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交通大学病原生物学(基础医学院)教学讲义 第11章 螺杆菌和弯曲菌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1-20

 

11螺杆菌和弯曲菌
第一节  螺杆菌属
   螺杆菌属(Helicobacter)原归于弯曲菌属,但根据其细胞壁成份、生长条件、镜下形态、抗生素敏感性等特点,现列为一新菌属。这是一类微需氧、在 37℃生长而在25℃不能生长的革兰阴性螺形杆菌。对人类致病的有3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1983年由Marshall和Warren发现并培养成功,它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大小0.5~1.0μm,菌体弯曲呈螺形、S形及海鸥状,传代培养后可形成杆状或圆球体形。一端或两端有多根带鞘鞭毛,运动活泼,常呈鱼群样排列或聚集成团(图11-1)。
图11-1 幽门螺杆菌(扫描电镜)(Murray et al, 1998)
(二)基因组特征
幽门螺杆菌Hp26695株的全基因组大小约1.67Mb。G+C含量为39%,在整个基因组中有5个区段的G+C百分含量明显不同。编码1 590个CDS,其中35%(499个)的基因是幽门螺杆菌所特有的。
(三)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微需氧条件下在含血或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最适生长pH为6.0~7.0,最适生长温度37℃,另外需要一定湿度(相对湿度98%),培养3~4天后可见针尖状、光滑、无色透明小菌落。25℃不生长,42℃~45℃仅少数菌生长。
(四)生化反应
生化反应不活跃,糖代谢阴性,但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尤其是尿素酶丰富,快速尿素酶试验成为本菌检验的主要指标。另外,碱性磷酸酶、DNA酶、亮氨酰肽酶等也能与其他弯曲菌相区别。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在发展中国家,10岁以上儿童的感染率已达70%~90%。在发达国家,幽门螺杆菌在胃中的定植发展相对较晚,成年人感染率为45%。但在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粘膜中,本菌的检出率可高达80%~100%。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人,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
由于该菌主要存在于胃粘膜部位,因此与人类 B型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密切。
幽门螺杆菌致病物质和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疾病特征包括胃部的炎症,胃酸产生改变和组织的破坏,这些病理变化可能是多种因素,包括细菌的鞭毛、粘附素、蛋白酶、尿素酶、细胞毒素等协同作用的结果。病菌在胃粘膜部位粘附,分解尿素产氨,中和胃酸,形成碱性环境,具有一定的抗胃酸作用;此外,病菌通过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保护自己免受吞噬过程及胞内因子的杀伤作用。幽门螺杆菌活泼的鞭毛运动,有助于细菌穿过胃粘膜表面粘液层而吸附到上皮细胞上。细菌繁殖后产生的致病物质除直接引起粘膜细胞损伤外,还可通过Ⅳ、Ⅱ型超敏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白细胞介素-8,血小板活化因子,再引起胃酸的大量分泌以及造成胃上皮细胞凋亡。此外,感染者胃内亚硝胺及亚硝基化合物增多,可致胃粘膜上皮细胞DNA亚硝化脱氨作用,引起细胞突变,诱发胃癌。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患者体内产生特异性 IgG、IgM、IgA抗体,可维持多年,但保护作用不明显,与胃炎的严重程度也无直接关系。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用胃镜取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活检标本涂片镜检,同时做分离培养。找到典型形态或培养出典型菌落后做进一步鉴定、确诊。
1.直接涂片镜检 活检标本,采用Warthin-Starry银染法观察,检出革兰阴性菌,细长弯曲呈海鸥状,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达100%。
2.快速尿素酶分解试验 可直接用临床活检标本或分离培养物。一般2h可检测到碱性产物。临床活检标本的敏感性达75%~95%,特异性100%。
3.分离培养 可将活体组织研磨后接种于鉴别培养基,经过2~7天培养后再进行鉴定。其敏感性取决于标本数目等多种因素。
4.分子生物学技术 用核酸探针或PCR方法检查幽门螺杆菌的DNA。
四、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幽门螺杆菌抗原疫苗正在研制中。现已有基因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试用,有一定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治疗可用抗菌疗法,多采用以铋剂或抑酸剂为基础,再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
第二节 弯曲菌属
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是一类呈逗点状或S形的革兰阴性杆菌。有18个种和亚种,广泛分布于动物界,常定居于家禽和野鸟的肠道内。主要引起动物和人类的腹泻、胃肠炎和肠道外感染。对人致病的有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胎儿弯曲菌,上突弯曲菌等13个种,其中以空肠弯曲菌(C.jejuni)最多见。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空肠弯曲菌C.jejuni)长1.5~5 μm,宽0.2~0.8 μm,菌体细长,呈弧形、螺旋形、S形或海鸥状(图11-2)。菌体一端或两端有鞭毛,运动活泼,在暗视野镜下观察似飞蝇。有荚膜,不形成芽胞。
(二)培养特性
为微需氧菌,在含2.5%~5%O2和10%CO2和85%N2环境中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37℃~42℃,在42℃比37℃生长好。在正常大气或无氧环境中均不能生长。本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难以生长,在凝固血清和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6小时可见无色半透明毛玻璃样小菌落,单个菌落呈中心凸起,周边不规则,无溶血现象。
图11-2 空肠弯曲菌(光镜)(Brooks et al, 2004)
(三)生化反应
空肠弯曲菌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发酵糖类,不分解尿素,吲哚阴性。可还原硝酸盐,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为阳性。能产生微量或不产生硫化氢,甲基红和VP试验阴性,枸椽酸盐培养基中不生长。
(四)抵抗力
抵抗力不强,易被干燥、直射日光及弱消毒剂所杀灭,56℃5分钟可被杀死。对红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敏感。近年发现了不少耐药菌株。
(五)抗原构造
本菌抗原构造与肠道杆菌一样具有O、H和K抗原。根据O抗原,可将空肠弯曲菌分成42个血清型,第11、12和18血清型最为常见。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空肠弯曲菌是多种动物如牛、羊、狗及禽类的正常寄居菌。在它们的生殖道或肠道有大量细菌,故可通过分娩或排泄物污染食物和饮水。
人群普遍易感,通过食入污染空肠弯曲菌的食物感染。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最高,夏秋季多见。苍蝇亦起重要的媒介作用。亦可经接触感染。感染的产妇可在分娩时传染给胎儿。
空肠弯曲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有粘附素、细胞毒性酶类和肠毒素。细菌能侵袭小肠和大肠粘膜引起急性肠炎,亦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3~5天,对人的致病部位是空肠、回肠及结肠。主要症状为腹泻和腹痛,有时发热,偶有呕吐和脱水等。细菌有时可通过肠粘膜入血流引起败血症和其他脏器感染,如脑膜炎、关节炎、肾盂肾炎等。孕妇感染本菌可导致流产、早产、而且可使新生儿受染。
感染后能产生特异性血清抗体,可增强吞噬细胞功能。目前尚未检测到肠道局部sIgA抗体。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分离培养
取服用抗生素前的腹泻粪便或宫颈粘液等,3小时之内接种于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平板培养(以布氏菌分离琼脂培养基为基础再加10%羊血,另外每升加入万古霉素10mg,多粘菌素B 2500IU, Amphoterin 13mg, Cephalocin 15mg),然后放玻璃缸内(内含85%N2, 10%CO2, 5%O2),置42℃孵箱内培养48小时,挑选可疑菌落,再用生化反应和血清凝集试验作出最后鉴定。
(二)血清学检查
发病一周后,血清内可出现抗体,主要为lgM,可用间接血凝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检测特异性抗体效价,正常人或带菌者血清效价可达1∶2~1∶8,急性期病人抗体效价可达1∶8~1∶32,恢复期可达1∶80~1∶320以上。由于血清抗体效价不高,须采取双份血清检测,以效价增高4倍作为诊断依据。
(三)分子生物学
PCR方法可直接检出粪便中的弯曲菌。
四、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特异性疫苗,预防主要在于及时诊断和治疗病人,以免传播。加强卫生防疫及人畜粪便管理,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
本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常用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治疗。

 

2d2f5f92-5ff6-4f91-b98d-729837bbcbfd.doc
文件类型: .doc b6c2979d82ba1e530ed53b9e4848e78a.doc (2.03 MB)
相关话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