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龙船时间2018年3月16日5时(北京时间3月15日24时),我所参加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的科研人员在南大洋阿蒙森海顺利完成了我国在该海域的首个锚碇观测系统(以下简称潜标)的布放。
经过近一个月的大洋科考作业和航渡,雪龙船于3月15日晚9时抵达潜标的预定布放位置,即西经120°、南纬70.5°,水深2835米的阿蒙森海陆坡外围海域。由于雪龙船科考和补给任务繁重,抵达该布放点时已时值南大洋的冬季,作业区不断受到气旋的影响,气温不足-3℃,风速常达20m/s以上,为潜标作业增添了极大困难。由我所胡佶、李栋、张偲、陆晓鸣和康建华等以及海洋一所、中国海洋大学等潜标作业相关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潜标作业小组,在综合考虑海况较差、船时和人手有限等多方面因素后,决定在该位置先进行海洋综合站位观测,同时利用船载多波束测量仪等先进设备对作业海域水深和地形进行详细扫描,在海况改善和确定适宜布放点后,迅速集结相关人员开展潜标布放工作。
3月16日零点左右,雪龙船保持2节航速时,在潜标作业小组和雪龙船水手的密切配合下,从潜标顶端的浮球开始布放,以手拉缆绳的方式将第一组浮球通过船尾舷口放入海面,之后将连接好的缆绳及固定好的设备依次投放入水,最终以1吨重锚块的入水完成了2400米潜标系统的布放工作。随后潜标作业小组利用释放器甲板单元进行原位测距和三点定位,确定了潜标的具体位置和深度信息。该潜标上的设备主要包括由我所海洋生态与环境实验室配备的沉积物捕获器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提供的多台温盐深仪。整个潜标的现场布放工作共耗时8小时,由24名科研人员和水手协同完成了此次潜标现场布放工作。
此次布放的潜标计划于2019年春季回收,在此期间,潜标上的沉积物捕获器将收集不同时段水体中的沉降颗粒物,并实时监测不同深度的温度、盐度等海流信息。这些样品和数据的获取,将用于研究该海域生物泵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帮助揭示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极区重点海域物理-化学过程的变动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原理,为南大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