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预测纳米多孔铜弹性模量的随机分布单胞模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纳米多孔金属由于其内部具有三维双连通的纳米多孔结构,因而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低密度等特性从而成为一种性能优越的功能材料[1-2],在传感、电化学驱动、催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们对其内部结构和力学特性的关系开展了研究。Biener等[3]利用纳米压痕方法,探究了纳米多孔金的韧带尺寸对其屈服强度的影响,发现了“越小越强”的尺寸效应。Li等[4]研究了纳米多孔银的力学性能随韧带尺寸的变化,得出了类似纳米多孔金的结论。在理论方面,Sun等[5]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验证了纳米多孔金的“越小越强”的现象。Huber等[6]通过建立球棍四面体单胞模型,系统探究了纳米多孔金的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将不同体积分数含量的纳米多孔金的弹性模量实验数据与经典Gibson-Ashby尺度方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但球棍模型结果仍然远大于实测结果。
虽然纳米多孔金、铂等惰性贵金属的制备日渐成熟,但由于贵金属本身昂贵,不利于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因此纳米多孔铜作为一种低成本、易制备、可替代多孔金的新型纳米功能材料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Wang等[7]制备了可调控韧带尺寸的纳米多孔铜粉末。Wang等[8]成功制备出纳米多孔铜膜电极,作为CO2电催化还原的稳定高效催化剂。作为一种功能材料,纳米多孔铜在催化、传感等领域表现优异,为保证其日常应用,力学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们发现,基于通过力学压缩实验得到的纳米多孔铜的弹性模量远小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9-11]。在试样制备过程中发现,纳米多孔铜的韧带尺寸普遍偏大[12]。纳米多孔铜弹性模量实测值偏低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尺寸效应的减弱甚至消失造成的。
因此,本文摒弃分子动力学方法,首先建立了纳米多孔材料的随机分布单胞模型,然后利用多尺度均匀化方法来预测纳米多孔铜的力学性能。多尺度均匀化方法是一种分析周期复合材料问题的代表性方法[13-19]。虽然纳米多孔铜不是周期材料,但由于其微观结构的充分随机性,可以作为拟周期或宏观均匀材料来处理,因此本文工作思想是合理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用多尺度均匀化方法求解等效模量的基本公式和热应力比拟方法;其次设计了具有一定孔隙率的随机分布单胞模型,利用纳米多孔金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预测了纳米多孔铜弹性模量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1 等效模量多尺度均匀化预测方法 本节首先介绍多尺度均匀化方法的均匀化弹性模量等基本公式,给出了计算一阶影响函数的温度应力比拟方法,在ABAQUS上实现了材料等效模量的多尺度均匀化计算方法。
1.1 多尺度渐近展开均匀化方法基本方程 本文考虑宏观和细观2种尺度。令宏观坐标为x,细观坐标为y,且y=x/ε,小参数ε表示单胞尺寸与宏观结构尺寸之比。在该方法中,位移函数u的渐近展开形式为
(1)

式中:ui0为宏观均匀化位移; ui1为一阶振动位移;ui2为二阶振动位移。根据式(1)和几何关系可得应变的展开式为
(2)

式中:
(3)

根据本构关系可知细观应力表达式为
(4)

式中:Eijklε为材料的弹性张量;ekl为应变函数。
结构平衡方程为
(5)

式中:fi为体积力。将式(2)代入式(4),再将所得应力展开式代入方程(5)可得含ε任意幂次的方程。由于ε为任意小量,因此ε各次幂的系数必须为零,于是有
(6)

(7)

(8)

由方程(6)可知,宏观均匀化位移ui0独立于y,只和x有关。根据式(7)的形式可知一阶摄动项u1u0之间的关系为
(9)

式中:χikl为一阶影响函数。由于ui2y的周期函数,若ui2有唯一解,则需要满足如下关系:
(10)

将式(8)两端除以单胞体积D并在单胞上积分,利用式(10)可以将其化简为
(11)

则均匀化弹性张量为
(12)

其有限元离散形式为
(13)

式中:Eε为材料的弹性参数矩阵;B为应变矩阵;χ为一阶影响函数矩阵。由式(13)可知,在用有限元方法求得一阶影响函数之后,就可得到均匀化弹性张量。下面讨论一阶影响函数的求解方法。
1.2 一阶影响函数的热应力比拟求解方法 为了方便用有限元方法求解一阶影响函数,本文利用文献[20-21]中提出的求解一阶影响函数的热应力方法,该方法把一阶影响函数当作单胞上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了热变形来计算。将式(9)代入方程(7)得如下一阶影响函数的控制方程:
(14)

将式(14)右端项移到左边可得
(15)

式中:
(16)

式中:σijkl为虚拟应力;一阶影响函数χikl为虚拟位移;单位张量Imnkl为单位温度应变,EijmnImnkl为对应的热应力。因此,一阶影响函数χikl即是温度应力引起的热变形。求得χikl之后,将其代入式(12)并在单胞上积分,即可求得均匀化弹性张量。
2 随机分布单胞模型及其验证 本节构造了纳米多孔材料的随机分布单胞模型,然后利用纳米多孔金的实测结果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
假设纳米多孔金属单胞是由随机分布的孔洞以及金属原子组成。通过Python二次开发程序随机生成孔洞的位置坐标,从而构建纳米多孔金属的随机单胞模型。图 1为金属原子体积分数为25%的随机分布单胞模型。图 2为传统球棍模型组成的4×4×4立方结构模型。
图 1 体积分数为25%的随机分布单胞模型 Fig. 1 Stochastic unit cell model with a volume fraction of 25%
图选项




图 2 球棍模型组成的4×4×4立方结构模型 Fig. 2 A ball-and-stick model with 4×4×4 cubic structure model
图选项




本文用随机分布单胞模型对纳米多孔金的等效弹性模量进行预测,模拟用的金的弹性模量为E=81 GPa,泊松比为0.42。图 3给出了本文结果与球棍模型预测结果以及实验结果的比较[6]。由图可知,本文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很好,并且能够预测出纳米多孔金的弹性模量随体积分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大的变化趋势,由此可知本文随机分布单胞模型的有效性。
图 3 纳米多孔金的等效弹性模量与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 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valent elastic modulus and volume fraction of nanoporous gold
图选项




本文随机分布单胞模型可以考虑多孔金韧带在体积分数较低时不能全部参与传力的情况。球棍模型认为所有韧带都参与传力,因此其预测结果比实际结果大。
3 纳米多孔铜弹性模量的预测 本节使用随机分布单胞模型对纳米多孔铜的弹性参数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弹性模量随着体积分数变化的阈值现象并从力学角度对其机理进行了解释。分析了预测值比实测值大一个量级的关键影响因素。
3.1 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在本文模拟中,铜的弹性模量为E=110 GPa,泊松比为0.3。选取固定边界作为单胞边界条件来求解一阶影响函数。
体积分数为0.25的用随机分布单胞模型求得预测的均匀化弹性张量为

对于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弹性模量和弹性张量之间的关系为
(17)

式中:ν为泊松比。
图 4给出了用随机分布单胞模型预测的弹性模量与实测值[9]以及传统球棍模型结果[6]的比较,EES分别为多孔金属和金属单质(solid)的弹性模量,φ为铜的体积分数。从图中可知,当铜的体积分数较小(约为0.25)时,随机分布模型更接近实际值,球棍模型的弹性模量明显偏大,这是因为在此阶段,实际多孔铜韧带并不能全部参与传力,随机分布单胞模型恰好可以反映这种实际情况,但球棍模型认为所有韧带都参与传力。随着铜的体积分数增大,参与传力的韧带百分比愈来愈高,球棍模型和随机分布模型的模拟值逐渐靠近。
图 4 不同单胞模型的弹性模量与实测结果的对比 Fig. 4 Comparison of elastic moduli between different unit cel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图选项




3.2 弹性模量与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 改变铜在随机分布单胞模型中的体积分数,可以得到不同体积分数的纳米多孔铜弹性张量,即可得到纳米多孔铜的弹性模量随其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如图 5所示。对图 5的数值进行拟合可以得到该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为
(18)

图 5 纳米多孔铜等效弹性模量与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 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valent elastic modulus and volume fraction of nanoporous copper
图选项




式中:φ为体积分数。由式(18)可以看出,多孔铜的弹性模量与体积分数之间呈现出三段不同的变化模式,有低强度段、二次段和线性段。当体积分数处于低强度段时,由于体积分数小,并没有形成稳定的载荷传递路径,弹性模量较小;当体积分数和弹性模量之间关系为二次函数时,开始形成稳定的载荷传递路径,然而由于不是所有韧带都参与到传力路径中,因此这一阶段的刚度不满足体积分数规律;当体积分数增加至线性段后,几乎所有韧带都参与载荷传递,弹性模量随相对密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这与纳米纤维网络刚度阈值的现象及机理是类似的[22]
3.3 预测值大于实测值的影响因素 从第2节可以看出,本文模型预测的纳米多孔金的模量与实测结果吻合很好。然后,从3.1节可以看出,用随机分布单胞模型预测的纳米多孔铜的弹性模量虽然比球棍模型结果更接近实测值,但却比实测值大一个量级。经过分析发现,之所以多孔金模量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好,其因为不仅包括本文模型的有效性,还包括多孔金的稳定性。
而纳米多孔铜由于其制备工艺的问题,导致其弹性模量有一定的分散性。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1) 纳米多孔铜的制备需要在酸液中去合金化,铜铝前驱体由于铜铝分布的不均匀性,在铝富集处与酸快速反应,从而会形成大裂纹[23]。此外,由于会发生快速析氢反应,样品会受到逸出的氢气冲击而产生显微裂纹,这些裂纹也会降低多孔铜的强度。我们把这种由裂纹导致的强度降低原因归结到增大了孔隙率或降低了体积百分比,导致了强度降低。
2) 去合金化的过程是一个铝相溶解和铜原子重新排列的过程,该化学过程中伴随着生成的纳米多孔铜的体积变大,即降低铜的体积含量[24],相当于降低体积百分数进而降低等效弹性模量。
3) 纳米多孔铜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表面会出现氧化铜、氧化亚铜等铜的氧化物,这也会降低纳米多孔铜的有效弹性模量。
4 结论 1) 本文建立了一种适用于不同纳米多孔金属材料弹性性能预测的随机分布单胞模型,该模型具有普适应性。
2) 利用所提模型和多尺度均匀化理论预测了纳米多孔铜、纳米多孔金的等效弹性模量,利用纳米多孔金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3) 与已有模型相比,所提模型可以真实地反映纳米多孔金属材料韧带传力特性和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与球棍模型相比,所提模型预测的纳米多孔铜的弹性模量更接近实测值;发现了弹性模量和体积分数之间的阈值关系,即当体积分数达到临界值后,纳米多孔铜的弹性模量由低迅速增大,其后随体积分数的增大而线性增大。
4) 本文预测的纳米多孔铜的弹性模量高于实测值是由于其工艺过程和化学不稳定性引起的,裂纹和氧化应该是2个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TANAKA S, MINATO T, ITO E, et al. Selective 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ol in the coexistence of amines by nanoporous gold catalysts:Highly efficient synthesis of formamides[J].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013, 19(36): 11832-11836. DOI:10.1002/chem.201302396
[2] HAKAMADA M, MABUCHI M. Mechanical strength of nanoporous gold fabricated by dealloying[J]. Scripta Materialia, 2007, 56(11): 1003-1006. DOI:10.1016/j.scriptamat.2007.01.046
[3] BIENER J, HODGE A M, HAYES J R, et al. Size effects 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nanoporous Au[J]. Nano Letters, 2006, 6(10): 2379-2382. DOI:10.1021/nl061978i
[4] LI Z Q, LU X, WANG Q, et al. Effect of nanoindentation depth and ligament siz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noporous silver[J]. Micro & Nano Letters, 2017, 13(4): 461-464.
[5] SUN X Y, XU G K, LI X,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caling laws of nanoporous gold[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13, 113(2): 023505. DOI:10.1063/1.4774246
[6] HUBER N, VISWANATH R N, MAMEKA N, et al. Scaling laws of nanoporous metal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J]. Acta Materialia, 2014, 67(1): 252-265.
[7] WANG Y, WANG Y Z, ZHANG C, et al. Tuning the ligament/channel size of nanoporous copper by temperature control[J]. CrystEngComm, 2012, 14(24): 8352.
[8] WANG X Y, LIU S Q, HUANG K L, et al. Effective nanoporous copper for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 ionic liquid[J]. Functional Materials Letters, 2010, 3(3): 181-183.
[9] JI Y, XING Y F, ZHOU F, et al.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nolithic nanoporous copper and its composites[J].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8, 20(10): 1800574. DOI:10.1002/adem.201800574
[10] 吴兆虎.纳米多孔铜膜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19.
WU Z H.Prepar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noporous copper film[D].Xi'an: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9(in Chinese).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00-1019859052.htm
[11] 陈玉洁.纳米多孔铜力学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19.
CHEN Y J.Study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nanoporous copper based on molecular dynamics[D].Xi'an: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9(in Chinese).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00-1019859046.htm
[12] YANG Q, LIANG S H, HAN B B, et al.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enhanced bulk nanoporous coppers[J]. Materials Letters, 2012, 73: 136-138. DOI:10.1016/j.matlet.2012.01.027
[13] OLE?NIK O A, SHAMAEV A S, YOSIFIAN G A.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lasticity and homogenization[M]. Amsterdam: Elsevier, 2009.
[14] HASSANI B, HINTON E. A review of homogenization and topology optimization I-Homogenization theory for media with periodic structure[J]. Computers & Structures, 1998, 69(6): 707-717.
[15] TAKANO N, ZAKO M, ISHIZONO M. Multi-scale computational method for elastic bodies with global and local heterogeneity[J]. 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Materials Design, 2000, 7(2): 111. DOI:10.1023/A:1026558222392
[16] CHEN C M, KIKUCHI N, ROSTAM-ABADI F. An enhanced asymptotic homogenization method of the static and dynamics of elastic composite laminates[J]. Computers & Structures, 2004, 82(4-5): 373-382.
[17] XING Y F, GAO Y H, LI M. The multiscale eigenelement method in dynamic analyses of periodical composite structures[J].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7, 172: 330-338. DOI:10.1016/j.compstruct.2017.03.082
[18] XING Y F, GAO Y H, CHEN L, et al. Solution methods for two key problems in multiscale asymptotic expansion method[J].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7, 160: 854-866. DOI:10.1016/j.compstruct.2016.10.104
[19] CIORANESCU D, PAULIN J S J. Homogenization in open sets with holes[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1979, 71(2): 590-607.
[20] YUAN Z, FISH J. Toward realization of computational homogenization in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10, 73(3): 361-380.
[21] 黄富华, 梁军, 杜善义. 均匀化方法的ABAQUS实现[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0, 42(3): 389-392.
HUANG F H, LIANG J, DU S Y. Realization of homogenization method with ABAQUS[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 42(3): 389-392. (in Chinese)
[22] CHEN Y, PAN F, GUO Z, et al. Stiffness threshold of randomly distributed carbon nanotube networks[J].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2015, 84: 395-423. DOI:10.1016/j.jmps.2015.07.016
[23] HAYES J R, HODGE A M, BIENER J, et al. Monolithic nanoporous copper by dealloying Mn-Cu[J].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06, 21(10): 2611-2616. DOI:10.1557/jmr.2006.0322
[24] CHEN F, CHEN X, ZOU L, et al. Fabrication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ulk nanoporous Cu via chemical de-alloying of Cu-Al alloys[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6, 660: 241-250. DOI:10.1016/j.msea.2016.02.055


相关话题/纳米 分数 材料 实验 金属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丙烯环路热管补偿器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环路热管是一种两相传热装置,主要利用工质的气液两相换热及流动来实现高效的热传输[1-2]。蒸发器内部的毛细芯能够产生毛细力而驱动工质的流动,避免了使用运动部件来提供动力,保证了环路热管的高可靠性和长寿命。气液分离的薄壁传输管线使环路热管拥有强传热能力和高柔性。环路热管众多独特的优势使其在航天器热控及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单频RTK动态精度检测法及实验验证*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的发展,单频RTK(Real-TimeKinematic)技术在高精度测绘、精密农业、变形监测、无人驾驶等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1-2]。单频RTK采用载波相位差分技术,静态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3]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结冰风洞实验中的相似理论*
    飞行器结冰现象可以分为地面结冰和飞行结冰两种。地面结冰是指由降雪或者冻雨天气导致的飞行器表面以雪泥、明冰或者两者混合形式的积冰。飞行结冰是指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遭遇结冰环境时云层中的过冷水滴撞击在飞行器迎风部件上产生积冰的现象。地面结冰的危害主要在于影响飞行器的起飞性能,可在起飞前通过地面除冰措施进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304不锈钢两相流冲蚀腐蚀的实验研究*
    材料表面的冲蚀磨损通常是由坚硬固体颗粒的冲击引起的,在中国西北等军用实验环境下,沙尘环境中的颗粒[1]对军用设备及直升机部件、机载设备的性能会造成严重影响。不锈钢材料常用于飞机的机身主梁、驱动装置、起落架等关键承力结构部件[2],在水陆两栖飞机执行特殊任务模式时,如长期在高温、高湿、高盐、海上任务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小通道并联管干涸热动力学特性实验*
    小通道的结构紧凑,单位面积传热效率高,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密封性好的优点。因此,小通道沸腾传热特性被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所关注,在航空航天、核反应堆、燃料电池等散热量大的设备中都有涉及。其中,小通道在解决航空航天器发动机散热冷却问题上展现出极大的优势[1-3]。小通道内的沸腾传热可以分为过冷沸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静电传感器测量固体颗粒质量流量实验研究*
    在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航空发动机气路中的机械部件容易磨损并发生故障,对气路中的固体颗粒质量流量进行实时监测,有助于获得气路部件的状态信息[1-3]。此外,航空发动机排放物中固体颗粒含量反映了发动机内燃料的成分及其燃烧情况,检测颗粒物生成量对监控发动机工作性能提供重要的信息。一部分航空发动机气路和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CFRP旋转超声辅助钻削的缺陷抑制机理及实验研究*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FiberReinforcedPlastics,CFRP)与金属材料相比,因具有强度高且质量轻、耐蚀性好以及疲劳强度优异等极其出色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航空航天领域,其在飞机中所占的比重,更成为衡量飞机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1-4]。在美国最新型的F-35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沉积环境下气膜冷却效率的实验*
    在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整个寿命期间,涡轮叶片会受到污染物的沉积、侵蚀和腐蚀。这些污染物来自吸入的杂质(沙子、火山灰等等),以及燃料燃烧产生的杂质和灰分颗粒。沉积是导致涡轮机叶片冷却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紧接燃烧室下游的第一级高压涡轮静叶上是最显著的,由于这是涡轮部件的最高温度区域,因此污染物颗粒在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液氮温区平板蒸发器环路热管实验研究*
    深低温环路热管是一种深低温热传输器件,其应用主要面向空间深冷热控制系统。近年来,深空探测、天文观测等宇航任务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航天器载荷需要深低温工作环境,其中空间红外天文望远镜以及其他先进探测器和光学系统的工作温度都低于80~120K。随着探测器功率及工作温度要求的提高,空间低温环境的制冷器件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被动热沉性能*
    随着电子设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其温控问题越来越突出,美国空军研究结果表明,因为电子设备过热而引起的系统故障问题约占总故障的55%[1]。因此,为保障电子设备的运行可靠性、性能稳定性和使用寿命,需要研究更加高效的电子设备温控技术。相比于主动温控技术[2],基于相变储能材料的被动式温控装置具有系统结构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