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Chit Thet Mon等-GRL:缅甸中部主要活动断裂及其地球动力学成因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缅甸在构造上属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东构造结区域,发育有典型的板块斜向碰撞俯冲构造,受位于缅甸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向北运动和向东俯冲的控制影响,缅甸构造活跃,破坏性地震多发。前人研究表明,长达1500 km的实皆断层(Sagaing Fault)吸收了斜向俯冲造成的绝大部分近地表变形。而最近的GPS观测表明,近地表应变并未集中于实皆断裂,而呈现出空间弥散的特征(Mallick et al., 2019Steckler et al., 2016),意味着缅甸区域可能存在其他未知断层带。对断层系统的详细几何结构和应力状态开展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斜向俯冲对浅部构造变形的控制作用,对缅甸地区地震危险性区划与评估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缅甸一直缺乏现代地震观测台站。
  201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缅甸地球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合作,在缅甸中部开始布设该国第一个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近日,基于高质量的地震台阵数据,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结构学科组缅籍博士生Chit Thet Mon在导师何玉梅研究员等指导下,观测并精定位了大量未见之于全球地震目录的区域浅源地震,并计算了其中较大震级地震的震源机制。
  他们根据区域地震分布,在卡巴断层(KBF)附近地壳中识别出一个近南北走向的地震带,命名为印缅山脉东部地震带(EIBRSZ)(图1),应力状态表现为东西向逆冲作用。因该地震带的空间展布无法与卡巴断层位置吻合,两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区分。结合最新GPS观测,Churachandpur-Mao断层(CMF)和卡巴断层之间区域的~4 mm/yr缩短可能与EIBRSZ的地震活动相关。在缅甸中央盆地,首次观测到了两个平行的北西—南东向地震带,可能指示为沉积层之下的两条盲断裂带,命名为Ye-U断层带(YUF)和Kani断层带(KF)(图1)。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揭示了一致的近南北向右旋走滑运动,与实皆断层相似。YUF和KF的存在协调了卡巴断层和实皆断层之间GPS观测中的~5 mm/yr的形变。研究表明以卡巴断层为界,缅甸中部浅部走滑变形主要发生在其东侧,包括中央盆地内断层带和实皆断层,而逆冲缩短主要集中在其西侧(图2)。该研究为后续的缅甸活动构造研究和地震活动性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观测约束。

图1 缅甸中部浅源地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

图2 缅甸中部活动断层系统示意图及构造解释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Mon C T, Gong X, Wen Y, et al. Insight into major active faults in Central Myanmar and the related geodynamic source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47(8): e2019GL086236. DOI: 10.1029/2019GL086236)(原文链接
相关话题/地震 观测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臧明东等-NHESS:考虑结构面粗糙度影响的区域地震滑坡预测模型
    地震滑坡是由地震触发的边坡失稳事件,常常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全球强震频发,关于地震滑坡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点。我国是一个多山多地震的国家,长期面临着极高的地震滑坡风险,准确预测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研究,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量野外调查发现,自然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刘震等-EPSL:地震波成像发现印度大陆俯冲板片撕裂
    自印度与欧亚发生碰撞以来,印度大陆岩石圈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至少俯冲了数百公里,俯冲板片东西向变化明显,西部为平俯冲,中部为小角度俯冲,东部为大角度俯冲,俯冲距离由西到东逐渐变小。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发育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裂谷(地堑),近年来的研究根据裂谷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成分、地震波走时和剪切波分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李国主等-GRL:IONISE观测揭示行星际磁场Bz极性变化导致低纬电离层TEC振荡
    地球电离层是指地球高空60~1000 km高度中性大气被部分电离的区域。在低纬赤道,电离层等离子体动力学过程受行星际磁场Bz极性变化影响,其引起的行星际穿透电场可导致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重新分布,造成电离层时空变化。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是描述电离层的一个重要参量。基于GPS信标观测反演的电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尧中华等-GRL:木星极光与磁层能量的对应关系——Juno,哈勃太空望远镜与Hisaki卫星的联合观测证据
    极光是太阳系行星的普遍现象,甚至也被认为存在于系外行星。绚丽的光学现象背后对应的是丰富的空间等离子体过程。木星上拥有太阳系中能量最强的极光活动,而驱动木星极光的木星磁层空间有地球磁层空间的1000倍大。   在地球上,太阳风通过磁层顶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将能量和物质输入进地球磁层,储存为磁能,当地球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郝金来等-NSR:日本地震的发震时刻具有统计意义上的24小时周期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体受到构造应力长期作用所导致的突然断裂和错动。地球上平均每天发生各种震级大小的地震约上万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人类无法感知的微小地震。地震的发震时刻总体而言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没有清晰可辨的周期性。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地震自身的规律,很多研究人员针对 “地震的发震时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建等-JGR: 地震波各向异性揭示的俯冲带地区岩石圈地幔变形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洋板块在洋中脊形成并发生扩张,最终通过俯冲作用消亡,俯冲过程与地震、火山及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密切相关。因此,对俯冲带的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演化及其动力学系统的有效途径。地震各向异性记录了俯冲系统的重要动力学信息,是窥测地球深部构造变形及物质循环的探针,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易佳等-Geophysics: 最小二乘全走时反演浅层地震速度建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陆上尚未探明的油气资源66%集中在山地复杂构造中,利用地震勘探手段发现并探明这些资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山地地表地形起伏剧烈、地下构造高陡复杂及地下地层速度埋深纵横向变化大等因素,使精确地震成像成为了极大的挑战。  浅层地下速度结构的分辨率是影响深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建等-JGR: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震相自动拾取
    地震震相数据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资料。随着近些年来地震观测的不断增多,地震记录的数量飞速增长,通过人工的方式已经无法及时高效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震相走时信息。尽管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经典的自动拾取算法,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对噪声组成复杂的数据适应性差,且拾取精度无法达到人工拾取水平。因此,在进行层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张艳等-EPSL:远场大地震引发的出乎意料的水力响应
    渗透率是水文地质和岩石物理学中重要的参数,控制着浅地表流体的传输过程。近期大量国际研究表明,渗透率在大地震动态作用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对于地下水资源运输和污染扩散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有研究多采用地下水对固体潮的加载响应来探究渗透率的变化,但对于加载响应往往存在多种解释,导致较难探知真正的水文物理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孙伟家等-EPP:行星地震事件探测
    行星地震事件探测是研究火星、金星等行星内部结构的重要基础,因为地震事件所激发的地震波穿过行星内部而载有其内部结构信息。然而行星地震事件的探测非常困难。相较地球,其他行星的板块构造活动很弱或已停止,因而发生在行星内部的地震事件产生的能量弱、震级小而较难被探测到。目前Insight SEIS记录的1个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