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磁层主要受到来自太阳的粒子及磁场的影响,太阳风驱动的磁重联过程使得地球磁层内的物质与能量不断循环并释放进入行星际空间。类似的过程也存在于土星磁层,但与地球显著不同的是,土星的天然卫星土卫二会向土星磁层内源源不断地释放水冰等物质,并最终电离形成O+及HO+等重离子,重离子随土星磁层快速旋转,被离心力限制在赤道面附近并向外延展,同时拉伸磁力线形成磁盘。土星磁盘动力学过程是土星磁层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这也是区别于地球的重要过程。土卫二作为内源能够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引发土星磁层活动。因此,研究磁盘内粒子及能量循环过程对于理解土星的磁层环境至关重要。
在土星上,磁重联也是驱动磁层中等离子体和能量传输的关键过程之一,同时是加速加热带电粒子的重要的物理过程。早期观点认为土星磁盘上的磁重联区域是大尺度的,能够横跨整个磁尾;源自土卫二的重离子基本上因为这一大尺度磁重联过程从夜侧逃逸出土星磁层。但是单独的夜侧大尺度磁重联模型主导的逃逸率要小于源自土卫二的离子释放率,无法平衡内部物质输运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土星磁盘磁重联可以出现在日侧,并且尺度较小。日侧磁重联的存在提高了土星磁盘物质的逃逸率,但仍需要更具体的模型来理解土星磁层内的物质输运过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的郭瑞龙博士后及合作导师魏勇研究员与尧中华副研究员等人,在他们之前的土星转动重联研究基础上,对土星磁盘磁重联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土星磁盘磁重联结构可以随土星旋转,并且以小尺度为主。同时他们发现这些小尺度磁重联结构能够同时出现在各个地方而不局限于日侧及夜侧(图1),并持续很长时间。
图1 土星小尺度磁重联分布示意图。图中水红色、蓝色及黑色曲线代表磁力线。所有磁力线连接到中间的土星上。左侧蓝色区域代表太阳风主导的区域,粉红色区域为土星磁层内。水红色磁力线上的红色‘X’形代表磁重联。磁重联尺度较小,环向离散地分布在土星磁层内,并且随着土星一起旋转
一直以来,地球以及土星上的磁重联都被认为只在特定的区域内发展及演化。重复出现的磁重联信号对应的是磁层随时间演化导致的不同的磁重联事件。但是在土星磁层内,磁盘在共转电场的作用下会以一定速率绕土星旋转。只有考虑旋转效应,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土星磁重联活动。图2展示了该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典型事件。第一栏的箭头标记出磁重联发生的时刻,这些时刻都对应了电子的加速加热现象,说明磁重联正在进行。相邻的磁重联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小于一个土星自转周期(~10.5h),但是这些磁重联事件总共持续的时间要长于一个土星自转周期。对这类磁重联簇现象的统计研究发现,各个磁重联是独立的,不是同一个磁重联被重复观测到。由于随土星磁层旋转,这些磁重联不可能是单个非稳态磁重联过程的不同演化阶段,因为它无法在同一个地方时连续被观测到。最终,通过谨慎地分析,研究表明:土星磁重联是小尺度的,可以同时出现在各个地方并且随着土星磁层一起旋转。
图2 小尺度磁重联事件。(a)磁场的纬向分量Bθ;(b)高能电子通量;(c)热电子能谱
研究结果揭示的新图像是巨行星独有的,不会出现在地球磁层。这一图像将改变人们对土星磁层物质损失过程的认识:磁重联同时在所有经度排出粒子从而增大物质损失率,同时,也可能解释土星和木星磁层中其他旋转现象,例如旋转极光及旋转的高能粒子团。
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Guo R L*, Yao Z H, Sergis N, Wei Y, Xu X J, Coates A J, Delamere P A, Roussos E, Arridge C S, Waite J H, Krupp N, Mitchell D, Burch J, Dougherty M K, Wan W X. Long-standing small-scale reconnection processes at Saturn revealed by Cassini [J].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19, 884:L14. DOI: 10.3847/2041-8213/ab4429)(原文链接)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郭瑞龙等-APJL:卡西尼号飞船揭示土星磁层内系统性小尺度磁重联过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过程 地球
白洋等-GCA:镁铁-超镁铁岩成岩成矿过程中的Cr同位素分馏机制
元素的扩散作用制约着矿物颗粒的结晶及与周围介质之间持续的物质迁移,对矿物晶体中保存的、能反映其生长历史的化学信息有着重要影响,是定量估算矿物对元素封闭性的基础,更可以用来揭示岩浆体系及后期冷却过程中元素及其同位素交换的封闭温度及冷却速率。然而,铬(Cr)等高价元素在矿物间的扩散行为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王欣欣等-JGR: 台湾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中国台湾由两个极性几乎相反的俯冲系统环绕,是全球现今进行着的典型岛-陆碰撞造山带(图1)。两个相邻俯冲板片的相互作用、板块俯冲-碰撞和台湾造山作用等一系列复杂过程至今未被充分研究和理解,虽然前人提出“欧亚大陆板片撕裂”和“欧亚大陆板片断离”两种解释模式,但这两种假设模型的合理性一直未得到计算地球动力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郭正府等-Geology:渐新世-中新世之交: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岩浆活动的转型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不仅影响了欧亚大陆的构造格局,还对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但要弄清楚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地球动力学的演变过程,尚有很多关键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如“印度大陆岩石圈能俯冲到什么深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毛亚晶等-CMP:斜方辉石内部环带揭示铜镍矿床的岩浆就位与结晶过程
矿物环带结构与组分记录岩浆成分变化、结晶条件和冷却历史等重要成矿信息。通常,在冷却速率相对较大的玄武质火山岩中,橄榄石和辉石呈斑晶产出且发育成分环带,记录了岩浆喷发前的地质过程;而在冷却速率较慢的侵入岩中,橄榄石和辉石呈堆晶相产出且缺乏成分环带。扩散平衡往往使堆晶橄榄石与辉石的成分均一化。受限于缺少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赵勇等-GRL:用机器学习方法研究中国东北部新生代玄武岩形成过程中的流体作用
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出露新生代玄武岩(图1),对于其成因,特别是其形成过程中的流体作用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是否有流体作用以及流体的来源。 前人的研究通常根据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传统地球化学指标(例如Ba/Th)来探究中国东北部新生代玄武岩的成因,对于流体作用分别得出了不同的结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李玮等-JGR:滑坡链式灾害过程的地震学研究
滑坡作为山区最危险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现代高精度对地观测技术,通过对比分析滑坡前后的地形、地物变化特征,即可很好地重建滑坡的滑移距离、体积等基本参数。然而,灾害性大滑坡具有速度快、规模大、机制复杂等特征,传统方法难以对滑坡的动态过程进行实时观测,从而阻碍了对滑坡致灾过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姜磊等-Geology:是什么造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事件?
560-550 Ma年前,地球发生了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δ13C)负漂事件(Shuram事件),其δ13C值变化范围从-12‰至+5.9‰。对于Shuram事件的成因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 (Grotzinger et al., 2011):由于在全球多个地区都发现了记录Shuram事件的地层,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李昌昊等-OGR&JAES:哈萨克斯坦阿克斗卡超大型斑岩铜矿浅部成矿过程及其指示作用
斑岩型铜矿是世界重要矿床类型之一,为世界提供着巨量的Cu(~80%)、Au(~20%)和其他伴生金属元素(如Re),并因其规模大、易开采、伴生元素丰富长期受到矿床学家们的关注。前人根据中-新生代斑岩铜矿的研究提出了较为成熟的斑岩铜矿浅部成矿过程理论,但对于古生代斑岩铜矿(如中亚成矿域)的浅部成矿过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毛亚晶等-JP:矿物粒度分布对金川矿床硫化物富集过程的指示
不论是造山带还是克拉通背景的铜镍矿床,硫化物往往赋存于富橄榄石的小岩体中。经典的堆晶理论认为橄榄石堆晶岩是岩浆房中橄榄石通过重力沉降作用在底部堆积形成的,也有****提出堆晶岩可以在岩浆房边部原地成核并生长形成。两种成因机制均基于大型层状岩体的研究提出,经历了几十年的争论质疑与反复验证,至今仍未有定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曹明坚等-EG&JP:菲律宾Baguio矿集区和黑山斑岩铜矿深部岩浆过程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斑岩铜(金)矿床是全球铜、金的重要来源,研究其深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斑晶(如斜长石和角闪石等)形成于深部岩浆房,因此可用来探讨深部岩浆过程,已在火山岩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受到高温成矿流体的改造,许多矿物斑晶发生了明显的蚀变,加上多期岩相发育,至今一直缺少对其深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