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专业基本情况
所属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代码:0805Z3
获得时间:2009年
2、学科、专业简介(400字以内)
本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多年的发展中,本学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拥有多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其中包括可控化学与材料化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功能高分子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农产品加工与生物化工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精细化工催化加氢工程技术中心,确立了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造就了一批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为国家和地方区域化工、材料等相关科技领域及行业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教授9人,副教授9人,约三分之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3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60余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
3、培养目标(300字以内)
培养具备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推动学科进步、能组织实施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与工程技术项目、具有国际竞争力潜能的科技创新与行业领军人才。
4、主要研究方向
(1)化工新型功能材料的控制合成与应用
(2)材料制备中的化工过程与放大
(3)材料化学反应工程与反应器
5、学制及学分
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4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
规定博士最低学分15、最高学分17。专业课学分不超过12个。
专业核心课程1~2门,学生必选。
6、课程设置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
一 |
二 |
三 |
考试 |
考查 |
||||||
学
位
课 |
公 共 学 位 课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 |
|
√ |
|
√ |
|
必修 |
外语 |
60 |
2 |
√ |
|
|
√ |
|
|||
小波分析 |
32 |
2 |
√ |
|
|
√ |
|
选修 |
||
偏微分方程 |
32 |
2 |
√ |
|
|
√ |
|
|||
专业学位课程 |
高等分离工程 |
32 |
2 |
√ |
|
|
√ |
|
选修 (任选 二门) |
|
高等物理化学 |
32 |
2 |
√ |
|
|
√ |
|
|||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
32 |
2 |
√ |
|
|
√ |
|
|||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 |
32 |
2 |
√ |
|
|
√ |
|
|||
材料合成化学 |
32 |
2 |
√ |
|
|
√ |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公 共 课 |
二外日语 |
100 |
2 |
|
√ |
|
√ |
|
选修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16 |
0 |
|
√ |
|
|
√ |
不计学分 |
||
专业 选修 课程 |
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方法 |
32 |
2 |
√ |
|
|
|
√ |
选修学分应满足规定最低总学分要求 |
|
表面与界面化学 |
32 |
2 |
|
√ |
|
|
√ |
|||
复合材料学 |
32 |
2 |
|
√ |
|
|
√ |
|||
化工传递过程(Ⅱ) |
32 |
2 |
|
√ |
|
|
√ |
|||
化学产品工程 |
32 |
2 |
|
√ |
|
|
√ |
|||
化工过程强化技术 |
32 |
2 |
|
√ |
|
|
√ |
|||
化工放大技术 |
32 |
2 |
|
√ |
|
|
√ |
|||
化学反应工程(Ⅱ) |
32 |
2 |
|
√ |
|
|
√ |
|||
高等电化学 |
32 |
2 |
|
√ |
|
|
√ |
|||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
32 |
2 |
|
√ |
|
|
√ |
|||
聚合物反应工程 |
32 |
2 |
|
√ |
|
|
√ |
|||
必修环节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1 |
|
|
|
|
|
必修、计入总学分 |
|
中期考核 |
|
1 |
|
|
|
|
|
|||
助管、助教 |
96 |
2 |
|
|
|
|
|
|||
|
|
|
|
|
|
|
|
注:在职博士研究生助教、助管环节由所在单位根据其工作实践提供相关报告,由导师考核、学院审定,通过方可取得相应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