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丙烯环路热管补偿器的可视化实验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环路热管是一种两相传热装置,主要利用工质的气液两相换热及流动来实现高效的热传输[1-2]。蒸发器内部的毛细芯能够产生毛细力而驱动工质的流动,避免了使用运动部件来提供动力,保证了环路热管的高可靠性和长寿命。气液分离的薄壁传输管线使环路热管拥有强传热能力和高柔性。环路热管众多独特的优势使其在航天器热控及电子散热等领域得到诸多关注[3-5]。如空间探测器通常利用低温环路热管的柔性和远距离传热能力使空间载荷布局合理,实现高效热控的同时隔离低温制冷机产生的振动和电磁干扰[6-7],高集成化的电子器件散热系统中也广泛应用了环路热管[8-9]
补偿器是调节环路热管工作压力的重要部件,其内部工质的状态能明显影响环路热管的传热性能。补偿器的设计、传热量及工质充装量是影响环路热管补偿器内部工质状态的主要因素,这也吸引诸多****的研究。如柏立战等[10]研究了环路热管工质充装量和补偿器容积的确定方法及充装量和补偿器容积的匹配关系。Yan等[11]探究了工质充装量对液氮温区低温环路热管的传热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样机的最佳充装压力。Du等[12]研究了充装压力对小型低温环路热管运行的影响。张红星等[13]研究了工质充装量对环路热管温度波动的影响。Mo和Liang[14]研究了低充装量下低温环路热管的运行特性。上述研究多限于工质充装量和环路热管运行特性之间直接的对应关系,少有对补偿器内部工质状态影响的分析。
环路热管内未参与循环换热的工质多存储于补偿器内,所以充装量不同导致的主要结果是补偿器内的工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环路热管的补偿器进行可视化研究以加深充装量对环路热管运行特性影响的认识。对环路热管的可视化研究多集中于常温区域,如Hossain[15]采用水作为工质对平板型环路热管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观察到了启动阶段气体管线内多余液态工质的排出及运行阶段冷凝器和补偿器内气泡的形成。Mo等[16]通过对平板型环路热管的可视化研究观察到了不同传热量下气体管线内工质的不同流型及冷凝器内气液界面的运动。另有****采用间接成像技术对环路热管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如Nemec和Malcho[17]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了环路热管从启动到稳定工作各阶段的温度分布情况。Okamoto等[18]用中子成像技术对环路热管进行了可视化研究,观察到了毛细芯中的流体在启动阶段和烧干过程中的变化。
由于本文研究背景涉及较低温区,所以可视化部件需要承受较大范围的温度变化,且实验在真空罐内进行,不宜采用间接成像技术。为同时保证可视化效果、耐低温性、连接密封性及承压能力,采用石英材质实现了补偿器的可视化。补偿器与蒸发器之间为法兰结构连接,利用高速摄像机对补偿器内的工质状态进行拍摄,实现了对丙烯环路热管补偿器的可视化实验研究,直观揭示了补偿器内的工质状态随充装量和传热量的变化及充装量影响环路热管运行特性的内部因素。
1 实验装置 实验采用的环路热管的结构示意及参数分别如图 1表 1所示。该环路热管主要由蒸发器、毛细芯、气体管线、冷凝器、液体管线、补偿器等部分构成,总容积约为51.4mL。蒸发器和气液传输管线为316 L不锈钢材质,毛细芯材料为烧结氧化锆,冷凝器管线为无氧铜材质。工质为高纯丙烯,充装量分别为13.7、16.7、19.7、22.7、24.3 g。除补偿器入口与液体管线之间的连接及补偿器出口与蒸发器之间的连接以外,其他部位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或卡套管连接。
图 1 环路热管结构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of loop heat pipe structure
图选项




表 1 环路热管参数 Table 1 Parameters of loop heat pipe
部件 尺寸 数值
蒸发器 长度×外径/(mm×mm) 90×24
长度×内径/(mm×mm) 90×20
毛细芯 孔径/μm 1.75
气体管线 长度×外径/(mm×mm) 1030×3
长度×内径/(mm×mm) 1030×2
冷凝器 长度×外径/(mm×mm) 540×6
长度×内径/(mm×mm) 540×3
液体管线 长度×外径/(mm×mm) 1100×3
长度×内径/(mm×mm) 1100×2
补偿器 长度×外径/(mm×mm) 60×24
长度×内径/(mm×mm) 60×20


表选项






环路热管补偿器为石英材质,其与不锈钢蒸发器和液体管线之间采用法兰结构连接,通过螺栓紧固,中间有O形密封圈,如图 2所示。O形沟槽在不锈钢一侧,O形密封圈置于沟槽中,O形密封圈外层密封圈为改进的聚四氟乙烯,内层为钴镍铬合金蓄能弹簧。当补偿器内承压时,系统压力及弹簧弹力使密封圈外层与两侧连接部件贴合紧密,保证良好的密封性,如图 3所示,合金弹簧的弹性使该结构能承受因温度变化而带来的形变应力。保压和耐低温测试结果表明,该结构和连接方式能承受1.5 MPa压力无泄漏,能承受1 min之内从室温到液氮温区的温度剧变无破裂和泄漏,能长时间耐液氮低温,满足丙烯工质从充装到实验的各项要求。
图 2 补偿器与蒸发器连接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of connection between compensation chamber and evaporator
图选项




图 3 O形密封圈横切面示意图 Fig. 3 Schematic of transverse section of O-shaped sealing ring
图选项




实验系统如图 4所示,主要由真空罐、脉管制冷机、真空泵组、循环水冷、数据采集器、直流电源、高速摄像机、计算机等组成。为减少辐射、对流换热及倾斜角度的影响,除补偿器外的环路热管各部位用30层隔热组件包覆,整体水平置于真空罐内,由真空罐和真空泵组提供真空度优于4.95×10-3 Pa实验环境。蒸发器外壁面贴有直流薄膜加热片以模拟热源,脉管制冷机的“冷头”与环路热管冷凝器耦合以模拟热沉,加热片和制冷机分别由各自配套电源供电,调节电源输入功能够模拟不同工作温度和传热量的多种工况。循环水冷用来为制冷机和分子泵散热。环路热管各部件关键位置安装有精度优于±0.5 K的Pt 1000测温电阻以测量各部位温度,安装示意位置见图 1,测得的温度由数据采集器采集并传输至计算机记录保存。高速摄像机置于真空罐外,镜头与环路热管补偿器对齐,能通过真空罐端盖的可视化窗口拍摄实验过程中补偿器内工质的变化状况。
图 4 实验系统示意图 Fig. 4 Schematic of experimental system
图选项




2 实验结果和讨论 2.1 环路热管降温和启动过程 待完成各实验设备的检查后开始实验,并实时观察补偿器内工质状态的变化。开启真空泵组对真空罐进行抽真空,当真空罐内真空度达到1×10-2 Pa后开启脉管制冷机对环路热管冷凝器进行降温。由于工质的密度随温度降低而变大,工质向温度较低的冷凝器收缩聚集,导致补偿器内工质液面高度下降。如图 5所示,当充装量为13.7 g时,补偿器内液面高度在实验开始前明显高于降温10 min后。其他充装量下的环路热管补偿器内的液面在降温前后的变化与此类似,都在降温后出现一定的下降。
图 5 降温前后补偿器内液面高度变化对比 Fig. 5 Comparison of liquid levels inside compensation chamber before and after cooling
图选项




当冷凝器最低温度接近研究背景设定的200 K目标温度时,开启直流电源对薄膜加热片输入10 W加热功率。蒸发器吸收来自热源的热量导致其温度略有上升,毛细芯外表面处的液态工质吸热蒸发形成气态工质并进入气体管线,随后经过气体管线进入冷凝器并推动其中的冷凝液体进入液体管线,这一过程表现为气体管线和冷凝器入口温度的上升,冷凝器出口和液体管线温度下降,如图 6中25 min处温度变化所示。
图 6 充装量为13.7 g时环路热管的启动过程 Fig. 6 Start-up process of loop heat pipe with a working fluid inventory of 13.7 g
图选项




持续蒸发形成的气态工质继续推动冷凝器中的液态工质经液体管线和引流管进入蒸发器核心和补偿器,导致蒸发器和补偿器的温度开始下降,如图 6中28 min处温度变化所示。蒸发器核心内的液体工质再次被毛细力抽吸至毛细芯外表面参与吸热蒸发,至此工质开始在环路热管内部形成循环流动,环路热管开始启动。调节脉管制冷机的输入功以保持冷凝器的最低温度稳定于200 K附近,当环路热管各部位的温度都达到稳定后,以10 W为步长依次增大薄膜加热片的功率以模拟下一个工况,直到蒸发器温度超过应用背景限定的280 K。
2.2 环路热管稳态传热过程 各充装量下的环路热管均能顺利启动降温,当充装量为13.7、16.7 g时,稳定工况下补偿器内的液面高度明显低于引流管。此时蒸发器的核心通道内大部分空间被气态工质占据,液态工质的蒸发面积大,蒸发器核心内工质与引流管和补偿器之间的相变换热强烈。其换热机理类似于热管的工作过程,即工质在蒸发器核心中蒸发后向补偿器一侧流动并放热给温度较低的引流管和回流的低温工质及补偿器,被冷凝后的液态工质再次进入蒸发器核心内参与蒸发。如图 7所示(t表示拍摄时间,Q为环路热管传热量),充装量为16.7 g时,20 W和30 W传热量下,引流管外壁面有明显的工质冷凝液滴形成和流动,而且液滴形成和流动的速率随着传热量增加而加快。
图 7 充装量为16.7 g时补偿器内的工质状态 Fig. 7 States of working fluid inside compensation chamber with a working fluid inventory of 16.7 g
图选项




由于蒸发器外表面的蒸发界面与补偿器内的工质气液界面均处于饱和状态,存在一定的饱和压力差和对应的温度差。蒸发器向补偿器的漏热量大时,会导致补偿器的温度和压力上升来补偿漏热,而补偿器的温度和压力上升会造成蒸发器的压力及温度上升以产生对应的压力差来平衡工质的流动压降。所以,蒸发器、补偿器及引流管之间强烈的相变换热导致两者之间的漏热量大,会造成补偿器的温度和压力较高,最终导致环路热管蒸发器的工作温度高,传热热阻大。本文涉及的传热热阻定义为
(1)

式中:R为传热热阻;Te为蒸发器的平均温度;Tc为冷凝器出口温度。冷凝器进出口温度差异较大,为避免造成较大偏差,采用更接近热沉温度的冷凝器出口温度Tc
随着充装量的增大,蒸发器核心内的空隙变小造成工质蒸发面积变小,蒸发器向补偿器的相变漏热量也会相应减小,环路热管性能得到一定提升。
充装量为19.7 g时,稳定工作的环路热管补偿器内液面高度接近蒸发器核心通道顶端,蒸发器核心内部工质的蒸发面积缩减至最小,蒸发器与补偿器之间的相变换热和漏热量也随之减少,此时热管性能最优。如图 8所示,在280 K以下的最大传热量达到40 W,对应的传热热阻为2 K/W。
图 8 充装量为19.7 g时环路热管启动及运行 Fig. 8 Start-up and operation of loop heat pipe with a working fluid inventory of 19.7 g
图选项




当充装量为22.7 g和24.3 g时,稳定工作的环路热管补偿器内液面超过蒸发器核心顶端。虽然蒸发器与补偿器之间的相变漏热量随着蒸发面积减小而减小,但两者之间传导和对流漏热量随着液体工质与毛细芯的接触面积增加而增大。另外,工质回流需排开高于引流管的部分工质而克服一定的重力,所以工质回流的阻力增大,导致蒸发器的压力和温度上升以产生足够的压力推动工质回流循环。随着充装量增加,传导漏热量和需要克服的重力都增大,所以充装量超过最优量后,环路热管的蒸发器温度随着充装量的增加而上升,传热性能恶化。
随着传热量的增加,蒸发器向补偿器的漏热量增大。当回流至补偿器和蒸发器核心的液体工质过冷度不足以平衡漏热量时会造成蒸发器和补偿器的温度上升,导致补偿器内液体工质的密度变小及体积变大。另外,随着传热量增加,冷凝器内的气液界面向冷凝器出口移动,更多的工质进入补偿器,所以补偿器内的液面随着传热量增加而升高,如图 9所示。
图 9 充装量为22.7 g时补偿器内液面高度的变化 Fig. 9 Variation of liquid level inside compensation chamber with a working fluid inventory of 22.7 g
图选项




280 K工作温度以下的环路热管的传热热阻随充装量及传热量的变化如图 10所示。可以看出,相同传热量下,环路热管的传热热阻随着充装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同一充装量下传热热阻随着传热量的增加而减少。环路热管在280 K工作温度以下的最大传热量随着充装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充装量为19.7 g时,环路热管在各工况下的传热热阻最小,280 K工作温度下的传热量达到40 W。
图 10 280 K工作温度以下的环路热管传热热阻 Fig. 10 Heat transfer thermal resistances of loop heat pipe for operating temperatures below 280 K
图选项




由于需要顾及在温度较低区域的可视化研究条件,采用了压力较低但不太适用于低温区的丙烯工质,另外在实验过程中补偿器未用多层隔热组件包裹,造成该环路热管受环境漏热的影响较大,所以该环路热管的传热热阻较大。
3 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石英补偿器和法兰连接结构及高速摄像机实现了对丙烯环路热管补偿器的可视化研究,重点研究了补偿器内工质状态随充装量和传热量的变化及充装量对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观察到了不同充装量和传热量下补偿器内工质的状态。通过分析补偿器内工质状态及对应的环路热管传热性能,可得出以下结论:
1) 工质充装量和环路热管传热量能影响补偿器内工质的分布状态。环路热管补偿器内工质液面高度随工质充装量增加而上升,随着传热量增加而升高。工质充装量小于最优量时,稳定工作的环路热管补偿器内工质液面高度低于蒸发器核心通道顶端,引流管外壁面能观察到工质的冷凝及流动,工质冷凝及流动的速率随传热量的增加而加快,蒸发器与补偿器及引流管之间存在较强相变换热。补偿器和蒸发器核心通道内工质分布状态能影响蒸发器向补偿器的漏热量,这是充装量影响环路热管性能的重要原因。
2) 相同传热量下的环路热管传热热阻随着充装量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80 K工作温度以下的最大传热量随着充装量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3) 实验样机存在最佳充装量19.7 g。在最佳充装量下补偿器内工质液面高度接近蒸发器核心通道顶端。实验环路热管样机在280 K以下的最大传热量为40 W,对应最优传热热阻为2 K/W。

参考文献
[1] MAYDANIK Y F. Loop heat pipe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05, 25(5): 635-657.
[2] KU J.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loop heat pipes[C]//2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ystem, 1999: 1999-01-2007.
[3] GUO Y D, LIN G P, BAI L Z,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upercritical startup of cryogenic loop heat pipes with redundancy design[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6, 118: 353-363. DOI:10.1016/j.enconman.2016.04.022
[4] 柏立战, 林贵平. 环路热管复合芯传热与流动特性分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9, 35(12): 1446-1450.
BAI L Z, LIN G P. Analysis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site wicks of loop heat pipe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9, 35(12): 1446-1450. (in Chinese)
[5] VASILIEV L, LOSSOUARN D, ROMESTANT C, et al. Loop heat pipe for cooling of high-power electronic compon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9, 52(1-2): 301-308.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8.06.016
[6] RIEHL R R, DUTRA T. Development of an experimental loop heat pipe for application in future space mission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05, 25(1): 101-112. DOI:10.1016/j.applthermaleng.2004.05.010
[7] HOANG T T.Performance demonstration of hydrogen advanced loop heat pipe for 20-30 K cryocooling of far infrared sensors[C]//Proceedings of SPIE.Bellingham: SPIE, 2005: 1-10.
[8] PASTUKHOV V G, MAYDANIK Y F. Low-noise cooling system for PC on the base of loop heat pipes[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07, 27(5): 894-901.
[9] LU X Y, HUA T C, LIU M J, et al. Thermal analysis of loop heat pipe used for high-power LED[J]. Thermochimica Acta, 2009, 493(1): 25-29.
[10] 柏立战, 林贵平, 张红星. 环路热管稳态建模及运行特性分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6, 32(8): 894-898.
BAI L Z, LIN G P, ZHANG H X. Steady state modeling of loop heat pipes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6, 32(8): 894-898. DOI:10.3969/j.issn.1001-5965.2006.08.005 (in Chinese)
[11] YAN T, ZHAO Y N, LIANG J T, et al. Investigation on optimal working fluid inventory of a cryogenic loop heat pip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3, 66: 334-337.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13.07.043
[12] DU C H, BAI L Z, LIN G P, et al. Determination of charged pressure of working fluid and its effect on the operation of a miniature CLH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3, 63: 454-462.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13.03.079
[13] 张红星, 林贵平, 丁汀, 等. 环路热管温度波动现象的实验分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5, 31(2): 116-120.
ZHANG H X, LIN G P, DING T,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emperature oscillation of loop heat pipe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5, 31(2): 116-120. (in Chinese)
[14] MO Q, LIANG J T.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of a cryogenic loop heat pipe with insufficient working fluid invento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6, 29(4): 519-527. DOI:10.1016/j.ijrefrig.2005.10.011
[15] HOSSAIN M M.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visualization of loop heat pipe[D].Greensboro: North Carolina A&T State University, 2013.
[16] MO D C, ZOU G S, LU S S, et al.A flow visualization study on the temperature oscillations inside a loop heat pipe with flat evaporator [C]//Proceedings of the ASME 2013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Packaging and Integration of Electronic and Photonic MicroSystems.New York: ASME, 2013: 1-6.
[17] NEMEC P, MALCHO M.Distribution of heat flux by working fluid in loop heat pipe[C]//10th Anniversar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Fluid Mechanics, 2016, 114: 02081.
[18] OKAMOTO A, HATAKENAKA R, MASE Y, et al. Visualization of a loop heat pipe using neutron radiography[J]. Heat Pipe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1, 2(1-4): 161-172. DOI:10.1615/HeatPipeScieTech.v2.i1-4.160


相关话题/传热 实验 工质 结构 环路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单频RTK动态精度检测法及实验验证*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的发展,单频RTK(Real-TimeKinematic)技术在高精度测绘、精密农业、变形监测、无人驾驶等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1-2]。单频RTK采用载波相位差分技术,静态定位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3]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多级次孔结构ZnMn2O4微球负极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储能装置,由于其安全性、长寿命和环保性,在过去几十年中备受关注[1-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是容量更高。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的理论比容量仅为372mAh/g,这么低的比容量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等大容量能源设备的需求。因此,开发具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结冰风洞实验中的相似理论*
    飞行器结冰现象可以分为地面结冰和飞行结冰两种。地面结冰是指由降雪或者冻雨天气导致的飞行器表面以雪泥、明冰或者两者混合形式的积冰。飞行结冰是指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遭遇结冰环境时云层中的过冷水滴撞击在飞行器迎风部件上产生积冰的现象。地面结冰的危害主要在于影响飞行器的起飞性能,可在起飞前通过地面除冰措施进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社团结构节点重要性的网络可视化压缩布局*
    网络可视化的目的是辅助用户感知网络结构,理解和探索隐藏在网络数据内部的规律、模式等[1-2]。然而,如果将所有节点和连边的细节信息完全展示在有限尺寸的屏幕中,会导致以下问题:①受屏幕尺寸限制,对于具有大量节点和高密度连边的大规模网络可视化来说,用户会陷入混乱重叠的节点-连接图中,难以识别和感知网络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边缘和结构的无参考屏幕内容图像质量评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屏幕内容图像(ScreenContentImage,SCI)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多媒体应用,如无线显示、远程教育、屏幕共享、实时通信等。由于技术和设备的缺陷,在压缩、传输、获取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各种失真,影响用户的体验。例如,当利用智能手机中的相机创建屏幕内容图像时,由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电阻抗层析成像的CFRP结构损伤检测*
    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FiberReinforcedPolymer,CFRP)不仅具有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如高比模量、高比强度、耐腐蚀、抗疲劳、易隐形、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而且结构尺寸稳定和设计性好可以大面积整体成型[1-2]。因其独特、卓越的性能,CFRP已广泛地应用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非结构重叠网格显式装配算法*
    在计算流体力学中,重叠网格技术是用于模拟复杂流动的重要途径之一。相较于Steger等[1]提出的结构网格,非结构网格没有网格节点的结构性限制,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对复杂构型的适应能力更强。与结构重叠网格不同,Nakahashi和Gumiya[2]提出的非结构重叠网格技术没有显式的挖洞过程,得到广泛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异步卷积分解与分流结构的单阶段检测器*
    目标检测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关键技术,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研究热点。Viola和Jones[1]于21世纪初提出了Viola-Jones算法首次在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了实时的人脸检测。2005年,Dalal与Triggs[2]提出的HOG(HistogramofOrientedGradient)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共用支承-转子结构系统振动耦合特性分析*
    先进高推重比涡轴发动机多采用涡轮级间共用承力框架结构设计,同时支承燃气发生器转子和动力涡轮转子后支点,转子结构和承力结构之间的振动响应相互影响,形成转子-共用支承-转子结构系统(简称共用支承-转子结构系统)振动耦合。近年来,涡轮级间共用承力框架在先进航空发动机承力系统中广为采用,是发动机减重、提高涡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小通道并联管干涸热动力学特性实验*
    小通道的结构紧凑,单位面积传热效率高,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密封性好的优点。因此,小通道沸腾传热特性被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所关注,在航空航天、核反应堆、燃料电池等散热量大的设备中都有涉及。其中,小通道在解决航空航天器发动机散热冷却问题上展现出极大的优势[1-3]。小通道内的沸腾传热可以分为过冷沸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