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郑天愉等-NC:印度大陆俯冲到缅甸下方的结构证据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印度大陆俯冲(subduction)或底冲(underthrusting)是解释印度与亚洲碰撞以来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壳变形、岩浆活动和隆升的一个强有力的构造模式。在喜马拉雅地区,地震成像揭示了包括中下地壳的印度板块向青藏高原之下的底冲构造(Nábelek et al., 2009)。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带两侧,存在东西两个构造结的独特构造。在西构造结,对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的地震学研究显示:包括中下地壳的印度大陆板块以高角度向北俯冲到兴都库什之下约180公里深度;只包括下地壳的欧亚大陆板块向南俯冲到帕米尔之下150 km深度,且倾角随俯冲深度逐渐增大到近垂直(Kufner et al., 2016Schneider et al., 2013)。然而,由于缺乏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深部结构信息,对东构造结区域缅甸下方的印度俯冲板块的精细结构、性质和构造机制完全不清楚。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喜马拉雅山构造结碰撞变形过程”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缅甸地球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合作,由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结构学科组何玉梅研究员率队,在缅甸中部布设了该国第一个大尺度的密集地震观测台阵,开展深部结构探测研究。他们基于高质量的台阵地震数据,采用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点成像(CCP)分析,首次寻找到了包括完整陆壳的印度大陆板块平缓俯冲到缅甸下方的直接结构证据。CCP成像揭示了位于上覆缅甸板块之下的一个以低角度向东倾斜的低速构造。基于该构造的剪切波速度结构和超过30 km的平均厚度,推测其为具有中等矿物成分的印度大陆地壳。他们的研究表明,印度大陆以低角度向缅甸下方俯冲至100 km的深度(图1)。
  基于在喜马拉雅西构造结和东构造结都发现了大陆俯冲构造,他们研究的一个关注点是西构造结和东构造结的俯冲结构和状态存在显著差异。西构造结是下地壳或中下地壳俯冲,而东构造结缅甸下方为全地壳俯冲。西构造结俯冲到兴都库什下方的印度大陆板块和俯冲到帕米尔下方的欧亚大陆板块均比东构造结俯冲到缅甸下方的印度大陆板块更深,更陡峭。该研究提出,喜马拉雅东西两侧大陆俯冲的差异主要归因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作用的横向差异。在西构造结的正向挤压状态下,地壳上部与下部解耦,只有中下地壳能随着大陆岩石圈地幔俯冲到深部。而亚洲岩石圈向东的侧向挤出,减弱了大陆聚合对俯冲的阻力,导致整个大陆地壳平缓的俯冲。这些结果揭示了一种由大陆正向碰撞和侧向挤出共同作用形成的独特的大陆俯冲机制。

图1 缅甸中部东西向地震观测剖面下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A)和印度大陆板片东向俯冲的构造示意图(B)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Zheng T Y, He Y M*, Ding L, Jiang M M, Ai Y S, Mon C T, Hou G B, Sein K, Thant M. Direct structural evidence of Indian continental subduction beneath Myanmar.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944. DOI: 10.1038/s41467-020-15746-3)(原文链接
相关话题/结构 地球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Chit Thet Mon等-GRL:缅甸中部主要活动断裂及其地球动力学成因
    缅甸在构造上属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东构造结区域,发育有典型的板块斜向碰撞俯冲构造,受位于缅甸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向北运动和向东俯冲的控制影响,缅甸构造活跃,破坏性地震多发。前人研究表明,长达1500 km的实皆断层(Sagaing Fault)吸收了斜向俯冲造成的绝大部分近地表变形。而最近的GPS观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臧明东等-NHESS:考虑结构面粗糙度影响的区域地震滑坡预测模型
    地震滑坡是由地震触发的边坡失稳事件,常常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全球强震频发,关于地震滑坡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热点。我国是一个多山多地震的国家,长期面临着极高的地震滑坡风险,准确预测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研究,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量野外调查发现,自然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曹明坚等-JGR:低温含水环境下磷灰石Sr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
    磷灰石分布普遍,由于含有丰富的有用元素(F、Cl、S、Fe、Mn、Sr、REE)和同位素(Sr、Nd、O),已被广泛应用于示踪岩石成因。众多实验岩石学和矿床实例研究结果揭示出磷灰石结构和成分极易受到中高温(300℃-900℃)流体(包括卤水相流体、H2O-CO2流体、酸性流体)的改造,但对低温流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吕彦等-JGR:西北太平洋地区复杂的上地幔结构和变形
    西北太平洋地区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广泛的构造变形,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区域。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在鄂霍次克板块和欧亚板块下俯冲,形成边缘海、扩张带和广泛分布的岛弧。然而,由于数据和方法的限制,该区域已有的层析成像结果仍然缺乏共识,了解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段武辉等-EPSL:石笋记录的华北倒二冰消期的时间和结构特征
    20世纪50年代,Emiliani首次将δ18O分析方法应用到海洋沉积物中,并根据海洋沉积物有孔虫δ18O记录率先提出第四纪存在多次冰期旋回。随后,越来越多的深海岩芯、黄土沉积以及冰芯等古气候记录证实了这种“锯齿状”冰期-间冰期旋回:从间冰期向冰期转换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的过程却是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范兴利等-JGR:长白山火山及其邻区的高精度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
    长白山是一座规模巨大的板内层状复式休眠活火山,自形成以来曾发生多次剧烈喷发,发生在公元946年的“千年大喷发”被认为是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最大的火山喷发事件之一,其飘散的火山灰在日本北海道地区沉降了数厘米厚,甚至在北极格林兰的冰芯中都有记录。此后,长白山又在1413年、1668年、1702年和19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姜磊等-Geology:是什么造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事件?
    560-550 Ma年前,地球发生了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δ13C)负漂事件(Shuram事件),其δ13C值变化范围从-12‰至+5.9‰。对于Shuram事件的成因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 (Grotzinger et al., 2011):由于在全球多个地区都发现了记录Shuram事件的地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宋鹏汉等-JGR:秦岭造山带中下地壳存在北东—南西向低速结构
    秦岭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在中国的中央造山带中心,西连昆仑、祁连造山带,东连大别苏鲁造山带 (图1)。秦岭形成于三叠纪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之间的汇聚、俯冲和碰撞过程。此后,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秦岭的构造活动在中生代由东向西被重新激活。新生代,秦岭被部分卷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生长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高佳维等-JGR:地球磁尾电流片拍动的新机制
    夜侧的地磁场会被太阳风拉伸形成“磁尾”。磁尾上、下部分磁场近似反向,其赤道附近磁场反向过渡的区域被称为磁尾电流片。地球磁尾电流片是磁层物理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地磁扰动的激发区域,因此通常不是处于静态,而是处于上下摆动,或“拍动”状态。  作为一种重要的磁层能量释放过程,磁尾电流片的拍动现象正吸引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旭等-EPSL: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壳结构与变形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横向扩展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现今有地壳通道流、块体挤出等不同的端元模型来解释高原的横向扩展。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在新生代发生了明显构造变形,该区也是我国大陆地震多发地带,研究其地壳结构与性质对认识高原隆升、北东向扩展以及孕震和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