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racteristics of Good Taste and High Yield Type of Single Cropping Late Japonica Rice in Southern China
HU Lei, ZHU Ying, XU Dong, CHEN ZhiFeng, HU BingQiang, HAN Chao, QIU Shi, WU Pei, ZHANG HongCheng

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 杨鑫浩
收稿日期:2018-08-20接受日期:2018-12-4网络出版日期:2019-01-16
基金资助: |
Received:2018-08-20Accepted:2018-12-4Online:2019-01-16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胡蕾,E-mail: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PDF (421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胡蕾, 朱盈, 徐栋, 陈志峰, 胡兵强, 韩超, 裘实, 吴培, 张洪程, 魏海燕. 南方稻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稻品种特点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2): 215-227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9.02.003
HU Lei, ZHU Ying, XU Dong, CHEN ZhiFeng, HU BingQiang, HAN Chao, QIU Shi, WU Pei, ZHANG HongCheng, WEI HaiYan.
0 引言
【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粳稻的市场需求日渐增长,粳稻的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1]。我国常年的水稻种植面积为2 860— 3 000×104 hm2[2],其中粳稻的种植面积为730×104 hm2,约占总面积的25.5%,且几乎100%作为“口粮”消费。粳稻的种植有其区域适宜性,为了确保粳米品质,需要选择在优势区域内进行种植。粳稻的优势产区除了东北稻区外,就是以长江中下游为主、温光资源充足、稻作历史悠久的南方单季粳稻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和云南等。其中以江苏省种植面积最大,2016年,江苏省的粳稻种植面积达206×104 hm2[3],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稻米的需求逐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迫切需要在稳定产量的同时,提高水稻品质,尤其是食味品质,以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与东北稻区相比,南方稻区温光雨水资源更加充足[4],更适合水稻的生长发育。但南方单季粳稻区的稻米品质,尤其是食味品质与北方稻区相比略有不足[5]。针对这一情况,本试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南方稻区开展不同粳稻品种品质差异的研究,从中筛选出可以与北方稻区稻米品质,尤其是食味品质相媲美的品种(系),这对开展优质水稻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人研究进展】关于稻米品质的差异,前人已从多角度进行研究。稻米品种间品质差异的形成,主要受遗传基因[6,7]及环境因素[8]的影响。陈莹莹等[9]将水稻品种分为氮肥敏感型、中间型、迟钝型后发现,不同品种类型也会导致水稻品质等差异;郎有忠等[10]认为,在一定天数内,生育期越长,稻米品质越好,产量越高;陶进等[11]研究不同年代水稻产量及品质发现,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水稻产量显著提高,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淀粉黏滞性等品质都明显改善,但稻米垩白度仍较高。【本研究切入点】纵观前人的研究发现,品种筛选过程中侧重于单因素研究。关于品质方面,主要针对的也是国标中加工、外观等方面,缺少对其蒸煮食味品质的综合评价研究。供给侧结构改革后,稻米品种产量与品质协同发展的需求增加,但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试验收集了南方主要粳稻生产省市的粳稻品种(系),包括江苏的“南粳”等系列、浙江的品种(系)、上海的“沪粳”等系列以及安徽等省份的一些粳稻品种(系)。将其在扬州、常熟等地进行种植,从这些品种(系)中筛选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和味中高产3种类型,深入研究南方单季晚粳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差异,了解优质与高产品种协同的特征。1 材料与方法
1.1 试供材料
选用早熟晚粳类型常规粳稻:常农粳8号、武运粳30号、南粳46、苏香粳100等,共48个品种,研究产量与品质的差异。将48个品种分为4种类型,选择市场上应用广泛的3种类型共39个品种。每个类型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个品种,分别为味优高产品种南粳46、苏香粳100、常软07-7;味优中产品种宁9044、苏2250、嘉67;味中高产品种常农粳8号、淮香粳15号、武粳215。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6—2017年,在扬州大学试验农场进行。前茬为小麦,土质为砂壤土,地力中等,耕作层含有机质20.4 g·kg-1,有效氮103.2 mg·kg-1,速效磷36.5 mg·kg-1,速效钾83.4 mg·kg-1。5月26日播种,6月12日移栽,密度为27.8×104穴/hm2(12 cm×30 cm),4本栽插。小区面积为12 m2,重复3次,小区间作梗隔离,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埂体,保证单独排灌。氮肥施用量为270 kg·hm-2,按基蘖肥﹕穗肥=7﹕3施用。毯苗机插,秧苗基肥﹕分蘖肥﹕穗肥=3.5﹕3.5﹕3。分蘖肥于移栽后7 d施用,穗肥于倒四叶时期施用。氮(纯N)﹕磷(P5O2)﹕钾(K2O)比例为2﹕1﹕2,磷肥一次性基施,钾肥分别于耕翻前、拔节期等量施入。水分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等相关的栽培措施均按照高产栽培要求实施。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成熟期每小区调查100穴,计算有效穗数,取10穴调查每穗粒数、结实率和测定千粒重,测理论产量,成熟后每小区实收测产。1.3.2 稻米品质 水稻收获脱粒,自然晒干至含水率14%后,用NP-4350型风选机等风量风选,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7891-1999优质稻谷》测定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直链淀粉、蛋白质、胶稠度等。采用澳大利亚NewportScientific仪器公司生产的Super3型RVA快速黏度分析仪测定淀粉谱黏滞特性,用配套软件TWC分析。当米粉的含水量为12.00%时,样品量为3.00 g,蒸馏水为25.00 g。在搅拌测定过程中,罐内温度于50℃下保持1 min,以11.84℃·min-1的速度上升到95℃(3.75 min)并保持2.5 min,再以11.84℃·min-1的速度下降到50℃并保持1.4 min。搅拌器在起始10 s内转动速度为960 rpm/min,之后保持在160 rpm/min。RVA谱特征值用峰值黏度(peak viscosity)、热浆黏度(trough viscosity)、最终黏度(final viscosity)、崩解值(breakdown,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消减值(setback,最终黏度-峰值黏度)等特征值来表示。
1.3.3 食味值指标 采用米饭食味计(STA1A),测定米饭的外观、硬度、黏度、平衡值的评分和综合评分值。
1.3.4 茎蘖动态 每个小区连续选定10穴作为一个观察点,分别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观察茎蘖消长动态。
1.3.5 叶面积 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按每小区茎蘖的平均数取具有代表性植株5穴,采用叶面积仪(LI-3100)测定叶面积。
1.3.6 干物重 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按平均茎蘖数取代表性植株5穴,于105℃条件下杀青 30 min,再经70℃烘干至恒重,测定各植株干物质积累情况。
本研究分析了2016—2017年的产量及其结构,2年试验的重复性较好,品种间各指标值变化趋势一致,品质主要以2017 年数据进行分析。使用 Microsoft Excel 2010 处理数据和绘制图表,SPSS 16.0 软件进行其他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产量及其食味值的差异
所选的48个单季晚粳品种,2016年与2017年的食味值分别在30.00—74.00分和31.00—71.00分(表1),均值分别为60.50分和57.00分,标准差分别为8.90和6.83,变异系数分别为14.71%和11.98%;2016年和2017年所有品种产量的变幅分别为6.30—10.70 t·hm-2和6.14—10.08 t·hm-2,均值分别为8.50 t·hm-2和8.36 t·hm-2,标准差都为0.94,变异系数分别为11.06%和11.20%。Table 1
表1
表12016—2017 年扬州地区单季晚粳产量及其品质的差异
Table 1
时间 Year | 指标 Index | 变幅大小 Variable amplitude | 均值 Mean | 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 变异系数 CV (%) |
---|---|---|---|---|---|
2016 | 食味值Comprehensive | 30.00-74.00 | 60.50 | 8.90 | 14.71 |
产量Yield (t·hm-2) | 6.30-10.70 | 8.50 | 0.94 | 11.06 | |
2017 | 食味值Comprehensive | 31.00-71.00 | 57.00 | 6.83 | 11.98 |
产量Yield (t·hm-2) | 6.14-10.08 | 8.36 | 0.94 | 11.24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2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各类型产量及食味值的差异
根据食味和产量,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的48个单季晚粳稻分为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味中高产、味中中产4种类型(表2)。其中,味优高产类型有12个,食味值均值为68.00分,变幅为64.00—73.00分,产量的均值为8.40 t·hm-2,变幅为8.08—8.79 t·hm-2;味优中产类型有17个,食味值的均值为67.00分,变幅为64.00—71.00分,产量的均值为7.61 t·hm-2,变幅为7.08—7.86 t·hm-2;味中高产类型有10个,食味值的均值为55.00分,变幅为49.00—62.00分,产量的均值为9.21 t·hm-2,变幅为8.63—10.08 t·hm-2;味中中产类型有9个,食味值的均值为55.00分,变幅为49.00—62.00分,产量的均值为7.55 t·hm-2,变幅为6.14—8.00 t·hm-2。味优类型的食味值比味中类型的食味值高出18.52%。在以上4种类型(48个品种)中,筛选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和味中高产3种类型(39个品种),每个类型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个品种,深入研究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差异。
Table 2
表2
表22017年扬州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各类型产量及食味值的差异
Table 2
品种类型 Type | 品种数量 Number | 品种名称 Cultivar | 食味值 Comprehensive | 产量 Yield (t·hm-2) | |||
---|---|---|---|---|---|---|---|
均值 Mean | 变幅 Variable amplitude | 均值 Mean | 变幅Variable amplitude | ||||
味优高产 GH | 12 | 南粳46 Nanjing46、宁9024 Ning9024、武5798 Wu5798、南粳5055 Nanjing5055、苏香粳100 Suxiangjing100、宁9051 Ning9051、武6613 Wu6613、宁粳011 Ningjing011、常软07-7 Changruan07-7、武运粳30号Wuyunjing30、武运粳23号Wuyunjing23、常农粳10号Changnongjing10 | 68.00 | 64.00-73.00 | 8.40 | 8.08-8.79 | |
味优中产 GM | 17 | 宁9044 Ning9044、苏1707 Su1707、常粳16-2 Changjing16-2、扬粳103 Yangjing103、常农粳10号Changnongjing10、常软07-10 Changruan07-10、苏2250 Su2250、嘉58 Jia58、苏2110 Su2110、宁3908 Ning3908、武运5403 Wuyun5403、常软06-2 Changruan06-2、嘉67 Jia67、W328 W328、镇稻18号Zhendao18、武粳222 Wujing222、宁粳038 Ningjing038 | 67.00 | 64.00-71.00 | 7.61 | 7.08-7.86 | |
味中高产 MH | 10 | 武粳215 Wujing215、武运粳2917 Wuyunjing2917、杂粳14-6 Zajing14-6、淮香粳15号Huaixiangjing15、N11-47、宁5913 Ning5913、常农粳8号Changnongjing8、武6592 Wu6592、武运粳31号 Wuyunjing31、嘉14-10 Jia14-10 | 55.00 | 49.00-62.00 | 9.21 | 8.63-10.08 | |
味中中产 BM | 9 | 嘉禾218 Jiahe218、苏粳9号Sujing9、沪粳163 Hujing163、沪粳137 Hujing137、绍粳18 Shaojing18、浙粳99 Zhejing99、苏05-1176 Su05-1176、常粳13-9 Changjing13-9、香血粳515 Xiangxuejing515 | 55.00 | 31.00-62.00 | 7.55 | 6.14-8.00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3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食味值的差异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的食味值表现为味优高产>味优中产>味中高产(表3),味优高产、味优中产类型的食味值比味中高产类型分别高出25.32%和26.69%。在评价食味值的各参数上,表现为味优类型的外观、黏度、平衡度比味中类型平均高出38.81%、36.30%和37.40%;味优类型的硬度比味中类型低2.86%。Table 3
表3
表32017 年扬州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食味值的差异
Table 3
品种类型 Type | 品种名称 Cultivar | 食味值 Comprehensive | 外观 Appearance | 硬度 Hardness | 黏度 Viscosity | 平衡度 Balance degree |
---|---|---|---|---|---|---|
味优高产 GH | 南粳46 Nanjing46 | 72.3 | 7.1 | 6.2 | 6.8 | 6.9 |
苏香粳100 Suxiangjing100 | 71.8 | 7.1 | 6.4 | 7.0 | 6.9 | |
常软07-7 Changruan07-7 | 69.7 | 6.3 | 7.7 | 6.6 | 6.1 | |
平均值 Mean | 71.2a | 6.8a | 6.8a | 6.8a | 6.6a | |
味优中产 GM | 宁9044 Ning9044 | 71.3 | 7.0 | 6.4 | 6.8 | 6.8 |
苏2250 Su2250 | 69.5 | 6.6 | 6.8 | 7 | 6.5 | |
嘉67 Jia67 | 69.0 | 6.2 | 7.2 | 6.4 | 6.2 | |
平均值 Mean | 69.9a | 6.6a | 6.8a | 6.7a | 6.5a | |
味中高产 MH | 常农粳8号 Changnongjing8 | 51.3 | 3.7 | 7.9 | 4 | 3.6 |
淮香粳15号 Huaixiangjing15 | 52.0 | 4.2 | 6.6 | 4.3 | 4.2 | |
武粳215 Wujing215 | 53.3 | 4.5 | 6.5 | 4.5 | 4.4 | |
平均值 Mean | 52.2b | 4.1b | 7.0a | 4.3b | 4.1b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4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差异
味优类型的加工品质显著高于味中类型(表4),味优高产类型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比味中高产分别高出0.34%、6.92%和7.13%。味优与味中类型在外观品质上表现为味优类型的长宽比较味中类型低4.37%,透明度的等级低于味中类型。味优高产和味优中产类型的垩白粒率比味中类型分别高出40.39%和42.26%,垩白度比味中类型高出47.56%和50.67%。Table 4
表4
表42017 年扬州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加工及外观品质差异
Table 4
品种类型 Type | 品种名称 Cultivar | 糙米率 Brown rice (%) | 精米率 Milled rice (%) | 整精米率 Head milled rice (%) | 长宽比 (L/W) | 透明度 Transparency | 垩白粒率 CR (%) | 垩白度 CD (%) |
---|---|---|---|---|---|---|---|---|
味优高产 GH | 南粳46 Nanjing46 | 84.95 | 76.14 | 64.87 | 1.74 | 3 | 69.07 | 30.44 |
苏香粳100 Suxiangjing100 | 84.99 | 76.90 | 63.10 | 1.73 | 3 | 71.39 | 27.86 | |
常软07-7 Changruan07-7 | 85.17 | 75.47 | 63.38 | 1.72 | 3 | 56.61 | 19.68 | |
平均值 Mean | 85.04a | 76.17a | 63.78a | 1.73a | 3a | 65.69a | 25.99a | |
味优中产 GM | 宁9044 Ning9044 | 85.15 | 74.71 | 63.72 | 1.71 | 3 | 83.27 | 34.72 |
苏2250 Su2250 | 84.39 | 73.69 | 64.22 | 1.78 | 3 | 68.85 | 29.24 | |
嘉67 Jia67 | 84.96 | 72.00 | 63.09 | 1.82 | 2 | 51.36 | 18.95 | |
平均值 Mean | 84.83a | 73.47a | 63.68a | 1.77a | 3a | 67.83a | 27.63a | |
味中高产 MH | 常农粳8号 Changnongjing8 | 85.05 | 72.36 | 58.08 | 1.86 | 1 | 46.61 | 17.07 |
淮香粳15号 Huaixiangjing15 | 84.63 | 71.34 | 58.66 | 2.01 | 1 | 35.93 | 10.78 | |
武粳215 Wujing215 | 84.57 | 69.00 | 53.37 | 1.63 | 2 | 34.94 | 13.05 | |
平均值 Mean | 84.75a | 70.9b | 56.70b | 1.83a | 1a | 39.16b | 13.63b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5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营养及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
味优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味中类型(表5),味优高产和味优中产的直链淀粉含量比味中高产分别低37.67%和33.08%,且味优高产和味中高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味优高产和味优中产类型的蛋白质含量比味中高产类型分别低6.67%和7.77%;味优高产与味优中产的胶稠度比味中高产分别长19.92%和17.27%。Table 5
表5
表52017年扬州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营养及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
Table 5
品种类型 Type | 品种名称 Cultivar | 直链淀粉含量 AC (%) | 蛋白质含量 PC (%) | 胶稠度长度 GC (mm) |
---|---|---|---|---|
味优高产 GH | 南粳46 Nanjing46 | 10.55 | 8.10 | 90.39 |
苏香粳100 Suxiangjing100 | 9.11 | 8.65 | 88.94 | |
常软07-7 Changruan07-7 | 10.08 | 8.85 | 95.86 | |
平均值 Mean | 9.91b | 8.53b | 91.73a | |
味优中产 GM | 宁9044 Ning9044 | 10.26 | 8.45 | 87.64 |
苏2250 Su2250 | 10.45 | 8.65 | 88.51 | |
嘉67 Jia67 | 11.20 | 8.20 | 90.24 | |
平均值 Mean | 10.64b | 8.43b | 88.80a | |
味中高产 MH | 常农粳8号 Changnongjing8 | 15.16 | 9.07 | 73.15 |
淮香粳15号 Huaixiangjing15 | 17.46 | 9.31 | 70.68 | |
武粳215 Wujing215 | 15.07 | 9.04 | 76.55 | |
平均值 Mean | 15.90a | 9.14a | 73.46b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6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味优高产类型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比味中高产类型分别高出14.96%、13.96%、15.96和1.83%(表6),而消减值和回复值比味中高产类型分别低159.90%和18.64%,且味优高产的峰值黏度和消减值与味中高产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able 6
表6
表62017年扬州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Table 6
品种类型 Type | 品种名称 Cultivar | 峰值黏度 Peak viscosity (cP) | 热浆黏度 Through viscosity (cP) | 崩解值 Break- down (cP) | 最终黏度 Final viscosity (cP) | 消减值 Setback (cP) | 回复值 Consistence (cP) |
---|---|---|---|---|---|---|---|
味优高产 GH | 南粳46 Nanjing46 | 2419 | 1269 | 1150 | 1899 | -521 | 630 |
苏香粳100 Suxiangjing100 | 2356 | 1226 | 1131 | 1857 | -503 | 632 | |
常软07-7 Changruan07-7 | 2364 | 1242 | 1122 | 1813 | -552 | 571 | |
平均值 Mean | 2380a | 1246a | 1134a | 1856a | -525b | 611a | |
味优中产 GM | 宁9044 Ning9044 | 2403 | 1198 | 1206 | 1841 | -563 | 643 |
苏2250 Su2250 | 2321 | 1334 | 987 | 1884 | -437 | 550 | |
嘉67 Jia67 | 2335 | 1120 | 1215 | 1891 | -444 | 771 | |
平均值 Mean | 2353a | 1217a | 1136a | 1872a | -481b | 654a | |
味中高产 MH | 常农粳8号 Changnongjing8 | 1911 | 1023 | 889 | 1800 | -111 | 778 |
淮香粳15号 Huaixiangjing15 | 2088 | 1214 | 874 | 1823 | -265 | 609 | |
武粳215 Wujing215 | 2074 | 978 | 1096 | 1844 | -230 | 866 | |
平均值 Mean | 2024b | 1072a | 953a | 1822a | -202a | 751a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7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成穗率的差异
味优高产类型产量比味优中产高14.43%(表7);产量构成因素中,味优高产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成穗率比味优中产分别高出0.81%、4.47%、3.29%、5.72%和11.09%,结实率和成穗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able 7
表7
表72017年扬州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成穗率的差异
Table 7
品种类型 Type | 品种名称 Cultivar | 穗数 Panicle (×104·hm-2) | 每穗粒数 SP | 结实率 PF (%) | 千粒重 1000-GW (g) | 产量 Yield (t·hm-2) | 成穗率 RPTT (%) |
---|---|---|---|---|---|---|---|
味优高产 GH | 南粳46 Nanjing46 | 310.89 | 124.20 | 91.85 | 25.77 | 9.12 | 75.22 |
苏香粳100 Suxiangjing100 | 315.78 | 115.90 | 90.36 | 27.50 | 9.06 | 75.16 | |
常软07-7 Changruan07-7 | 304.00 | 132.75 | 89.32 | 26.42 | 9.47 | 73.88 | |
平均值 Mean | 310.22a | 124.28ab | 90.51a | 26.56a | 9.22b | 74.75b | |
味优中产 GM | 宁9044 Ning9044 | 309.66 | 115.25 | 86.36 | 24.63 | 7.53 | 67.96 |
苏2250 Su2250 | 305.66 | 120.20 | 87.69 | 24.86 | 7.90 | 66.43 | |
嘉67 Jia67 | 307.83 | 120.70 | 88.54 | 25.63 | 8.24 | 64.98 | |
平均值 Mean | 307.72a | 118.72b | 87.53b | 25.04a | 7.89c | 66.46c | |
味中高产 MH | 常农粳8号 Changnongjing8 | 320.56 | 128.32 | 90.55 | 26.60 | 9.71 | 78.51 |
淮香粳15号 Huaixiangjing15 | 316.67 | 136.80 | 89.96 | 25.40 | 9.75 | 77.13 | |
武粳215 Wujing215 | 311.25 | 153.50 | 89.44 | 23.95 | 10.10 | 77.71 | |
平均值 Mean | 316.16a | 139.54a | 89.98ab | 25.32a | 9.85a | 77.78a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8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生育期及灌浆结实期温光的差异
味优类型的生育期普遍较味中类型的长,且味优高产类型的平均生育期最长(表8)。灌浆结实期的日平均温度表现为味中高产>味优中产>味优高产, 味中高产比味优中产和味优高产分别高4.27%和6.16%,味优高产和味中高产积温比味优中产分别高7.62%和6.26%;三者间降雨量差别不大;味优高产日照时数比味优中产和味中高产分别高16.25%和20.95%,味优中产比味中高产高5.60%。Table 8
表8
表82017年扬州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生育期及灌浆结实期温光的差异
Table 8
品种类型 Type | 品种名称 Cultivar | 生育期 Growth period | 灌浆结实期温光 Temperature and light in grain filling period | ||||||
---|---|---|---|---|---|---|---|---|---|
拔节期 Jointing | 抽穗期 Heading | 成熟期 Maturity | 日平均温度 Mean daily temperature (℃) | 积温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 | 降雨量 Rainfall (mm) | 日照时数 Sunshine hours (h) | |||
味优高产 GH | 南粳46 Nanjing46 | 8.1 | 8.29 | 11.3 | 19.3 | 623.1 | 328.3 | 289.6 | |
苏香粳100 Suxiangjing100 | 7.31 | 8.29 | 11.1 | 19.6 | 624.0 | 328.3 | 271.4 | ||
常软07-7 Changruan07-7 | 7.29 | 8.26 | 11.1 | 20.4 | 738.4 | 330.3 | 308.5 | ||
平均值 Mean | — | — | — | 19.8a | 661.8a | 329.0a | 289.8a | ||
味优中产 GM | 宁9044 Ning9044 | 7.26 | 8.26 | 10.25 | 21.0 | 660.0 | 328.3 | 236.3 | |
苏2250 Su2250 | 8.2 | 8.29 | 10.28 | 20.3 | 618.0 | 328.3 | 230.7 | ||
嘉67 Jia67 | 8.8 | 9.3 | 11.3 | 19.4 | 590.5 | 325 | 261.1 | ||
平均值 Mean | — | — | — | 20.2a | 622.8a | 327.2a | 242.7b | ||
味中高产 MH | 常农粳8号 Changnongjing8 | 7.29 | 8.27 | 10.27 | 20.8 | 661.0 | 328.3 | 233.3 | |
淮香粳15号 Huaixiangjing15 | 7.29 | 8.26 | 10.25 | 21.1 | 668.0 | 328.3 | 227.5 | ||
武粳215 Wujing215 | 7.30 | 8.25 | 10.23 | 21.4 | 693.7 | 330.3 | 226.6 | ||
平均值 Mean | — | — | — | 21.1a | 674.2a | 329.0a | 229.1b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9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叶面积组成及叶面积衰减率的差异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拔节期的叶面积指数表现为味优中产>味优高产>味中高产(表9),味优高产抽穗期、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与抽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比味优中产分别高5.28%、19.68%和15.33%;味优高产类型叶面积衰减率比味优中产类型低13.51%。Table 9
表9
表92017年扬州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叶面积组成及叶面积衰减率的差异
Table 9
品种类型 Type | 品种名称 Cultivar | 叶面积指数LAI | 抽穗期高效 叶面积指数 HELAI | 叶面积衰减率 DRLA (LAI·d-1) | ||
---|---|---|---|---|---|---|
拔节期 Jointing | 抽穗期 Heading | 成熟期 Maturity | ||||
味优高产 GH | 南粳46 Nanjing46 | 3.65 | 6.74 | 2.44 | 3.15 | 0.0642 |
苏香粳100 Suxiangjing100 | 3.54 | 6.87 | 2.62 | 3.11 | 0.0654 | |
常软07-7 Changruan07-7 | 3.29 | 6.86 | 2.43 | 3.12 | 0.0624 | |
平均值 Mean | 3.49b | 6.82a | 2.49a | 3.13a | 0.0640b | |
味优中产 GM | 宁9044 Ning9044 | 3.83 | 6.41 | 2.07 | 2.63 | 0.0724 |
苏2250 Su2250 | 3.64 | 6.45 | 2.02 | 2.77 | 0.0738 | |
嘉67 Jia67 | 3.75 | 6.53 | 1.90 | 2.55 | 0.0760 | |
平均值 Mean | 3.74a | 6.46b | 2.00b | 2.65b | 0.0740a | |
味中高产 MH | 常农粳8号 Changnongjing8 | 3.59 | 6.71 | 2.46 | 2.82 | 0.0696 |
淮香粳15号 Huaixiangjing15 | 3.56 | 6.77 | 2.64 | 2.70 | 0.0688 | |
武粳215 Wujing215 | 3.52 | 6.87 | 2.53 | 2.68 | 0.0736 | |
平均值 Mean | 3.56ab | 6.78a | 2.55a | 2.73b | 0.0706a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10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各生育阶段物质积累及其比例的差异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播种至拔节期物质积累量表现为味中高产>味优高产>味优中产(表10),所占全生物量的比例表现为味优中产>味中高产>味优高产;拔节至抽穗期的生物积累量表现为味优高产>味中高产>味优中产,味优中产占全生物量的比例较味优高产高出9.95%;味优高产抽穗至成熟期的生物积累量比味优中产高35.11%,占全生物量的比例较味优中产高21.49%。Table 10
表10
表102017年扬州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各生育阶段物质积累及其比例的差异
Table 10
品种类型 Type | 品种名称 Cultivar | 播种-拔节S-J | 拔节-抽穗J-H | 抽穗-成熟H-M | |||||
---|---|---|---|---|---|---|---|---|---|
积累量 Biomass (t·hm-2) | 所占比例 RBT (%) | 积累量 Biomass (t·hm-2) | 所占比例 RBT (%) | 积累量 Biomass (t·hm-2) | 所占比例 RBT (%) | ||||
味优高产 GH | 南粳46 Nanjing46 | 4.35 | 23.63 | 7.2 | 39.11 | 6.86 | 37.26 | ||
苏香粳100 Suxiangjing100 | 4.46 | 24.07 | 7.13 | 38.48 | 6.94 | 37.45 | |||
常软07-7 Changruan07-7 | 4.37 | 23.11 | 6.99 | 36.96 | 7.55 | 39.93 | |||
平均值 Mean | 4.39b | 23.60b | 7.11a | 38.18b | 7.12b | 38.21a | |||
味优中产 GM | 宁9044 Ning9044 | 4.33 | 28.01 | 6.52 | 42.17 | 4.61 | 29.82 | ||
苏2250 Su2250 | 4.28 | 27.76 | 6.49 | 42.09 | 4.65 | 30.16 | |||
嘉67 Jia67 | 4.13 | 27.03 | 6.56 | 42.93 | 4.59 | 30.04 | |||
平均值 Mean | 4.25b | 27.60a | 6.52b | 42.40c | 4.62c | 30.00b | |||
味中高产 MH | 常农粳8号 Changnongjing8 | 5.15 | 25.43 | 7.2 | 35.56 | 7.9 | 39.01 | ||
淮香粳15号 Huaixiangjing15 | 5.13 | 25.07 | 6.9 | 33.72 | 8.43 | 41.2 | |||
武粳215 Wujing215 | 5.32 | 26.07 | 7.1 | 34.79 | 7.99 | 39.15 | |||
平均值 Mean | 5.20a | 25.52c | 7.07a | 34.69a | 8.11a | 39.79a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11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光合势的差异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群体生长率在播种至拔节阶段表现为味中高产>味优高产>味优中产(表11),拔节至抽穗期表现为味中高产>味优中产>味优高产,抽穗至成熟阶段,味优高产比味优中产高24.46%;净同化率在播种至拔节阶段表现为味中高产>味优高产>味优中产,拔节至抽穗表现为味中高产>味优高产>味优中产,抽穗至成熟阶段,味优高产比味优中产高14.62%;光合势在播种至拔节阶段表现为味优高产>味中高产>味优中产,抽穗至成熟阶段,味优高产比味优中产高19.01%。Table 11
表11
表112017 年扬州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光合势的差异
Table 11
品种类型 Type | 品种名称 Cultivar | 群体生长率 Crop growth rate (g·m-2·d-1) | 净同化率 Net assimilation rate (g·m-2·d-1) | 光合势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104·m2·d·hm-2) | ||||||||
---|---|---|---|---|---|---|---|---|---|---|---|---|
播种-拔节 S-J | 拔节-抽穗 J-H | 抽穗-成熟 H-M | 播种-拔节 S-J | 拔节-抽穗 J-H | 抽穗-成熟 H-M | 播种-拔节 S-J | 拔节-抽穗 J-H | 抽穗-成熟 H-M | ||||
味优高产 GH | 南粳46 Nanjing46 | 6.34 | 21.90 | 11.51 | 2.25 | 4.34 | 2.72 | 122.36 | 150.71 | 307.58 | ||
苏香粳100 Suxiangjing100 | 6.61 | 21.10 | 11.48 | 2.36 | 4.20 | 2.61 | 116.80 | 156.10 | 308.10 | |||
常软07-7 Changruan07-7 | 6.67 | 23.77 | 10.51 | 2.42 | 4.90 | 2.46 | 105.10 | 131.90 | 329.70 | |||
平均值 Mean | 6.54b | 22.26b | 11.16b | 2.34b | 4.48b | 2.60b | 114.8a | 146.2a | 315.1a | |||
味优中产 GM | 宁9044 Ning9044 | 6.56 | 23.15 | 8.52 | 2.30 | 4.62 | 2.22 | 126.30 | 133.10 | 254.40 | ||
苏2250 Su2250 | 6.29 | 22.56 | 8.42 | 2.23 | 4.59 | 2.20 | 123.90 | 136.30 | 254.20 | |||
嘉67 Jia67 | 5.58 | 23.31 | 8.34 | 1.97 | 4.65 | 2.23 | 138.70 | 133.60 | 257.00 | |||
平均值 Mean | 6.15b | 23.01b | 8.43c | 2.17b | 4.62ab | 2.22c | 129.6a | 134.3a | 255.2c | |||
味中高产 MH | 常农粳8号 Changnongjing8 | 8.36 | 24.14 | 13.98 | 2.98 | 4.84 | 3.30 | 115.00 | 149.40 | 279.60 | ||
淮香粳15号 Huaixiangjing15 | 8.17 | 24.64 | 13.88 | 2.91 | 4.93 | 3.16 | 114.00 | 144.70 | 282.40 | |||
武粳215 Wujing215 | 8.34 | 26.23 | 13.85 | 2.98 | 5.23 | 3.19 | 114.50 | 135.10 | 277.30 | |||
平均值 Mean | 8.29a | 25.00a | 13.90a | 2.96a | 5.00a | 3.22a | 114.50a | 143.00a | 279.80b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 讨论
3.1 南方地区优良食味与品质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的品质特点
稻米的优良食味品质是如今追求的主要目标,对于蒸煮食味品质的评价有多种方法[12],国标中有人工品尝的方法,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人,在前期培训的基础上,对统一标准下蒸煮过的米饭进行评价打分;仪器测定[13,14]包括精米评定和米饭评定等。本试验采用米饭食味计STA1A测定,在统一标准情况下,通过米饭的外观、硬度、黏度、平衡度4个方面,尽可能模拟人工品尝。本研究表明,味优高产类型加工品质中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都高于味中类型品种,这一结论与兰志华等[15]研究出的优质品种的特征一致。外观品质中透明度等级、垩白度、垩白粒率都高于味中类型,这与传统意义上优质米的垩白度、垩白粒率偏低的结果有所差别。造成水稻品种外观品质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如水稻品种基因型[16,17]的不同,以及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等。而垩白度及垩白粒率偏高,主要由于淀粉胚乳发育不完全,不规则淀粉粒难以发育为晶体多面体淀粉结构,使淀粉粒间空隙较大,从而导致垩白增加[18]。直链淀粉[19]和蛋白质[20]含量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味优高产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都要低于味中高产类型品种,而胶稠度长度长于味中高产品种。与前人研究的直链淀粉越高,蒸煮食味品质越差[21,22];蛋白质含量越高,则米饭质地越硬,口感越差[23]的研究结果一致。味优高产类型RVA谱特征值中的消减值与回复值低于味中高产类型,而崩解值要高于味中高产类型。与王丰等[24]在适温条件下,消减值和回复值与食味值呈负相关的结论一致。
3.2 南方地区优良食味与品质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的特性
水稻优质高产是一定基因型的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受生理生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抽穗至成熟期为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水稻抽穗开花后,光合反应的产物以及抽穗前茎鞘中贮藏物质的输送量及转化效率决定了灌浆物质的多少与灌浆强度的高低,而灌浆物质的多少与灌浆强度的高低又决定产量构成因素中粒重的大小与结实率的高低[25]。同时,籽粒灌浆的过程主要为淀粉的合成和积累的过程[26],籽粒灌浆的速率和持续时间影响着淀粉合成的速率与充实度,进而影响稻米品质的优劣。因此,结合灌浆结实期的温光条件,分析优良食味与品质协同的单季晚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其所占全生育期的比例等有利于探索其品质与产量形成的特点[27,28]。本研究表明,味优高产类型品种在各个时期都有适宜稳定的茎蘖数,以及较高的成穗率,保证了群体对穗数的要求[29],而在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以及所占全生育期的比例介于味优中产与味中高产之间,且味优高产和味中高产类型比味优中产类型分别高出21.49%和24.60%。同时期,叶面积指数也相对较高,尤其是高效叶面积指数,但叶面积衰减率相对较低。充足的物质积累量源于前期适量茎蘖的发生、抽穗至成熟期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与较低的叶面积衰减率等高光效结构,保证了光能的供应,促进了物质的积累[30]。积累的物质在灌浆过程中,以同化物的形式通过维管束运送至“库”器官,用于淀粉的合成,味优高产类型后期较高的光合物质积累量保证了籽粒灌浆时同化物的供应以及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31,32],使水稻在高产的同时食味优良。温光条件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决定籽粒灌浆的速率与持续时间[33]。本试验中,味优高产类型的抽穗期普遍迟于味中高产类型,抽穗至成熟期的日平均温度低于味中高产类型。味优高产类型灌浆结实期温度偏低,灌浆速率缓慢,籽粒充实度好,整精米率偏高;味中高产类型在灌浆初期温度较高,使淀粉前期积累速率加快,淀粉颗粒之间排列疏松,整精米率偏低。同时味优高产类型抽穗至成熟阶段较长,因为较低的温度会延长灌浆结实期持续的时间,使弱势粒在灌浆中后期缓慢充实[34,35]。所以在整个生育期温光资源利用合理,物质积累充足的基础上,选择灌浆结实期略长的品种,籽粒在整个灌浆结实期积累充实、发育良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优良食味与高产的协同。
4 结论
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稻,与味中高产类型相比,具有加工品质好,垩白粒率、垩白度偏高,胶稠度长,而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消减值与回复值偏低的特点;与味优中产类型相比,具有高效叶面积指数较高,抽穗至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占全生育期比例光、光合势高的特点。主要是由于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的单季晚粳稻在灌浆结实期持续时间较长,温光资源利用合理,为物质积累和籽粒发育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从而促进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因此,结合南方稻区温光环境,选择灌浆结实期略长的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可协调优良食味与高产的矛盾。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DOI:10.3969/j.issn.1001-7283.2006.06.004URL [本文引用: 1]

简要分析了我国粳稻特性、市场前景及其优势区布局原则。深入研究了东北、江淮中下游与(华北、西北、西南局部适宜粳稻生长的地区)特色优势区的粳稻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三大粳稻优势区域的产业发展主攻方向。
DOI:10.3969/j.issn.1001-7283.2006.06.004URL [本文引用: 1]

简要分析了我国粳稻特性、市场前景及其优势区布局原则。深入研究了东北、江淮中下游与(华北、西北、西南局部适宜粳稻生长的地区)特色优势区的粳稻生产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三大粳稻优势区域的产业发展主攻方向。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DOI:10.3969/j.issn.10017216.2014.03.01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通过对近30年来江苏省育成的45个迟熟中粳品种的区域试验资料分析和种植鉴定,了解江苏迟熟中粳品种的育种状况,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区试资料分析表明,江苏近30年来迟熟中粳品种产量连上3个台阶,代表品种为1983年审定的盐粳2号,产量达到500 kg/667m2;1992年审定的武育粳3号,产量达到580 kg/667m2;1999年审定的武运粳8号,产量达到650 kg/667m2。2005年以后育成的品种产量徘徊在600 kg/667m2。2012年扬州种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育成的品种产量为500~600 kg/667m2,产量提升不明显。近年来注重品种的外观品质改良,垩白粒率有明显改进,但垩白度和食味品质的改良仍需要加强。
.
DOI:10.3969/j.issn.10017216.2014.03.01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通过对近30年来江苏省育成的45个迟熟中粳品种的区域试验资料分析和种植鉴定,了解江苏迟熟中粳品种的育种状况,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区试资料分析表明,江苏近30年来迟熟中粳品种产量连上3个台阶,代表品种为1983年审定的盐粳2号,产量达到500 kg/667m2;1992年审定的武育粳3号,产量达到580 kg/667m2;1999年审定的武运粳8号,产量达到650 kg/667m2。2005年以后育成的品种产量徘徊在600 kg/667m2。2012年扬州种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育成的品种产量为500~600 kg/667m2,产量提升不明显。近年来注重品种的外观品质改良,垩白粒率有明显改进,但垩白度和食味品质的改良仍需要加强。
DOI:10.3724/SP.J.1006.2012.0089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 (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结合水稻大田平均产量,对该区域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和大田平均单产之间的产量差及其时空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产量差变化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表明,30年来该区域早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大于实际产量增加的幅度,二者之间的产量差不断扩大;一季中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产量差逐步缩小;晚稻光温生产潜力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产量差不断缩小。对区域气候变化分析表明,水稻生育期内辐射总量及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早稻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的正效应超过辐射下降的负效应,光温生产潜力不断增加,而一季中稻及晚稻生育期内辐射下降对产量的影响更大,水稻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不同省份间,水稻生育期内辐射及温度变化不同,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
DOI:10.3724/SP.J.1006.2012.0089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为了研究南方稻作区水稻理论生产潜力、单产的提升空间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水稻生产潜力的影响,探索区域水稻生产的限制因素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途径,本研究利用AZE (农业生态区域法)模型对南方稻区1980—2010水稻光温生产潜力进行测算,结合水稻大田平均产量,对该区域水稻光温生产潜力和大田平均单产之间的产量差及其时空变化特点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产量差变化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表明,30年来该区域早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大于实际产量增加的幅度,二者之间的产量差不断扩大;一季中稻光温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产量差逐步缩小;晚稻光温生产潜力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产量差不断缩小。对区域气候变化分析表明,水稻生育期内辐射总量及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早稻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的正效应超过辐射下降的负效应,光温生产潜力不断增加,而一季中稻及晚稻生育期内辐射下降对产量的影响更大,水稻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不同省份间,水稻生育期内辐射及温度变化不同,光温生产潜力及产量差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
DOI:10.3724/SP.J.1006.2013.0096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span >进入</span><span >21</span><span >世纪,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粳稻面积不断扩大,单产明显提高,品质稳定改善,改良食味品质是今后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从食味品质鉴定方法,稻米淀粉种类和含量及分子结构、蛋白质种类和含量、其他物质含量与食味品质的关系,饭粒表面和内部超微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食味品质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与育种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日本粳稻食味品质研究现状,认为结合东北粳稻实际深入开展食味品质育种、栽培和生物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充分利用籼稻二次枝梗粒偏向穗轴上部分布、穗颈大维管束数和一次枝梗数多等有利基因,同时减少对食味品质的不良影响,是今后北方尤其是东北籼粳稻杂交优质高产育种的重要研究课题。</span></p>
.
DOI:10.3724/SP.J.1006.2013.0096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span >进入</span><span >21</span><span >世纪,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粳稻面积不断扩大,单产明显提高,品质稳定改善,改良食味品质是今后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从食味品质鉴定方法,稻米淀粉种类和含量及分子结构、蛋白质种类和含量、其他物质含量与食味品质的关系,饭粒表面和内部超微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食味品质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与育种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日本粳稻食味品质研究现状,认为结合东北粳稻实际深入开展食味品质育种、栽培和生物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充分利用籼稻二次枝梗粒偏向穗轴上部分布、穗颈大维管束数和一次枝梗数多等有利基因,同时减少对食味品质的不良影响,是今后北方尤其是东北籼粳稻杂交优质高产育种的重要研究课题。</span></p>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7.04.001URL [本文引用: 1]

[目的]调查分析代表性水稻种质重要的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变异,筛选与性状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48份国内外水稻多样性种质为材料,进行稻米品质性状变异调查分析;利用快速淀粉粘滞测定仪(rapid visco analyzer)鉴定材料淀粉RVA谱.利用已报道的稻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等位标记及稻米籽粒相关QTL连锁分子标记对种质材料进行基因分型.利用GLM模型进行分子标记与品质性状的关联检测,并对显著关联标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评估等位基因及其组合对目标性状的表型影响效应,同时鉴别对应优异等位基因型及载体品种.[结果]供试材料在直链淀粉含量(AC)、胶稠度(GC)和碱消值(ASV)等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和多样性,变异系数为26.5%—36.3%.RVA谱检测表明崩解值、消减值和回复值等在材料间具有明显差异,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种质的淀粉糊化特性.相关分析表明,AC与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回复值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呈显著负相关;GC同时与消减值和回复值呈显著负相关.利用154个多态性标记共检测到491个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平均为0.447,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390.性状-标记关联检测共获得22个与稻米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单个关联标记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R2)范围为14.11%—75.62%.GBSSI是影响AC和GC的主效基因,分子标记Wx-G/T对AC和GC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61.44%和41.87%.SSIIa是影响ASV的主效基因,alk-GC/TT和SSIIa-F对ASV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75.62%和74.46%.利用显著关联标记构建AC、GC和ASV的回归模型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85.30%、40.62%和80.38%.[结论]水稻淀粉RVA谱与AC、GC和ASV密切相关,利用RVA谱可更全面地评价稻米品质性状.利用稻米品质表型-分子标记关联,共鉴定出22个与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其中5个位点同时与AC和GC关联.回归模型表明标记的组合可产生不同的表型效应.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7.04.001URL [本文引用: 1]

[目的]调查分析代表性水稻种质重要的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变异,筛选与性状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48份国内外水稻多样性种质为材料,进行稻米品质性状变异调查分析;利用快速淀粉粘滞测定仪(rapid visco analyzer)鉴定材料淀粉RVA谱.利用已报道的稻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等位标记及稻米籽粒相关QTL连锁分子标记对种质材料进行基因分型.利用GLM模型进行分子标记与品质性状的关联检测,并对显著关联标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评估等位基因及其组合对目标性状的表型影响效应,同时鉴别对应优异等位基因型及载体品种.[结果]供试材料在直链淀粉含量(AC)、胶稠度(GC)和碱消值(ASV)等表现出广泛的表型变异和多样性,变异系数为26.5%—36.3%.RVA谱检测表明崩解值、消减值和回复值等在材料间具有明显差异,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种质的淀粉糊化特性.相关分析表明,AC与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回复值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呈显著负相关;GC同时与消减值和回复值呈显著负相关.利用154个多态性标记共检测到491个等位变异,基因多样性平均为0.447,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为0.390.性状-标记关联检测共获得22个与稻米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单个关联标记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R2)范围为14.11%—75.62%.GBSSI是影响AC和GC的主效基因,分子标记Wx-G/T对AC和GC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61.44%和41.87%.SSIIa是影响ASV的主效基因,alk-GC/TT和SSIIa-F对ASV的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75.62%和74.46%.利用显著关联标记构建AC、GC和ASV的回归模型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85.30%、40.62%和80.38%.[结论]水稻淀粉RVA谱与AC、GC和ASV密切相关,利用RVA谱可更全面地评价稻米品质性状.利用稻米品质表型-分子标记关联,共鉴定出22个与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其中5个位点同时与AC和GC关联.回归模型表明标记的组合可产生不同的表型效应.
DOI:10.3321/j.issn:1000-2030.2005.04.004URL [本文引用: 1]

以7个粳稻品种和4个籼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在江苏省不同生态地区间的差异及其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的水稻品种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存在着差异,并有强弱之分;粳稻的加工品质根据其品种类型的不同,在不同稻区有不同的表现,籼稻的加工品质在江苏中北部地区表现较好;粳稻品种的外观品质在江苏中部里下河稻区较优,籼稻品种的外观品质则以纬度较高的地区较优.
DOI:10.3321/j.issn:1000-2030.2005.04.004URL [本文引用: 1]

以7个粳稻品种和4个籼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在江苏省不同生态地区间的差异及其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不同的水稻品种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存在着差异,并有强弱之分;粳稻的加工品质根据其品种类型的不同,在不同稻区有不同的表现,籼稻的加工品质在江苏中北部地区表现较好;粳稻品种的外观品质在江苏中部里下河稻区较优,籼稻品种的外观品质则以纬度较高的地区较优.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04.024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FONT face=Verdana>【目的】以湖北省大面积推广的4个中稻品种(珞优8号、国豪杂优1号、丰优22和巨风优72)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不同施用对湖北省中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设计了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处理(CK)、农民习惯施肥法(FFP)、FFP优化、增氮处理(SHY)和SHY优化,4次重复于2008和2009年分别在湖北赤壁和荆门进行。【结果】湖北赤壁CK处理两年试验的水稻产量均低于湖北荆门,表明荆门的基础地力好于赤壁。两年试验中,与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相比,赤壁FFP优化、增氮处理(SHY)和SHY优化3个处理都有增产作用,其中2008年增产率分别为10.0%、2.3%和23.2%,2009年增产率分别为16.6%、11.8%和22.6%;荆门FFP优化、SHY、SHY优化3个处理,在2008年略有减产,在2009年增产作用也不显著,仅为2.0%、6.7%和1.7%。与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相比,赤壁FFP优化和SHY优化,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都有显著提高;荆门FFP优化和SHY优化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仅略有提高;两年两地SHY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各个指标的值均较小。【结论】两个优化处理(FFP优化和SHY优化)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都达到较高水平,即在当前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将氮肥减少20%左右,不仅不会减产反而还会增产增效;在高氮的投入下,高产田水稻增产不明显甚至减产。此外,氮肥优化施用还可以改善稻米的营养品质。<BR><BR></FONT></P>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1.04.024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FONT face=Verdana>【目的】以湖北省大面积推广的4个中稻品种(珞优8号、国豪杂优1号、丰优22和巨风优72)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不同施用对湖北省中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设计了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处理(CK)、农民习惯施肥法(FFP)、FFP优化、增氮处理(SHY)和SHY优化,4次重复于2008和2009年分别在湖北赤壁和荆门进行。【结果】湖北赤壁CK处理两年试验的水稻产量均低于湖北荆门,表明荆门的基础地力好于赤壁。两年试验中,与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相比,赤壁FFP优化、增氮处理(SHY)和SHY优化3个处理都有增产作用,其中2008年增产率分别为10.0%、2.3%和23.2%,2009年增产率分别为16.6%、11.8%和22.6%;荆门FFP优化、SHY、SHY优化3个处理,在2008年略有减产,在2009年增产作用也不显著,仅为2.0%、6.7%和1.7%。与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相比,赤壁FFP优化和SHY优化,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都有显著提高;荆门FFP优化和SHY优化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仅略有提高;两年两地SHY处理的氮素利用率各个指标的值均较小。【结论】两个优化处理(FFP优化和SHY优化)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都达到较高水平,即在当前农民习惯施肥条件下,将氮肥减少20%左右,不仅不会减产反而还会增产增效;在高氮的投入下,高产田水稻增产不明显甚至减产。此外,氮肥优化施用还可以改善稻米的营养品质。<BR><BR></FONT></P>
DOI:10.3724/SP.J.1006.2012.0208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以江苏近十年50个早熟晚粳品种稻米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0、150、187、225、262、298和337 kg hm<sup>-2</sup> 7种施氮水平,研究其对食味品质及品种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味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增施氮肥使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综合评价各品种蒸煮食味品质指标,分析各品种稻米食味品质特点,筛选出18个食味品质较好的品种,食味值在53.9~64.0之间。施氮量对稻米品质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因品种类型而异,根据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将优质品种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类。其中,通粳981、南粳46、镇稻158、常优2号等品种对氮肥响应迟钝且品质较优,这些品种即使在高产所需的高氮肥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的食味值;镇稻661、M1148对氮肥敏感且品质较优,在保优栽培中要注意施氮肥水平对这类品种食味值的影响;其余品种为中间型。在蒸煮品质指标中,食味值与胶稠度、最高黏度及崩解值呈正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及糊化温度呈负相关。</p>
.
DOI:10.3724/SP.J.1006.2012.0208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以江苏近十年50个早熟晚粳品种稻米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0、150、187、225、262、298和337 kg hm<sup>-2</sup> 7种施氮水平,研究其对食味品质及品种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味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增施氮肥使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综合评价各品种蒸煮食味品质指标,分析各品种稻米食味品质特点,筛选出18个食味品质较好的品种,食味值在53.9~64.0之间。施氮量对稻米品质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因品种类型而异,根据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将优质品种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类。其中,通粳981、南粳46、镇稻158、常优2号等品种对氮肥响应迟钝且品质较优,这些品种即使在高产所需的高氮肥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的食味值;镇稻661、M1148对氮肥敏感且品质较优,在保优栽培中要注意施氮肥水平对这类品种食味值的影响;其余品种为中间型。在蒸煮品质指标中,食味值与胶稠度、最高黏度及崩解值呈正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及糊化温度呈负相关。</p>
DOI:10.3724/SP.J.1006.2012.0052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明确水稻生育期与产量、品质的关系,对水稻高产优质育种和合理栽培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晚粳宁111和春江302经遮光(短日照)处理后获得的不同生育期水稻植株为材料,分析其产量和米质指标。结果表明,生育期152 d以上时,对产量无显著影响,而生育期短于152 d时,产量与生育期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期变化的趋势与产量表现基本一致。不同稻米的长度、宽度、蛋白质含量以及淀粉消减值,均以中等偏短生育期(131~132 d)最小,大于或小于131~132 d,均会使上述指标值增加;两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亦有相似的趋势,只是其最低值分别对应132和137 d的生育期;各处理稻米淀粉的崩解值变化与消减值趋势相反。对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糊化温度,各处理均呈随生育期延长而降低的趋势;生育期变化对碾米品质影响总体上较小。
.
DOI:10.3724/SP.J.1006.2012.0052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明确水稻生育期与产量、品质的关系,对水稻高产优质育种和合理栽培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晚粳宁111和春江302经遮光(短日照)处理后获得的不同生育期水稻植株为材料,分析其产量和米质指标。结果表明,生育期152 d以上时,对产量无显著影响,而生育期短于152 d时,产量与生育期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期变化的趋势与产量表现基本一致。不同稻米的长度、宽度、蛋白质含量以及淀粉消减值,均以中等偏短生育期(131~132 d)最小,大于或小于131~132 d,均会使上述指标值增加;两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亦有相似的趋势,只是其最低值分别对应132和137 d的生育期;各处理稻米淀粉的崩解值变化与消减值趋势相反。对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糊化温度,各处理均呈随生育期延长而降低的趋势;生育期变化对碾米品质影响总体上较小。
DOI:10.3724/SP.J.1006.2016.0135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旨在探明中籼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米质变化特点以及施氮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江苏省近70年来生产上广泛应用的12个代表性中籼水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应用年代将其分为20世纪40—5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和2000年以后(超级稻)4个类型,设置<span>零氮</span><span><span>(0N,全生育期不施氮)</span></span>、中氮(MN,全生育期施氮210 kg hm<sup>-2</sup>)和高氮(HN,全生育期施氮300 kg hm<sup>-2</sup>)3个施氮水平,测定了产量和稻米品质诸性状。结果表明,随品种的改良,中籼水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提高,整精米率、垩白度、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组分和淀粉黏滞特性等显著改善,但现代品种的垩白度仍然较高。在3种施氮水平下,超级稻以HN的产量最高,其他年代品种以MN产量最高或MN与HN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垩白度增加,崩解值降低,消减值增大,稻米的食味品质降低。在HN下稻米中K、P、S、Ca、Mg等营养元素含量也较0N或MN下降低。以上结果说明,中籼水稻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稻米品质。总体上,增施氮肥特别是高量施用氮肥会降低稻米品质。如何通过氮肥的优化运筹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的协调发展是亟待研究的问题。</p>
DOI:10.3724/SP.J.1006.2016.0135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旨在探明中籼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米质变化特点以及施氮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江苏省近70年来生产上广泛应用的12个代表性中籼水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应用年代将其分为20世纪40—5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和2000年以后(超级稻)4个类型,设置<span>零氮</span><span><span>(0N,全生育期不施氮)</span></span>、中氮(MN,全生育期施氮210 kg hm<sup>-2</sup>)和高氮(HN,全生育期施氮300 kg hm<sup>-2</sup>)3个施氮水平,测定了产量和稻米品质诸性状。结果表明,随品种的改良,中籼水稻品种的产量显著提高,整精米率、垩白度、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组分和淀粉黏滞特性等显著改善,但现代品种的垩白度仍然较高。在3种施氮水平下,超级稻以HN的产量最高,其他年代品种以MN产量最高或MN与HN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垩白度增加,崩解值降低,消减值增大,稻米的食味品质降低。在HN下稻米中K、P、S、Ca、Mg等营养元素含量也较0N或MN下降低。以上结果说明,中籼水稻品种改良显著提高了产量,改善了稻米品质。总体上,增施氮肥特别是高量施用氮肥会降低稻米品质。如何通过氮肥的优化运筹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的协调发展是亟待研究的问题。</p>
[本文引用: 1]
URL [本文引用: 1]

Increasing demand by the general public here in Japan for high quality rice, has led to greater efforts by researchers to develop drying techniques that woul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dried rice grains, and new methods of evaluating the palatability of rice. A new method of evaluating the taste of rice is being developed. In order to analyzed the taste of rice by nondestructive method, near infrared (NIR) spectrum analysi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quantities of certain key components which make up taste such as amylose or amylopectine, starchs, protein, moisture, and free fatty acid. These measured quantities are then computed by a mathematical formular designed to produce results coinciding with taste appraisals obtained in sensory testing. This paper presents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work under taken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new generation of efficient grain drier and grain drying techniques that would enhance the taste of the dried grain. Newly harvested rice grains were dried under different drying conditions, after which the palatability was evaluated using tastemeter. From the taste evaluation results, it is evident that drying method affects the taste of rice.
.
URL [本文引用: 1]

"Taste" analyzers, developed in Japan, convert various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of rice into "taste" scores based on correlations between NIR measurements of key constituents (e.g., amylose, protein, moisture, fat acidity) and preference sensory scores. These "taste" analyzers are being used by Japanese millers and wholesalers to grade rice, both domestic and imported.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pplicability of using the Satake Neuro Fuzzy Rice Taster for evaluating U.S. medium grain rice varieties. The Rice Taster, as presently calibrated, does not appear to be a valid tool for assessing rice varieties with low (less than 18 percent) amylose contents. The low amylose varieties fell outside the range of the calibration set used by Satake. The effects of degree of milling and U.S. shipping practices on Rice Taster scores (S) were also determined. Conditioning of the bran during 4 weeks of refrigerated storage led to the bran being more readily removed from the kernel during milling. This resulted in the mille rice having significantly lower protein, free fatty acids, and hexanal levels, increased whiteness and milling degree measures, and higher S values. Deep-mill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hemical measures of amylose; protein and free fatty acids cont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Rice Taster measurements of "amylose" (A) and protein (B)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deep-milling; moisture (C), "fat acidity" (D), and milling yield (D)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ean 5 points) with deep-milling.
DOI:10.3969/j.issn.1673-6737.2001.05.002URL [本文引用: 1]

随着水稻生产的迅猛发展 ,稻米品质对水稻生产效益影响越来越突出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因此 ,提高质量效益观念 ,积极推广优质米生产技术 ,不仅是生产者的需要 ,更是市场的需要。根据我市水稻生产及发展优质稻米的 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优质食用稻米标准与生产
.
DOI:10.3969/j.issn.1673-6737.2001.05.002URL [本文引用: 1]

随着水稻生产的迅猛发展 ,稻米品质对水稻生产效益影响越来越突出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因此 ,提高质量效益观念 ,积极推广优质米生产技术 ,不仅是生产者的需要 ,更是市场的需要。根据我市水稻生产及发展优质稻米的 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优质食用稻米标准与生产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6.22.002URL [本文引用: 1]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与优质一直是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目前,中国稻米品质表现总体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稻米品质属综合性状,是指稻米或稻米相关产品满足消费者或生产加工需求的各种特性,主要涉及稻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精米率、米粒形状、透明度、蒸煮时间、米饭质地与香味、冷饭质地以及营养成分等指标。通常用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与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4个方面来评价稻米品质。近10年来,在上述稻米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水稻粒形不仅是重要的产量性状也是碾磨和外观品质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已克隆了多个粒形相关的QTL和基因。根据粒形相关基因的表型效应可将其分为3类,即伴随植株矮化的小粒控制基因(第一类,包括D1、D2、D11、D61和SMG1等)、粒形特异基因(第二类,如GS3、GL3.1、GW7、GW2、GW5、GS5、GS6、TGW6、GW8、BG2、GW6a和GS2等)和小圆粒基因(第三类,即SRS),其中只有第二类基因具有较好的育种利用价值。垩白是决定稻米外观品质的首要性状,同时也会影响碾磨品质。目前尽管已经鉴定了大量QTL,但只有少数QTL被精细定位和克隆,如Chalk5、cyPPDK、G1F1、OsRab5a、FLOURYENDOSPERM2、PDIL1-1和SSG4等主要通过调控胚乳灌浆和储藏物积累而影响稻米外观表现。淀粉占精米胚乳干重的90%以上,其组成与结构是决定稻米外观和蒸煮与食味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淀粉的合成是由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调控网络,直接参与淀粉合成的淀粉合成酶类基因的功能已经比较清楚;此外,参与胚乳淀粉代谢的一些转录因子如Dull、OsEBP89、OsEBP5、OsRSR1和OsbZIP58等也已被陆续鉴定和克隆。蛋白质是稻米的第二大成分,目前已克隆了众多的贮藏蛋白编码基因,并且已鉴定克隆了多个与蛋白质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6.22.002URL [本文引用: 1]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与优质一直是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目前,中国稻米品质表现总体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稻米品质属综合性状,是指稻米或稻米相关产品满足消费者或生产加工需求的各种特性,主要涉及稻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精米率、米粒形状、透明度、蒸煮时间、米饭质地与香味、冷饭质地以及营养成分等指标。通常用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与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4个方面来评价稻米品质。近10年来,在上述稻米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水稻粒形不仅是重要的产量性状也是碾磨和外观品质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已克隆了多个粒形相关的QTL和基因。根据粒形相关基因的表型效应可将其分为3类,即伴随植株矮化的小粒控制基因(第一类,包括D1、D2、D11、D61和SMG1等)、粒形特异基因(第二类,如GS3、GL3.1、GW7、GW2、GW5、GS5、GS6、TGW6、GW8、BG2、GW6a和GS2等)和小圆粒基因(第三类,即SRS),其中只有第二类基因具有较好的育种利用价值。垩白是决定稻米外观品质的首要性状,同时也会影响碾磨品质。目前尽管已经鉴定了大量QTL,但只有少数QTL被精细定位和克隆,如Chalk5、cyPPDK、G1F1、OsRab5a、FLOURYENDOSPERM2、PDIL1-1和SSG4等主要通过调控胚乳灌浆和储藏物积累而影响稻米外观表现。淀粉占精米胚乳干重的90%以上,其组成与结构是决定稻米外观和蒸煮与食味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淀粉的合成是由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调控网络,直接参与淀粉合成的淀粉合成酶类基因的功能已经比较清楚;此外,参与胚乳淀粉代谢的一些转录因子如Dull、OsEBP89、OsEBP5、OsRSR1和OsbZIP58等也已被陆续鉴定和克隆。蛋白质是稻米的第二大成分,目前已克隆了众多的贮藏蛋白编码基因,并且已鉴定克隆了多个与蛋白质
[D].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DOI:10.3321/j.issn:1001-7216.2000.02.004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3℃)和适温(23℃)2个不同的温度处理,对2个不同垩白类型品种西农8116和广二矮104抽穗后稻米垩白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稻米胚乳内部淀粉体形态、大小、发育程度、排列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变化与胚乳内部淀粉体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灌浆结实期稻米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在抽穗5 d到15~20 d的这一时期,其余时段垩白度的变化幅度不大;高温(33℃)与适温(23℃)处理相比,以抽穗后10~20 d间的变化差别最为明显;胚乳淀粉体表现为“裸露型”还是“非裸露型”,主要与胚乳细胞内部淀粉粒发育程度有关,而与品种本身的垩白类型特征无必然联系
DOI:10.3321/j.issn:1001-7216.2000.02.004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3℃)和适温(23℃)2个不同的温度处理,对2个不同垩白类型品种西农8116和广二矮104抽穗后稻米垩白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稻米胚乳内部淀粉体形态、大小、发育程度、排列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变化与胚乳内部淀粉体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灌浆结实期稻米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在抽穗5 d到15~20 d的这一时期,其余时段垩白度的变化幅度不大;高温(33℃)与适温(23℃)处理相比,以抽穗后10~20 d间的变化差别最为明显;胚乳淀粉体表现为“裸露型”还是“非裸露型”,主要与胚乳细胞内部淀粉粒发育程度有关,而与品种本身的垩白类型特征无必然联系
DOI:10.3724/SP.J.1011.2012.00040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灌浆结实期是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局部地形地貌的影响, 我国南方稻区在水稻灌浆结实期频频遭遇高温和伏旱的混合影响, 造成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同步下降。本研究选用导入空心莲子草基因组DNA构建的籼稻耐旱变异品系H5, 在灌浆结实期于人工温室进行高温-干旱复合胁迫试验, 测定了不同处理稻米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 旨在深入研究高温-干旱复合逆境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 分别是适温-中度干旱(OT-MD)、适温-严重干旱(OT-SD)、高温-正常供水(HT-WW)、高温-中度干旱(HT-MD)、高温-严重干旱(HT-SD)和适温-正常供水(OT-WW, CK)。除对照外, 其余各处理的胁迫时间设10 d、20 d、30 d和40 d。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会导致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 高温胁迫10~40 d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CK降低了1.783~5.987个百分点, 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增加了1.178~2.741个百分点;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同样会导致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 在中度干旱条件下, 胁迫10~40 d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CK降低了1.956~6.270个百分点, 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增加了1.153~2.944个百分点, 在严重干旱条件下, 胁迫10~40 d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于CK的变异幅度比中度干旱胁迫下的更大; 灌浆结实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引起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幅度均超过单一高温胁迫或干旱胁迫, 且其变化幅度随胁迫因子的增加、胁迫强度的增强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灌浆结实期的前20 d遭遇高温干旱复合胁迫是稻米品质变差的主要原因; 在相同胁迫时间内, 各处理对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胁迫效应按升序排列依次为: 高温-正常供水(HT-WW)、适温-中度干旱(OT-MD)、适温-严重干旱(OT-SD)、高温-中度干旱(HT-MD)、高温-严重干旱(HT-SD)。本研究结论可为水稻的抗旱与抗高温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DOI:10.3724/SP.J.1011.2012.00040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灌浆结实期是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局部地形地貌的影响, 我国南方稻区在水稻灌浆结实期频频遭遇高温和伏旱的混合影响, 造成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同步下降。本研究选用导入空心莲子草基因组DNA构建的籼稻耐旱变异品系H5, 在灌浆结实期于人工温室进行高温-干旱复合胁迫试验, 测定了不同处理稻米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 旨在深入研究高温-干旱复合逆境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 分别是适温-中度干旱(OT-MD)、适温-严重干旱(OT-SD)、高温-正常供水(HT-WW)、高温-中度干旱(HT-MD)、高温-严重干旱(HT-SD)和适温-正常供水(OT-WW, CK)。除对照外, 其余各处理的胁迫时间设10 d、20 d、30 d和40 d。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会导致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 高温胁迫10~40 d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CK降低了1.783~5.987个百分点, 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增加了1.178~2.741个百分点;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同样会导致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 在中度干旱条件下, 胁迫10~40 d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CK降低了1.956~6.270个百分点, 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增加了1.153~2.944个百分点, 在严重干旱条件下, 胁迫10~40 d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于CK的变异幅度比中度干旱胁迫下的更大; 灌浆结实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引起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幅度均超过单一高温胁迫或干旱胁迫, 且其变化幅度随胁迫因子的增加、胁迫强度的增强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灌浆结实期的前20 d遭遇高温干旱复合胁迫是稻米品质变差的主要原因; 在相同胁迫时间内, 各处理对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胁迫效应按升序排列依次为: 高温-正常供水(HT-WW)、适温-中度干旱(OT-MD)、适温-严重干旱(OT-SD)、高温-中度干旱(HT-MD)、高温-严重干旱(HT-SD)。本研究结论可为水稻的抗旱与抗高温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DOI:10.3321/j.issn:1001-7216.2007.03.01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选用品质和产量性状不同的4个粳稻品种配制2个杂交组合,研究籽粒蛋白质含量选择对水稻杂种早代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各品质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在9.73%~94.99%;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关系;稻米味度值先是随着蛋白质含量的下降而增加,当蛋白质含量下降到某一临界值后,随蛋白质含量下降而下降,蛋白质与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的后代株系味度值较高;在蛋白质含量水平较高时,稻米RVA谱特性随着蛋白质含量的下降有所改善,但蛋白质含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则又会导致RVA谱特性变劣;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协调蛋白质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平衡关系是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关键。
DOI:10.3321/j.issn:1001-7216.2007.03.01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选用品质和产量性状不同的4个粳稻品种配制2个杂交组合,研究籽粒蛋白质含量选择对水稻杂种早代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各品质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在9.73%~94.99%;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关系;稻米味度值先是随着蛋白质含量的下降而增加,当蛋白质含量下降到某一临界值后,随蛋白质含量下降而下降,蛋白质与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的后代株系味度值较高;在蛋白质含量水平较高时,稻米RVA谱特性随着蛋白质含量的下降有所改善,但蛋白质含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则又会导致RVA谱特性变劣;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协调蛋白质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平衡关系是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关键。
DOI:10.1016/j.rsci.2016.06.007URL [本文引用: 1]
DOI:10.1016/j.foodhyd.2016.11.035URL [本文引用: 1]

Rice is principally consumed as cooked kernels. A high-amylose rice line, TRS, has a potential to positively impact human health. Though the properties of starch isolated from TRS kernels have been studied, the properties of cooked kernel remain to be resolved. In this study, the changes in kernel morphology and starch properties of brown TR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cooking in boiling water. TRS kernel, which had polygonal, aggregate, elongated, and interior hollow starches from the inner to the outer of endosperm, showed different gelatinization properties during cooking. The polygonal starch was gelatinized most completely and fastest, the aggregate starch was partly gelatinized, and the elongated and interior hollow starches kept almost their intact status.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starch in kernel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change, but starch crystalline structure was not wholly disrupted during the cooking process. The starch in cooked kernel had a very high resistance to digestion.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DOI:10.3321/j.issn:1001-7216.2003.04.00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采用粘度快速测定仪分析了10个不同食味类型早籼品种的淀粉粘滞(RVA谱)特性,并通过人工气候箱控温处理试验对早籼稻米淀粉粘滞特性与水稻灌浆结实期温度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食味较优的早籼水稻品种一般具有较大的崩解值和较小的消减值、回冷恢复值,而食味较差的早籼品种则相反,普遍有着较小的崩解值和较大的消减值、回冷恢复值,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而不同食味类型早籼品种在最高粘度、热浆粘度、最终粘度等指标上差异规律则不明显;水稻灌浆结实期温度处理对早籼稻米淀粉粘滞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淀粉糊化过程的回冷特性上,与高温处理相比,水稻在适温处理下灌浆,其稻米淀粉的最终粘滞度、消减值和回冷恢复值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崩解值的变化则相对较为复杂。适温处理下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的最终粘滞度、消减值和回冷恢复值等指标的变化,可能正是部分早籼品种“翻秋”种植后其蒸煮食味品质明显变好的一个重要理化指标。
.
DOI:10.3321/j.issn:1001-7216.2003.04.00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采用粘度快速测定仪分析了10个不同食味类型早籼品种的淀粉粘滞(RVA谱)特性,并通过人工气候箱控温处理试验对早籼稻米淀粉粘滞特性与水稻灌浆结实期温度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食味较优的早籼水稻品种一般具有较大的崩解值和较小的消减值、回冷恢复值,而食味较差的早籼品种则相反,普遍有着较小的崩解值和较大的消减值、回冷恢复值,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而不同食味类型早籼品种在最高粘度、热浆粘度、最终粘度等指标上差异规律则不明显;水稻灌浆结实期温度处理对早籼稻米淀粉粘滞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淀粉糊化过程的回冷特性上,与高温处理相比,水稻在适温处理下灌浆,其稻米淀粉的最终粘滞度、消减值和回冷恢复值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崩解值的变化则相对较为复杂。适温处理下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的最终粘滞度、消减值和回冷恢复值等指标的变化,可能正是部分早籼品种“翻秋”种植后其蒸煮食味品质明显变好的一个重要理化指标。
[D].
[本文引用: 1]
[D].
[本文引用: 1]
DOI:10.3321/j.issn:1001-7216.2006.01.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选用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有显著差异的4个粳稻品种,对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变化及其与蒸煮食味品质关系进行了研究。 不同品质类型的品种间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前、中后期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灌浆不同时期淀粉积累速率上。籽粒灌浆过程中,不同品质类型的品种中ADPG焦磷酸化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无差异,但淀粉分支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劣质品种明显早于优质品种,而且优质品种灌浆中、后期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的酶活性。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支酶的活性与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味度值、RVA谱特性间的相关性和程度因灌浆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味度值间的相关均不显著,但灌浆前期和中、后期的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分支酶的活性与味度值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选择灌浆前期酶活性低或灌浆后期酶活性高的材料,将有利于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DOI:10.3321/j.issn:1001-7216.2006.01.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选用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有显著差异的4个粳稻品种,对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的活性变化及其与蒸煮食味品质关系进行了研究。 不同品质类型的品种间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前、中后期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灌浆不同时期淀粉积累速率上。籽粒灌浆过程中,不同品质类型的品种中ADPG焦磷酸化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无差异,但淀粉分支酶活性出现峰值的时间,劣质品种明显早于优质品种,而且优质品种灌浆中、后期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的酶活性。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支酶的活性与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味度值、RVA谱特性间的相关性和程度因灌浆时期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味度值间的相关均不显著,但灌浆前期和中、后期的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分支酶的活性与味度值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选择灌浆前期酶活性低或灌浆后期酶活性高的材料,将有利于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在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不同肥料和搁田处理,造成适宜穗数相近、成穗率不同的群体,结果如下:在适宜穗数范围内,成穗率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总颖花量、粒叶比、有效及高效叶面积率、抽穗期单茎茎鞘重、顶三叶比叶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成穗率与抽穗期后叶面积下降速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在合理群体下,稳定穗数,提高成穗率,有利于改善冠层结构和群体质量,改善中后期群体光照条件,延长功能叶片寿命,提高抽穗后群体光合效率,获取高产.从栽培措施看,提早搁田均有利于提高茎蘖成穗率,但不同的肥料运筹水平间存在差异,当基蘖肥所占比例较大时,搁田宜更早,反之宜推迟.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在基本苗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不同肥料和搁田处理,造成适宜穗数相近、成穗率不同的群体,结果如下:在适宜穗数范围内,成穗率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总颖花量、粒叶比、有效及高效叶面积率、抽穗期单茎茎鞘重、顶三叶比叶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成穗率与抽穗期后叶面积下降速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在合理群体下,稳定穗数,提高成穗率,有利于改善冠层结构和群体质量,改善中后期群体光照条件,延长功能叶片寿命,提高抽穗后群体光合效率,获取高产.从栽培措施看,提早搁田均有利于提高茎蘖成穗率,但不同的肥料运筹水平间存在差异,当基蘖肥所占比例较大时,搁田宜更早,反之宜推迟.
DOI:10.3969/j.issn.1000-6850.2006.02.03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以辽宁省近年来育成水稻新品种 (系)为试材,研究分蘖特性与物质生产和分配及产量结构关系的结果,分蘖特性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与物质生产及分配的相关性却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最高 分蘖数和分蘖增长率与穗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最高分蘖数、分蘖增长率和分蘖减少率与产量均表现负相关,成穗率与穗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正相关。 选育分蘖变化平稳,成穗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提高产量。
DOI:10.3969/j.issn.1000-6850.2006.02.03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以辽宁省近年来育成水稻新品种 (系)为试材,研究分蘖特性与物质生产和分配及产量结构关系的结果,分蘖特性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与物质生产及分配的相关性却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最高 分蘖数和分蘖增长率与穗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最高分蘖数、分蘖增长率和分蘖减少率与产量均表现负相关,成穗率与穗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正相关。 选育分蘖变化平稳,成穗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提高产量。
DOI:10.1016/S0378-4290(01)00145-9URL [本文引用: 1]

A new plant type (NPT) has been developed at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using tropical japonica germplasm in an attempt to increase yields. In direct contrast to high yielding indicas, which have large numbers of tillers and relatively small panicles, the NPT has large panicles and low tiller number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NPT had a higher potential for spikelet production, and possibly yield, than an elite indica, the total number of juvenile spikelets (glumous flower primordia) was determined for plants grown in the field as a crop or widely spaced. The maximum number of juvenile spikelets produced by the temporal pattern of tillers in a hill was recorded at the time of late differentiation of each tiller panicle. The number was greater for spaced plants than crop plants and it decreased linearly with tiller age. For crop plants approximately one juvenile spikelet was produced per square centimeter of leaf area. In 1997, a large number of the juvenile spikelets were lost before harvest, that numb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wetter year of 1999. To quantify potential yield and its reduction by the loss of spikelets between the juvenile and mature stages, the number of spikelets at harvest and the filled fraction (grains) was determined for each tiller and a simple empirical model of yield was constructed. The model predicted that if all of the juvenile spikelets were to be transformed into grains a potential yield more than double the actual yield would be produced in crops of high yielding indicas or the NPT, suggesting that source strength rather than sink size limited yield in this study. Differences in spikelet number at harvest could be offset by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grain weight and percentage filling of spikelets. Even in rice crops grown with large applications of fertilizer, at current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CO 2, yields are limited by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synthesis of the grain rather than sink capacity. The potential sink size of the crop is almost double that actually realized, even though the productive tillers of crop plants do not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 for spikelet production compared with spaced plants.
DOI:10.3321/j.issn:1001-7216.2001.02.00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应用两个水稻茎数动态模型(TIL和RGR模型),分析了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成穗率与最高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支持了“降低苗峰是提高成穗率的关键”的结论;(2)最高茎数与穗分化始期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快是苗峰过高的原因之一;(3)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同样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动态不同,其茎数动态相差很大。在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相近的情况下,穗分化以前干物质积累所占的比例越大,成穗率越低。采用一组独立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由此可见,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是提高成穗率,从而实现高产更高产的基础。
.
DOI:10.3321/j.issn:1001-7216.2001.02.00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应用两个水稻茎数动态模型(TIL和RGR模型),分析了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成穗率与最高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支持了“降低苗峰是提高成穗率的关键”的结论;(2)最高茎数与穗分化始期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快是苗峰过高的原因之一;(3)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同样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动态不同,其茎数动态相差很大。在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相近的情况下,穗分化以前干物质积累所占的比例越大,成穗率越低。采用一组独立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由此可见,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是提高成穗率,从而实现高产更高产的基础。
URL [本文引用: 1]

采用库限制型、源限制型和源库互作型水稻各2个,通过水培和田间小区试验7年,其结果为:增大库源比(颖花(粒)/叶(cm~2)),剑叶的光合速率及其输向穗粒的光合产物(~(14)C)增加;库的活性(籽粒呼吸强度)与叶片的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抽穗期单株顶3叶叶面积与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单穗重与抽穗后单茎叶重呈显著正相关,而单穗重与抽穗后叶片比叶重和光合速率的关系因品种类型不同而异;植物激素IAA和6-BA处理穗子和叶片后,籽粒的呼吸强度、叶片的光合速度及其光合产物~(14)C分配到籽粒的比例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因激素的种类和处理部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文章还就水稻产量源库作用机理、源库指标以及增产途径等进行了讨论。
URL [本文引用: 1]

采用库限制型、源限制型和源库互作型水稻各2个,通过水培和田间小区试验7年,其结果为:增大库源比(颖花(粒)/叶(cm~2)),剑叶的光合速率及其输向穗粒的光合产物(~(14)C)增加;库的活性(籽粒呼吸强度)与叶片的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抽穗期单株顶3叶叶面积与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单穗重与抽穗后单茎叶重呈显著正相关,而单穗重与抽穗后叶片比叶重和光合速率的关系因品种类型不同而异;植物激素IAA和6-BA处理穗子和叶片后,籽粒的呼吸强度、叶片的光合速度及其光合产物~(14)C分配到籽粒的比例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因激素的种类和处理部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文章还就水稻产量源库作用机理、源库指标以及增产途径等进行了讨论。
DOI:10.1093/jxb/erp348URL [本文引用: 1]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灌浆结实期是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温度对水稻籽粒灌浆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趋暖以及极端天气频发,温度胁迫下籽粒灌浆和稻米品质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化机制是目前稻作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灌浆结实期温度为切入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适宜温度与温度影响时段以及温度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灌浆初期(齐穗后20 d)是温度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温(21~26 ℃)有利于水稻灌浆和淀粉的充实与沉积,过高或过低温度均不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温度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活性下降,光合功能降低,抗逆性减弱,干物质积累和运转受抑,从而造成产量下降及品质变劣。这些可能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和灌浆结实期温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p>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p>灌浆结实期是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温度对水稻籽粒灌浆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趋暖以及极端天气频发,温度胁迫下籽粒灌浆和稻米品质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化机制是目前稻作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灌浆结实期温度为切入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适宜温度与温度影响时段以及温度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灌浆初期(齐穗后20 d)是温度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温(21~26 ℃)有利于水稻灌浆和淀粉的充实与沉积,过高或过低温度均不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温度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活性下降,光合功能降低,抗逆性减弱,干物质积累和运转受抑,从而造成产量下降及品质变劣。这些可能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和灌浆结实期温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p>
DOI:10.3321/j.issn:0578-1752.2003.05.00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利用人工气候箱 ,设高温 (日均温度 32℃ )和适温 (日均温度 2 2℃ ) 2个温度处理 ,研究了 2个早籼水稻品种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籽粒灌浆过程中的蔗糖与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占总淀粉的比率及蔗糖合成酶 (SS)、ADPG焦磷酸化酶 (ADPG P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SSS)、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 (GBSS)、淀粉分支酶 (SBE)、淀粉去分支酶 (DBE)的活性变化动态及其温度处理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在籽粒灌浆初期 ,高温处理下籽粒中的蔗糖含量、淀粉含量及SS、ADPG PPase、SSS、SBE和DBE的活性均不同程度地高于适温处理 ,而在灌浆中后期 ,不同温度下籽粒中有关酶的活性变化与蔗糖含量、淀粉含量间的关系相对较为复杂 ;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不同温度下籽粒中的SS、SSS活性差异与其淀粉积累过程的变化特征基本吻合 ,且对温度影响的反应较ADPG PPase敏感 ,可能是温度对籽粒中的淀粉合成代谢过程产生调控的重要位点 ;温度对水稻籽粒中直链淀粉占总淀粉比率的影响极为明显 ,高温处理使籽粒中直链淀粉占总淀粉比率降低 ,且不同温度处理间的差异在水稻灌浆的初期已开始显现 ,其原因可能与高温处理下相对较低的GBSS活性有关。 6种酶相比 ,不同温度处理下籽粒中的直链淀粉占总淀粉比率间差异与GBSS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DOI:10.3321/j.issn:0578-1752.2003.05.005URLMagsci [本文引用: 1]

利用人工气候箱 ,设高温 (日均温度 32℃ )和适温 (日均温度 2 2℃ ) 2个温度处理 ,研究了 2个早籼水稻品种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籽粒灌浆过程中的蔗糖与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占总淀粉的比率及蔗糖合成酶 (SS)、ADPG焦磷酸化酶 (ADPG P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SSS)、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 (GBSS)、淀粉分支酶 (SBE)、淀粉去分支酶 (DBE)的活性变化动态及其温度处理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在籽粒灌浆初期 ,高温处理下籽粒中的蔗糖含量、淀粉含量及SS、ADPG PPase、SSS、SBE和DBE的活性均不同程度地高于适温处理 ,而在灌浆中后期 ,不同温度下籽粒中有关酶的活性变化与蔗糖含量、淀粉含量间的关系相对较为复杂 ;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不同温度下籽粒中的SS、SSS活性差异与其淀粉积累过程的变化特征基本吻合 ,且对温度影响的反应较ADPG PPase敏感 ,可能是温度对籽粒中的淀粉合成代谢过程产生调控的重要位点 ;温度对水稻籽粒中直链淀粉占总淀粉比率的影响极为明显 ,高温处理使籽粒中直链淀粉占总淀粉比率降低 ,且不同温度处理间的差异在水稻灌浆的初期已开始显现 ,其原因可能与高温处理下相对较低的GBSS活性有关。 6种酶相比 ,不同温度处理下籽粒中的直链淀粉占总淀粉比率间差异与GBSS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
URL [本文引用: 1]

该文以常规中籼滇屯502、E优540,杂交稻丰优香占、常规中粳合系39、合系22-2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的播期和地点栽培条件下水稻的分蘖成穗率,籽粒的灌浆特征,稻米品质及其与温光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籽粒的灌浆来看,在不同的播期条件下,籽粒灌浆的差异较大,强势粒的灌浆速率要快于弱势粒,籼稻的灌浆速率要快于粳稻;齐穗后15d内的日平均温度越高,则籽粒的起始势越高,灌浆物质曲线拐点时间和灌浆速率拐点时间越早;同步灌浆和异步灌浆不仅仅是品种所固有的特性,它还受灌浆成熟期气象因子的影响.(2)从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来看,直链淀粉含量与灌浆...
URL [本文引用: 1]

该文以常规中籼滇屯502、E优540,杂交稻丰优香占、常规中粳合系39、合系22-2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的播期和地点栽培条件下水稻的分蘖成穗率,籽粒的灌浆特征,稻米品质及其与温光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籽粒的灌浆来看,在不同的播期条件下,籽粒灌浆的差异较大,强势粒的灌浆速率要快于弱势粒,籼稻的灌浆速率要快于粳稻;齐穗后15d内的日平均温度越高,则籽粒的起始势越高,灌浆物质曲线拐点时间和灌浆速率拐点时间越早;同步灌浆和异步灌浆不仅仅是品种所固有的特性,它还受灌浆成熟期气象因子的影响.(2)从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来看,直链淀粉含量与灌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