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澳大利亚Jack Hills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锆石,它的U-Pb同位素年龄是44.04亿年,这意味着西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中岩石圈不连续面(英文是mid-lithosphere discontinuity, 简称MLD)是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内部的二级界面(图1),它记录了克拉通形成、岩石圈增厚等大陆演化过程,是大陆演化和板块构造的研究热点。
图1 中岩石圈不连续面(MLD)示意图. Hales (1969)在北美发现中岩石圈不连续面,是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内部的二级界面,普遍存在于全球克拉通下方,全球平均深度范围80-120 km
中岩石圈不连续面于1969年发现于北美,全球平均深度范围80-120 km。中岩石圈不连续面普遍存在于全球克拉通岩石圈地幔,这揭开了探索和研究岩石圈精细结构的序幕。中岩石圈不连续面的形成机制至今仍是争论的焦点,主要观点有两类: 1. 该界面形成于克拉通化过程中;2. 该界面是克拉通岩石圈地幔下部受到软流圈侵蚀的结果。穿过中岩石圈不连续面的地震波速度是增加还是降低也存在较大争议,这也阻碍了对中岩石圈不连续面的动力学意义的系统认识。
针对上述问题,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孙伟家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最古老的西澳大利亚克拉通展开了中岩石圈不连续面的研究。他们发展了高分辨率岩石圈精细结构的地震成像方法,获得了西澳大利亚克拉通下方中岩石圈不连续面精细的速度结构和界面结构,厘清了高低速交替变化的速度特征,并发现了两条明显的中岩石圈不连续面。综合地震P波和S波速度结构、地震各向异性、地热学以及电阻率等地球物理研究结果,取得了如下认识:
1. 中岩石圈不连续面1 (图2标号1)深度为60-80km,其起伏与莫霍面(图4黑色虚线)起伏一致,特别是在Capricorn造山带莫霍面和中岩石圈不连续面1均增厚,推断该界面形成早于18亿年的造山带,很可能是克拉通化过程中形成的;
2.中岩石圈不连续面2(图2标号2)深度为90-110km,该边界同时也是岩石圈-软流圈过渡带(LAT)的上边界,说明岩石圈地幔下半部分与软流圈地幔深度耦合,推断该界面可能是岩石圈地幔受到软流圈侵蚀的结果。
图2. 西澳大利亚克拉通岩石圈界面深度。在西澳大利亚克拉通下方发现两条中岩石圈不连续面:1(青色虚线)和2(白色虚线)。背景图为三维Pn波走时层析反演的P波速度,在110km以上具有很好的垂向分辨率,110km以下为澳大利亚地震学参考模型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球物理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上(Sun et al. Insights into layering in the cratonic lithosphere beneath Western Australi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8, 123, doi : 10.1002/2017JB014904)。
原文链接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孙伟家等-JGR:中岩石圈不连续面:西澳大利亚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结构 地震
魏晓拙等-JGR: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球深部结构
青藏高原的形成机理一直是地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对于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陆陆碰撞与造山带形成过程。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高原生长的前沿地区,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的最佳地点之一。为此,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结构学科组硕士研究生魏晓拙、导师姜明明副研究员,与梁晓峰副研究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薛愿超课题组开发RIC-seq新技术系统解析RNA的原位高级结构及作用靶标
2020年5月6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RIC-seq for global in situ profiling of RNA–RNA spatial interaction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开发了能够捕获细胞内RNA原位高级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位点的RIC-seq新技术,解析了He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光合蓝藻长链脂肪烃合成的结构基础
随着地球上化石燃料日趋枯竭,寻求更安全、环保、经济的替代燃料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长链脂肪烃作为传统液体燃料汽油的主要成分,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改造和优化是极有前景的替代产油方案。早期的研究发现光合生物蓝藻中存在一条代谢途径,可以直接利用光能合成长链脂肪烃,无需额外碳源,但是效率较低,对该途径进行改造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许文青/梁栋材课题组揭示ALKBH1对非配对DNA 6mA去甲基化的结构基础
DNA 6mA(N6-甲基腺苷)作为DNA的第二种修饰形式,是哺乳动物基因组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基因组6mA的水平在生物体内具有调节组织发育、性别比例、基因表达、X染色体失活等多种作用,阐明其调控机制是解码这一新型修饰碱基生物学功能的关键。2016年,耶鲁大学Andrew Xiao首次报道ALK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蓝藻光合作用光系统I捕获光能和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研究进展
2020年2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and electron transfer of the photosystem I–IsiA–flavodoxin supercomplex》的研究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蓝藻光合作用环式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
2020年1月3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及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米华玲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lectron transport mecha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孙飞课题组与德国马普研究所合作揭示呼吸链复合物III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的结构基础
2019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课题组与德国马普研究所Hartmut Michel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以封面文章联合发表了题为“A 3.3 ?-Resolution Structure of Hyperthermophilic Resp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李栋课题组研究成果“创建出可探测细胞内结构相互作用的纳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术”荣获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月27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栋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创建出可探测细胞内结构相互作用的纳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术”成功入选。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旨在宣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科学进展,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章新政组与王靖飞组合作解析甲病毒高分辨结构揭示甲病毒组装、入侵机理
2018年12月14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课题组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靖飞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Implication for alphavirus host-cell entry and assembly indic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饶子和/王祥喜研究团队解析手足口病毒柯萨奇A10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该病毒结合受体及脱衣壳的分子机制
2018年11月2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饶子和/王祥喜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Structures of Coxsackievirus A10 unvei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eceptor binding and vira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