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交通大学病原生物学(基础医学院)教学讲义 第17章 其他细菌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1-21

 

第17章   其他细菌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是一类革兰阴性、直或微弯曲的杆菌, 无芽胞、有荚膜,多数菌株有鞭毛。假单胞菌属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目前已发现200余种,与人类关系较大的有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鼻疽假单胞菌等,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是主要的致病菌。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俗称绿脓杆菌,由于其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水溶性绿色色素,感染后使脓汁或敷料出现绿色,故而得名。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水、空气、土壤及医院环境中。是人体的正常菌群,也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常引起医院内感染。
一、生物学特性
(一)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杆菌,大小为(0.5~1.0)×(1.5~3.0)μm。无芽胞,单端有1~3根鞭毛,运动活泼。临床分离的菌株常有菌毛和荚膜。
(二) 培养与生化反应 
为专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在4℃不生长而在42℃可生长是铜绿假单胞菌的一个特点。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大小不一,扁平湿润,边缘不整齐,由于能产生带荧光的水溶性色素(青脓素与绿脓素)而使菌落及培养基呈亮绿色。在血琼脂平板上产生透明的溶血环。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混浊生长,其表面易形成菌膜。
铜绿假单胞菌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但不分解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和蔗糖。不形成吲哚,氧化酶试验阳性。
(三)抗原构造
铜绿假单胞菌有O和H抗原。O抗原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内毒素脂多糖,另一成分是原内毒素蛋白(original endotoxin protein, OEP)。OEP是一种具有强免疫原性的高分子类属抗原,除假单胞菌属外,还广泛存在于一些革兰阴性细菌中,如其他种类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氏菌和霍乱弧菌等。OEP抗体不仅对同一血清型细菌有特异性保护作用,且对不同血清型的假单胞菌也有共同保护作用。
(四)抵抗力
铜绿假单胞菌抵抗力强,对许多化学消毒剂和多种抗生素有耐受性,56℃需1小时才能杀死细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和外毒素A,此外菌毛、荚膜和多种胞外酶也与致病性有关(表17-1)。
17-1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胞外酶、外毒素及其作用

致病物质
生物学活性
神经氨酸酶
分解细胞表面神经氨酸而促进细菌侵入
毒素A
抑制蛋白质合成,引起组织坏死和实验动物死亡
胞外酶S
抑制蛋白质合成
弹性蛋白酶
降解弹性蛋白而损伤血管,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与细菌扩散有关
碱性蛋白酶
具有损伤组织、抗补体、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
磷酸脂酶C
分解脂类损伤组织细胞
杀白细胞素
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和淋巴细胞功能
绿脓菌素
催化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产生有毒氧基团,损伤组织细胞

 (二)所致疾病
铜绿假单胞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也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感染多见于皮肤粘膜受损部位,如烧伤、创伤等,也见于因长期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在医源性感染中由本菌引起的感染约占10%,在某些特殊病房中,如烧伤和肿瘤病房等,本菌感染率可高达30%。
本菌几乎可感染人体的任何组织和部位,经常引起手术切口、烧伤组织感染,表现为局部化脓性炎症。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在临床也常见,此外尚可引起中耳炎、角膜炎、心内膜炎以及败血症等。由本菌引起婴儿的流行性腹泻也有报道。
(三)免疫性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在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尤其分泌型IgA的粘膜表面免疫也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应用抗绿脓杆菌免疫血清可降低病人继发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可取创面渗出物、脓汁、尿、血等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培养后根据菌落特征、色素等进行鉴定。必要时可作血清学鉴定。绿脓菌素及噬菌体分型可供流行病学、医院内感染追踪调查等使用。
四、防治原则
铜绿假单胞菌OEP疫苗具有不受菌型限制、保护范围广、毒性低等优点备受关注。但铜绿假单胞菌型别多,与毒力有关的物质也有多种,因此特异DNA疫苗及重组外膜蛋白疫苗是目前研制方向。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是通过污染医疗器具及带菌医护人员引起的医源性感染,应对医院感染予以重视。治疗可选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等。应加强医用仪器的消毒,注意医护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本菌能天然抵抗多种抗生素,且治疗过程中细菌还可通过突变发生耐药,因此应做药物敏感试验指导用药,可选用氨基糖苷类和酰胺类抗生素联合治疗。
第二节 嗜血杆菌属
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该属细菌是一类革兰阴性小杆菌,常呈多形态性。无鞭毛、无芽胞。营养需求较高,人工培养时需加入新鲜血液才能生长,因此称为嗜血杆菌。新鲜血液中含有本属细菌生长所需的两种生长因子,即X因子和V因子,X因子是一种高铁血红素hematin),V因子是辅酶Ⅰ或辅酶Ⅱ(NAD或NADP)。根据对X因子和V因子的需求不同,将本属分为17个种。对人具有致病的有流感嗜血杆菌、埃及嗜血杆菌、杜克嗜血杆菌等(表17-2),本节重点介绍流感嗜血杆菌。
17-2 常见嗜血杆菌的生长需求及致病性

 
菌种
致病性
生 长 需 要
溶血
X因子
V因子
CO2
流感嗜血杆菌
原发性化脓感染、继发性肺炎
埃及嗜血杆菌
眼结膜炎
杜克嗜血杆菌
软性下疳
+/-
副流感嗜血杆菌
细菌性心内膜炎
嗜沫嗜血杆菌
细菌性心内膜炎
溶血性嗜血杆菌
很少致病

流感嗜血杆菌(H.influenzae)俗称流感杆菌,是小儿急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还可以引起小儿和成年人的上呼吸道化脓性感染。该菌1892年由波兰细菌学家Pfeiffer首先从流行性感冒患者鼻咽部分离出,当时被误认为是引起流感的病原菌。直至1933年流感病毒被分离成功,才确定了流感的真正病原,但流感嗜血杆菌这一错名却仍沿用至今。
一、生物学特性
(一)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小杆菌,大小为(0.3~0.4)×(1.0~1.5)μm。在急性感染标本中多为短小杆菌,在恢复期病灶或经长期人工传代培养后常呈多形性,如球杆状、长杆状和丝状等(图17-1)。无鞭毛和芽胞,多数菌株有菌毛,有毒株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经6~18小时培养可出现明显荚膜,陈旧培养物中细菌荚膜常消失。
(二)培养特性
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3~37℃。生长需要X和V因子。X因子是血红素及其衍生物,是细菌合成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呼吸酶的辅基。X因子对热抵抗力强,120℃ 30分钟不被破坏;V因子是辅酶Ⅰ或Ⅱ,在细胞呼吸中起递氢作用。V因子耐热性较差,120℃ 15分钟可被破坏。血液中的V因子通常是处于被抑制状态,若血液被加热80~90℃ 10分钟,则可破坏红细胞膜上的不耐热抑制物使V因子释放出来。故流感嗜血杆菌在巧克力色平板上生长较佳。35℃培养18~24小时,可形成直径0.5~1.0mm的灰白色、光滑型菌落。有荚膜菌株的菌落呈轻度粘稠。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合成V因子,当流感嗜血杆菌与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共同孵育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较大,远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则小,此称为卫星现象(satellite phenomenon)。这有助于对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
图17-1 流感嗜血杆菌(扫描电镜)(Wistreich, 1998)
(流感嗜血杆菌吸附在红细胞膜上[箭头所示])
(三)抗原构造与分型
流感嗜血杆菌主要有两类抗原:①菌体抗原,为外膜蛋白质抗原,感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抗体,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有意义。②荚膜多糖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按该抗原不同可将有荚膜流感嗜血杆菌分成a、b、c、d、e、f等6个型,其中b型致病力最强。流感嗜血杆菌与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多糖有共同抗原,如流感嗜血杆菌b型与肺炎链球菌6型和29型、15A、35B之间有交叉反应。
(四)抵抗力
该菌抵抗力弱,对热、干燥和消毒剂均较敏感,50℃~55℃ 30分钟死亡,在干燥痰中生存时间不超过48小时,本菌易产生耐药性变异。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主要致病物质包括荚膜、菌毛与内毒素。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菌毛能介导细菌粘附于人类口咽部上皮细胞。某些致病力强的菌株还产生IgA蛋白酶,能分解破坏分泌型IgA。
(二)所致疾病 
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在人的上呼吸道定植,健康人群鼻咽部无荚膜菌株的带菌率为25%~80%,有荚膜的b型株定植者不多。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外源性)感染多由有荚膜的b型菌株引起,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炎症,如脑膜炎、鼻咽炎、咽喉会厌炎、关节炎、心包炎等,以5岁以下小儿多见。
继发性(内源性)感染大多由无荚膜菌株引起,常继发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结核病等。临床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中耳炎、鼻窦炎等,多见于成年人。
 (三)免疫性
以体液免疫为主,抗荚膜多糖抗体能增强吞噬作用,并能活化补体产生溶菌作用,抗外膜蛋白抗原的抗体也有促进补体介导的吞噬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采取脑脊髓液、鼻咽分泌物、痰液、脓汁和血液标本,涂片染色镜检,结合临床症状作初步诊断。若在脑脊液离心沉淀物中发现可疑菌时,可直接用型特异血清作荚膜肿胀试验进行鉴定,阳性者可快速作出诊断。分离培养时常用巧克力色琼脂平板,36℃培养24~28h,根据菌落形态、生化反应及卫星现象等特征加以确定,亦可同时用型特异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进行快速鉴定。
四、防治原则
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荚膜多糖疫苗,对1.5~2.0岁以上儿童有较好的抗体反应,1年内保护率在90%以上。治疗可选用广谱抗生素。
第三节 军团菌属
军团菌属(Legionella)是一类需氧、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本属细菌目前已有39个种和61个血清型。从人体分离出的有19个种,对人致病的主要是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该菌最早发现于1976年7月,在美国费城召开退伍军人大会期间,突然爆发流行肺炎,与会者149人,有34人死亡。从当时死者肺内分离到一种新的细菌,命名为军团菌。我国1982年首次报道由本菌感染,以后陆续报道了由多种血清型嗜肺军团菌引起的病例。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杆菌,大小为(0.3~0.9)×(2~5)μm,有端生或侧生鞭毛,有菌毛和微荚膜,不形成芽胞(图17-2)。常规染色方法菌体不易着色,多用Dieterle镀银法或姬姆萨染色法,菌体分别被染成黑褐色和红色。
(二)培养特性
为需氧菌,多数菌株在2.5%~5%CO2环境中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6℃。营养要求特殊,初次分离培养需加入L-半胱氨酸,培养基中加入铁盐可促进本菌生长。在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BCYE)培养基中生长良好,3~5天形成1~2mm的灰白色、圆形凸起、有光泽的菌落。在F-G(Feeley-Garman)琼脂培养基中,3~5天培养可见针尖大小菌落,紫外线照射下可发出黄色荧光。在富含L-酪氨酸-苯丙氨酸琼脂平板上可产生棕色的水溶性色素。本菌不分解糖类,触酶试验和氧化酶试验阳性,能分解马尿酸盐。
图17-2 军团菌(光镜)(Murray et al, 1998)
 (三)抗原构造与分型
嗜肺军团菌有O抗原和H抗原,根据O抗原分为15个血清型(Lp1~Lp15),我国分离的嗜肺军团菌主要为1型(Lp1)和6型(Lp6)。在Lp1~10血清型都具有29kDa的外膜蛋白抗原,此抗原是机体免疫应答反应的主要免疫原。
 (四)抵抗力
本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如l%来苏儿数分钟即可杀死细菌,2%甲醛、70%乙醇、0.03%戊二醛以及1/8000季胺盐化合物等对本菌都有杀灭作用。本菌对氯的抵抗力比肠道菌大,0.1mg/L游离氯1分钟可杀死大肠埃希菌,而杀死90%嗜肺军团菌需则需40分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本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包括微荚膜、菌毛、毒素和多种酶类。其中嗜肺军团菌产生的磷酸酶、核酸酶和细胞毒素等,具有抑制吞噬细胞活化、防止吞噬体和溶酶体融合作用,使被吞噬的细菌不被杀死,反而在胞内生长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的死亡。
 (二)所致疾病
嗜肺军团菌可引起军团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带菌飞沫或气溶胶而感染。以夏秋季发病率高。中老年人、吸烟者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军团病为全身性疾患,感染本菌后临床有二种类型:
1.流感样型(轻症型) 临床表现为发热、不适,头痛和全身肌肉痛,一般预后良好。
2.肺炎型(重症型) 此类型起病骤然,病人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全身症状明显。可引起以肺部感染为主的多器官损害,最终导致呼吸衰竭。重症军团病发生菌血症时,细菌可随血流播散致全身多部位,如肝、脾、肾、脑、肠道等器官,引起复杂的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15%以上。
(三) 免疫性
嗜肺军团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抗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特异性抗体、补体在调理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中起一定辅助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 标本
取痰、气管吸引物、胸水和肺活检组织、血液等。
(二)染色镜检
革兰染色检查无意义。但活检组织可作Dieterle镀银染色或涂片进行直接荧光抗体染色镜检则有一定诊断意义。
(三)分离培养鉴定
将标本接种于BCYE培养基,置2.5%CO2环境,36℃培养3~5天,根据菌落特征及生化反应及免疫荧光染色法可以作出诊断。
 (四)血清学诊断
 应用IF和ELISA法检查病人血清中抗军团菌的IgM和IgG抗体有助于疾病的特异性诊断。
四、防治
本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尤其在人工管道的水源中常见。空调冷却水、淋浴头等所产生的气溶胶颗粒中常含此菌,因此预防应强调水源的管理,包括对人工管道系统的消毒处理。特异性防治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治疗首选红霉素。
第四节   鲍特菌属
鲍特菌属Bordetella)是一类革兰阴性球杆菌,包括百日咳鲍特菌、副百日咳鲍特菌、支气管败血鲍特菌和鸟鲍特菌等7个种。其中百日咳鲍特菌B.pertussis)是本属的代表模式菌株,是主要的致病菌,引起百日咳。副百日咳鲍特菌可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败血性鲍特菌偶尔可感染人类,其他鲍特菌只感染动物。本节介绍百日咳鲍特菌.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染色性
百日咳鲍特菌为革兰阴性球杆菌,大小为(0.2~0.5)×(0.5~2.0)μm。无芽胞和鞭毛,光滑型菌株有荚膜和菌毛。多次传代后可呈现多形性(图17-3)。
图17-3 百日咳鲍特菌
(扫描电镜,可见百日咳鲍特菌正在侵袭纤毛细胞)
C. 纤毛细胞 M. 微绒毛 P. 百日咳鲍特菌
(二)培养与生化反应
需氧。营养要求高,初次分离培养需用含有甘油、马铃薯、血液的鲍-金(Bordet-Gengou)培养基。经35~37℃培养3~5天后,形成细小、光滑、隆起、有珠光色泽的菌落,菌落周围可有不明显的狭窄溶血环。新从病人标本中分离的有荚膜和菌毛的百日咳鲍特菌株菌落为光滑型,称为I 相菌,有毒力。传代培养后可发生变异,表现为荚膜和菌毛逐渐消失,其形态,溶血性状及抗原结构等也发生变异。Ⅱ相、Ⅲ相为过渡相,Ⅳ相即为粗糙型菌落的无毒株。生化反应能力弱,不发酵糖类。
(三)抗原构造与分型 
百日咳鲍特菌有两种抗原:
1.耐热菌体抗原 化学成分为脂多糖,为鲍特菌的共同抗原。
2.不耐热K抗原 也称K凝集原,本菌有多种K抗原。K抗原1是种特异抗原,为百日咳鲍特菌所共有。依据K抗原可将百日咳鲍特菌分为4个血清型。
(四)抵抗力
百日咳鲍特菌在体外抵抗力很弱,56℃30分钟或日光照射1h可杀死本菌,对干燥及多种消毒剂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杂菌生长。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细菌的荚膜、菌毛、内毒素及多种毒力因子在致病性上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该菌能产生5种毒素,
1.丝状血细胞凝集毒素(filamentous hemoagglutinin, Fha)  Fha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可分泌至细胞外。该毒素能促进细菌对纤毛上皮细胞的粘附。
2.气管细胞毒素(tracheal cytotoxin)  是本菌惟一能使气管纤毛细胞受到破坏的毒素。对气管纤毛上皮细胞有特殊亲和力,低浓度能抑制纤毛的活动,高浓度则可使细胞坏死。
3.百日咳毒素 (pertussis toxin, PT)  为外毒素,是百日咳的主要毒力因子,与细菌附着纤毛上皮细胞及引起阵发性咳嗽有关,此外,该毒素还具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胰岛素分泌和使ADP-核糖基化(ADP-ribosylating)活性。有类似于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能使细胞内cAMP增加,诱导细胞的凋亡作用。
4.腺苷酸环化酶毒素(adenylate cyclase toxin)  可催化真核细胞内ATP转化为cAMP,抑制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杀伤作用;抑制巨噬细胞的氧化活性,抑制NK细胞的杀细胞作用。
5.皮肤坏死毒素 (dermonecrotic toxin, DNT)  不耐热,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及白细胞渗出,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二)所致疾病
引起百日咳。人是该菌唯一的宿主。本病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上呼吸道疾病。早期病人和带菌者是重要传染源。5岁以下小儿易感。6个月以下的幼儿感染后病情较重。细菌对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明显有亲嗜性,其粘附作用由菌毛、Fha、PT结合单位及百日咳鲍特菌粘附素(pertactin)介导。细菌粘附于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并迅速繁殖,产生毒素等致病物质,抑制纤毛的正常运动,引起上皮细胞坏死。呼吸道粘稠的炎性分泌物刺激支气管粘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反射地引起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百日咳潜伏期7~14天,病程分为三期:①卡他期:主要症状是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粘液性分泌物增多,还有一些类似于普通感冒症状,如低热、咳嗽、喷嚏等,此期约持续1~2周。呼吸道飞沫中含有大量细菌,传染性最强。②痉挛期:出现阵发性剧咳,由于支气管痉挛可伴有吸气时高音调如鸡鸣样吼声,患儿可同时伴有呕吐、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此期易出现肺炎、中耳炎、出血及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此期经2~6周,进入恢复期,③恢复期:约2~3周,痉挛性阵咳减轻,鸡鸣样吼声消失。由于整个病程较长,未经治疗的病人病程可持续两三个月,故名百日咳。
(三)免疫性
新生儿对百日咳也易感,提示母体血清IgG抗体没有对新生儿提供有效的保护作用,因此认为百日咳鲍特菌感染的免疫主要是以局部粘膜免疫为主。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百日咳的诊断多根据临床表现,早期诊断以分离百日咳鲍特菌为主。卡他初期检菌阳性率高,取鼻咽拭或咳碟法将标本接种于鲍-金培养基,37℃培养3~5天,取可疑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生化反应,或与Ⅰ相免疫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进行鉴定。
四、防治原则
我国选用有荚膜的Ⅰ相百日咳鲍特菌死菌苗与白喉棒状杆菌及破伤风梭菌的类毒素混合,制成了“白百破”(DPT)三联疫苗进行人工主动免疫,效果较好。治疗首选红霉素,也可选用其他广谱抗生素。
第五节 李斯特菌属
李斯特菌属Listeria)有7个种,其中仅产单核细胞李氏菌L. monocytogenes)对人类致病,引起李斯特菌病,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和败血症等。近期曾有食用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污染的熟肉制品等引起食物中毒的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短杆菌(0.4~0.5)×(0.5~2.0)μm,单个或成双排列。陈旧的培养物中可形成6~20μm的丝状体。无芽胞,28℃培养的菌体有鞭毛,动力活泼(翻筋斗样运动),37℃时动力缓慢。此特征可作与类白喉棒状杆菌的区别。可产生荚膜。
(二)培养与生化反应
兼性厌氧菌,在含5%羊血的胰大豆胨琼脂平板生长良好,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在血平板上能形成窄的b-溶血环,能分解a-甲基-D-甘露糖苷、L-鼠李糖及七叶苷,马尿酸盐水解试验阳性。在含有七叶苷和铁的Oxford选择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后,形成1~3mm黑色菌落,菌落周围有黑色晕环。
(三)抗原构造与分型 
李斯特菌属具有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根据O抗原和H抗原,将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分为13个血清型(1/2a, 1/2b, 1/2c, 3a, 3b, 3c, 4a, 4b, 4c, 4d, 4e, 7), 对人致病的血清型主要是1a, 1b和4 b。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菌体抗原与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和芽胞杆菌属菌体抗原有交叉反应。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菌感染人体后经血流进入肝和脾脏的巨噬细胞内增殖,在吞噬细胞的吞噬溶酶体内,在低PH值条件下可激活细菌产生李斯特溶血素 O(listeriolysin O),李斯特溶血素O是单核李氏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此溶血素与该菌能在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内生长及在细胞间的播散有关。
(二)所致疾病 
产单核李氏菌为腐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腐烂的蔬菜中生存和繁殖。土壤、污水、江河水道中均可有该菌存在,本菌在健康人群中的携带率为1%-5%。老年人、孕妇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尤其是淋巴瘤和艾滋病患者。食入由本菌污染的奶酪、蔬菜等食品可引起食物中毒,临床以发热、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孕妇感染可引起菌血症,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羊膜炎和胎儿感染,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宫内感染引起的婴儿败血症病死率极高。新生儿感染多在出生后2~3周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和败血症等。成人主要引起脑膜炎和败血症。
(二)免疫性 
李斯特菌是细胞内寄生菌,T细胞在清除本菌中起重要作用,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尚不清楚。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  
取血液、脑脊液进行检查,也可采集宫颈、阴道、鼻咽部分泌物,新生儿脐带残端、羊水,引起肠道感染者取可疑食物、粪便等。
(二)分离培养  
待检标本接种于选择培养基(可先接种于肉汤培养基增菌培养),35℃培养18h, 根据细菌形态学、菌落特性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进行生化反应及血清学鉴定。
由于产单核细胞李氏菌与多种革兰阳性菌有共同抗原,故血清学诊断无意义。
四、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疫苗用于预防,治疗可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啶、红霉素等。
第六节 气单胞菌属
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分类上属于弧菌科,是一类具有单端鞭毛、有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气单胞菌属至少有13个生物种,其中嗜水气单胞菌(A. hydrophila)、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 veronii biovar sobrid)和豚鼠气单胞菌(A. caviac)三个种为主要致病菌种。主要引起人类腹泻、败血症及创伤感染等。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杆菌,形态呈多形性,为直杆状、球杆状或丝状。菌体直径为(1.0~3.5)×(0.3~1.0)μm。多数菌有单端鞭毛,运动活泼。新分离菌株有荚膜。
(二)培养与生化反应 
本属细菌营养要求不高,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在血琼脂培养基(含氨苄青霉素)、CIN琼脂培养基(cefsulodin-irgasan-novobiocin)和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有选择作用。最适生长温度为28℃。氧化酶试验阳性。多数菌种能发酵D-葡萄糖产酸产气。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
(三)抵抗力
绝大多数气单胞菌产生b-内酰氨酶,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和四环素和喹喏酮类抗生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能致腹泻的气单胞菌产生不耐热肠毒素,此肠毒素加热60℃ 30分钟即可失活。肠毒素有细胞溶解性、细胞毒性和细胞兴奋性三种类型,前两种能溶解兔红细胞,已知细胞毒肠毒素可诱发宿主细胞的炎性反应,并可引起鼠的巨噬细胞凋亡。后者可用中国地鼠卵巢(CHO)细胞毒性试验检出,受毒素作用的CHO细胞由圆变长。用霍乱毒素(CT)的基因探针验证,细胞溶解性和细胞兴奋性肠毒素的基因都与CT有同源性。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可产生溶血素等毒力因子。
(二)所致疾病
本属细菌是广泛分布于淡水和海水的腐生寄生物,也是冷水动物(淡水鱼/爬虫类及水蛭)的肠道共同菌群。人类感染通常由于接触或饮用污染的水,引起肠内感染和肠外感染。
1.肠内感染  气单胞菌引起的胃肠炎儿童、成人均易感,夏季发病率高。有两种类型,多数呈类似霍乱的水样泻,症状较轻,为自限性疾病,少数病例症状严重,呈血性粪便,且便中有大量白细胞,与志贺菌引起的痢疾相似。
  2.肠外感染  气单胞菌可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感染,如伤口感染、皮肤和软组织的感染,在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患有糖尿病、肝硬化、粒细胞缺乏症的病人易发生肌坏死和深部脓肿坏疽等严重的感染。气单胞菌还可引起肺炎、肺脓肿、结膜炎、脑膜炎、骨髓炎、腹膜炎、心内膜炎、胆囊炎和尿路感染等。细菌入血可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败血症死亡率可达30%~70%。感染菌以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多见。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根据不同疾病分别采取粪便或肛拭、血液、脓汁、脑脊液、尿液等标本,用血平板和选择性培养基同时进行分离和鉴定。标本中的细菌数量少可先用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再用血琼脂培养基(含氨苄青霉素)、CIN琼脂培养基同时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菌落作氧化酶、吲哚试验等进行鉴定,并注意与弧菌属和邻单胞菌的鉴别。必要时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气单胞菌的基因进行鉴定。
四、防治原则
治疗可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和喹喏酮类抗生素。

 

f6349839-c81c-421c-b550-4b5ef5fc1bd3.doc
文件类型: .doc 60e968deec31d00cb49013a00e8cfc82.doc (3.87 MB)
相关话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