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地幔占地球体积近60%,在各种尺度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不均匀性。对下地幔不均匀体特别是小尺度散射体的分布、形态和性质的研究,可以为认识地球深部物质组成及相变、地幔流变性、地幔对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约。
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转换波法和反射前驱波法。其中,利用震源下方的S-P转换波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10 km),但依赖于深源地震的分布,仅适用于探测深源地震较为发育的俯冲地区;反射前驱波法可以探测大陆下方地幔深部的散射体,但依赖于台站-地震分布,探测分辨率较低(~数百km)。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的张理蒙博士,在李娟研究员的指导下,与陈棋福研究员、南京大学王涛副教授等合作,基于地震干涉理论,发展了利用地震背景噪声提取微弱的下地幔散射体信号的方法,并成功探测到东北亚地区下地幔900-1000 km深度的小尺度散射体。
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是一种“去震源”化方法,通过对地震台站连续记录的互相关获得台站间近似的格林函数,从而获取较高分辨率的地球介质速度成像,多用于地壳及上地幔速度结构探测。由于背景噪声中的体波信号能量弱、稳相区狭窄,对体波特别是来自于深部地幔体波信号的提取极具挑战性,相关研究和应用都颇为有限。
研究者们首次利用地震噪声互相关方法发现了源自下地幔散射体的反射波。NECsaids和NECESSarray流动台阵及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图1)。在互相关函数叠加后的波形中,不仅清晰观测到地幔过渡带上下界面(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P-P反射波,同时在部分相关曲线约200 s处发现了未知的X震相(图2)。为探明X震相的来源,他们独辟蹊径,联合利用天然地震事件和噪声产生的不同类型地震波,确证X震相为900-1000 km处下地幔散射体上的P-P反射波(图3)。他们还进一步利用波形拟合对下地幔散射体的物理性质进行联合约束,当S波、P波速度及密度异常分别为-7.2%、0.2%及0.6%时,理论地震图与观测结果拟合最佳(图2f)。这表明探测到的下地幔散射体可能源自俯冲并进入到下地幔的洋壳,很可能与古老的Izanagi俯冲板块在深部的残片相关。
图1 用于研究的地震台站,主要由NECsaids和NECESSarray流动地震台阵以及国家地震台网构成。图中Ⅰ区域为参考区域,没有明显的下地幔散射体信号;Ⅱ和Ⅲ区为探测到下地幔散射体的区域
图2 不同区域深反射震相的对比。(a)地震噪声互相关曲线中可以看到明显的面波信号;(b)截去前80 s信号后的深反射震相图,研究中只采用了距离小于200 km的数据;(c)对(b)中数据进行动校正之后的图像;(d)慢度图谱中除了可以看到P410P和P660P震相外,在200 s附近还可以观测到一个明显的能量团;(e)以Ⅲ区域为例叠加后的地震噪声互相关曲线,灰色范围给出了95%置信区间;(f)三个区域的地震噪声互相关曲线(彩色线条),黑色曲线为针对区域Ⅲ进行波形正演模拟获得的理论地震图,右上角数字给出了叠加用到的互相关曲线数量
图3 噪声互相关信号中提取的反射波与天然地震SdP转换波探测到的异常体的空间分布,它们采样到的空间位置基本一致
该项研究展示出地震背景噪声技术在揭示地球深部结构方面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小尺度深部地幔探测局限于俯冲地区的限制。噪声与传统地震数据的联合约束将实现对深部地幔结构和物性多角度的描摹,为全面认识全球下地幔不均匀性结构,进而理解地幔物质储库及特性、地幔混合效率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GRL。(Zhang L, Li J*, Wang T, et al. Body waves retrieved from noise cross-correlation reveal lower mantle scatterers beneath the Northwest Pacific subduction zone[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 2020,47: e2020GL088846. DOI: 10.1029/2020GL088846)(原文链接)。本研究受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地球内部运行机制与表层响应”(XBD1800000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张理蒙等-GRL:地震噪声提取微弱体波信号探测下地幔散射体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相关话题/地震 地球 信号 结构 数据
张金海等-NA:嫦娥四号揭密月球背面浅层精细结构和演化历史
月球很早就停止了大规模构造活动,较完整地保留了天体撞击的痕迹,是研究行星早期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撞击作用会深刻地改造原始的月壳物质,是月面物质大规模运移的重要动力,影响范围可达几百乃至上千公里。探测月球浅层结构是深入认识月球撞击和火山喷发等历史的关键,对于月球环绕探测、着陆巡视探测和采样返回等均具有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刘伊克等-Geophysics:地震多次波全波形反演
地震波是探测地球结构组成及深部资源最为有效的手段。不同的地下结构,地表观察到的走时信息可能相同,但其振幅反映的地球介质的动力学信息不会相同。地震全波形反演不但考虑地震波走时信息,更重要的是考虑地震波的振幅信息,因此在勘探地震学、区域地震学和全球地球物理的研究中得到迅速发展。 传统的全波形反演(FW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杜培笑等-Minerals:基于密集台阵的背景噪声成像研究新疆喀拉通克矿区浅部地壳结构
新疆北部喀拉通克矿区位于阿尔泰造山带北缘,是中亚造山带内的大型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硫化物矿产资源丰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近地表(0~800 m)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增产十分不易,寻找深部隐伏矿床是目前矿区找矿工作的一项重大挑战。前人应用重-磁-电-人工源地震勘探等方法对矿区结构进行研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耿智等-NC:人工智能地震信息挖掘——基于高效分类多尺度滤波卷积神经网络的自动化设计
人工神经网络(ANN)在数据驱动的自然和信息科学研究领域(例如图像图形学、材料、生物学和医学、天文地理以及地球科学)的应用正在迅猛发展。在勘探地球物理学中,许多此类研究都可以视为可视化图像分类或分割问题。例如,地质学家使用地震反射数据图像对地下沉积单元或油气藏进行分类,并识别断层、裂缝或盐体等不连续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张琳鑫等-SR:从三维孔隙结构特征揭示压实黄土同天然黄土的性质差异
黄土作为一种特殊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以上,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时,其结构会迅速破坏,强度迅速降低,发生附加下沉。这种黄土特有的工程地质性质被称为湿陷性,由此导致的地面塌陷和不均匀沉降常常造成黄土高原地区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孔隙结构是土壤最重要的性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梅清风等-GCA:太古宙硅酸盐地球均一化的W同位素证据及对地球构造体制转换的制约
地球早期演化是地质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冥古宙和太古宙的古老地球样品,这些样品通常被后期地质作用所改造,传统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很难获得原始信息。短寿命放射性衰变体系能够获取古老样品的原始信息,182Hf-182W短寿命放射性衰变体系的半衰期仅8.9 Ma,其放射性母体182Hf仅存在于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增大氧化还原应激信号阈值(RST)促进健康衰老
众所周知,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有时候发挥有益的信号转导作用,有时候对生物大分子和细胞发挥有害的损伤作用, 这种双重特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前者被定义为oxidative eustress, 后者定义为oxidative dist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阎锡蕴课题组和朱明昭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TCR信号激活的分子机制
2021年9月7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朱明昭研究员课题组与阎锡蕴院士课题组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合作发表了题为" CD146 bound to LCK promotes TCR signaling and anti-tumor immune res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高通量解析处于复杂生物环境中的蛋白质机器三维结构
2021年9月8日,《The Innov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课题组的研究成果"Determining structures in a native environment using single-particle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绿藻光合作用状态转换调控的超分子结构基础
绿藻是水体和土壤中常见的光合生物,作为有机物的原初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具有和植物相似的两个光系统: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通过捕光复合物I和II(LHCI和LHCII)吸收光能并将能量传递给两个光系统,完成光驱动的电子传递和能量转换过程。在光照条件多变的自然环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