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重返浙东红色根据地——上戏编剧学部分党员师生与校友赴浙江横坎头村采风记_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免费考研网/2018-05-05

4月18日上午,在上海戏剧文学学会会长、上戏编剧学研究中心主任陆军教授带领下,我校编剧学部分党员师生以及戏文系校友一行45人与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委员严芸、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倪永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沈守良等相聚在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在领略浙东旖旎富饶的风光同时,传承红色基因,汲取革命精神,共同研讨、拟定、创作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戏剧作品。

横坎头村位于余姚市梁弄镇的南首,上接百丈岗水库,下通四明湖,相传此处先祖们为防止溪流汹涌、泛滥成灾,便砌起了一座横贯南北的堤坎,由此得名。它具有双重身份:浙东抗日根据地、全面奔小康样板镇——这是源于2003年1月29日至3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和听取了横坎头村、梁弄镇的建设情况后,作出了“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重要指示。

我们先是奔赴横坎头村村委会,细致学习和了解今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横坎头村全体共产党员的回信精神以及横坎头村近十多年来发展的激昂历史;之后又来到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在这里我们不仅找到了谭启龙、何克希这样老一辈革命家地故居,也发现了浙东行政公署、浙东银行、浙东报社等抗战时期著名机构的旧址,可以说是收获颇丰。在参观途中,我们还有幸邀请到原余姚市二职校校长张国梁老师为我们讲述梁弄的抗战历史,精彩的陈述再加上沿途生动的画面,让我们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

值得一提的是,横坎头村作为全面奔小康的示范区确实名副其实:一方面,它很好地保留了历史遗产,并把自己的脱贫之路记录下来,成为既具有示范作用的红色旅游景区;另一方面它并没有坐拥如此优秀的旅游资源而止步不前,当地政府仍在大力发展农副经济让百姓切切实实过上好日子。当我们的大巴沿溪流蜿蜒而上,拐进横坎头村时,呈现于眼前的是溪滩上抓螺蛳的村民三五,两旁果园里采摘樱桃的农民,桥墩旁叫卖大糕的小贩——所有人都在专注于营生,一派祥和景象。

上海戏剧学院与余姚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不仅包括顾仲彝、朱端鈞、余秋雨、孙惠柱在内的多位名师出生在余姚,而且与余姚地方戏曲姚剧也有着深厚的联结。由陆军教授创作的《女儿大了,桃花开了》(导演龙俊杰)、《母亲》(导演张平),《浪漫村庄》(导演卢昂)等三部姚剧曾三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陆军与著名剧作家薛允璜合作的越剧《探春》(导演江瑶)获第三届中国越剧节剧目奖。由陆军教授指导硕士研究生莫霞撰写的学位论文《论戏曲的剧种气质——以姚剧为个案研究》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

自2011年我校与余姚市传承保护中心合作搭建编剧学余姚践习基地以来,相互之间的交流更是日趋紧密,本次采风活动中还举行了编剧学博士生学位论文开题会,这也是基地合作教学系列项目的一部分。(文:方智钧 编辑:榕树)



相关话题/导演 历史 学位论文 戏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