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模板匹配技术获得的地震数量通常能达到模板地震数量十倍以上,其丰富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直接反映断层的深部结构及物理性质、触发地震的不同机制及地震的破裂过程等地震发育的重要问题。
要研究某一地区的地震发生规律,需要该地区的完整地震目录,尤其是小于一级以下的微地震目录。因为微地震时空分布特征能直接反映发震断层深部几何形态、前震和震群发生过程、地震触发机制和成核过程等地震发育关键问题。经过多年观测,地震学家发现地震活动存在一个重要统计特征:地震的震级降低一级,它的发生频度会增加约十倍,这个震级-发生频度的幂次经验规律称为古登堡-里克特定律(Gutenburg-Richter Law)(图1)。
震级大的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能量强,在地震台站记录的信号清晰,研究人员容易识别和定位。而震级小的微震和超微震(以下简称微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能量弱,在地震波记录上经常被噪声掩盖,较难被辨认识别。完备震级(Mc)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地震目录的完整程度,它是指在某一地区,该震级以上的所有地震都被地震台完整记录并列入地震目录;完备震级越低,缺失的微地震越少,地震目录越完整。常规处理获得的地震目录,完备震级一般比较大,会缺失大量微地震。比如,北京周边首都圈台网的密集台网,常规监测能力Mc约为1.0,即1.0级以上地震基本不存在漏报。要获得更完整可靠的地震目录,只能通过两种途径:(1)增加台站密度以提高地震台网对微地震的监测能力;(2)提高微地震弱信号的检测水平。
图1 地震震级、地震发生频度及能量释放关系图(修改自IRIS)
在某一地区台站分布确定情况下,将已知地震波形做为模板,同连续数据进行互相关是一种检测微地震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模板匹配(template matching)、匹配滤波(matched filter)、或者匹配信号探测(matched signal detector)技术(Gibbons and Ringdal, 2006)。模板匹配技术因为其对弱信号的优秀检测能力,最近被广泛应用于慢地震识别(如Shelly et al., 2007)、动态触发地震识别(如Han et al., 2017)及余震和前震识别(如Peng and Zhao, 2009;Wu et al., 2017)等诸多地震学研究。将双差定位同模板匹配结合起来,可以同时获得所检测地震的震源位置参数(Zhang et al., 2015)。但是,模板匹配技术存在一些缺陷:(1)仅能同震源距离几百米内地震建立较好的互相关,因为不同地震的震源位置距离增大后,波形相似度会降低;(2)要求检测到的地震间保持一定的时间间隔(如2秒),以降低不同模板事件被重复检测的可能性。针对低信噪比的地震波形,同时考察整个台网多个台站不同分量连续波形同模板地震波的平均相关系数,可以显著提高地震信号探测能力,检测到的地震数量通常能达到模板地震数量十倍以上(Peng and Zhao, 2009)。但是互相关运算量与所使用的模板数量、模板波形长度、待检索的连续地震波形数量为平方关系,增加模板数量、模板长度、台站数量、连续记录时长,都会显著增加计算量。随着高性能图形处理芯片(GPU)的成熟应用,计算能力相比使用中央处理器(CPU)提高了几十到几百倍,针对数百个台站的大规模台阵几十年连续波形进行海量模板地震匹配运算成为可能。
在最近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刊载了在美国加州南部开展模板匹配识别微地震的最新成果(Ross et al., 2019)。这项研究应用2000-2017年发生的284,000个地震(其中2008-2017年共约180,000个地震)做为模板,使用200块英伟达P100 GPU对南加州地震台网400多个宽频带地震台2008-2017年十年的连续波形进行了模板匹配运算,共检测出约1,810,000个地震,平均每天约495个地震,将常规目录的完备震级Mc从 1.7级降低到了模板匹配目录的Mc 0.3级(图2)。通过分析重定位后的地震模板匹配目录,有多项观测被确认:微地震空间分布将断层区内部结构勾勒得更清晰;发现了某些地震的前震序列,显示震群起始时间相比从南加州台网常规目录分析的时间早,发展过程也更连续平缓;此外在2010年墨西哥北部一个7.2级地震激发的地震波也引起南加州广泛的动态地震触发现象(图3)。
图2 南加州地震模板匹配目录的基本情况(Ross et al., 2019)。(A)南加州地震台网常规目录、地震模板匹配目录(QTM)、及重定位后模板匹配目录这三者的震级-频度图;(B)相应的频度-震级累计曲线;(C)模板匹配目录的地震分布密度图(2 km × 2 km)
图3 2010年墨西哥Mw 7.2 El Mayor-Cucapah地震后南加州的地震触发情况分析图(Ross et al., 2019)。(A)南加州地震台网常规目录显示在175 km内发生了地震触发。(B)地震模板匹配目录显示在275 km内发生了地震触发,这很可能是由主震地震波传播时的动态应力引起的。(C和D)红线表示地震活动性随到主震震中距离的变化,黑色虚线表示在2008-2009年之间计算得到的第95百分位数的周地震发生率
我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吴晶副研究员利用模板匹配技术检测2013年在四川发生的6.7级芦山地震的余震时空分布特征(Wu et al., 2017),发现在震后一小时内余震仍围绕主震破裂发生,之后就开始扩散到更大区域,因此猜想早期余震可能主要由震后余滑控制;也有多位国内同行将该技术应用到动态触发地震的研究中(如Wang et al., 2015;Han et al., 2017;Li et al., 2019),发现全球大地震后在我国多地存在动态应力触发现象。模板匹配获得的新目录中会增加大量微地震,其丰富的时空分布特征,直接反映了断层的深部结构及物理性质、触发地震的不同机制及地震的破裂过程等地震发育的重要问题。
由于模板匹配技术识别出来的新事件必须和已有的模板事件有比较好的波形相关性,因此这种方法并不能直接应用到没有模板事件的地区,或者识别出和模板事件完全不同的地震。当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连续地震波形开展地震自动识别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Kong et al., 2019)。对震级较大地震进行人工智能识别,将识别出的地震做为模板进行模板匹配,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对高信噪比信号的可靠辨识,搭建深度的神经网络,及模板匹配对弱信号的有效甄别,可以大大提高连续地震数据的处理速度,进一步降低地震目录的完备震级,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致谢:本文得到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彭志刚教授、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吴晶副研究员的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Gibbons S J, Ringdal F. The detection of low magnitude seismic events using array-based waveform correlation[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06, 165(1): 149-166.(原文链接)
Han L, Peng Z, Johnson C W, et al. Shallow microearthquakes near Chongqing, China triggered by the Rayleigh waves of the 2015 M7. 8 Gorkha, Nepal earthquak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7, 479: 231-240.(原文链接)
Kong Q, Trugman D T, Ross Z E, et al. Machine learning in seismology: Turning data into insights[J].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8, 90(1): 3-14.(原文链接)
Li L, Wang B, Peng Z, et al. Dynamic triggering of microseismicity in Southwest China following the 2004 Sumatra and 2012 Indian Ocean earthquakes[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9, 176: 129-140.(原文链接)
Peng Z, Zhao P. Migration of early aftershocks following the 2004 Parkfield earthquake[J]. Nature Geoscience, 2009, 2: 877-881.(原文链接)
Ross Z E, Trugman D T, Hauksson E, et al. Searching for hidden earthquakes in Southern California[J]. Science, 2019, eaaw6888.(原文链接)
Shelly D R, Beroza G C, Ide S. Non-volcanic tremor and low-frequency earthquake swarms[J]. Nature, 2007, 446(7133): 305-307.(原文链接)
Wang W, Meng X, Peng Z, et al. Increasing background seismicity and dynamic triggering behaviors with nearby mining activities around Fangshan Pluton in Beijing, China[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5, 120(8): 5624-5638.(原文链接)
Wu J, Yao D, Meng X, et al.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s of early aftershocks following the 2013 Mw 6.6 Lush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China[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7, 122(4): 2873-2889.(原文链接)
Zhang M, Wen L.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mall event detection: match and locate (M&L)[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5, 200(3): 1523-1537.(原文链接)
(撰稿:梁晓峰/岩石圈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Science:寻找隐藏的微地震——应用模板匹配技术建立更完整的地震目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地震 技术
【前沿报道】Science Advances: 利用地震追踪俯冲带流体从源(板片)到汇(地幔楔)的迁移过程
俯冲带是地球系统水循环的关键场所,水的输入、运移、脱出方式和量级对地球表层环境、深部介质性质和动力过程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一直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相关前沿报道见《马里亚纳俯冲带携水量估计》《西北太平洋地区俯冲板片含水量的控制因素》)。俯冲板块将地表水等流体带入地球深部,而深部的水又随着岩浆活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陈晓非:多阶面波成像与地震破裂相图及其物理内涵
报告人:陈晓非∣整理:方媛媛,李超(地球与行星室) 摘要:第一部分关于多阶面波频散曲线提取与结构成像反演,强调了面波反演方法中高阶面波的重要性,提出了频率-矢量波数域变换法(frequency-vector wavenumber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钮凤林:全波地震层析成像研究东亚上地幔结构
报告人:钮凤林∣编写:蒋梦凡,塔力哈尔·哈帕尔,孙伟家(地球与行星室) 深俯冲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近年来取得很大进展,但完整理解该俯冲过程依然存在困难。地震层析成像显示,一些板块俯冲并停滞在地幔过渡带[1],一些板块则俯冲至下地幔深处[2]。不同俯冲带可表现出迥异的俯冲过程,如海沟后撤或前进;俯冲带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通过机器学习用地震波形记录监测俯冲带断层活动
俯冲带按照断层的活动方式可划分为以常规地震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孕震区和以慢滑移(slow slip)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区域。研究人员发现在俯冲带浅层地壳地区发生破坏性大地震之前有时会发生慢滑移事件,因此对慢滑移事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预测俯冲带未来可能发生的大地震(Araki et al., 2017; Wa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马里亚纳俯冲带携水量估计——来自海底地震观测数据的约束
俯冲带是地球上的巨大物质传输带。伴随着大洋板块俯冲,地表的水、流体和挥发份被携带进入地球内部。在历经一系列过程后,深部的水又随着火山喷发回到地表的海洋和大气中,从而构成地球深部的水循环系统。 水对地球表层和深部动力过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岩浆形成,润滑深部断裂,极大地改变地幔岩石的强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注水井可诱发远距离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是科学家、政府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人们早就知道,水库蓄水、地下采矿、从地下注入、抽采流体或气体,都能够诱发地震。特别是向地下注入流体诱发地震(这里面包括水力压裂,泡沫压裂,污水回灌等),已成为一个研究焦点,因为新的钻井和开采技术需要通过注入法,从地层中取出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S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彭志刚:地震学的最新发展及未来展望
报告人:彭志刚∣整理:范兴利,陈棋福(地球与行星室) 摘要: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利用背景噪声和重复地震研究震中区介质速度结构变化的进展,对2004年Parkfield 6.0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的研究表明,同震阶段介质速度都出现了降低变化,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韩国最大的Mw5.4破坏性地震可能为诱发地震
2017年11月15日韩国浦项发生Mw5.4级地震,震源深度9km,这是韩国1905年有仪器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破坏性地震。2018年6月1日,Science刊出的2份基于地震、大地测量学和地质资料的互补性研究报告(Grigoli et al., 2018;Kim et al., 2018)表明,该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赵亮等-NC:地震探测发现板块俯冲界面的巨量蛇纹岩层
板块俯冲作用是驱动板块构造的引擎,是地球演化甚至是蓝色地球宜居性的深部控制因素。板块俯冲初始启动、连续消减的动力过程与机制受控于俯冲界面的流变特征。蛇纹石的粘度比普通地幔岩石的粘度低几个数量级,因此俯冲界面地幔岩石蛇纹石化可显著改变岩石圈流变特性,促进板片获得持续俯冲的“正反馈”。此外,蛇纹石也是水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系列成果】重点研发计划“面向矿床学研究的变革性原位分析新技术”新进展
矿床,尤其是大型矿床,往往是复杂地质过程多期次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矿床学研究需要对矿床形成不同期次的复杂产物进行精细分析,以精确限定成矿物质来源,准确厘定成矿时间与期次,查明成矿元素的赋存方式,详细刻画元素迁移-富集-沉淀机理,从而精准重建成矿过程。——“面向矿床学研究的变革性原位分析新技术”项目任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