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日,“大洋一号”停靠青岛南姜科考码头,标志着2018年“大洋一号”船综合海试航次顺利结束。郑玉龙副所长赴青岛迎接我所科考队员。
该综合海试航次我我所组织实施,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初凤友研究员和蔡巍助理研究员分别担任A、B两航段的首席科学家,韩喜球研究员担任B航段领队,董彦辉和孙栋副研究员分别担任A、B两航段的首席助理,此外还有八位我所科研人员肩负各关键岗位的海试和调查任务。
在历时45天的航次里,海试队伍克服了海况差、任务重、重大设备多等重重困难,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海龙III”ROV的4500米级试验、“海龙11000”ROV的3000米级试验、“潜龙三号”AUV的海上试验等重大装备试验验收任务,同时完成了EM122多波束系统和国产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标定工作,并且开展了西太“双十字”环境监测保护调查、1000m级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海试区的选址与环境基线调查和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区科学调查等重点科研任务。
在本航次中,“海龙III”ROV系统完成了4500米级海试,充分验证了其性能。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海龙III”ROV的大深度、精细作业能力,能基本满足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需求,具备了开展深海大洋调查的基本能力。“潜龙三号”AUV顺利完成海试潜次及随后的试验性应用潜次,单次下潜近底航行42小时48分钟,航程达到156.82公里,创下我国自主潜水器深海单次航程最远纪录,证实了“潜龙三号”的优异性能,为我国的深海资源勘查和相关科学研究增添了利器。
同时,本航次在我国海洋科考航次中首次实现了无人无缆潜水器与船载地质取样装备同时作业的新模式。这一作业模式可以有效节省船时,显著提高航次综合效率。这既是对我国潜水器研发技术的肯定,也为以后的科考航次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此外,本航次还获得了菲律宾海盆、南海东北部海盆、南海北部陆坡等区域的水文、高精度地形地貌、水体甲烷异常、生物群落和海底照相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为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样品和数据。
本航次是“蛟龙探海”工程实施后的第一个综合海试航次,汇聚了“海龙III”、“海龙11000”和“潜龙三号”等重大深海装备的海试任务。综合海试A航段“海龙”系列和B航段“潜龙”系列装备的海试成功与顺利验收,为我国的深海大洋事业增添了新的利器,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深海高新技术装备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