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属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 学科、专业代码:工学、081102 获得授权时间:1998
2.学科、专业简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运用现代物理、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计量科学,研究被控对象的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是“控制学科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科的研究范围是:检测信号的获取和处理技术,新的检测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新型传感器、自动化仪表和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与集成,仪表智能化技术,可靠性与抗干扰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先进控制理论在自动化装置中的实现与应用。
本专业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省部级基金和企业委托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实验条件优越。本专业学科带头人和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
3. 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工业自动化、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自动检测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必修课设置上,注重理论基础和外语能力;在选修课设置上,注重服务于本专业各方向的特色。在研究生选题上,注重理论和应用并重,重视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大部分选题来自导师的科研项目或企业委托项目。
4. 主要研究方向(3-5个)
(1)自动检测技术
(2)计算机测控系统
(3)DSP应用技术
(4)智能仪表集成技术
(5)智能信息处理
5. 学制及学分
学制2.5年;课程规定总学分为28-3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为16-18学分。
6.课程设置方案: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7.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
文献阅读从第一学期开始,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逐步安排文献资料阅读。每个研究生的文献阅读总量,一般不应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阅读总量不少于二十篇。阅读内容由指导教师围绕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拟定,考核方式是提交文献综述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开题报告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答辩,原则上在第三个学期内完成。
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由导师进行考核,合格者取得1学分。
(2)学术交流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听8次以上学术报告,做一次1小时以上的学术报告,学院成立考核小组,对该环节进行审定,合格者可取得1学分。
(3)创新实践
学院成立考核小组,从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情况,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撰写项目申请书,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研制新的机构、装置和产品,获得各类比赛奖励等方面进行审定,合格者可取得1学分。
(4)工作技术实践
工作技术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辅导、实验、实习的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辅导,也可以是厂矿企业、科研部门、工程单位的生产、科研的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等。工作技术实践的具体实践内容及要求,导师应在制定培养计划时结合硕士生毕业后的基本去向进行确定。工作技术实践完成后,均应由负责实践的单位(校内为系、所或研究室)进行考核,写出评语,合格者给予2学分;
工作技术实践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在一个学期内进行。集中安排的时间不得少于3周;分散安排的总工作量学时数不得少于100学时。
对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在3年以上,并符合上述时间要求的硕士生,可以申请免修,由学院审查批准。
8.学位论文
执行《合肥工业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办法》及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学位论文应具有学术性、完整性、创新性、工程应用性。
本学科的学位硕士论文必须提前提交同一二级学科的其他导师预审,通过后方能办理答辩手续。院学位委员会组织对硕士论文和答辩情况进行抽查。凡经院学位委员会认定学位论文水平达不到标准或其培养、答辩过程不符合规范的将视为无效答辩,学院学位委员会不受理其学位申请。
9.论文发表
在学期间,以合肥工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上或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或申请1项发明专利(受理)或获批1项实用新型专利,且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
10.能力要求
具有坚实的检测技术和控制理论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检测技术和控制理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检测与控制问题;熟练掌握检测与控制系统设计、分析和调试方法;具有深厚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具备计算机在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中应用的基本技能,熟悉相应的工具软件和开发平台应用软件,具备DSP和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及调试的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本学科的研究前沿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具有展开科学研究的能力,善于跟踪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研究工具;在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等方面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与人沟通,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查阅文献资料和文献综述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运用英语阅读和写作科技论文,并进行会话交流;具有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学术观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具有严谨治学的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崇尚科学,具有崇高的学术道德,反对学术造假;具有全面的素质修养,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艺术欣赏水平;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状态,符合时代对本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素质需求。
11.其他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