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o.org.cn/attachments/2018-03/01-1522474547-89140.jpg)
3月2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的三个项目——“中国近海与太平洋高分辨率生态环境数值预报系统”与“重大海洋动力灾害致灾机理、风险评估、应对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集成与应用示范”在杭州召开项目联合交流研讨会,各项目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和骨干成员40余人参加。
柴扉领衔的“中国近海与太平洋高分辨率生态环境数值预报系统”项目主要围绕近海生态环境对不同尺度关键动力过程的响应、重要界面交换过程对近海生态系统的调控、不同海区关键生态过程参数优化、基于多源观测融合的生态环境预报技术、物理-生态耦合的生态环境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等5个方面开展研究,重点关注我国近海生态环境区域性特征和不同时间尺度的主控机制,以及典型气候异常(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和极端事件(台风、强/弱径流、大气沉降等)对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针对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的共性与差异来优化关键生态过程参数和建立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该项目的目标是深化认识海洋各生态环境变化关键机理,研发海洋物理生态耦合的数值模式,开展针对海洋生态环境要素多尺度时空变化的预测和预报,实现集海洋观测-预测-管理三位一体的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
侯一筠领衔的“重大海洋动力灾害致灾机理、风险评估、应对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主要围绕灾害性海洋动力过程时空特征及其致灾规律研究,重大海洋动力灾害对近岸承灾体作用机理研究,重大海洋动力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调查与评价,海洋动力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研究,重大海洋动力灾害防控及应急响应、防灾标准研究,海洋动力灾害应对综合信息系统及示范应用等6个方面展开研究。该项目侧重关注海洋动力灾害(重大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冰和海啸等)的特征规律、致灾机制、脆弱评价、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和应对系统,目标是实现重大海洋动力灾害应急管理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总体提高灾害的应急管理与响应能力。
商少平领衔“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集成与应用示范”,围绕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总体设计研究、多基平台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总体集成技术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海洋生态灾害影响评估、主要海洋生态灾害核心区演变预测研究、海洋生态灾害防控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及示范应用等6个方面开展研究。该项目主要关注台湾海峡西侧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集成构建以及海洋生态灾害防控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建立,并对立体监测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展示范应用,目标为集成构建台湾海峡西侧海洋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研发建立台湾海峡西侧海洋生态灾害防控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海洋生态灾害状态的实时监控,以及对海洋生态灾害预测预警与核心区漂移轨迹的动态预报和生态灾害的智能化防控辅助决策,有效减轻海洋生态灾害损失。
三个项目围绕如何建立我国近海风险动态预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问题,从海洋动力灾害(风暴潮、海浪)和生态灾害(赤潮、缺氧事件)的现场监测、模型构建、业务化预报等不同的角度出发。项目的联合研究可望在监测系统集成、动力和生态模式集成、预报产品及展示集成方面取得创新的突破,提高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业务化数值预报能力,促进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交叉融合、共同发展。
会上,三个项目首席柴扉、商少平、侯一筠,先后向与会专家介绍了项目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和课题分工情况,并简要概括了各个课题目前取得的工作进展。同属“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 “我国近海致灾赤潮形成机理、监测预测及评估防治技术”项目下设课题“典型致灾赤潮形成的数值模拟及预测预报”的负责人研究员管卫兵也在会上介绍了课题工作。
各项目与会专家在定点观测、航次合作、机理研究等多个层面探讨了未来的合作方向和具体形式,经过热烈、高效的磋商讨论,3个项目最终在选取典型养殖区开展试点工作上达成共识:山东、福建两个区块南北分头行动,由业务部门牵头联合各方面力量进行顶层设计,南北间加强合作、共同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