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现代化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现代化与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
Modernization and Relevant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s 杨阳;李筠; 1:中国政法大学 2: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100088 3:北京100088 摘要(Abstract):

现代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模式,其历史渊源是欧洲传统文明。中国传统文明具有独特性,它采取的是政教合一的秩序实现模式,有自身的演进逻辑。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本是两个不相干的系统。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化实质上是一场秩序模式革命,包括传统政治整合模式的解构和现代秩序模式的创建。与欧洲特别是英国“顺势现代化”模式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属于“逆势现代化”,其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主要在于,在现代化的启动初期,就必须在共同体的宏观层面展开对传统秩序模式的解构。

关键词(KeyWords): 现代化;;政治发展;;秩序模式;;逆势现代化模式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杨阳;李筠;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毛泽东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9页)。[1]有部分学者一直将明末清初以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活动称为“启蒙”,笔者认为这一认识过分扩大了其思想的现代性特征。事实上,支配他们的思想活动的基本价值内核仍是传统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价值信念。在这方面,台湾学者石元康先生曾以黄宗羲为个案作出过很好的分析。参见石元康:“<明夷待访录>所揭示的政治理念”,载《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14-336页。[2]林毓生先生认为“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孟子、荀子以来形成的一种儒学思想模式,关于其较详细的论述,参见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68-174页。[3]关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是美国学者列维对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的分类,中国学者孙立平曾对这两个概念作出过很好的界定,参见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4]事实上,学者因研究目的和视角不同,对“政治发展”概念的界定也往往存在差异,据台湾学者陈鸿瑜总结,仅有代表性的观点就达9种之多,参见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版。[1]作出这一批评较有代表性的国内学者是朱学勤先生。不能说这一批评毫无道理,不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的确都反映出明显的文化决定论的倾向。但是在我们看来,五四精英以及80年代之所以会“激烈反传统”,其实是身处政教合一秩序模式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本能反应。朱先生将这样一种“文化革命”与西方法兰克福等学派所进行的文化批判等同起来,讥笑其有如“在文化的脂肪上搔痒”,实是不理解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这两种秩序模式下“文化”的功能有着根本差异所致。关于朱先生的批评,可参见他的系列短文如“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就不是原因——谈谈文化决定论”、“在文化的脂肪上搔痒”等,载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2]黄仁宇称:“我们批判中国传统意识形态,针对其政教合一。亦即是将伦理思想写入法律条文里,未顾及个人及内在公平,先已用道德名义阻塞社会分工合作,所引用技术上的安排。”(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99页。)黄先生将政教合一作为一种观念,与我们将其作为秩序模式固然有所不同,但他将这一观念的主要影响放在阻塞社会法治化方面,同我们的认识却有相近之处。[1]亨廷顿曾谈道:“作为西方文明象征的教会与国家的分离和一再出现的冲突,在其他文明中并不存在。这种权威的分裂极大地有利于自由的发展。”(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1]关于余先生的观点,请参见“‘创新’与‘保守’”、“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再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激进与保守”等论文,载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52页。[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印]A.R.德赛.重新评价“现代化概念”[A].王红生,译.[美]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5][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6]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7]何传启.现代化概念的三维定义[J].管理评论,2003,(3).[8]徐复观.中国传统思想史论[M].台北:学生书局,1983.[9]秦晖.从大共同体本位到公民社会——传统中国社会及其现代演进的再认识[A].问题与主义[C].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10]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0.[11]杨阳.论中国国家生成的路径及其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1,(3).[12]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3]杨阳.意识形态:概念分歧的背后[J].江苏社会科学,2000,(2).[14][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15][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代译序)[M].郑大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6][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M].颜世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7]杨阳.圣化与王化——政教一体化与王权主义政治秩序的泛化[A].王权与社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C].武汉:崇文书局,2005.[18][美]格林斯坦,等.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Z].储复耘,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Z].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20]季卫东.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2][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3]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4]邹谠.中国20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A].思想家.跨世纪的探险[C].南京:华东工学院出版社,1989.[25][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M].王宗昱,冀建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26]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相关话题/北京 文化 政治 上海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