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带是地球上的巨大物质传输带。伴随着大洋板块俯冲,地表的水、流体和挥发份被携带进入地球内部。在历经一系列过程后,深部的水又随着火山喷发回到地表的海洋和大气中,从而构成地球深部的水循环系统。
水对地球表层和深部动力过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岩浆形成,润滑深部断裂,极大地改变地幔岩石的强度和行为。地表的海水通过裂缝或孔隙渗入到大洋岩石圈,与壳幔中的矿物发生反应形成含水矿物(例如蛇纹石),被储存于这些矿物的晶体结构中,并进一步被大洋俯冲板片带入地球深部。
最近研究显示,除洋脊附近的热液循环和蚀变之外,海沟处与板块向下俯冲相关的弯曲断层能够为水进入大洋岩石圈地幔开辟新的通道,显著增强大洋板块本身的水化作用(hydration)(Guo et al., 2018;见前沿报道《西北太平洋地区俯冲板片含水量的控制因素》)。然而对被俯冲板片带入至地球深部的水含量进行定量估计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前人研究多基于主动源地震观测,其优势在于密集台阵数据对俯冲板块地壳和浅部地幔的水化程度可提供相对精确的约束,却无法约束水化作用发生的最大深度,因而无法准确估计俯冲板块的实际水含量。另一个难点在于造成地震波速度变化的多因素性。前人研究大多将地震波速度的降低全部归因为地幔主要矿物橄榄石的蛇纹石化,而大洋岩石圈中地壳和上地幔中存在的含水裂隙同样会造成地震波速度降低。此外,大洋岩石圈地幔橄榄石定向排列可以引起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这使由地震波速度观测约束含水量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针对这一问题,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基于布设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海底地震台阵观测,从远震记录中提取了Rayleigh面波频散曲线,反演获得了该区域垂直极化的S波速度(Vsv)结构图像,并进一步约束了俯冲板片水化作用的最大深度(Cai et al., 2018;图1)。该研究通过考虑裂隙随深度逐渐闭合、对地震波速的影响逐渐消失的效应,并由不同方位地震事件记录分析各向异性特征,从而区分出不同因素对地震波速变化的影响,并最终确定研究区俯冲板片水化作用造成的S波低速异常最深可达板片内部约30 km深度,即穿过6 km厚的洋壳进入地幔约24 km深处(图2)。观测的俯冲板片地幔中低至4.1 km/s的S波速度(图1)大致对应约19%的蛇纹石化,表明含水量可达2 wt%左右。
图1 垂直极化S波速度Vsv剖面及解释图(Cai et al., 2018)。a-c.沿三条不同剖面的方位平均Vsv结构图像。白色粗虚线为弧前Moho面,白色粗实线为6 km厚的俯冲洋壳Moho面,圆圈为重定位的板片内部地震。d.沿b剖面两条黑色虚线之间的结果解释。灰色虚线代表俯冲板片上表面,垂直白色虚线表示海沟轴。垂直蓝线、黑线表示右侧Vsv纵剖面的位置。UM. 未改变的地幔(Unaltered Mantle);PS. 部分蛇纹石化(Partial Serpentinization);PW.孔隙水(Pore Water)
图2 马里亚纳俯冲带太平洋板片水化作用示意图(Shillington, 2018)。在海沟附近,水化作用深达俯冲板片内部约30 km深度
基于上述估计,该研究进一步指出,马里亚纳俯冲板片所携带的水含量(94±17 Tg Myr-1 m-1)远多于(约4.3倍)前人的估计(van Keken et al., 2011)。相比年轻的俯冲板片,更冷更老的俯冲板片(例如马里亚纳处的太平洋板片)中含水矿物可以在更大深度上稳定存在,因而能更有效地将水带入地球深部(Rupke et al., 2004)。依据这一最新研究结果类推至全球其它古老的俯冲带地区,全球俯冲进入到地球深部的水量将远超目前所估算的地幔中水的释放量。这意味着我们或许需要重新估算全球水循环,特别是在火山弧和弧后区域的水释放量。
【相关参考文献】
Cai C, Wiens D A, Shen W, et al. Water input into the Mariana subduction zone estimated from ocean-bottom seismic data[J]. Nature, 2018, 563(7731): 389.(原文链接)
Gou F J, Kodaira S, Kaiho Y, et al. Controlling factor of incoming plate hydration at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margin[J].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1): 3844.(原文链接)
Rupke L H, Morgan J P, Hort M, et al. Serpentine and the subduction zone water cycl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4, 223(1-2): 17-34.(原文链接)
Shillington D J. Water takes a deep dive into the Mariana Trench. Nature, 2018, 563(7731) : 335-336.(原文链接)
van Keken P E, Hacker B R, Syracuse E M, et al. Subduction factory: 4. Depth‐dependent flux of H2O from subducting slabs worldwid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1, 116(B1).(原文链接)
(撰稿:赖玙婧,陈凌/岩石圈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Nature:马里亚纳俯冲带携水量估计——来自海底地震观测数据的约束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地球 矿物
【前沿报道】PNAS:人类世地球的演化路径
2013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论定,地球整体全面变暖已勿庸置疑,人为影响(尤其是大气CO2浓度增加)极有可能是造成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报告还认为,温室气体继续排放会造成进一步变暖,并导致气候系统所有组成部分发生变化。 2017年,作为非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人类世”被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18亿年前地球大气含氧量低
目前地球大气含氧量约为21%(体积比),但如何才能知道地球历史时期的大气含氧量以及它的演化过程?要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当然是直接获取过去的大气样本,但过去的大气样本难以保存,基本限制了我们通过直接测试的方法来重建过去。不过,还可以借助间接方法,例如在地表化学风化过程中,氧气的参与会导致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李正祥:解码地球节律——板块构造驱动力问题新认识
报告人:李正祥∣整理:周久龙(岩石圈室) 摘要:板块构造理论回答了人们在地球表层观察到的大量地质现象,但遗憾的是有关于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没能很好解决。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李正祥教授在系统总结了近30年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观察资料与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Chit Thet Mon等-GRL:缅甸中部主要活动断裂及其地球动力学成因
缅甸在构造上属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东构造结区域,发育有典型的板块斜向碰撞俯冲构造,受位于缅甸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向北运动和向东俯冲的控制影响,缅甸构造活跃,破坏性地震多发。前人研究表明,长达1500 km的实皆断层(Sagaing Fault)吸收了斜向俯冲造成的绝大部分近地表变形。而最近的GPS观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曹明坚等-JGR:低温含水环境下磷灰石Sr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
磷灰石分布普遍,由于含有丰富的有用元素(F、Cl、S、Fe、Mn、Sr、REE)和同位素(Sr、Nd、O),已被广泛应用于示踪岩石成因。众多实验岩石学和矿床实例研究结果揭示出磷灰石结构和成分极易受到中高温(300℃-900℃)流体(包括卤水相流体、H2O-CO2流体、酸性流体)的改造,但对低温流体(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祁生文等-RMRE:从矿物边界的接触刚度特性揭示引起结晶岩直接拉伸强度和间接拉伸强度差异的原因
岩石的抗拉强度(tensile strength)是指岩石在拉伸条件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是进行岩体工程稳定性评价和设计的关键参数。为了获取岩石的抗拉强度,岩石力学和岩石工程早期发展中主要开展直接拉伸试验测定岩石的抗拉强度(DTS:Direct Tensile Strength),为获得可靠结果,采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姜磊等-Geology:是什么造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事件?
560-550 Ma年前,地球发生了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δ13C)负漂事件(Shuram事件),其δ13C值变化范围从-12‰至+5.9‰。对于Shuram事件的成因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 (Grotzinger et al., 2011):由于在全球多个地区都发现了记录Shuram事件的地层,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毛亚晶等-JP:矿物粒度分布对金川矿床硫化物富集过程的指示
不论是造山带还是克拉通背景的铜镍矿床,硫化物往往赋存于富橄榄石的小岩体中。经典的堆晶理论认为橄榄石堆晶岩是岩浆房中橄榄石通过重力沉降作用在底部堆积形成的,也有****提出堆晶岩可以在岩浆房边部原地成核并生长形成。两种成因机制均基于大型层状岩体的研究提出,经历了几十年的争论质疑与反复验证,至今仍未有定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高佳维等-JGR:地球磁尾电流片拍动的新机制
夜侧的地磁场会被太阳风拉伸形成“磁尾”。磁尾上、下部分磁场近似反向,其赤道附近磁场反向过渡的区域被称为磁尾电流片。地球磁尾电流片是磁层物理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地磁扰动的激发区域,因此通常不是处于静态,而是处于上下摆动,或“拍动”状态。 作为一种重要的磁层能量释放过程,磁尾电流片的拍动现象正吸引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魏晓拙等-JGR: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球深部结构
青藏高原的形成机理一直是地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对于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陆陆碰撞与造山带形成过程。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高原生长的前沿地区,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的最佳地点之一。为此,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结构学科组硕士研究生魏晓拙、导师姜明明副研究员,与梁晓峰副研究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