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o.org.cn/attachments/2018-03/01-1521018565-88971.jpg)
3月11-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太平洋铁的来源与运输及其对上层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项目启动会在杭州召开。项目首席科学家、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柴扉以及来自国内外海洋生态模式以及海洋生物化学方面的多名专家参加了启动会。
启动会上,与会专家着重讨论根据北太平洋铁的观测事实、总结铁元素不同形态的转化规律及络合产物、形成对模型中铁循环的参数化方案。会议计划从海洋模式和海洋实验两方面同步展开对于铁的研究工作,其中实验室部分包括铁对浮游植物生长的敏感性试验、Geotraces铁元素测量、不同强度络合配体在海洋中的分布与变化规律等,而模型主要聚焦于刻画不同来源的铁的性质、建立可靠地参数化方案、比较研究铁元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会上,柴扉研究员向参会专家介绍了项目整体情况。他指出,海洋中铁的来源与运输对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的开展有助于加深对北太平洋上层海洋生物可用铁来源的理解,提升对全球变化影响下东北和西北太平洋生态系统的认识。海洋中铁元素含量的限制了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造成超过40%的太平洋海域出现高营养盐低叶绿素特征。另外,影响生态系统中铁含量的因素有很多种,包括大气沉降、海洋酸化以及人类活动等。本项目的目标是结合观测与数值模式,准确测量海洋铁以及铁络合配体在生态过程中的演变特征,从而研究铁对北太平洋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对其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
来自美国缅因大学的Mark Wells教授、加拿大韦仕敦大学的Charles Trick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的Jun Nishioka教授、德国阿尔弗雷德研究所的叶莺博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修鹏研究员、河海大学的吴亚平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洋研究院的张瑞峰副研究员先后针对与本项目相关的铁元素研究进展作了报告。会议还深入探讨了项目目前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长期发展规划,一致认为应更好地将数值模式运用于铁的追踪和量化,需要改进和完善数值模式以及规划好实验工作和航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