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杨建锋等-GRL:地幔蛇纹石化及大洋地壳剥离可导致无岩浆型俯冲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一个典型俯冲系统通常包含海沟-岛弧-盆地体系。岛弧广泛存在于大洋俯冲带,一般认为是沿着俯冲界面,由板片俯冲脱水—上覆地幔变湿后熔融诱发的岩浆喷发所形成。作为深部物质的岩石学“探针”,岛弧岩浆岩携带了俯冲界面的物质信息,是认识俯冲体系动力学特征的重要依据。然而,有一种“另类”的俯冲体系,尽管其他证据可以证明俯冲正在/曾经发生板片俯冲作用,但缺失岛弧岩浆岩喷发的证据,地球科学家称之为“无岩浆型俯冲带”(magma-poor subduction),比如阿尔卑斯和藏南地区下方的俯冲就是该类俯冲带的典型代表,岛弧岩浆空白(arc gap)时间窗分别长达40-50、10-30百万年(图1)。为何这类俯冲带未能发育岩浆作用,其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陆演化与季风系统演变”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与“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等的资助下,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杨建锋博士(目前是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博后)联合地震学、岩石学团队开展了动力学数值模拟实验研究。他们应用二维热-机械数值方法,模拟含水矿物在俯冲界面上的运移过程。实验发现,当俯冲板片同时具有薄地壳、较弱的流变特征以及厚的洋底蛇纹石化的地幔特征时,能导致含水物质(洋壳和岩石圈地幔)容易在较浅深度被剥离、堆积在大陆增生楔处(图2c),含水矿物不能俯冲到更深处,以致板片俯冲脱水—上覆地幔变湿这个过程不能发生,从而导致“无岩浆型俯冲”。多学科证据表明,(超)慢速扩展的大洋板块边界能够产生同时具备薄地壳、较弱的流变特征以及洋底蛇纹石化地幔的俯冲板片。西阿尔卑斯和藏南地区岩石学观测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图1 (a)Palinspastic重建及阿尔卑斯岩浆岩活动;(b)Purang橄榄岩地体出露及藏南岩浆岩活动

图2 左列显示数值模拟的三种俯冲板片端元模式,右列为相应俯冲体系产生岩浆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a)正常厚度洋壳;(b)正常厚度洋壳+板片弯曲形成的蛇纹石化地幔;(c)薄洋壳+厚洋底蛇纹石化地幔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Yang J, Lu G, Liu T, Li Y, Wang K, Wang X X, Sun B L, Faccenda M, Zhao L*. Amagmatic subduction produced by mantle serpentinization and oceanic crust delamination[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e2019GL086257. DOI: 10.1029/2019GL086257)(原文链接
相关话题/岩石 物质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高一帆等-JGR: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岩石圈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广泛的陆内变形。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研究高原隆升、外向扩展及其与周边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然而,当前对该区域的壳幔变形模式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提出了中下地壳流、岩石圈垂向一致性变形等不同的端元模型。  详细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构信息是认识该区域壳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武澄泷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岩石圈板片撕裂和地壳流对共轭走滑断层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持续碰撞挤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项研究认为印度岩石圈板片向北已俯冲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冲的角度和几何形态还存在较大争议。在印度板片俯冲的前缘的上方,青藏高原中部发育一系列大型共轭走滑断层,该断层系统对印度与欧亚的南北向挤压以及高原的东西向拉张起到关键的协调作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建等-JGR: 地震波各向异性揭示的俯冲带地区岩石圈地幔变形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洋板块在洋中脊形成并发生扩张,最终通过俯冲作用消亡,俯冲过程与地震、火山及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密切相关。因此,对俯冲带的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演化及其动力学系统的有效途径。地震各向异性记录了俯冲系统的重要动力学信息,是窥测地球深部构造变形及物质循环的探针,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武澄泷等-EPSL:青藏高原中部下方印度岩石圈板片的撕裂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持续碰撞挤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种地震学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印度岩石圈板片已俯冲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冲的几何形态还存在较大争议。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形变场的直接证据,研究高原中部的各向异性可以为印度俯冲形态及相关动力学过程提供约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刘通等-CMP:在西藏蛇绿岩中寻找“消失的”新特提斯大洋中脊岩石圈
    新特提斯洋是中生代以来位于南半球冈瓦纳大陆和北半球欧亚大陆之间的古海洋,它的构造演化直接塑造了现今洋陆格局,因此一直是地质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存在诸多争议,关键一点在于其大洋岩石圈是否保存于现今大陆之上,这也直接限制了我们对特提斯基本问题的理解,如新特提斯洋的打开和俯冲时代、俯冲机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苏斌等-JGR: 克拉通岩石圈地幔起源于洋中脊
    克拉通是地球早期长期稳定的大陆,通常具有>200km的巨厚岩石圈地幔。这种古老而巨厚的岩石圈地幔是如何形成的,仍是地球早期演化过程中的未解之谜,与之关联的重要科学问题有:(1)地球早期是先有洋,还是先有陆?(2)地球早期大洋岩石圈地幔和大陆岩石圈地幔有没有成因联系?  对于克拉通岩石圈地幔起源,目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付博烨等-JGR:存在定向排列裂隙的饱和岩石的地震波速度频散与能量衰减
    在非常规油气储层以及低孔渗储层中,裂隙对于储层中油气的运移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岩石中裂隙的识别与标定研究,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地震学手段由于能无损探测地下结构信息,常被用于识别标定岩石中裂隙的形态与展布规律。  通常情况下,岩石中的裂隙可视为由于应力作用产生的定向排列的二维线形饱和流体的散射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李玮等-EPSL:大陆岩石圈深俯冲与中源地震活动
    特提斯造山带横贯欧亚大陆,沿造山带走向发育着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典型地质过程,其完整性和典型性使它成为认识大洋消减-大陆碰撞全过程以及发展和完善板块构造理论的最佳天然实验室。作为特提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帕米尔-兴都库什造山带位于伊朗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部位,经历了更为强烈的挤压缩短作用,其周缘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何兰芳等-Geophysics:岩石电磁学研究引领我国铬铁矿主产区勘探突破
    铬铁矿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在工业和国防方面用途非常广泛,其它矿种难以替代;同时铬铁矿赋存的围岩为超铁镁岩,记录了岩石圈演化、大洋消亡的关键信息,在地球科学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全球的大部分铬铁矿属于豆荚状铬铁矿,矿体发育和分布都没有明显规律,而且矿体和围岩的地球物理差异不明显,因而隐伏铬铁矿探测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孙伟家等-JGR:中岩石圈不连续面:西澳大利亚
    在西澳大利亚Jack Hills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锆石,它的U-Pb同位素年龄是44.04亿年,这意味着西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中岩石圈不连续面(英文是mid-lithosphere discontinuity, 简称MLD)是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内部的二级界面(图1),它记录了克拉通形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