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医科大学 /2014-04-0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10)

 

一、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具有创新精神,能够成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或独立担负医学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人才。

1.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遵纪守法,献身生物科学和医学事业。坚持真理,品德优良;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术,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翻译本专业的书刊,能写出论文摘要,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和掌握现代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仪器。

4.具有独立承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5.要求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研究方向为:1.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研究;2.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3.生物活性肽及其抗癌研究;4、糖尿病的分子机理;5.细胞因子与疾病相关性研究;6.基因治疗及其相关性研究;7.代谢组学与生化计算。

 

三、学习年限

1、脱产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共六个学期)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所有课程学习。

第二学期:进入学科学习,查阅文献,为选题作准备。

第二学年 第三学期:开题,进行课题研究。

第四学期: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并参加教研室安排的教学实习。

第三学年 第五学期:继续进行课题研究和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数据整理和补充实验,撰写文章、投稿。

第六学期:完成课题研究,进行资料整理,撰写论文和答辩。

2、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四年

具体安排除需参加教学工作和一定的教研室行政工作外,其余与脱产研究生相同,只是课题研究时间延长一年,从第二学年起同教研室其他同志一样参加工作。

四、课程设置(详见附表)

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毕业前要求必须完成不少于33学分,并参与学科系及学校各类学术报告活动达10次以上。(详见附表)

五、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严格按照《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暂行规定》执行,各导师指导研究生选题后由学科统一组织公开开题,课题研究工作如期进行后要求研究生向导师小组作论文工作阶段报告和论文工作结束报告。在第二学期末选题确定后开题,一方面继续查阅文献、积累资料,一方面需要着手摸索和掌握研究的技术操作,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步骤地进行科研工作,以达到预期目的,第四学期结束前作论文工作阶段报告,至第六学期完成课题研究后作结束报告。各阶段分别填写《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论文工作情况表》,归入本学科研究生后期培养档案。研究生科研原始资料必需完整,经整理、分析、撰写出论文,制备好各种图、表,准备答辩工作,提出答辩申请,进行论文答辩,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学位论文。按照申请学位发表论文规定发表论文,具体要求和变动遵循学校规定。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一)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第一责任人,负责所指导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培养方式可根据导师的具体情况确定培养的目标(学术型或应用型)。

2.课程学习与科研相结合: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科学研究、撰写研究论文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培养方法

1.课程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要有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具体由任课老师确定。

2.科学研究: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第五学期,具体时间由导师安排。包括选题、文献查询、实验方法和技术的训练和学习、科研研究与探索、论文撰写等。要求阅读英文文献不少于50篇。

3.教学活动实践内容、时间、时限:参加生化教研室统一安排的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工作(包括讲课、预做实验和批改学生实验报告),一般不少于40学时(2个小班),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在职研究生于第三学期开始则与教研老师一样安排教学。

4.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10次校内外各项学术活动,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

(三)考核

基础理论课的考试按照《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管理规定》执行;专业课和专业英语以导师指导下自学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讲授以及英语口语讨论,内容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考核安排在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进行,考核方式为开卷和口试。教学及实践技能考核由教研室组织有关专家现场考核。

 

七、主要专业参考书    

(一)经典著作

1.贾弘提,冯作化.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查锡良,药立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八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Michael R. Green,Joseph Sambrook.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4rd ed). New York: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2012

4.田余祥,秦宜德. 医学分子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二)权威期刊

1.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主办.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月刊). 北京: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杂志社

2.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主办. 生命的化学(双月刊). 上海:生命的化学杂志社

3.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等主办.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月刊). 上海: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杂志社

4.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会主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月刊). 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杂志社

 

 

 

 

 

 

 

 

 

 

 

 

附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表

专业代码:071010

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总学时

学分

 

 

 

 

 

学术英语综合与听说

M2013001

80

4.0

医用统计方法

M2013024

60

3.0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M2013066

36

2.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自然辩证法概论论(二选一)

M2013067/

M2013068

18

1.0

分子生物学

M2013010

80

4.0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M2013010

50

2.5

细胞培养技术

M2013012

60

3.0

 

 

 

 

专业进展课

M2013095

40

2.0

专业英语

M2013096

40

2.0

 

 

 

 

细胞生物学

M2013021

60

3.0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M2013017

60

3.0

医学实验动物学

M2013004

30

1.5

计算机医药学应用导论

M2013002

40

2.0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

M2013005

40

2.0

SCI论文的撰写、投稿与审稿

M2013088

40

2.0

学术报告

 

 

3.0

临床与教学实践

 

 

2.0

文体活动

 

 

1.0

填写要求:1.公共必修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且≥3门,专业进展课2学分,专业英语2学分,选修课≥7学分且≥3门,学术报告3学分,临床与教学实践2学分,文体活动1学分,总学分≥33分。2.各专业每位研究生学位课程均一致,非学位课程可以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有所不同。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