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REemail.gif)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REemail.gif)
Effects of Female Fertility of RN Type Male-Sterile Lines on Outcrossing Rate
ZHANG JingYong, YAN Hao, PENG Bao, ZHANG ChunBao, LI Hui, WANG PengNian, DING XiaoYang, LIN ChunJing, SUN Huan, ZHAO LiMei![](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REemail.gif)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REemail.gif)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8-11-23接受日期:2019-01-23网络出版日期:2019-04-16
基金资助: |
Received:2018-11-23Accepted:2019-01-23Online:2019-04-16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井勇,Tel:15699526311;E-mail: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down.png)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PDF (378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井勇, 闫昊, 彭宝, 张春宝, 李慧, 王鹏年, 丁孝羊, 林春晶, 孙寰, 赵丽梅, 张伟. 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雌性育性对异交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8): 1324-1333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08.003
ZHANG JingYong, YAN Hao, PENG Bao, ZHANG ChunBao, LI Hui, WANG PengNian, DING XiaoYang, LIN ChunJing, SUN Huan, ZHAO LiMei, ZHANG Wei.
0 引言
【研究意义】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但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起步较晚,1993年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可实际应用的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很快实现了“三系”配套[1,2,3,4]。2002年,孙寰等[5]审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此后,张磊等[6]、赵丽梅等[7]、盖钧镒等[8]、赵团结等[9]和Nie等[10]相继发现了6种不同来源的不育细胞质类型,不育细胞质分别来源于栽培大豆W202、ZD8319、XXT、N21566、N2877和N23239,并育成多个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至今,全国已有12个春大豆杂交种和4个夏大豆通过审定[5,11-22],并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然而,仍有一些因素制约杂交大豆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特别是一些产量优势突出的组合,制种产量仍不理想,导致种子价格过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受影响。制种产量高低,直接与母本不育系的田间异交结实率(即异交率,下同)有关。异交率受诸多条件影响,传粉昆虫种类、群体大小,制种基地的大环境和制种田的局部环境[23,24,25],亲本的基因型以及亲本的田间布局和生长状况都对不育系的田间异交率产生很大影响[26,27]。单株开花多寡、花器构造、花粉数量与质量、花的分泌物等都是影响对昆虫吸引力和异交率的因素[28]。而雌性育性的高低,对异交率影响也不容忽视[29]。【前人研究进展】大豆核不育系雌性育性的相关研究较早,BERNARD等[30]利用人工平行杂交发现,正常可育大豆结实率为51%,ms2ms2 的结实率略低,为42%,而ms1ms1仅为16%,核不育基因对ms1ms1雌性育性影响很大。宋启建等[31]研究证实,大豆隐性核不育材料异交结实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由雌性育性决定,而雄性不育材料的雌性育性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其降低程度可用不育度表示,不育度可用平行杂交的试验测得。赵团结等[32]对大豆显性核雄性不育突变体N7241S进行遗传分析,发现N7241S不育株的雌性育性与正常可育株无差异,与隐性核不育种质ms1、ms2相比,具有高的自然异交结实率,得出N7241S属雄性不育、雌性育性正常突变体。赵团结等[33]研究了大豆不育性自然变异的特点,发现得到的17份核不育材料中表现为雄性完全不育或部分不育,利用人工平行杂交试验及不育株自然结荚状况将不育种质的雌性育性分为可育、部分不育和完全不育3类,雌雄育性组合有6种不育类型;研究表明大豆不育株的异交结实性与雌性育性有关。李曙光等[34]利用人工平行杂交试验发现,诱变获得的核雄性不育突变体NJS-1H雌性育性不正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雌性育性相关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是可利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数量有限。在大豆中发现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后,中国****先后对细胞质来源不同的各类不育系进行了雌性育性测验。孙寰等[2]采用平行杂交试验,证明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A和同型保持系OB雌性育性无显著差异。张磊等[6]以中油89B为不育胞质源育成的不育系W931A,雌性育性也不受影响。盖钧镒等[8]以N8855为不育细胞质源,育成了不育系NJCMS1A,平行杂交试验表明,雌性育性正常。ZHAO等[35]对以N21566为不育胞质源育成的不育系NJCMS3A进行了雌性育性研究,平行杂交试验表明雌性育性也正常。【本研究切入点】上述相关研究,仅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少数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平行杂交试验,由同一个不育细胞质育成的大量不育系,由于轮回亲本不同,核基因组差异很大,不育系异交率高低差异也很大,它们之间雌性育性是否也有差异?是否受核基因组背景影响?【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通过确定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否存在雌性育性降低的现象,明确不育系异交率高低与雌性育性相关性,用以指导杂交种育种实践,并为高异交率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提高大豆高异交率不育系选育效率,降低制种成本,推动杂交大豆产业化进程。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不育系6份及对应保持系6份,共12份材料(表1),包括高异交率材料2对:JLCMS82A和JLCMS82B、JLCMS101A和JLCMS101B(“A”代表不育系,“B”代表保持系,下同);中异交率材料2对:JLCMS47A和JLCMS47B、JLCMS9A和JLCMS9B;低异交率材料2对:JLCMS31A和JLCMS31B、JLCMS89A和JLCMS89B;共用父本恢复系JLCMS2R。不育系高、中、低异交率划分标准以多年网室异交率均值为参考,无固定数值区分,在200多对不育系及保持系中,高异交率材料选自网室异交率排名稳定在前三分之一的材料,中异交率材料选自网室异交率排名稳定在中间三分之一的材料,低异交率材料选自网室异交率排名后三分之一的材料。Table 1
表1
表1试验材料
Table 1
亲本 Parents | “三系”类别 Type of three lines | 高异交率 High outcrossing rate | 中异交率 Middle outcrossing rate | 低异交率 Low outcrossing rate | |||
---|---|---|---|---|---|---|---|
母本 Female parent | 不育系 Male-Sterile Lines | JLCMS82A | JLCMS101A | JLCMS9A | JLCMS47A | JLCMS89A | JLCMS31A |
保持系 Maintainers | JLCMS82B | JLCMS101B | JLCMS9B | JLCMS47B | JLCMS89B | JLCMS31B | |
父本 Male parent | 恢复系 Restorers | JLCMSR2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1.2 不育系网室异交率鉴定
2012—2016年,在范家屯杂交大豆实验基地,隔离网室内进行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个区组随机播种6份不育系及对应保持系,小区为独立网室,大小为4 m×6 m×2.5 m,小区内9行播种,不育系保持系按行比1﹕1种植,行距60 cm,穴播,株距30 cm,父母本每穴均保苗2株。出苗后的田间管理同大豆生产田,开花前及时进行除草除虫,开花后禁止施用杀虫剂,避免对传粉昆虫造成危害,影响传粉及结实。开花期随时观察试验田情况,避免大型动物、人等因素干扰野生昆虫传粉。1.3 花粉育性检测
开花期,根据亲本花色、叶形等表型性状去除田内杂株,同时利用手检不育系花粉,拔除可育植株。开花期每个网室投放1箱蜜蜂,群体大小约800只,定期检查并饲喂蜜蜂。1.4 田间调查及结荚数统计
在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鼓粒期至成熟期,在每个试验区中间位置对待测不育系及同型保持系分别取样,每行连续取5穴(10株)母本不育系和相同株数的同型保持系,调查结荚数,计算平均结荚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不育系异交结实率。异交结实率=(母本不育系单株平均结荚数/对应保持系单株平均结荚数)×100%。1.5 不育系人工杂交试验
2012—2014年,在范家屯杂交大豆实验基地,设置播种网室大小为18 m×6 m×2.5 m,6份不育系与恢复系JLCMS2R相邻种植,株距行距同1.2,3次重复,为防止天然传粉昆虫影响试验结果,开花前扣网,使用杀虫剂杀死可能存在的传粉昆虫;在不育系开花期,对母本不育系单株检查花粉育性,取样大小为次日开放的花蕾,70%酒精固定,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败育率,染色方法为I2-KI染色,花粉100%不育的单株用于杂交授粉试验;天气晴好情况下,一个技术工人对每个不育系每天杂交授粉30朵花(每次重复10朵,3次重复),杂交方式为不去雄授粉,选择新开放的花朵,杂交时不去除花萼、旗瓣、翼瓣及花药,仅去除龙骨瓣,杂交授粉10 d,R5期调查杂交成活率。1.6 平行杂交试验
2015—2016年,在范家屯杂交大豆实验基地,网室种植方式及花粉育性检测同1.2和1.3,天气晴好情况下,每天早晨7:00—11:00由3名技术工人员分别对所有试验材料进行人工杂交授粉,为了消除人员之间因熟练程度不同产生的误差,每人每天都做所有试验组合,而且每个组合所做的花数相同,选取母本植株中部花朵授粉,每株每个节位不超过2朵,父本花粉来源均为高异交率恢复系JLCMS2R。2015年分别以6份不育系和6份保持系为母本杂交,授粉方式为人工去雄后授粉,母本选择次日开放的花蕾,杂交时去除花萼、旗瓣、翼瓣及龙骨瓣,同时摘除花药,避免损伤柱头,父本每朵花仅给一朵母本花授粉,每份材料累计杂交150朵花以上。R5期调查每个材料杂交荚成活数量。为进一步降低人工去雄对雌蕊的影响,2016年对12份材料进行不去雄的平行杂交试验,授粉方式为人工不去雄授粉,母本选择次日开放的花蕾,杂交时去除花萼、旗瓣、翼瓣及龙骨瓣,使柱头及花药露出,但不摘除花药,父本每朵花仅给一朵母本花授粉,每份材料累计杂交150朵花以上。1.7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2010及SPSS19.0[36]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
2.1 不育系网室异交率差异
网室隔离条件下利用蜜蜂授粉鉴定异交率(表2),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不育系间异交率差异达显著水平,高异交率不育系JLCMS101A异交率达49.46%,而低异交率不育系JLCMS89A异交率仅15.94%,两者间相差3倍以上,高异交率不育系(JLCMS101A和JLCMS82A)的异交率显著高于中异交率不育系(JLCMS47A和JLCMS9A),中异交率不育系(JLCMS47A和JLCMS9A)的异交率显著高于低异交率不育系(JLCMS89A和JLCMS31A)。由此可以得出:异交率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很大,同一基因型在年度间也存在显著差异。Table 2
表2
表2网室内利用蜜蜂传粉异交率鉴定(2012—2014年,%)
Table 2
材料名 Material | 年份 Year | 平均 Average | ||
---|---|---|---|---|
2012 | 2013 | 2014 | ||
JLCMS101A | 48.39±3.68 | 41.67±4.53 | 58.33±8.66 | 49.46±8.94a |
JLCMS82A | 47.65±5.83 | 37.33±7.26 | 52.33±5.93 | 45.44±8.49a |
JLCMS9A | 37.50±6.96 | 31.67±5.20 | 39.83±6.68 | 36.33±6.58b |
JLCMS47A | 28.67±5.83 | 27.84±7.32 | 34.17±6.5 | 30.22±6.43c |
JLCMS31A | 17.33±3.65 | 15.16±4.65 | 19.50±4.07 | 17.33±4.05d |
JLCMS89A | 13.83±5.70 | 13.33±3.42 | 20.67±5.73 | 15.94±5.64d |
平均Average | 32.23±14.62b | 27.83±11.82c | 37.47±15.95a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2 不育系杂交授粉试验
利用同一父本恢复系对不同基因型不育系进行人工不去雄杂交授粉,杂交授粉成活率在各基因型不育系间存在显著差异(表3),杂交成活率最高为33.08%(高异交率不育系JLCMS101A),其次为31.37%(高异交率不育系JLCMS82A),杂交成活率最低为19.89%(低异交率不育系JLCMS31A),高异交率不育系(JLCMS101A和JLCMS82A)和中异交率不育系(JLCMS47A和JLCMS9A)的杂交成活率显著高于低异交率不育系(JLCMS89A和JLCMS31A)杂交成活率,表明对不育系开放花朵人工杂交授粉,高异交率不育系花朵,更容易接受外来花粉而受精结实,其受精结实性好于低异交率不育系,可以理解为此时其雌性育性要明显好于低异交率不育系的雌性育性,因此利用不育系对大豆种质进行测交时,选用高异交率不育系作母本杂交可以获得相对多的杂交荚。Table 3
表3
表3不同不育系人工不去雄杂交授粉成活率(2012—2014,%)
Table 3
材料名 Material | 年份 Years | 平均 Average | ||
---|---|---|---|---|
2012 | 2013 | 2014 | ||
JLCMS101A | 37.29±6.28 | 29.22±4.56 | 32.73±5.17 | 33.08±5.83a |
JLCMS82A | 35.41±4.15 | 28.40±2.37 | 30.30±5.66 | 31.37±4.85ab |
JLCMS47A | 31.68±3.41 | 26.47±4.81 | 24.66±4.70 | 27.60±4.92bc |
JLCMS9A | 30.43±3.27 | 23.77±4.35 | 24.65±3.62 | 26.28±4.53c |
JLCMS89A | 23.59±4.08 | 16.37±3.28 | 21.36±6.34 | 20.44±5.21d |
JLCMS31A | 18.63±3.29 | 20.20±3.46 | 20.84±3.44 | 19.89±3.10d |
平均Average | 29.51±7.58a | 24.07±5.73b | 25.76±6.12b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进一步对不育系网室异交率与其杂交成活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成活率与网室异交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0。
2.3 去雄平行杂交方法鉴定雌性育性
通过对6份不育系及6份保持系人工去雄杂交授粉,分析各自的杂交成活率(表4),不育系的杂交成活率范围在38.68%—56.61%,高异交率不育系杂交成活率显著高于低异交率不育系杂交成活率;保持系的杂交成活率变化范围不大,最低43.27%,最高48.23%,高、中、低异交率保持系间杂交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说明三者雌性育性无差异;对具有相同细胞核来源的一对不育系及保持系而言,杂交成活率在高、中异交率不育系与对应保持系间无显著差异,而低异交率不育系的杂交成活率显著低于其对应保持系的杂交成活率;说明低异交率大豆不育系与其对应保持系比,雌性育性降低,而高、中异交率大豆不育系的雌性育性与其对应保持系比没有降低或正常。Table 4
表4
表4不同异交率不育系及保持系去雄平行杂交试验结果(2015年)
Table 4
材料名 Material | 工人1 Person 1 | 工人2 Person 2 | 工人3 Person 3 | 平均Average | |||||||||||
---|---|---|---|---|---|---|---|---|---|---|---|---|---|---|---|
授粉花数The flowers pollinated | 收获荚数The pods obtained | 成活率 Survival rate (%) | 授粉花数The flowers pollinated | 收获荚数The pods obtained | 成活率 Survival rate (%) | 授粉花数The flowers pollinated | 收获荚数The pods obtained | 成活率 Survival rate (%) | 授粉花数 The flowers pollinated | 收获荚数 The pods obtained | 成活率 Survival rate (%) | ||||
JLCMS101A | 198 | 104 | 52.53 | 208 | 121 | 58.17 | 186 | 110 | 59.14 | 197.33 | 111.67 | 56.61a | |||
JLCMS82A | 198 | 114 | 57.58 | 208 | 118 | 56.73 | 186 | 97 | 52.15 | 197.33 | 109.67 | 55.49a | |||
JLCMS9A | 198 | 107 | 54.04 | 208 | 96 | 46.15 | 186 | 88 | 47.31 | 197.33 | 97.00 | 49.17b | |||
JLCMS47A | 198 | 91 | 45.96 | 208 | 93 | 44.71 | 186 | 95 | 51.08 | 197.33 | 93.00 | 47.25ab | |||
JLCMS47B | 198 | 87 | 43.94 | 208 | 100 | 48.08 | 186 | 98 | 52.69 | 197.33 | 95.00 | 48.23ab | |||
JLCMS89B | 198 | 94 | 47.47 | 208 | 95 | 45.67 | 186 | 89 | 47.85 | 197.33 | 92.67 | 47.00ab | |||
JLCMS9B | 198 | 95 | 47.98 | 208 | 93 | 44.71 | 186 | 83 | 44.62 | 197.33 | 90.33 | 45.77ab | |||
JLCMS101B | 198 | 90 | 45.45 | 208 | 95 | 45.67 | 186 | 80 | 43.01 | 197.33 | 88.33 | 44.71abc | |||
JLCMS31B | 198 | 84 | 42.42 | 208 | 92 | 44.23 | 186 | 86 | 46.24 | 197.33 | 87.33 | 44.30abc | |||
JLCMS82B | 198 | 90 | 45.45 | 208 | 86 | 41.35 | 186 | 80 | 43.01 | 197.33 | 85.33 | 43.27bcd | |||
JLCMS89A | 198 | 79 | 39.90 | 208 | 80 | 38.46 | 186 | 80 | 43.01 | 197.33 | 79.67 | 40.46cd | |||
JLCMS31A | 198 | 72 | 36.36 | 208 | 83 | 39.90 | 186 | 74 | 39.78 | 197.33 | 76.33 | 38.68d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4 不去雄平行杂交方法鉴定雌性育性
由表5可以看出,在对6份不育系及6份保持系不去雄杂交授粉情况下,高异交率不育系杂交成活率显著高于中、低异交率不育系杂交成活率,这与表3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高异交率保持系与中、低异交率保持系间杂交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说明三者间雌性育性无差异;对具有相同细胞核来源的一对不育系及保持系而言,高、中异交率不育系的杂交成活率与对应保持系的杂交成活率无显著差异,而低异交率不育系的杂交成活率则显著低于其对应保持系的杂交成活率,这表明在排除去雄损伤柱头的情况下,低异交率大豆不育系的雌性育性与其对应保持系比,雌性育性降低,而高异交率大豆不育系的雌性育性与其对应保持系比没有降低或正常。因此,供试低异交率保持系在转育为不育系后存在雌性育性降低的现象。Table 5
表5
表5不同异交率不育系及保持系不去雄平行杂交试验结果(2016年)
Table 5
材料名 Material | 工人1 Person1 | 工人2 Person2 | 工人3 Person3 | 平均 Average | |||||||||||
---|---|---|---|---|---|---|---|---|---|---|---|---|---|---|---|
授粉花数The flowers pollinated | 异交荚数The pods obtained | 成活率 Survival rate (%) | 授粉花数The flowers pollinated | 异交荚数The pods obtained | 成活率 Survival rate (%) | 授粉花数The flowers pollinated | 异交荚数The pods obtained | 成活率 Survival rate (%) | 授粉花数 The flowers pollinated | 异交荚数The pods obtained | 成活率 Survival rate (%) | ||||
JLCMS82A | 203 | 125(1) | 61.58 | 177 | 106(2) | 59.89 | 186 | 123 | 66.13 | 188.67 | 118.00 | 62.53a | |||
JLCMS101A | 203 | 131(3) | 64.53 | 177 | 108(2) | 61.02 | 186 | 108(1) | 58.06 | 188.67 | 115.67 | 61.20a | |||
JLCMS101B | 203 | 119 (13) | 58.62 | 177 | 97(11) | 54.80 | 186 | 115(9) | 61.83 | 188.67 | 110.33 | 58.42ab | |||
JLCMS47B | 203 | 112(12) | 55.17 | 177 | 90(9) | 50.85 | 186 | 121(13) | 65.05 | 188.67 | 107.67 | 57.02ab | |||
JLCMS9B | 203 | 99(8) | 48.77 | 177 | 99(10) | 55.93 | 186 | 115(11) | 61.83 | 188.67 | 104.33 | 55.51ab | |||
JLCMS82B | 203 | 114(11) | 56.16 | 177 | 93(7) | 52.5 | 186 | 112(10) | 60.22 | 188.67 | 106.33 | 56.31ab | |||
JLCMS31B | 203 | 119(9) | 58.62 | 177 | 73(10) | 41.24 | 186 | 121(12) | 65.05 | 188.67 | 104.33 | 54.97ab | |||
JLCMS89B | 203 | 106(10) | 52.22 | 177 | 84(11) | 47.46 | 186 | 117(13) | 62.90 | 188.67 | 102.33 | 54.19ab | |||
JLCMS9A | 203 | 102 | 50.25 | 177 | 81 | 45.76 | 186 | 101 | 54.30 | 188.67 | 94.67 | 50.10bc | |||
JLCMS47A | 203 | 105 | 51.72 | 177 | 88 | 49.72 | 186 | 88 | 47.31 | 188.67 | 93.67 | 49.58bc | |||
JLCMS31A | 203 | 87 | 42.86 | 177 | 65 | 36.72 | 186 | 78 | 41.94 | 188.67 | 76.67 | 40.51cd | |||
JLCMS89A | 203 | 80(1) | 39.41 | 177 | 72 | 40.68 | 186 | 65 | 34.95 | 188.67 | 81.67 | 38.35d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5 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2015年和2016年6份不育系的网室异交率(电子附表2015—2016网室异交率)与平行杂交成活率相关分析(表6),可见不育系网室异交率与不育系不去雄杂交成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6;不育系网室异交率与不育系去雄杂交成活率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6;不育系网室异交率与保持系杂交成活率不相关,不育系杂交成活率与保持系杂交成活率也不相关。Table 6
表6
表6网室异交率与平行杂交成活率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性)
Table 6
2015年去雄平行杂交 Parallel cross with removing stamen in 2015 | 2016年不去雄平行杂交 Parallel cross with nonremoving stamen in 2016 | ||||
---|---|---|---|---|---|
A系杂交成活率 Outcrossing rate of CMS A-lines in cages | B系杂交成活率 Outcrossing rate of CMS B-lines in cages | A系杂交成活率 Outcrossing rate of CMS A-lines in cages | B系杂交成活率 Outcrossing rate of CMS B-lines in cages | ||
A系网室异交率 Outcrossing rate of CMS A-lines in cages | 0.916** | -0.216 | 0.916** | 0.148 | |
B系杂交成活率 Outcrossing rate of CMS B-lines in cages | -0.085 | 0.209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 讨论
3.1 不育系杂交成活率年度间的差异
通过对不育系开放花朵杂交授粉试验、花蕾去雄及不去雄平行杂交试验比较发现,不育系在不去雄杂交授粉情况下(表3),理论上不会损伤柱头,其杂交成活率应该较高,但实际结果与人工去雄杂交授粉比较(表4),其杂交成活率反而低,查询2012—2014年气象记录发现,这3年(特别是2013年)开花期阴雨天较多(气象数据文中未列出),这可能直接影响正常授粉效果而降低杂交荚成活率,而进一步的重复试验(表5)表明不育系的不去雄杂交成活率明显高于去雄的杂交成活率。3.2 不育系与保持系间杂交成活率差异的原因
本研究人工去雄平行杂交试验中(表4),相对保持系来说,不育系花药分散不黏连,人工去雄较容易,且不容易损伤柱头,理论上,不育系授粉的成功率应该比保持系高,对于雌性育性正常的高异交率材料而言,与这一假设吻合,但低异交率不育系杂交成活率低于对应保持系,雌性育性差可能是原因之一。3.3 影响异交率的其他可能因素
人工杂交同昆虫传粉相似,均有无效授粉,如父本无花粉或有花粉但没有授粉成功,授粉时花粉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延迟成熟等;导致低异交率不育系雌性育性差的原因,也可能与柱头发育不正常有关,如柱头畸形、延迟成熟等,此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此外,本研究中,高异交率不育系JLCMS101A和JLCMS82A分别存在1.05%和0.54%自交结实,产生自交结实的原因:可能是母本不育系植株开花过程中,个别节位花朵的花粉败育率变化,产生自交结实现象。已有研究报道,许多核雄性不育系及个别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易受田间环境影响而产生自交结实[37]。“三系”杂交种制种中,如果因为不育系的不稳定而产生自交结实的现象,会导致杂交种中混入不育系种子,杂交种在生产田会出现不育株(不结实单株)而导致减产,因此,选育育性稳定的不育系十分重要。
本研究中试验材料按张井勇等[38]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2个高异交率不育系为极易被恢复不育系,而2个低异交率不育系为不易被恢复不育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大豆研究团队在多年的杂交种育种实践中也发现多数高异交率不育系被恢复程度好,相反,低异交率不育系被恢复程度差。由此可看出不育系的异交率似乎与其被恢复性有一定的联系,二者控制该性状的相关基因可能存在连锁关系,此推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白羊年等[39]发现不育系的异交率与保持系的散粉性有关。张井勇等[28]报道不育系的异交率与花的泌蜜量也有关。因此,影响大豆不育系异交率的其他因素还需进一步研究。
3.4 如何选育雌性育性正常的高异交率不育系
在大豆RN型低异交率不育系中存在雌性育性差的现象,但其对应的保持系雌性育性正常,雌性育性通过观察植株形态、花器构造很难发现,只有在转育为不育系后,通过平行杂交确认,不育系在育种过程中需要回交5代以上,当转育成功后,因雌性育性差而淘汰势必增加了无效工作,因此提前对雌性育性进行判断尤为重要,在育种过程中,可依据与异交率显著相关的其他性状,先对雌性育性有一个简单判断,再结合田间异交率鉴定方法,可选育出雌性育性正常的不育系,为此,张井勇等[40]提出一种高效大规模鉴定大豆种质昆虫吸引力的方法,可以借鉴。4 结论
在大豆RN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高异交率不育系雌性育性正常,低异交率不育系存在雌性育性差而影响正常结实的现象,雌性育性差是造成其异交结实性低的原因之一,不同异交率保持系雌性育性均正常。不育系网室异交率与不育系不去雄杂交成活率和去雄杂交成活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育系网室异交率与保持系杂交成活率无相关性,不育系杂交成活率与保持系杂交成活率也不相关。去雄和不去雄平行杂交试验均可用于鉴定不育系的雌性育性。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Magsci [本文引用: 1]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more.jpg)
<正> 本文首次报道岩心魔角旋转核磁共振谱特征实验结果。 谱线增宽是核磁共振(NMR)岩心分析的障碍之一,它使得相近化学位移的谱峰发生重叠,甚至无法分解,影响了确定岩心中油水饱和度及进行原油组分分析的效果。
Magsci [本文引用: 1]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more.jpg)
<正> 本文首次报道岩心魔角旋转核磁共振谱特征实验结果。 谱线增宽是核磁共振(NMR)岩心分析的障碍之一,它使得相近化学位移的谱峰发生重叠,甚至无法分解,影响了确定岩心中油水饱和度及进行原油组分分析的效果。
[本文引用: 2]
[本文引用: 2]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2]
[本文引用: 2]
[本文引用: 2]
[本文引用: 2]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Magsci [本文引用: 2]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more.jpg)
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组合N8855×N2899的F#-1表现雄性不育,经与N2899连续回交4代,选育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花粉败育率为100%的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及其保持系NJCMS1B。不育系雌性育性正常,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雄性不育性稳定。在回交世代BC#-1F#-1、BC#-2F#-1不育株中发现个别花内含有2个雌蕊(周围20个雄蕊)、3个雌蕊(周围30个雄蕊)等异常现象。
Magsci [本文引用: 2]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more.jpg)
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组合N8855×N2899的F#-1表现雄性不育,经与N2899连续回交4代,选育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花粉败育率为100%的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及其保持系NJCMS1B。不育系雌性育性正常,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雄性不育性稳定。在回交世代BC#-1F#-1、BC#-2F#-1不育株中发现个别花内含有2个雌蕊(周围20个雄蕊)、3个雌蕊(周围30个雄蕊)等异常现象。
Magsci [本文引用: 1]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more.jpg)
利用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的4个保持系为核背景测验种(父本)从大豆资源中筛选新不育细胞质,发现与71个不同来源的栽培大豆和17个野生大豆资源杂交所获得的103个杂交组合中有8个组合的后代出现不育株,经进一步的正反交和回交试验,发现来源于山西的野生材料N23168和来源于湖北的栽培品种N21566具不育细胞质。另一方面
Magsci [本文引用: 1]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more.jpg)
利用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的4个保持系为核背景测验种(父本)从大豆资源中筛选新不育细胞质,发现与71个不同来源的栽培大豆和17个野生大豆资源杂交所获得的103个杂交组合中有8个组合的后代出现不育株,经进一步的正反交和回交试验,发现来源于山西的野生材料N23168和来源于湖北的栽培品种N21566具不育细胞质。另一方面
DOI:10.1111/pbr.2017.136.issue-4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Magsci [本文引用: 1]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more.jpg)
<p>为提高杂交大豆不育系制种产量,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为母本,其同型保持系JLCMS34B为父本,于2011年和2012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洮南试验站进行制种试验。试验设3个密度(10,15,20万株/hm<sup>2</sup>)和3个底肥施氮量(64,128,192 kg/hm<sup>2</sup>),研究了9个处理对不育系结实率、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密度10万株/hm<sup>2</sup>的结实率最高,密度15万株/hm<sup>2</sup>的制种产量最高,并且随着密度增加结实率逐渐降低。2011年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结实率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以10万株/hm<sup>2</sup>种植密度配合64 kg/hm<sup>2</sup>底肥施氮量的结实率最高,为67.28%;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制种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sup>2</sup>配合128 kg/hm<sup>2</sup>底肥施氮量,最高制种产量达到1 395.72 kg/hm<sup>2</sup>;底肥施氮量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差异不显著,互作差异性也未达到显著水平。</p>
Magsci [本文引用: 1]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more.jpg)
<p>为提高杂交大豆不育系制种产量,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为母本,其同型保持系JLCMS34B为父本,于2011年和2012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洮南试验站进行制种试验。试验设3个密度(10,15,20万株/hm<sup>2</sup>)和3个底肥施氮量(64,128,192 kg/hm<sup>2</sup>),研究了9个处理对不育系结实率、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密度10万株/hm<sup>2</sup>的结实率最高,密度15万株/hm<sup>2</sup>的制种产量最高,并且随着密度增加结实率逐渐降低。2011年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结实率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以10万株/hm<sup>2</sup>种植密度配合64 kg/hm<sup>2</sup>底肥施氮量的结实率最高,为67.28%;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制种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sup>2</sup>配合128 kg/hm<sup>2</sup>底肥施氮量,最高制种产量达到1 395.72 kg/hm<sup>2</sup>;底肥施氮量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差异不显著,互作差异性也未达到显著水平。</p>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2]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Magsci [本文引用: 1]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more.jpg)
1998-2003年从8327份大豆资源和414个大豆杂种后代群体中分别获得11和6个不育新种质。对这17个不育种质与原亲代形态性状比较结果表明10个从大豆资源群体所获得的不育种质与原亲本相似,其不育性可能由基因突变所致。17个不育材料中13个雄性完全不育,4个部分不育,由人工平行杂交试验结果及不育株自然结荚状况可将不育种质的雌性育性分为可育、部分不育和完全不育3类,雌雄育性组合有6种不育类型。17个不育材料中7个为雄性完全不育-雌性可育类型(MS-FF),其中NJS-3H、NJS-4H、NJS-8H具有良好的自然异交结荚能力;2个为雄性完全不育-雌性部分不育类型(MS-FPS); 2个为雄性部分不育-雌性可育类型(MPS-FF);另各有1个分别为雌雄完全不育(MS-FS)、雌雄部分不育(MPS-FPS)和雄性部分不育-雌性完全不育类型(MPS-FS),还有3个表现雄性不育,雌性育性有待进一步分析。遗传分析表明新发现的核不育材料均为由核基因控制的核不育材料。其中NJS-8H(单显性基因遗传的MS-FF类型)、NJS-2H和NJS-12H(单隐性基因遗传的MS-FPS新类型)、NJS-9(可能受双隐性基因控制的MPS-FF类型)、NJS-7H(受双隐性基因控制的MPS-FPS类型)、NJS-10H(花和叶形均异常的MPS-FS类型)等不育性类型为以往未曾报导的。其他材料的不育性均受单隐性基因控制。5个品种大群体测定结果,不育性突变频率为0~1.87×10-4,通过自然变异选择可获得不同类型的大豆核不育种质,应重视自然变异的选择与积累,以供进一步雌雄育性变异与生殖生物学研究及其育种利用。
Magsci [本文引用: 1]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more.jpg)
1998-2003年从8327份大豆资源和414个大豆杂种后代群体中分别获得11和6个不育新种质。对这17个不育种质与原亲代形态性状比较结果表明10个从大豆资源群体所获得的不育种质与原亲本相似,其不育性可能由基因突变所致。17个不育材料中13个雄性完全不育,4个部分不育,由人工平行杂交试验结果及不育株自然结荚状况可将不育种质的雌性育性分为可育、部分不育和完全不育3类,雌雄育性组合有6种不育类型。17个不育材料中7个为雄性完全不育-雌性可育类型(MS-FF),其中NJS-3H、NJS-4H、NJS-8H具有良好的自然异交结荚能力;2个为雄性完全不育-雌性部分不育类型(MS-FPS); 2个为雄性部分不育-雌性可育类型(MPS-FF);另各有1个分别为雌雄完全不育(MS-FS)、雌雄部分不育(MPS-FPS)和雄性部分不育-雌性完全不育类型(MPS-FS),还有3个表现雄性不育,雌性育性有待进一步分析。遗传分析表明新发现的核不育材料均为由核基因控制的核不育材料。其中NJS-8H(单显性基因遗传的MS-FF类型)、NJS-2H和NJS-12H(单隐性基因遗传的MS-FPS新类型)、NJS-9(可能受双隐性基因控制的MPS-FF类型)、NJS-7H(受双隐性基因控制的MPS-FPS类型)、NJS-10H(花和叶形均异常的MPS-FS类型)等不育性类型为以往未曾报导的。其他材料的不育性均受单隐性基因控制。5个品种大群体测定结果,不育性突变频率为0~1.87×10-4,通过自然变异选择可获得不同类型的大豆核不育种质,应重视自然变异的选择与积累,以供进一步雌雄育性变异与生殖生物学研究及其育种利用。
Magsci [本文引用: 1]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more.jpg)
从大豆地方品种阜阳四粒荚(N7241)繁殖更新群体中发掘出育性异常种质N7241S。花粉发芽实验结果表明,N7241S不育株的花粉不能萌发花粉管,完全败育。人工平行杂交试验表明,N7241S不育株的雌性育性与正常可育株无差异。与隐性核不育种质ms1、ms2相比,N7241S不育株具有更高的自然异交结实率,表明N7241S属雄性不育、雌性育性正常突变体。通过N7241S不育株与5个育性正常亲本杂交和回交后代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N7241S雄性不育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对N7241S显性核不育类型在大豆轮回选择及杂交制种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Magsci [本文引用: 1]
![](https://www.chinaagrisci.com/richhtml/0578-1752/richHtml_jats1_1/images/more.jpg)
从大豆地方品种阜阳四粒荚(N7241)繁殖更新群体中发掘出育性异常种质N7241S。花粉发芽实验结果表明,N7241S不育株的花粉不能萌发花粉管,完全败育。人工平行杂交试验表明,N7241S不育株的雌性育性与正常可育株无差异。与隐性核不育种质ms1、ms2相比,N7241S不育株具有更高的自然异交结实率,表明N7241S属雄性不育、雌性育性正常突变体。通过N7241S不育株与5个育性正常亲本杂交和回交后代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N7241S雄性不育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对N7241S显性核不育类型在大豆轮回选择及杂交制种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DOI:10.1007/s10681-006-9226-0URL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