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iO3钙钛矿(以下简称CaPv)是地幔转换带(MTR,410-660km)和下地幔(660-2900 km)中的重要矿物组分。前人的计算模拟与高温高压实验均表明,CaPv在高压下会随温度的升高而从四方结构转变至立方结构,但对于该相变的温压边界以及立方结构CaPv的弹性波速还存在很大争议。从高温高压实验角度,立方结构CaPv不能淬火至常温常压,因而常规分析手段不再适用,而在同时高温高压条件下原位测量矿物的热弹性性质一直都是极具挑战的研究。
近日,日本爱媛大学的Steeve Gréaux等人在Nature上发表了实验原位测量CaPv声速的最新成果:他们首次在21GPa和1300K条件下原位合成了立方结构的CaPv样品,并且通过超声波干涉法和原位X射线衍射法测量了样品的波速和密度。一般来说,由于温度降低导致立方结构CaPv样品体积缩小,声波在样品上下表面的双向传播时间会随之缩短,但是Gréaux等人却发现温度降低到650K以下时,P波和S波的传播时间都明显延长了(图1),他们将此现象认为作为降温过程中CaPv从立方结构转变为四方结构的有力判据。
图1 高温高压下P波和S波穿过CaPv样品的传播时间
Gréaux等人进而对立方结构的CaPv开展了一系列高温声速原位测量工作。他们通过三阶有限应变状态方程来拟合这些数据(图2),得到了常压下立方结构CaPv的体积模量(KS0)和剪切模量(G0),对比发现该KS0值与理论预测值一致,但是G0远小于所有理论预测值(大约17%-26%)。虽然前人的一项计算研究中提出立方结构CaPv应当有更低的剪切模量(Kawai and Tsuchiya,2015),但他们预测的G0值仍然要明显高于本实验结果(大约高估了17%)。
图2 四方结构(a)和立方结构CaPv(b)的波速。图中蓝色实线表示四方结构CaPv的状态方程,虚线表示立方结构CaPv状态方程
Gréaux等人进一步地将他们的CaPv弹性数据和前人的实验研究结合起来,沿着地温曲线估算了各种地幔岩石模型的VP和VS值(图3)。他们认为510-600 km深度范围内方辉橄榄岩的含量逐渐增加,并且地幔转换带下部(600-660 km)以纯的方辉橄榄岩为主要成分,这能够很好地解释地幔岩(红线)的波速与地震观测模型(黑线)的偏差。而在下地幔顶部(660-770 km)区域,依据他们新的立方结构CaPv波速实验数据,Gréaux等人发现MORB的波速要明显低于地幔岩模型(图3),因此如果在地幔岩中混入20-30vol%的MORB,这可以大大降低该区域的波速并使之与地震观测模型相符。
图3 地幔转换带下部地幔岩、MORB和方辉橄榄岩成分的声速与代表性地震模型的比较。彩色带阴影实线显示了地幔岩(红色)、MORB(蓝色)和方辉橄榄岩(黄色)的纵向(VP)和剪切(VS)波速,黑色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一维全球地震模型PREM和AK135
对于660-770 km区域地震观测模型明显低于地幔岩模型的解释,前人还提出过其它推断。例如,Schmandt等(2014)发现俯冲带含水橄榄石相变脱水,可能引发660公里以下的部分熔融,从而减小该区域的地震波速。这些推断也许并不矛盾,来自不同地区的样品似乎佐证着不同的可能性。例如,近期在天然金刚石中发现的CaPv包裹体(Nestola et al., 2018)可能为Gréaux等的推断提供了证据;而同样在金刚石包裹体中,Pearson等(2014)人发现了高水含量的林伍德石,Tschauner等(2018)甚至发现了高压水冰,这些发现则似乎为Schmandt等人的推断提供了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Gréaux S, Irifune T, Higo Y, et al. Sound velocity of CaSiO3 perovskite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basaltic crust in the Earth’s lower mantle[J]. Nature, 2019, 565:218-221.(原文链接)
Kawai K, Tsuchiya T. Small shear modulus of cubic CaSiO3 perovskite[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5, 42(8):2718-2726.(原文链接)
Nestola F, Korolev N, Kopylova M, et al. CaSiO3 perovskite in diamond indicates the recycling of oceanic crust into the lower mantle[J]. Nature, 2018, 555(7695):237-241.(原文链接)
Pearson D, Brenker F, Nestola F, et al. Hydrous mantle transition zone indicated by ringwoodite included within diamond[J]. Nature, 2014, 507: 221-224.(原文链接)
Schmandt B, Jacobsen S, Becker T, et al. Dehydration melting at the top of the lower mantle[J]. Science, 2014, 344: 1265-1268.(原文链接)
Tschauner O, Huang S, Greenberg E, et al. Ice-VII inclusions in diamonds: Evidence for aqueous fluid in Earth’s deep mantle[J]. Science, 2018, 359: 1136-1139.(原文链接)
(撰稿:张志明,张志刚/地星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Nature:立方结构CaSiO3钙钛矿的声速原位测量及对下地幔顶部物质成分的启示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结构 地震
【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通过机器学习用地震波形记录监测俯冲带断层活动
俯冲带按照断层的活动方式可划分为以常规地震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孕震区和以慢滑移(slow slip)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区域。研究人员发现在俯冲带浅层地壳地区发生破坏性大地震之前有时会发生慢滑移事件,因此对慢滑移事件的研究可能有助于预测俯冲带未来可能发生的大地震(Araki et al., 2017; Wa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Nature:马里亚纳俯冲带携水量估计——来自海底地震观测数据的约束
俯冲带是地球上的巨大物质传输带。伴随着大洋板块俯冲,地表的水、流体和挥发份被携带进入地球内部。在历经一系列过程后,深部的水又随着火山喷发回到地表的海洋和大气中,从而构成地球深部的水循环系统。 水对地球表层和深部动力过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岩浆形成,润滑深部断裂,极大地改变地幔岩石的强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Windley:太古代板块结构——来自热液通道、OPS、异剥钙榴岩和块状硫化物沉积的启示
报告人:Brian F. Windley |整编:李咏晨、陈振宇(岩石圈室) 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地质学最重要的突破,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约半个世纪后美国海洋地质学家赫斯和海洋地球物理学家迪茨几乎同时提出海底扩张说, 1965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次使用“板块”一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注水井可诱发远距离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是科学家、政府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人们早就知道,水库蓄水、地下采矿、从地下注入、抽采流体或气体,都能够诱发地震。特别是向地下注入流体诱发地震(这里面包括水力压裂,泡沫压裂,污水回灌等),已成为一个研究焦点,因为新的钻井和开采技术需要通过注入法,从地层中取出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S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论坛】彭志刚:地震学的最新发展及未来展望
报告人:彭志刚∣整理:范兴利,陈棋福(地球与行星室) 摘要: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利用背景噪声和重复地震研究震中区介质速度结构变化的进展,对2004年Parkfield 6.0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的研究表明,同震阶段介质速度都出现了降低变化,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Science:韩国最大的Mw5.4破坏性地震可能为诱发地震
2017年11月15日韩国浦项发生Mw5.4级地震,震源深度9km,这是韩国1905年有仪器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破坏性地震。2018年6月1日,Science刊出的2份基于地震、大地测量学和地质资料的互补性研究报告(Grigoli et al., 2018;Kim et al., 2018)表明,该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赵亮等-NC:地震探测发现板块俯冲界面的巨量蛇纹岩层
板块俯冲作用是驱动板块构造的引擎,是地球演化甚至是蓝色地球宜居性的深部控制因素。板块俯冲初始启动、连续消减的动力过程与机制受控于俯冲界面的流变特征。蛇纹石的粘度比普通地幔岩石的粘度低几个数量级,因此俯冲界面地幔岩石蛇纹石化可显著改变岩石圈流变特性,促进板片获得持续俯冲的“正反馈”。此外,蛇纹石也是水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郑天愉等-NC:印度大陆俯冲到缅甸下方的结构证据
印度大陆俯冲(subduction)或底冲(underthrusting)是解释印度与亚洲碰撞以来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壳变形、岩浆活动和隆升的一个强有力的构造模式。在喜马拉雅地区,地震成像揭示了包括中下地壳的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之下的底冲构造(Nábelek et al., 2009)。在印度-欧亚大陆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臧明东等-NHESS:考虑结构面粗糙度影响的区域地震滑坡预测模型
地震滑坡是由地震触发的边坡失稳事件,常常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全球强震频发,关于地震滑坡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点。我国是一个多山多地震的国家,长期面临着极高的地震滑坡风险,准确预测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研究,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量野外调查发现,自然界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刘震等-EPSL:地震波成像发现印度大陆俯冲板片撕裂
自印度与欧亚发生碰撞以来,印度大陆岩石圈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至少俯冲了数百公里,俯冲板片东西向变化明显,西部为平俯冲,中部为小角度俯冲,东部为大角度俯冲,俯冲距离由西到东逐渐变小。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发育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裂谷(地堑),近年来的研究根据裂谷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成分、地震波走时和剪切波分裂,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