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微观尺度晶粒,大到数百公里尺度的地质断层,岩石的破裂行为无处不在。研究人员通过对微震活动监测发现,在岩石宏观尺寸断裂之前往往有一些前兆破坏:主裂缝形成过程中,其周围岩体会产生大量微震事件,主裂缝与周围岩体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化特征(Ben-Zion and Zaliapin, 2019)。研究岩石在地质条件下的破裂演化规律对于评价和预测地球深部断层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主要通过开展室内岩石力学试验并采用扫描电镜(SEM)(Brace et al., 1972)、声发射监测(Lockner et al., 1991)、高清摄影(Tal et al., 2016)等方法对岩石破裂过程进行观测。这些方法对于岩石破裂过程中的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声发射法无法捕捉无震应变能释放并且对于破裂位置的定位存在不确定性,扫描电镜、高清摄影则无法得到三维裂缝信息。近年来兴起的在位CT扫描试验技术是该研究在试验手段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可以动态地观测岩石破裂过程中的裂纹起裂、扩展、连通等行为,从而使得该问题的研究可视化精细化。
挪威奥斯陆大学的Francois Renard等人近期在PNAS上发表了直径4mm高10mm的二长岩试件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在位CT扫描试验成果:该团队利用欧洲同步辐射光源对25MPa围压下三轴压缩试验过程中二长岩试件从加载初始到峰值强度进行了77次扫描,并且采用数字体积相关(以下简称DVC)方法对扫描重构的立体图像进行分析,定量计算裂缝演化过程的散度和旋度指标,弥补了前人研究中对于岩石破裂过程精细化定量描述不足的缺陷。该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加载阶段微裂缝开启、闭合、剪切、聚集贯穿,得出在破裂初始超过70%的损伤体积聚集成一个大的裂纹簇并形成断裂带。文中提出非弹性应变通过扩容破裂、收缩破裂、左旋剪切事件和右旋剪切事件进行累积,当轴向应力超过岩石弹性极限后,上述4种相互作用类型遍布试样内部,并且不断相互转化,新裂缝的产生伴随着既有裂缝的扩展、开启和闭合。
二长岩试件破裂演化过程及定量分析如图1所示。图1A中的应力变曲线可分为线弹性、屈服、体积破裂、破坏4个阶段。在临近破坏之前,当轴向荷载达到极限荷载99.23%、99.62%、99.99%,分别进行CT扫描,并提取最大的微裂纹簇形貌(图1A左下角)。图1B为应力达到99.99%峰值强度破坏初始时的裂纹形貌,绿色代表最大的微裂纹簇,在其周围环绕着红色的体积较小的微裂纹。文中采用散度来表征微裂缝张开(正值)和闭合(负值),采用旋度来表征微裂缝右旋剪切(正值)和左旋剪切(负值)。4个指标在不同变形阶段的变化规律如图1C所示。此外,对旋度和散度绝对值大于0.5的体积微元个数进行统计,其在4个阶段的变化规律如图1D所示。由图可知进入屈服阶段后,岩石内部微裂缝张开、闭合增加近30%,当轴向应力由178MPa增长至190MPa时,散度和旋度指标均增长10%,当轴向应力增长至205.5MPa时,试样发生破坏,散度和左旋剪切增加400%。
图1 二长岩试件破裂演化过程及定量分析(Renard et al., 2019)
不同加载阶段微裂纹体积变化及统计特征如图2所示,其中裂缝张开、闭合及总体增长曲线如图2A所示,在主破裂发生前服从幂函数分布,指数为0.5。微裂纹体积增量的互补累积分布曲线如图2B所示,其服从指数为1.7的幂函数分布。图2C为破坏发生前裂纹张开和闭合的空间关系三维图,蓝色代表散度小于-0.5的体积,红色代表散度大于0.5的体积。
图2 微裂纹增长和分布特征(改自Renard et al., 2019)
该研究成果通过对实验室内三轴试验破裂过程中微裂纹动态演化和变形场进行直接高精度CT扫描观测和定量化的体积相关分析,显示了张开、闭合、剪切各种微裂纹行为(产生和不产生微震信号)对于大型脆性剪切断裂形成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在岩石破坏的数值和力学模型中考虑宏观破坏前损伤发展的必要性。文中采用的试件尺度较小,只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原位岩石的动态破裂过程。
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18年成功研制了第一台高能直线加速器CT岩石破裂过程试验装置(见新华网报道),其允许的试件尺寸可达直径100 mm、高度200 mm,可以在更大尺度上对岩石的动态破裂过程进行观测和定量化研究,在页岩油气、煤层气、地热能、可燃冰开发、高放射性核废料地质处置、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等新型地质工程,以及军工、航天、材料、机械、无损检测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Ben-Zion Y, Zaliapin I. Spatial variations of rock damage production by earthquakes in southern California[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9, 512: 184-193.(链接)
Brace W F, Silver E, Hadley K, et al. Cracks and pores: A closer look[J]. Science, 1972, 178(4057): 162-164.(链接)
Lockner D A, Byerlee J D, Kuksenko V, et al. Quasi-static fault growth and shear fracture energy in granite[J]. Nature, 1991, 350(6313): 39-42.(链接)
Renard F, McBeck J, Kandula N, et al. Volumetric and shear processes in crystalline rock approaching faulting[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33): 16234-16239.(链接)
Tal Y, Evans B, Mok U. Direct observations of damage during unconfined brittle failure of Carrara marbl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6, 121(3): 1584-1609.(链接)
(撰稿:何鹏飞,郭鹏,李晓/页岩气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PNAS: 岩石破裂形成演化动态观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岩石 过程
【前沿报道】Science Advances: 利用地震追踪俯冲带流体从源(板片)到汇(地幔楔)的迁移过程
俯冲带是地球系统水循环的关键场所,水的输入、运移、脱出方式和量级对地球表层环境、深部介质性质和动力过程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一直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相关前沿报道见《马里亚纳俯冲带携水量估计》《西北太平洋地区俯冲板片含水量的控制因素》)。俯冲板块将地表水等流体带入地球深部,而深部的水又随着岩浆活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Kennett:揭秘岩石圈
报告人:Brian L.N. Kennett | 整理:唐清雅,蒋梦凡,塔力哈尔·哈帕尔,孙伟家(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 早上好!我知道听外语讲座很困难。今天我的PPT是中文的,我让我的博士生把英文PPT翻译成中文,希望对你们有用。如果不能跟上我的英语,可以看幻灯片。 岩石圈是地球圈层结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平板俯冲置换大陆岩石圈地幔基底
全球俯冲带之下的板片展现出多样性的俯冲角度和形态,据此可将俯冲带分为以下两种类型:马里亚纳型与秘鲁-智利型。前者以年老的大洋板块大角度俯冲为代表,后者则指年轻的大洋板块以低角度或平板形式俯冲的样式(见Manea et al., 2017综述)。 绝大部分俯冲板片都是以一定的正角度下插到周边较热的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Geology:岩石亚临界裂缝参数与侵蚀速率
岩体风化对地貌演化、石质文物长期保护以及岩石工程的长期稳定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地质地貌学、建筑学、工程地质学、矿物学、土壤学和岩石力学等各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利用宇成核素Be测量岩体风化速率是目前一种相对成熟的有效方法,但因其测量的是长时间尺度的地表侵蚀速率,对于短时间尺度的地表侵蚀速率变化不敏感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地质过程与气候对山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山地是地球表面的重要特征,除南极洲以外,山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的1/10,其生物数量占陆地生物的1/4,是全球相当一部分生物物种的起源地。造山过程改变了局地和区域气候,造就了多种环境单元,为外来物种的迁移生存、新物种的形成以及物种演化创造了条件。然而,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分布与山地形成的关系,仍然知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藏南印度地幔岩石圈撕裂及其指示的岩石圈强耦合
大约65Ma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完全的陆陆碰撞,印度板块俯冲于青藏高原之下,并持续向北运动,在持续汇聚挤压作用下,形成了巨厚的地壳和平均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通过近年来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研究,国内外****取得了一系列关于高原演化的重要认识,比如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多期次完成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单立灿等-APJL:行星际周期性激波形成的关键过程
等离子体激波是天体物理中重要的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星际、行星际、行星及彗星环境中,它常被用来解释高能宇宙射线和太阳耀斑的高能粒子加速问题。然而,等离子体激波是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形成的,仍然是天体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目前普遍接受的理论是,等离子体激波是由低频、小振幅、正弦等离子体波动经过波形变陡过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韩晓华等-GPL/ES&T:微生物参与绿锈/磁铁矿矿化过程及其对古环境中Fe元素循环启示
绿锈和磁铁矿是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含铁矿物。绿绣在现代氧气浓度比较低的富铁沉积物中广泛分布,是太古代海洋环境中主要的含铁矿物之一,被认为是条带状铁建造(BIFs)中铁氧化物的重要前身矿物。基于地质微生物学和BIFs的地球化学信号推测,微生物矿化过程对BIFs中铁氧化物的沉淀可能有重要的贡献。磁铁矿是一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高一帆等-JGR: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岩石圈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广泛的陆内变形。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研究高原隆升、外向扩展及其与周边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然而,当前对该区域的壳幔变形模式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提出了中下地壳流、岩石圈垂向一致性变形等不同的端元模型。 详细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构信息是认识该区域壳幔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武澄泷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岩石圈板片撕裂和地壳流对共轭走滑断层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持续碰撞挤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项研究认为印度岩石圈板片向北已俯冲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冲的角度和几何形态还存在较大争议。在印度板片俯冲的前缘的上方,青藏高原中部发育一系列大型共轭走滑断层,该断层系统对印度与欧亚的南北向挤压以及高原的东西向拉张起到关键的协调作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