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一类复杂通信条件下高阶线性群系统编队控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群系统编队控制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监视和侦察[1-3]、目标搜索和定位[4-7]、中继通信[8]以及空间探索和资源探测[9-10]等。传统的编队控制方法主要包括:领导者-跟随者[11-12]、行为方法[13]以及虚拟结构[14]。但从应用情况来看,这3种方法依然存在着鲁棒性差、行为建模复杂和通信量大等方面的不足。随着多智能体一致性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始研究基于一致性算法的分布式编队控制方法[15-16]。文献[15]指出,上述3种传统方法均可看作是一致性算法的特例。
基于一致性协议,文献[17-18]讨论了轮式小车的编队控制问题。文献[19]提出了大规模一阶群系统有限时间编队框架。基于一致性线性化反馈方法,文献[20]研究了无领导者方式的多无人机编队控制问题。进一步,文献[21]研究了多无人机时变编队控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并给出了编队形成的充要条件。文献[15, 17-21]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低阶群系统,比如一阶[17-19]、二阶[15, 20-21]。假定网络通信拓扑为无向图,文献[22]分析了一类由多个二阶系统串联组成的高阶群系统编队控制问题。对于有向通信拓扑结构,由于其Laplacian矩阵的特征值可能存在复数,判断编队形成具有一定难度。文献[23]利用状态/输出反馈,研究了有向通信拓扑条件下的编队形成问题。
上述文献均假设理想网络通信条件,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受到周围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通信时延、拓扑不确定以及外部扰动等情况。文献[24]通过引入自身时延,给出了二阶群系统实现时不变/时变编队的充分条件。文献[25]讨论了同时存在位置时延和速度时延条件下的一致性策略和编队控制稳定性。文献[26]采用频域方法,借助Nyquist稳定性判据给出了编队稳定的时延相关/非相关条件。文献[24-26]均假定固定通信时延。对于时变时延,文献[27]研究了某型垂直起降无人机的编队控制方法。同时考虑时变时延和有向拓扑,文献[28]设计了二阶群系统编队控制协议,同时讨论了时变时延对编队形成的影响。文献[29]给出了含有时变时延高阶群系统实现编队的充要条件和编队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文献[30-31]采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了通信时延的边界条件。文献[32-33]研究了群系统模型存在范数有界不确定性情况下的编队控制问题。利用鲁棒控制理论,得到了群系统编队控制稳定性条件。针对时延、拓扑不确定和外部扰动条件下的高阶群系统编队控制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很少。文献[34-35]只讨论了控制器增益已知情况下的群系统鲁棒一致性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一类同时存在时变时延、拓扑不确定和外部扰动等复杂通信条件下的群系统编队控制问题。与已有文献相比,主要贡献有:
1) 高阶线性群系统模型。文献[17-21]所讨论的群系统大都针对一阶或二阶积分器,而高阶模型不具有一阶、二阶模型的特殊结构,因此文献[17-21]方法不适于高阶线性群系统。本文方法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2) 同时考虑时变时延、拓扑不确定及外部扰动等3种通信条件。目前针对复杂通信条件的编队控制问题研究较少,仅有文献[34-35]讨论了3种通信条件同时存在的群系统一致性可行性问题,且没有给出控制器增益的求解方法。
3) 低保守性。文献在分析编队所允许的最大时延上界时采用了Lyapunov稳定性方法,所得结果是充分条件,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不同于文献[30-31]方法,本文将自由权矩阵引入分析过程中,使所得结果具有较低的保守性。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图论知识和相关引理;并建立了一类复杂通信条件下高阶线性群系统编队问题的数学描述,同时设计了基于一致性算法的编队控制协议。然后给出了群系统实现编队的充要条件, 利用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分析方法得到群系统编队所允许的最大时延上界和控制器增益求解方法。最后利用数值仿真实验,对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1 图论知识及相关引理 本文矩阵表示是正定(负定)的;在矩阵中,符号*表示对称项;符号?表示Kronecker乘积。对于任意的实数矩阵X,复数向量x和任意的cC,定义变换ΛX=diag{X, X},,以及Φc= ,其中I为合适维数的单位阵。若矩阵B是列满秩矩阵,则存在一个非奇异矩阵,满足
1.1 图论知识 图G=(V, εG, W)由节点集合V、边集合εG和邻接矩阵W这3个要素组成。其中,V={ξ1, ξ2, …, ξN},εG={(ξi, ξj):ξi, ξjV},W=[wij]∈ R N×N。节点ξi到节点ξj的一条边用eij=(ξi, ξj)表示。如果对任意的eijεG都存在ejiεG,则图G称为无向图。反之,则称为有向图。邻接矩阵中的非负元素wij表示边eji的连接权重。wij>0表示节点ξi可以接收到来自节点ξj的信息,即ejiεG。对于任意的i∈{1, 2, …, N},有wii=0。定义节点ξi的邻居节点集合为Ni={ξjV:(ξj, ξi)∈εG}。若定义节点ξi的入度为degin(ξi)= ,则图G的入度矩阵为DG=diag{degin(ξ1), degin(ξ2), …, degin(ξN)}。通常,用L=DGW表示图G的Laplacian矩阵。
1.2 相关引理 引理1[36]??图G的Laplacian矩阵L至少有一个0特征值,且向量1是0特征值所对应的右特征向量,即L1=0。如果图G是一个有向图,且含有一个有向生成树(至少存在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都有一条有向路径),则0是L的单特征值,其余的非零特征值均具有正实部。
引理2[37]??如果矩阵YR N×N的各行和均为零,则存在矩阵ZR N×(N-1)和矩阵ER (N-1)×N使得Y=ZEE的定义为

如果0是矩阵Y的单特征值,那么矩阵Z是列满秩的。
引理3[38]??对给定的对称矩阵S=ST ,其中S11R r×r。以下3个条件是等价的:S < 0;S11 < 0,S22S12TS11-1S12 < 0;S22 < 0,S11S12S22-1S12T < 0。
引理4[39]??存在对称矩阵X,使得同时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引理5[40]??给定具有适当维数的矩阵Q=QTHE,则Q+HF(t)E+ETFT(t)HT < 0,对所有满足FT(t)F(t)≤I都成立的充要条件是存在一正数ε>0使得Q+ε-1HHT+εETE < 0成立。
引理6[41]??对矩阵XR m×n和矩阵YR n×m(nm),二者乘积满足如下性质:①若λ是矩阵XY的特征值,则λ也是矩阵YX的特征值。②若λ≠0是矩阵YX的特征值,则λ也是矩阵XY的特征值。③若λ1, λ2, …, λm是矩阵XY的特征值,则矩阵YXn个特征值为λ1, λ2, …, λm, 0, …, 0。
2 问题描述 2.1 高阶线性群系统模型 考虑如下由N个主体组成的群系统:
(1)

式中:i=1, 2, …, NA为系统矩阵;B为输入矩阵;xi(t)∈ R l表示第i个主体的状态;ui(t)∈ R m为控制输入;ωi(t)∈ R k为外部扰动。假设B是列满秩矩阵,D为适合维数的常数矩阵;群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的通信用有向图G来表示,且图G具有一个生成树。
2.2 编队控制协议 基于一致性最近邻原则,考虑如下群系统编队控制协议:
(2)

式中:(tdt),待定矩阵K1K2为控制器增益;hi(t)∈ R l为给定编队函数,vi(t)∈ R m为编队辅助函数;表示主体i的邻居节点集合;dt和Δwij(t)分别表示时变时延和拓扑不确定性。
注1??定义x0i(t)和h0i(t)为区间上的连续函数。当t∈[-dt, 0]时,假定初值为xi(t)=x0i(t)和hi(t)=h0i(t)。
定义1??编队形成:对于群系统(1),如果存在一个编队控制输入ui(t),i=1, 2, …, N和一个向量函数c(t)∈ R l使得
(3)

则称群系统(1)能够形成时变编队h(t)。向量h(t)=[h1T(t), h2T(t), …, hNT(t)]TR l×N表示期望的时变状态编队。其中,hiT(t)是分段连续可微的。c(t)表示编队中心的运动模态。
3 主要结果 3.1 编队形成的充要条件 针对高阶线性群系统的编队形成问题,本文主要考虑如下3种通信约束。
假设1??时变时延dt满足:
(4)

式中:μ为常数,且0 < μ < 1。
假设2??拓扑不确定性。若用邻接矩阵的变化量ΔW=[Δwij]∈ R N×N来描述通信拓扑不确定性,则有

式中:。进而,拓扑不确定性的Laplacian矩阵描述为ΔLDG-ΔW。为讨论方便,本文假设
(5)

为保证wijwij≥0,则取值在(-1, 1)之间。
假设3??外部扰动。考虑短时有界的外部扰动ω(t),且满足:
(6)

为给出高阶线性群系统实现编队的条件,将式(2)代入式(1),可得到群系统的闭环描述形式为
(7)

t∈[-dt, 0]时,x(t)=x0(t)、h(t)=h0(t)。z(t)=[z1T(t), z2T(t), …, zNT(t)]TR l×N为观测向量,zi(t)=xi(t)-hi(t), i=1, 2, …, N。状态向量、辅助函数向量以及其初值向量定义为


当外部扰动ω(t)=0时,群系统(1)满足式(3)即可形成指定编队;当ω(t)≠0时,在给定H扰动抑制水平γ的条件下,若满足z(t) 2 < γ ω(t) 2,则编队控制协议对群系统(1)实现了H编队控制。
定理1 ??考虑一类复杂通信约束条件(4)~(6),对于任意给定的有界初始条件,采用编队控制协议(2)的高阶线性群系统(7)实现编队的充要条件是:
条件1??对于矩阵 ,有
(8)

条件2??对于矩阵 和编队辅助函数v(t),有
(9)

条件3???i=1, 2, …, N-1,如下N-1个闭环系统具有给定的H扰动抑制水平γ,即,其中:,矩阵满足为矩阵L的Jordan标准型),,矩阵E的定义由引理2给出。
(10)

式中:Laplacian矩阵的非零特征值。
证明??定义ζ(t)=[ζ1T(t), ζ2T(t), …, ζNT(t)]T,其中:ζi(t)=xi(t)-hi(t)。则式(7)可改写为
(11)

根据定义1中的描述,若式(11)中的各ζi(t)能够达到一致,则群系统(7)可以形成编队。
定义编队一致性误差为,其中,,有
(12)

式中:矩阵E的定义由引理2给出。
由引理1、引理2可知,存在列满秩矩阵ZR N×(N-1)及ΔZR N×(N-1),使得L=ZE,ΔLZE,对式(12)求导得到
(13)

式中:Z=LET(EET)-1,ΔZLET(EET)-1
如果变量(t)=0,则可以得到ζ1(t)=ζ2(t)=…=ζN(t),即如果,群系统(7)能够形成编队。通过变量代换,将群系统的编队控制问题,转化成了具有外部扰动时延系统的H控制问题。
必要性??由式(13)可知,为了保证在任意有界的初始状态下均有,需要有
(14)

且闭环系统
(15)

具有给定的H性能指标γ,即编队控制协议(2)对群系统(7)实现了编队形成H控制。这里,其中,
很显然,对式(14)两端同时乘以 ,可得到定理1中的条件1和条件2,因此条件1和条件2是必要的。
根据EZEΔZ的性质可知,存在非奇异矩阵,使得,其中J和ΔJ分别为矩阵EZEΔZ的Jordan标准型。令,则式(15)可以改写为
(16)

式中:的定义详见定理1。由连续时间信号l2范数的定义可知,若,则有。由上述的推导可知,等价于
考虑J和ΔJ的结构,闭环系统(16)等价于定理1的条件3中的N-1个闭环子系统,其中λi(i=1, 2, …, N-1)表示矩阵EZ的特征值,由引理1和引理6可知,矩阵EZ的特征值与矩阵L的非零特征值相同,因此λi(i=1, 2, …, N-1)也是矩阵LN-1个非零特征值。由上述推导可知条件3也是必要的。
充分性?因为矩阵B是列满秩矩阵,由引言可知,存在一个非奇异矩阵,满足
如果条件1和条件2成立,则有
(17)

对式(17)左乘可得式(14)。
如果条件3成立,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式(16)也成立。对式(16)左乘可得式(15),即如果条件3成立,则式(15)具有给定的H性能指标γ。因此,条件1~条件3同时成立意味着,即群系统可以形成时变编队。??证毕
定理1给出了群系统实现编队h(t)需要的3个条件。其中,条件1可以通过设计满足式(8)的h(t)实现;条件2可通过选取合适的辅助函数vi(t),i=1, 2, …, N-1使其成立;条件3则需要设计编队控制协议(2),主要增益系数K1K2K1决定了编队参考函数c(t)的运动模态,可以参照文献[29]的方法设计。3.2节将重点讨论K2的设计方法。
3.2 K2的设计 定理2??考虑复杂条件(4)、(5)和(6),若存在适当维数的实矩阵以及常数ab(b≠0),ε>0,使得下式成立:
(18)

式中:,则闭环时延系统(10)具有给定的H性能指标γ,且控制器增益为
证明??由于群系统采用有向通信拓扑,其Laplacian矩阵特征值存在实部和虚部。因此,式(10)所描述的系统等价于
(19)

式中:状态向量;矩阵系数A1K=ΦλiΛBΛK2。令观测向量,根据定理1证明中的讨论,有等价于
利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有
(20)

对于合适维自由权矩阵M1M2,有
(21)

定义任意合适维数自由权矩阵Xpq(p=1, 2;pq≤2),有下式成立:
(22)

式中:
构造Lyapunov-Krasovskii泛函:
(23)

式中:sθ为Lyapunov-Krasovskii泛函中的积分变量。
求导可得
(24)

接下来将分别讨论两种情况。
1)
根据式(21)、式(22)和式(24),有
(25)

式中:



如果
(26)

成立,则。令初始值V(0)=0,有,或简写为
由引理3可以得到
(27)

式中:
若式(26)对严格不等号成立,则
(28)

由引理4可知,式(27)与式(28)同时成立,当且仅当

式中:。由于中含有不确定参数,对其做进一步的分解:
(29)

式中:

其中:
因为,所以由引理5可知,存在一个正数ε>0使得下式成立:
(30)

根据引理3,式(30)等价于
(31)

通过上述整理可知,如果不等式(31)成立,则不等式(26)成立,即闭环系统(10)在非零的扰动条件下,具有给定的H性能指标γ
2)
由于时,可以得到
(32)

式中:
如果
(33)

成立,则闭环系统(10)在条件下是渐近稳定的。利用与3.2节类似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式(33)成立的等价条件为式(34)成立:
(34)

式中:的定义与式(31)相同。显然,式(34)可以由式(31)得到。也就是说,如果式(31)成立,则闭环系统(10)在的条件下是渐近稳定的,加之前文已经对非零条件下进行了证明,综上,闭环系统(21)具有给定的H性能指标γ
由于式(31)中含有非线性项,因此,为了得到控制器增益,需对其做进一步的处理。定义矩阵

然后,令M1=aPM2=bQ(b≠0)。此时Υ是可逆的,且

定义矩阵

利用矩阵Ω对式(31)的矩阵进行合同变换,左乘ΩT,右乘Ω,并令Q-1以及,可以得到
(35)

式中:定义见式(18)。如果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式(18)成立,则由引理3有成立,进而。从而,若存在适当维数的实矩阵以及V,具有时变时延、通信拓扑不确定和外部扰动的闭环系统(21)具有给定的H性能指标γ,且控制器增益为。??证毕
注2??由文献[42]可知,对于定理2只需要考虑 4个矩阵即可,其中1, 2, 3, 4)定义为

其中: i=1, 2, …, N-1。
基于上述的讨论,可以利用如下的算法对编队控制协议(2)进行设计,使群系统(1)在时变时延、通信拓扑不确定和外部扰动条件下,满足给定的H性能指标。
算法1??对于群系统(1)和编队控制协议(2),控制器增益K1K2,以及辅助函数vi(t)(i=1, 2, …, N)的设计可以参照如下步骤:
步骤1??判断定理1的条件1中式(8)是否成立,若成立,则通过条件2的式(9)求解出编队辅助函数vi(t)。
步骤2??选取适当的控制器增益K1,令A+BK1的特征值在复平面上的指定位置,完成对编队中心运动模态c(t)的配置。
步骤3??根据定理2,可以求出ab和时延上界dt,进而得到控制器增益K2。同时,利用参数ab,还可以得到不同时延下对应的控制器增益K2
4 数值仿真 假设1个群系统由8个主体组成,各个主体之间的通信拓扑G图 1所示。
图 1 通信拓扑G Fig. 1 Communication topology G
图选项




每个主体由式(1)描述,其中:



定义时变参考编队h(t)为

形成编队之后,8个主体会分布在一个椭圆形的圆周上,组成一个八边形并围绕椭圆的圆心旋转。
利用算法1中的步骤1,可以求解出编队辅助函数为

选取K1=[5.75, -8.5, -8]将A+BK1的极点配置在-2、-1+i和-1-i。这时,编队参考c(t)是静止的。设定γ=1.4,利用算法步骤3,得到时变时延上界为dt=1.7 s。选取时变时延为dt=1.2+0.5sin t s,此时,得到的控制器增益为K2=[-0.016 4, 0.014 1, 0.008 4]。
各主体的初始状态分别为:xi1(0)=4(δ-0.5),xi2(0)=3(δ-0.5),xi3(0)=2(δ-0.5)(i=1, 2, …, 8),其中δ为(0, 1)之间的随机数。通信拓扑的不确定性为ΔL=0.9sin tL,外部扰动ωi(t)取[-2, 2]之间的随机数。仿真时间为50 s,假设通信拓扑的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并在25~27 s加入外部扰动。图 2(a)~(f)给出了8个主体的状态和c(t)的状态在不同时刻的截图,以及8个主体的编队构型。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编队控制协议可以使群系统在具有时变时延、通信拓扑不确定和外部扰动的条件下形成时变编队。在出现外部扰动时,8个主体的队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扰动消失之后仍能重新形成指定的时变编队并保持稳定。图 3(a)~(c)分别给出了各主体的3个状态与编队相应状态差值的曲线,各主体3个状态与参考编队相应状态分量的差值曲线逐渐减小并趋于一致,在外部扰动出现之后,各主体的误差一致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各主体能迅速地调整各自状态并恢复指定的编队。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本文的控制方法具有抗扰动的性能,可以有效地抑制时变时延、通信拓扑不确定及外部扰动对群系统编队形成产生的影响,能保证群系统形成时变编队并保持队形稳定。
图 2 8个主体的状态和c(t)的状态在不同时刻的截图 Fig. 2 Snapshot of states of eight agents and c(t) at different moments
图选项




图 3 主体与编队的状态差值曲线 Fig. 3 State curve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agents and formation
图选项




图 4给出了8个主体在25~27 s受到外部扰动时,性能指标的曲线。从图 4中可以看出,8个主体性能指标γi的变化范围均在给定的性能指标γ=1.4之内,说明利用本文方法设计的编队控制器在抑制外部扰动的同时,可以满足预先设定的性能指标。
图 4 8个主体的性能指标曲线 Fig. 4 Performance index curves of eight agents
图选项




5 结论 本文讨论存在时变时延、通信拓扑不确定和外部扰动的高阶线性群系统编队控制问题,具体结论如下:
1) 给出了群系统在给定的H性能指标下,实现编队H控制的充要条件。
2) 采用变量代换,将群系统的编队控制问题,转化为具有外部扰动时延系统的H控制问题。通过构造公共Lyapunov-Krasovskii泛函,讨论了具有外部扰动时延系统的H控制问题,得到了保守性较小的LMI判据,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可得到群系统允许的时延上界。

参考文献
[1] KOPFSTEDT T, MUKAI M, FUJITA M.Control of formations of UAVs for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missions[C]//Proceedings of the 17th World Congress.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08: 6-11.
[2] NIGAM N, BIENIAWSKI S, KROO I, et al. Control of multiple UAVs for persistent surveillance:Algorithm and flight test resul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2012, 20(5): 1236-1251. DOI:10.1109/TCST.2011.2167331
[3] SHAMES I, FIDAN B, ANDERSON B D.Close target reconnaissance using autonomous UAV formations[C]//Proceedings of the 47th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08: 1729-1734.
[4] PACK D J, DELIMA P, TOUSSAINT G J. Cooperative control of UAVs for localization of intermittently emitting mobile targe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B:Cybernetics, 2009, 39(4): 959-970. DOI:10.1109/TSMCB.2008.2010865
[5] KANTOR G, SINGH S, PETERSON R, et al. Distributed search and rescue with robot and sensor teams[J]. Springer Tracts in Advanced Robotics, 2003, 24: 529-538.
[6] HURTADO J E, ROBINETT R D I, DOHRMANN C R, et al. Decentralized control for a swarm of vehicles performing source localization[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 Robotic Systems, 2004, 41: 1-18.
[7] YAN W S, FANG X P, LI J B. Formation optimization for AUV localization with range-dependent measurements noise[J].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4, 18(9): 1579-1582. DOI:10.1109/LCOMM.2014.2344033
[8] SIVAKUMAR A, TAN C K Y.UAV swarm coordination using cooperative control for establish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ackbone[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 & Multi-agent Systems.Red Hook, NY: IFAAMAS, 2010: 1157-1164.
[9] SOBIESIAK L A, DAMAREN C J. Lorentz-augmented spacecraft formation reconfigur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2016, 24(2): 514-524.
[10] ZHU S Q, WANG D W, LOW C B. Cooperative control of multiple UAVs for moving source seeking[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 Robotic Systems, 2014, 74: 333-346.
[11] WANG P K C. Navigation strategies for multiple autonomous mobile robots moving in formation[J]. Journal of Robotic Systems, 1991, 8(2): 177-195. DOI:10.1002/rob.4620080204
[12] DESAI J P, OSTROWSKI J, KUMAR V.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formations of non-holonomic mobile robo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2001, 17(6): 905-908. DOI:10.1109/70.976023
[13] BALCH T, ARKIN R. Behavior-based formation control for multi-robot tea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1998, 14(6): 926-939. DOI:10.1109/70.736776
[14] LEWIS M, TAN K. High precision formation control of mobile robots using virtual structures[J]. Autonomous Robots, 1997, 4(4): 387-403. DOI:10.1023/A:1008814708459
[15] REN W. Consensus strategies for cooperative control of vehicle formation[J]. 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2007, 1(2): 505-512. DOI:10.1049/iet-cta:20050401
[16] REN W, SORENSEN N.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architecture for multi-robot formation control[J]. 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 2008, 56(4): 324-333. DOI:10.1016/j.robot.2007.08.005
[17] FAX J A, MURRAY R M.Information flow and cooperative control of vehicle formations[C]//15th IFAC World Congress.Piscataway, NJ: IEEE Press, 2002: 115-120.
[18] LIN Z Y, FRANCIS B, MAGGIORE M.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graphical conditions for formation control of unicycl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2005, 50(1): 121-127.
[19] FENG X, LONG W, JIE C, et al. Finite-time formation control for multi-agent systems[J]. Automatica, 2009, 45(11): 2605-2611. DOI:10.1016/j.automatica.2009.07.012
[20] SEO J, AHN C, KIM Y.Controller design for UAV formation flight using consensus based decentralized approach[C]//Proceedings of AIAA Infotech@Aerospace Conference.Reston: AIAA, 2009: 1-11.
[21] DONG X W, YU B C, SHI Z Y, et al. Time-varying formation control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2015, 23(1): 340-348. DOI:10.1109/TCST.2014.2314460
[22] LAFFERRIERE G, WILLIAMS A, CAUGHMAN J, et al. Decentralized control of vehicle formations[J]. 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 2005, 54(9): 899-910. DOI:10.1016/j.sysconle.2005.02.004
[23] MA C Q, ZHANG J F. On formability of linear continuous-time multi-agent systems[J].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2012, 25(1): 13-29. DOI:10.1007/s11424-012-0108-3
[24] LIU C L, TIAN Y P. Formation control of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delay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09, 40(6): 627-636. DOI:10.1080/00207720902755762
[25] RUDY C G, NEJAT O. Stability of formation control using a consensus protocol under directed communications with two time delays and delay schedul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6, 47(2): 433-449.
[26] QIN L G, HE X, ZHOU D H. Distributed proportion-integration-derivation formation control for second-order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communication time delays[J]. Neurocomputing, 2017, 267: 271-282. DOI:10.1016/j.neucom.2017.05.088
[27] ABDELKADER A, ABDELHAMID T. Formation control of VTO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with communication delays[J]. Automatica, 2011, 47(11): 2383-2394. DOI:10.1016/j.automatica.2011.08.042
[28] LU X Q, AUSTIN F, CHEN S H. Formation control for second-order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s under directed topology[J].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2012, 17(3): 1382-1391. DOI:10.1016/j.cnsns.2011.07.029
[29] DONG X W, XI J X, LU G, et al. Formation control for high-order linear time-invariant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time delay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of Network Systems, 2014, 1(3): 232-240. DOI:10.1109/TCNS.2014.2337972
[30] XUE D, YAO J, WANG J, et al. Formation control of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stochastic switching topology and time-varying communication delays[J]. 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3, 7(13): 1689-1698. DOI:10.1049/iet-cta.2011.0325
[31] XUE R B, CAI G H. Formation flight control of multi-UAV system with communication constraints[J]. Journal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6, 8(2): 203-210. DOI:10.5028/jatm.v8i2.608
[32] 马培蓓, 雷明, 纪军, 等. 均等通信时滞下多UAV协同编队控制[J]. 航空学报, 2017, 38(S1): 721551.
MA P B, LEI M, JI J, et al. Control of multi-UAV cooperative formation with equality communication time-delay[J].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17, 38(S1): 721551. (in Chinese)
[33] LI X S. Control for formation of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s and uncertainties based on LMI[J]. Automatika, 2016, 57(2): 441-451. DOI:10.7305/automatika.2016.10.1012
[34] XI J X, YAO Z C, LIU G B, et al. Robust L2 consensus of high-order swarm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s[J]. Control and Cybernetics, 2014, 43(1): 59-77.
[35] DONG X W, XI J X, SHI Z Y, et al. Practical consensus for high-order linear time-invariant swarm systems with interaction uncertainties, time-varying delays and external disturban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3, 44(10): 1843-1856. DOI:10.1080/00207721.2012.670296
[36] REN W, BEARD R W. Consensus seeking in multiagent systems under dynamically changing interaction topologi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2005, 50(5): 655-661. DOI:10.1109/TAC.2005.846556
[37] LIU W, ZHOU S L, WU Q P, et al. H consensus of multi-agent systems in directed networks with Lipschitz non-linear dynamics[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2016, 39(12): 1877-1884.
[38] BOYD S, GHAOUI L E, FERON E, et al. 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 in system and control theory[M]. Philadelphia, PA: SIAM, 1994.
[39] GU K. A further refinement of discretized Lyapunov functional method for the stability of time-delay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2001, 74(10): 967-976. DOI:10.1080/00207170110047190
[40] PETERSEN I R, HOLLOT C V. A Riccati equation approach to the stabilization of uncertain linear systems[J]. Automatica, 1986, 22(4): 397-411. DOI:10.1016/0005-1098(86)90045-2
[41] BEE O C E O. Matrix analysi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2] XI J X, SHI Z Y, ZHONG Y S. Consensus analysis and design for high-order linear swarm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s[J]. Physica A, 2011, 390(23-24): 4114-4123. DOI:10.1016/j.physa.2011.06.045


相关话题/系统 控制 文献 通信 设计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再入姿态的区间二型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设计*
    为进一步推动空间应用的深入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可重复使用飞行器(ReusableLaunchVehicle,RLV)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作为一类新型的天地往返飞行器,RLV兼具航空器与航天器特点,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2]。作为一类多变量系统,RLV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和强耦合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一种用于图像翘曲变换的高速缓冲存储器设计*
    图像翘曲变换是一种常见的图像处理方法,其将几何变换关系应用于图像中的每个像素,使原始平面图像经扭曲形变后变换为目的曲面图像。图像翘曲变换应用广泛,如镜头失真校正[1-2]、立体视觉图像校正[3-4]、生成全景图像的翘曲拼接[5]等。本文主要研究用于车载平视显示(Head-UpDisplay,HUD)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3-PPP型柔性并联微定位平台的设计与分析*
    柔性机构是利用材料的弹性变形传递运动、力或能量的新型机构[1-3]。由于机构中的运动副为一体化的柔性结构故无需装配与润滑,同时避免了摩擦、磨损、间隙、回程误差,减小了机构的体积和重量并可实现高精度运动[4],因此柔性机构在微电子工程[5]、精微操作[6-8]、生物医学工程[9]以及纳米技术[10]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同步式GPS欺骗干扰信号生成技术研究与设计*
    目前,无人机技术日趋成熟,应用迅速增多,飞行频次和飞行范围急剧增加,在提供方便的同时对于飞行安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1]。民用无人机价格低廉、购买途径众多、操作门槛低、对起飞环境要求低,当前出现了大量黑飞无人机,一些未经审核的黑飞事件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无人机实施监测,必要时进行强制管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新型大转角2T2R并联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航空航天装备结构件的加工是装备制造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1]。其中,细长结构部件在航空航天装备中占有重要比例。这些细长结构部件大多是薄壁型结构,具有尺寸大、外形复杂等结构特点[2]。目前,传统机床需要多次装卸才能完成此类部件的所有加工工序。此加工方式容易引起加工工件的结构变形,并且加工精度差、效率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反步控制方法的菱形翼无人机起飞滑跑控制*
    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是现代体系作战的关键环节。同侦察卫星和有人侦察机相比,无人侦察机具有成本低、侦察目标区选择灵活、侦察质量高、不受天气状况影响、无人员伤亡危险等优点[1-2]。菱形翼无人机具有质量轻、诱导阻力小、升力系数大、油耗低、续航时间长和航程远等性能特点,而且菱形分布的机翼使得安装全向侦察设备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翼身融合布局客机客舱布置快速生成原型系统*
    为满足客机经济性和环保性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开始探索各种新的客机构型方案。其中,一种新的民机构型方案——翼身融合布局(BlendedWingBody,BWB)概念[1]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BWB客机具有更好的气动效率[2],有可能满足日益严苛的经济性和环保性要求。相比于常规布局客机,BWB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分布式用户痕迹采集存储系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网络信息井喷式增长,在此复杂分布式环境中,海量用户产生杂乱无序的信息,门户类的网站信息繁多,首页导航、菜单、用户浏览网站过程中加载图片、视频、语音等多种类型的文件,并产生中间数据。大型企事业单位,如金融机构、公安等政府机关单位的网站都是自主研发,拥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辅助进气门的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控制*
    随着新一代飞机发动机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进气道与发动机之间的耦合影响已经不可忽视。进气道能否提供足量的、稳定的气流对于发动机能否充分发挥综合性能至关重要[1-2]。为了满足飞机的高速飞行要求,超声速外压式进气道应运而生,但在低速状态下,性能会有所下降,尤其当飞机大迎角姿态飞行时[3-5],进气道出口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强电磁脉冲下柴油发动机系统薄弱环节识别*
    近年来,柴油发动机发展越来越完善,以其高功效、宽功率范围、可靠性高、经济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和国防装备等领域[1]。在现代战场上,大部分车辆均搭载柴油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发动机系统电子控制程度较高,在强电磁脉冲作用下会受到严重干扰甚至损伤[2-3]。为提高发动机电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