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是太阳系行星的普遍现象,甚至也被认为存在于系外行星。绚丽的光学现象背后对应的是丰富的空间等离子体过程。木星上拥有太阳系中能量最强的极光活动,而驱动木星极光的木星磁层空间有地球磁层空间的1000倍大。
在地球上,太阳风通过磁层顶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将能量和物质输入进地球磁层,储存为磁能,当地球磁层释放能量时,极区出现绚丽的极光过程。在土星和木星上,极光过程则显著不同。土卫二的羽状水喷泉和木卫一的火山活动产生的等离子体被认为是土星和木星磁层空间等离子体的主要来源。传统的观点认为,由于角动量守恒的约束,土星二和木卫一产生的带电离子在向中远磁层扩散的过程中其角速度会降低,从而在磁层中形成等离子体的剪切流(即等离子体流有相对运动)。在木星上,该剪切流通常被认为存在于20-30个木星半径,因此驱动一个环状的粒子沉降以及形成行星极区表面环状极光(图1)。这个驱动也俗称“共转破坏”诱发驱动机制。
图1 地球视角下的木星北极光,网格线示意木星的经纬度
“共转破坏”诱发驱动机制自1979年Hill提出来之后就迅速被学界接受,并一直是公认的巨行星极光驱动过程。这里需要提到,“共转破坏”诱发驱动机制预测太阳风动压增强极光活动会减弱,这与地球上的极光特征是相反的。自哈勃太空望远镜在上世纪90年代上天之后,我们对木星极光的直接观测就逐渐变得常规化了,可以清晰地看到极光的各种特征,然而由于缺少直接的卫星就位观测,我们看到极光的变化并不能直接确认是否符合“共转破坏”诱发驱动机制。在卡西尼卫星2007年飞掠木星的过程中,Nichols等人将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极光观测和卡西尼卫星在木星附近的空间环境测量结合起来,然而很意外地发现在太阳风动压增强的时候,极光并没有如“共转破坏”诱发驱动机制所预期的减弱。恰恰相反,极光显著增强。为了解决这一明显的矛盾之处, Cowley等人提出了改进的“共转破坏”诱发驱动机制,他们认为极光增强可能是瞬态过程而非平衡态,“共转破坏”诱发驱动机制所预期的平衡态的极光减弱应该有一定的滞后性。
直到Juno卫星于2016年进入木星轨道之后,才真正实现了常规的联合卫星就位观测和极光遥感观测。在2016年到2019年期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尧中华副研究员与列日大学太空中心主任Denis Grodent教授以及Bertrand Bonfond研究员等人主导了这一系列的联合观测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共转破坏”诱发驱动机制所预期的极光过程并没出现,且Cowley等人提出来的滞后的平衡态极光减弱也没出现,因此说明了此前的木星极光理论可能都不能很好地解释真实的木星极光过程。
他们通过对比2017年3月和7月的两个时间段同时的Juno卫星和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资料,揭示出磁能转换在驱动木星极光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图2)。2017年3月17-22日,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持续增强的极光环,并且极光的强度还有1-2天时间尺度上的显著变化。而2017年7月1-6日,哈勃太空望远镜持续观测到非常弱的木星极光,说明整个这个时间段极光驱动过程都相对很弱。因此通过对比这两个时间段Juno观测到的差异,就可以确定极光驱动的主要机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时间段卫星的轨迹几乎相同,因此可以消除空间效应,从而确定观测差异对应的是真实的物理过程。他们的结果清晰地显示了,在极光相对更强的2017年3月17-22日,磁层的磁能显著强于极光较弱的2017年7月1-6日。并且更进一步,他们发现在3月17-22日期间,增强的极光亮度变化与磁能变化是反相位的,与粒子能量变化是同相位的,因此他们提出,磁能的释放导致粒子的加速以及极光增强现象。这一机制与“共转破坏”诱发驱动机制是相互独立的过程,而观测资料与磁能堆积/释放机制显然更相符。
图2 Juno卫星观测与同时的哈勃极光拍摄在两个时间段的对比(2017年3月和7月)。(a、b)Juno卫星在比较时间区间内的飞行轨迹;(c、d)两个比较时间段内的典型极光特征;(e、f)Juno卫星在两个对比时间段内沿着飞船轨迹测量的磁场强度,其中蓝色亮点区域是消除木星自转效应的磁场演化;(g)是e和f消除木星自转效应演化的直接对比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Yao Z H*, Grodent D, Kurth W S, et al.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Jovian aurorae and the loading/unloading of the magnetic flux: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from Juno, HST and Hisaki[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9, 46(21): 11632-11641.DOI: 10.1029/2019GL084201)(原文链接)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尧中华等-GRL:木星极光与磁层能量的对应关系——Juno,哈勃太空望远镜与Hisaki卫星的联合观测证据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观测 过程
白洋等-GCA:镁铁-超镁铁岩成岩成矿过程中的Cr同位素分馏机制
元素的扩散作用制约着矿物颗粒的结晶及与周围介质之间持续的物质迁移,对矿物晶体中保存的、能反映其生长历史的化学信息有着重要影响,是定量估算矿物对元素封闭性的基础,更可以用来揭示岩浆体系及后期冷却过程中元素及其同位素交换的封闭温度及冷却速率。然而,铬(Cr)等高价元素在矿物间的扩散行为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郭瑞龙等-APJL:卡西尼号飞船揭示土星磁层内系统性小尺度磁重联过程
地球磁层主要受到来自太阳的粒子及磁场的影响,太阳风驱动的磁重联过程使得地球磁层内的物质与能量不断循环并释放进入行星际空间。类似的过程也存在于土星磁层,但与地球显著不同的是,土星的天然卫星土卫二会向土星磁层内源源不断地释放水冰等物质,并最终电离形成O+及HO+等重离子,重离子随土星磁层快速旋转,被离心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王欣欣等-JGR: 台湾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中国台湾由两个极性几乎相反的俯冲系统环绕,是全球现今进行着的典型岛-陆碰撞造山带(图1)。两个相邻俯冲板片的相互作用、板块俯冲-碰撞和台湾造山作用等一系列复杂过程至今未被充分研究和理解,虽然前人提出“欧亚大陆板片撕裂”和“欧亚大陆板片断离”两种解释模式,但这两种假设模型的合理性一直未得到计算地球动力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郭正府等-Geology:渐新世-中新世之交: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岩浆活动的转型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不仅影响了欧亚大陆的构造格局,还对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但要弄清楚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地球动力学的演变过程,尚有很多关键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如“印度大陆岩石圈能俯冲到什么深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毛亚晶等-CMP:斜方辉石内部环带揭示铜镍矿床的岩浆就位与结晶过程
矿物环带结构与组分记录岩浆成分变化、结晶条件和冷却历史等重要成矿信息。通常,在冷却速率相对较大的玄武质火山岩中,橄榄石和辉石呈斑晶产出且发育成分环带,记录了岩浆喷发前的地质过程;而在冷却速率较慢的侵入岩中,橄榄石和辉石呈堆晶相产出且缺乏成分环带。扩散平衡往往使堆晶橄榄石与辉石的成分均一化。受限于缺少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赵勇等-GRL:用机器学习方法研究中国东北部新生代玄武岩形成过程中的流体作用
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出露新生代玄武岩(图1),对于其成因,特别是其形成过程中的流体作用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是否有流体作用以及流体的来源。 前人的研究通常根据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传统地球化学指标(例如Ba/Th)来探究中国东北部新生代玄武岩的成因,对于流体作用分别得出了不同的结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李玮等-JGR:滑坡链式灾害过程的地震学研究
滑坡作为山区最危险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现代高精度对地观测技术,通过对比分析滑坡前后的地形、地物变化特征,即可很好地重建滑坡的滑移距离、体积等基本参数。然而,灾害性大滑坡具有速度快、规模大、机制复杂等特征,传统方法难以对滑坡的动态过程进行实时观测,从而阻碍了对滑坡致灾过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李昌昊等-OGR&JAES:哈萨克斯坦阿克斗卡超大型斑岩铜矿浅部成矿过程及其指示作用
斑岩型铜矿是世界重要矿床类型之一,为世界提供着巨量的Cu(~80%)、Au(~20%)和其他伴生金属元素(如Re),并因其规模大、易开采、伴生元素丰富长期受到矿床学家们的关注。前人根据中-新生代斑岩铜矿的研究提出了较为成熟的斑岩铜矿浅部成矿过程理论,但对于古生代斑岩铜矿(如中亚成矿域)的浅部成矿过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毛亚晶等-JP:矿物粒度分布对金川矿床硫化物富集过程的指示
不论是造山带还是克拉通背景的铜镍矿床,硫化物往往赋存于富橄榄石的小岩体中。经典的堆晶理论认为橄榄石堆晶岩是岩浆房中橄榄石通过重力沉降作用在底部堆积形成的,也有****提出堆晶岩可以在岩浆房边部原地成核并生长形成。两种成因机制均基于大型层状岩体的研究提出,经历了几十年的争论质疑与反复验证,至今仍未有定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曹明坚等-EG&JP:菲律宾Baguio矿集区和黑山斑岩铜矿深部岩浆过程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斑岩铜(金)矿床是全球铜、金的重要来源,研究其深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斑晶(如斜长石和角闪石等)形成于深部岩浆房,因此可用来探讨深部岩浆过程,已在火山岩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受到高温成矿流体的改造,许多矿物斑晶发生了明显的蚀变,加上多期岩相发育,至今一直缺少对其深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