捷,使得176Lu-176Hf同位素体系在地球化学、宇宙化学和环境科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和经典的热电离质谱仪(TIMS)一样,MC-ICP-MS的质谱测试也依赖于化学分离后样品的纯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