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医科大学内科学(血液病)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医科大学 /2014-04-01

 内科学(血液病)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00201)

一、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遵纪守法。

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谦虚谨慎,精益求精。

掌握内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以及常规技术操作,了解血液病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动向,具有创新意识,具备独立设计和完成科研项目的能力。努力开发和实践新的先进医疗技术。

二、研究方向

1.       血液肿瘤分子和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

2.       造血和血液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3.       造血干细胞移植

4.       免疫性血液病发病机制和诊疗技术开发

 

三、学习年限

1.脱产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所有课程学习  

第二学期:进入学科学习,查阅文献,为选题作准备。

第二学年 

第三学期:专业课学习,查阅文献,为选题作准备。书写综述,做开题报告

第四学期:参加教学工作,进一步查阅文献,进行课题研究。

第三学年 

第五学期: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第六学期:完成课题研究,进行资料整理、撰写论文及答辩。

2.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四年

具体安排除需参加教学工作和一定的教研室行政工作外,余则与脱产研究生同,只是课题研究时间延长一年,从第二学年起同教研室其它同志一样参加工作。

 

四、课程设置(详见附表)

    (课程设置参照培养规定,填写附表即可)

五、学位论文工作

(重点强调选题、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论文工作结束报告、论文撰写与修改等环节的要求和做法。)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严格按照《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暂行规定》执行,具体安排如下:

1. 学生自选或导师指导下开题。

2.开题报告制度:研究生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参加由导师主持的开题报告,邀请相关专家参加,提出建议,论证立项依据、研究内容和方法是否合理可行。

3.阶段汇报和中期考核制度

     开题通过后,研究生需定期(一般2-3周一次)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等。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学科统一进行中期考核,进一步发现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学位授予条件

完成全部科研和论文工作后,在通过预答辩的基础上,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经导师审查,科教部批准及同行专家书面评议合格后,由学科统一组织进行论文答辩。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重点在前期理论学习过程中课程结构要求,后期培养的临床或教学实践过程、专业进展课和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术报告及文体活动、课题研究过程的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考核方式。)

(一) 专业技能训练内容、时间、时限

进行内科血液学专业相关实验技术的训练和学习,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要求阅读英文文献不少于10篇。

(二) 临床教学活动实践内容、时间、时限

参加血液科病区教学查房、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协助临床带教老师的日常工作、白夜班和实习生教学,6个月至9个月的临床科室轮转,扩大知识面,加强与临床结合、发现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间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学期。

(三)考核

基础理论课的考试按照《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规定》执行;

专业课和专业英语以导师指导下自学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讲授以及英语口语讨论,内容包括临床血液学、血液病最新进展等;考核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考核方式为面试和笔试。

教学及实践技能考核由教研室组织有关专家现场考核。

 

七、主要专业参考书

《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七年制教材)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二版

《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张之南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王振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版

主要参考期刊:Blood,Leukemia Research, Immunology, 中华内科学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

 

 

 

 

内科学(血液病)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表

专业代码: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总学时

学分

 

 

 

 

 

学术英语综合与听说

M2013001

80

4.0

医用统计方法

M2013024

60

3.0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M2013066

36

2.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自然辩证法概论论(二选一)

M2013067/

M2013068

18

1.0

分子生物学

M2013010

80

4.0

医学科研设计

M2013026

40

2.0

FCM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M2013091

20

1.0

 

 

 

 

专业进展课

M2013095

40

2.0

专业英语

M2013096

40

2.0

 

 

 

 

细胞培养技术

M2013012

60

3.0

表观遗传学原理与方法

M2013032

18

2.0

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

M2013087

45

2.0

 

 

 

 

 

 

 

 

 

 

 

 

学术报告

 

 

3.0

临床与教学实践

 

 

2.0

文体活动

 

 

1.0

填写要求:1.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且≥3门,专业进展课2学分,专业英语2学分,选修课≥7学分且≥3门,学术报告3学分,临床与教学实践2学分,文体活动1学分,总学分≥33分。2.各专业每位研究生学位课程均一致,非学位课程可以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有所不同。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