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带按照断层的活动方式可划分为以常规地震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孕震区和以慢滑移(slow slip)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区域。研究人员发现在俯冲带浅层地壳地区发生破坏性大地震之前有时会发生慢滑移事件,因此对慢滑移事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预测俯冲带未来可能发生的大地震(Araki et al., 2017; Wallace et al., 2016)。虽然研究人员能较清晰地刻画常规地震的破裂过程,但是对于慢滑移及其伴生震颤(tremor)的物理性质还知之甚少。Gao and Wang (2017)利用数值模拟探讨了板块边界带断层流变特征与慢滑移之间的联系,他们认为可能是地幔楔角(断层面与大陆莫霍面交界)附近高压流体的存在导致了板块交界处的震颤和慢滑移事件。
在卡斯凯迪亚(Cascadia)俯冲带,慢滑移位于孕震区下方(图1)。在该区域的慢滑移研究中存在着一个困扰研究人员的问题:根据地震学计算得到的慢滑移位移及累积震颤的能量比用GPS数据推算的能量相差几个数量级,这表明在慢滑移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未发现并释放了大量能量的活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Rouet-Leduc et al.(2019)近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发现在慢滑移事件周期中一直存在着类震颤(tremor-like)信号,这一信号可以解释之前计算中大部分的能量差异。
该团队此前发现实验室条件下的断层活动会产生连续的弱信号(Rouet-Leduc et al., 2017),并在之后的研究中利用该信号的统计特征完成了实验室条件下断层活动的预测(Rouet-Leduc et al., 2018)。他们认为实际记录中的类震颤信号与实验室观测到的弱信号产生机制可能相似,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从地震台站记录的类震颤信号中估算出了卡斯凯迪亚俯冲带区域的对应的GPS台站位移速率数据(图2),实现了利用地震数据对该区域大断层活动的间接实时监测。该研究表明类震颤信号数年来一直存在于该区域,可以精确指示慢滑移的位移速率,有助于研究慢滑移事件和实时监测断层的物理状态,为研究慢滑移与大地震之间的作用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图1 研究区域示意图。图a为地震台站连续波形记录;图b为GPS台站观测记录,作者通过从地震信号中估算出GPS信号,建立了地震信号与断层位移速率的联系;图c为研究区域概况三维图示(Rouet-Leduc et al., 2019)
该研究使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算法,以弱信号一段时间内的统计特征作为输入,进行对应GPS信号的估算。随机森林是一种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它由多个回归树组成,可以避免决策树方法容易发生过拟合的问题。虽然与比深度学习等方法表现性能差,但其可解释性强,有助于分析不同统计特征的重要性及其它们代表的物理意义。作者使用的地震数据统计特征包括(以天统计):地震记录的动态范围(最大值减最小值)、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第二、三、四阶非中心矩(n阶非中心矩的密度方程为)、第二、三、四阶中心矩(n阶中心矩的密度方程为,其中μ为平均值)、1%与99%,5%与95%,10%与90%,25%与75%,40%与60%的分位距以及自定义的特征。自定义的特征是指前面十三个特征各自在每个二分之时窗内的平滑值减去第一个二分之时窗的值。这些统计特征的选取参照了先前实验室断层活动的研究中使用的特征。
图2 从地震信号估算GPS信号的图示。图a中红色线为实际的(经过平滑处理的)GPS数据,蓝色线为随机森林方法给出的回归值,蓝色阴影为预测给出的区间;图b为对应的NLLB台站的连续波形记录;图c为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分布,其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为0.66,说明波形记录中包含了大量的位移速率信息;图d为随机森林的示意图(Rouet-Leduc et al., 2019)
该研究从地震波形连续记录中发现了一直存在于慢滑移周期中的类震颤信号,并从该信号中估算出了俯冲带区域断层位移速率信息,实现了对慢滑移活动状态的实时监测,为断层物理状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相比GPS台网,地震台站可以相对容易布设在水下来监测俯冲带区域的断层活动。通过对该类震颤信号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评估和预防卡斯凯迪亚俯冲带区域的未来大地震灾害。此外,该团队发现俯冲带区域慢滑移产生的类震颤信号与之前在实验室断层观测到的信号相近,表明实验室岩石破裂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可能适用于实际的地球内部断层活动过程。因此,可以利用机器学习去分析岩石破裂的实验室大量观测数据并提取可用的地震前兆信息,例如先前该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来预测实验室条件下的地震发生(Rouet-Leduc et al., 2017),以及该团队在Nature Geoscience上同期发表的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和提取实验室条件下常规地震和慢地震发生前的相似信号特征(Hulbert et al., 2019),为大地震的研究及预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Araki E, Saffer D M, Kopf A J, et al. Recurring and triggered slow-slip events near the trench at the Nankai Trough subduction megathrust[J]. Science, 2017, 356(6343): 1157-1160.(原文链接)
Gao X, Wang K. Rheological separation of the megathrust seismogenic zone and episodic tremor and slip[J]. Nature, 2017, 543(7645): 416. (原文链接)
Hulbert C, Rouet-Leduc B, Johnson P A, et al. Similarity of fast and slow earthquakes illuminated by machine learning[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1):69–74. (原文链接)
Rouet-Leduc B, Hulbert C, Johnson P A. Continuous chatter of the Cascadia subduction zone revealed by machine learning[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1):75–79. (原文链接)
Rouet-Leduc B, Hulbert C, Bolton D C, et al. Estimating fault friction from seismic signals in the laboratory[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8, 45(3): 1321-1329. (原文链接)
Rouet-Leduc B, Hulbert C, Lubbers N, et al. Machine learning predicts laboratory earthquake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7, 44(18): 9276-9282.(原文链接)
Wallace L M, Webb S C, Ito Y, et al. Slow slip near the trench at the Hikurangi subduction zone, New Zealand[J]. Science, 2016, 352(6286): 701-704.(原文链接)
致谢:感谢岩石圈室陈凌研究员、赵亮研究员的修改建议。
(撰稿:肖卓伟,王建/地星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通过机器学习用地震波形记录监测俯冲带断层活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信号 地震
【前沿报道】Nature:马里亚纳俯冲带携水量估计——来自海底地震观测数据的约束
俯冲带是地球上的巨大物质传输带。伴随着大洋板块俯冲,地表的水、流体和挥发份被携带进入地球内部。在历经一系列过程后,深部的水又随着火山喷发回到地表的海洋和大气中,从而构成地球深部的水循环系统。 水对地球表层和深部动力过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岩浆形成,润滑深部断裂,极大地改变地幔岩石的强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注水井可诱发远距离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是科学家、政府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人们早就知道,水库蓄水、地下采矿、从地下注入、抽采流体或气体,都能够诱发地震。特别是向地下注入流体诱发地震(这里面包括水力压裂,泡沫压裂,污水回灌等),已成为一个研究焦点,因为新的钻井和开采技术需要通过注入法,从地层中取出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S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彭志刚:地震学的最新发展及未来展望
报告人:彭志刚∣整理:范兴利,陈棋福(地球与行星室) 摘要: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利用背景噪声和重复地震研究震中区介质速度结构变化的进展,对2004年Parkfield 6.0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的研究表明,同震阶段介质速度都出现了降低变化,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韩国最大的Mw5.4破坏性地震可能为诱发地震
2017年11月15日韩国浦项发生Mw5.4级地震,震源深度9km,这是韩国1905年有仪器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破坏性地震。2018年6月1日,Science刊出的2份基于地震、大地测量学和地质资料的互补性研究报告(Grigoli et al., 2018;Kim et al., 2018)表明,该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赵亮等-NC:地震探测发现板块俯冲界面的巨量蛇纹岩层
板块俯冲作用是驱动板块构造的引擎,是地球演化甚至是蓝色地球宜居性的深部控制因素。板块俯冲初始启动、连续消减的动力过程与机制受控于俯冲界面的流变特征。蛇纹石的粘度比普通地幔岩石的粘度低几个数量级,因此俯冲界面地幔岩石蛇纹石化可显著改变岩石圈流变特性,促进板片获得持续俯冲的“正反馈”。此外,蛇纹石也是水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臧明东等-NHESS:考虑结构面粗糙度影响的区域地震滑坡预测模型
地震滑坡是由地震触发的边坡失稳事件,常常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全球强震频发,关于地震滑坡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点。我国是一个多山多地震的国家,长期面临着极高的地震滑坡风险,准确预测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研究,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量野外调查发现,自然界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刘震等-EPSL:地震波成像发现印度大陆俯冲板片撕裂
自印度与欧亚发生碰撞以来,印度大陆岩石圈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至少俯冲了数百公里,俯冲板片东西向变化明显,西部为平俯冲,中部为小角度俯冲,东部为大角度俯冲,俯冲距离由西到东逐渐变小。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发育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裂谷(地堑),近年来的研究根据裂谷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成分、地震波走时和剪切波分裂,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郝金来等-NSR:日本地震的发震时刻具有统计意义上的24小时周期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体受到构造应力长期作用所导致的突然断裂和错动。地球上平均每天发生各种震级大小的地震约上万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人类无法感知的微小地震。地震的发震时刻总体而言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没有清晰可辨的周期性。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地震自身的规律,很多研究人员针对 “地震的发震时刻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王建等-JGR: 地震波各向异性揭示的俯冲带地区岩石圈地幔变形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洋板块在洋中脊形成并发生扩张,最终通过俯冲作用消亡,俯冲过程与地震、火山及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密切相关。因此,对俯冲带的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演化及其动力学系统的有效途径。地震各向异性记录了俯冲系统的重要动力学信息,是窥测地球深部构造变形及物质循环的探针,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易佳等-Geophysics: 最小二乘全走时反演浅层地震速度建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陆上尚未探明的油气资源66%集中在山地复杂构造中,利用地震勘探手段发现并探明这些资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山地地表地形起伏剧烈、地下构造高陡复杂及地下地层速度埋深纵横向变化大等因素,使精确地震成像成为了极大的挑战。 浅层地下速度结构的分辨率是影响深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