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培养方案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3-24

 

英语语言文学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050201)
 
●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硕士应达到的要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点旨在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及系统专业知识研究生。他们就对有关的学科目前状况及发展趋势有全面的及透彻的了解。他们应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有质量的、有独立见解的论文及发表著作。此外,他们应该掌握至少一门第二外语及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5、本专业的主要内容:
   语言学:语音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
英美文学:美国文学史、英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
跨文化交际与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理论和特殊用途英语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
(二)学科带头人及研究方向
1、 学科带头人:蔡龙权教授
2、 研究方向:
1) 语言学 Linguistics
2) 英美文学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3) 跨文化交际与专门用途英语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三)学制
    三年(修满规定学分、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在校培养时间不得少于两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必修课程:Compulsory Subjects
 (1)学位公共课程Foundational Subjects for All Students:(需修满10学分)
    第二外国语(Second Foreign Language)(4学分)
    科学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2学分)
    计算机基础(Basics of Computer)(2学分)
 
 (2)学位专业课 Specialist Subjects & Options
   学位基础课:Specialist Subjects (需修满9学分)
语言学 Linguistics(3学分)
    英美文学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3学分)
    外语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Methodology for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and                  Academic Writing(3学分)
    语言与文化 Language and Culture(3学分)
   学位专业课:Specialist Options (需修满6学分)
语音学 Phonetics(2学分)
    句法学 Syntax(2学分)
           语义学 Semantics(2学分)
    语用学 Pragmatics(2学分)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2学分)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2学分)
              美国文学史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2学分)
              英国文学史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2学分)
    文学批评 Literature Criticism(2学分)
英语诗歌 English Poetry (2 学分)
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学分)
作家与作品分析 Analysis of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2学分)
跨文化交际理论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学分)
冲突与共融 Conflicts and Co-existence (2学分)
特殊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2学分)
 
    2、选修课程Optional Subjects (需修满6学分)
   语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2学分)
   数据语言学 Corpus Linguistics(2学分)
   词义学 Lexical Semantics(2学分)
          英语短篇小说 English Short Stories(2学分)
   文学与神话 Literature and Mythology(2学分)
   文化和语境 Culture and Context(2学分)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Cross-culture and Translation(2学分)
   特殊用途英语翻译Translation of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2学分)
注:任一专业与方向的学位专业课程均可作为另一专业与方向的选修课程,学分均为2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课程教学、实践、撰写论文的相应要求。
   撰写论文,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算成绩。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学位论文撰写
    1、第四学期末(提前申请学位者另定),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
    2、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3、正文一般不少于二万五千字,外文摘要2000字符,中文摘要800字。
4、论文的封面、中外文提要、正文、附录和参考文献的编排等,必须符合学院要求的学术论文规范(另行制定),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5、论文答辩
    (1)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位(其中必须有一位校外专家)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答辩委员会由3-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6、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七)教学大纲
 
☆ 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基础课,对象为本专业所有一年级研究生。通过对语言学史和它的各个相关视角的专题讨论,要求学员能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研究范围和理论要点,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及研究打好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语言学史与语言学流派
2. 语音学与音位学
3. 语素学与句法学
4. 语义学
5. 语用学
6. 语言哲学
7. 社会语言学
8. 应用语言学
9. 心理语言学
10.文学的贡献
11.词典学与语料库语言学
12.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Saussure, Ferdinand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trans. by Wade Baskin. New York: McGraw-Hill. 1959.
2.    Crystal, D. Linguistics. London: Penguin. 1972.
3. Yule, G. The Study of Language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 Robins, R. H. General Linguistics (4th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5. Hudson, G. Essential Introductory Linguistics. New York: Blackwell. 2000.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李志强 等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 英美文学(20世纪选读)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基础课,对象为本专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与专门用途英语方向一年级研究生。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对20世纪英美文学的了解,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提高对文学的鉴赏和对语言的评析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Hardy 的诗选
2. Show的剧本Mrs. Warren's Profession
3. Joyce的短篇The Dead
4. Conrad 中篇The Heart of Darkness
5. Orwell 论文Politics and English Language
6. Dickens长篇Oliver Twist
7. O'Neill的剧本The Hairy Ape
8. Pound和 Eliot诗选
9. Fitzgerald的短篇Babylon Revisited
10.Hemingway 的中篇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
11.James论文The Art of Fiction
12.Melveil长篇Moby Dick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Abrams, M. H.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5th Ed.). London: Norton & Company. 1986.
2.    McMichael, G. (Ed.). Concise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rure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85.
3.    Lauter, P. (Ed.). 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oronto: Heath and Company. 1990.
4.    Blamires, H. 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2nd Ed.). London: Methuen & Co.1984.
   (四)任课教师:卢敏、陈庆勋、刘晋 等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外语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基础课,对象为本专业所有一年级研究生。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外语语言与教学研究和相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与外语语言与教学研究的特点
2. 研究分类
3. 研究设计
4. 研究实施
5. 数据收集与处理
6. 学术论文的结构
7. 选题与文献收集
8. 纂写的语言规范
9. 纂写的文献引用规范
10.摘要、参考文献等纂写规范
11.版权与剽窃
12.论文发表与答辩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Seliger, H. & Shohamy, 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    Slade, C. 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1997.
3. Wray, A., Trott, K., Bloomer, A., Reay, S., & Butler, C. Projects in Linguistics: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ing language. London: Arnold. 1998.
4.    Woods, A., Fletcher, P., & Hughes, A. Statistics in Language Stud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5.    Gibaldi, J.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5th Ed.). 1999.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6.    Thomas, J. & Short, M. Using Corpra for Language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1996.
   (四)任课教师:谭卫国、王丹斌、胡俊杰 等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 语言与文化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基础课,对象为本专业所有一年级研究生。通过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观察,进一步了解英语语言的形成规律、语言特征和语言文化的影响。由此,深入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和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语言、文化与社会
2. 语言相对论
3. Sapir-whorf假设
4. 作为符号的意义
5. 作为行为的意义
6. 口头文化
7. 话语在社会中的地位
8. 书面文化
9. 叙述风格与社会构成
10.语言与文化表征
11.       语言与政治
12.       跨文化交接策略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Kramsch,C.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Samovar, L., Porter, R., & Stefani, 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3rd Ed.). New York: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3.    Phillipson, R. Linguistic Imperi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    Knowles, G.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Arnold. 1997.
5.    Foley, W.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Blackwell. 1997.
   (四)任课教师:陆建非、戴晓东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 语音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语言学方向一年级研究生。本课程从理论描述的角度讨论语音在话语中的各种情况。通过观察音、声的物理结构,课程深入声音在话语中的语用意义和声音随地区等变化所产生的变化。课程期望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个基础性准备。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话语的声音科学
2. 话语声音的产生
3. 话语声音的分类
4. 区别性特征的意义
5. 词重音与句重音
6. 节奏与语调
7. 声调结构
8. 话语声音的声学结构
9. 话语声音的发音过程
10.话语声音的语用表现
11.话语声音的社会语言学变化
12.话语声音的外语教学思考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Roach, P.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 practical course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Roach, P. Phone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 Cruttenden, A. Gimson’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6th Ed.). New York: Edward Arnold. 2001.
4.    张凤桐.《英国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第二版).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四)任课教师:卜友红,宋学东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 句法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语言学方向一年级研究生。本课程主要介绍“转换-生成语法”,以乔姆斯基的理论为代表:生成语法的基本性质,内容和研究方法。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生成语法理论,领会生成语法研究方法,了解生成语法的当前研究动向,结合汉语的研究加以验证,写出结合中国实际的论著,促进生成语法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词组结构语法
2. 词库
3. X-bar
4. 转换规则
5. 转换限制
6. 删略
7. 管辖理论
8. 约束理论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2. Akmajian, A & F.W. Heny. An Introduction to Principles of Transformational Syntax. Cambridge: MIT Press. 1975.
3. Baker, C. L. Introduction to Generative-Transformational Syntax.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78.
4.Radford, A. Tranformational Syntax. Cambridge: Can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四)任课教师:原苏荣 等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 语义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语言学方向一年级研究生。通过对本学科的讲授有有关方面的研讨,使学生认识到语义学的重要性并为他们中有志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当前语言学中较为有研究价值的语义学打好基础。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语义范畴
2. 意义的含义
3. 词义与句义的关系
4. 概念与指称
5. 词义成分与语义场
6. 同义、反义、多义
7. 意义的假设条件与逻辑
8. 语义与语境
9. 动词与名词的特征对比
10.连接词的语义逻辑
   (三)主要参考资料
1.Lyons, J.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2.Hurford, J. & Heasley, B. Semantics: a courseboo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Saeed, J.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或论文
 
 
☆ 英语语用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语言学方向一年级研究生。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英语的特征。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语用学的发展
2. 指称与距离
3. 指称与推理
4. 前提与蕴涵
5. 言语合作
6. 言语行为与言语事件
7. 互动条件下的礼貌
8. 会话结构
9. 限制语、话语标记的功能
10.话语与文化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Yule, G. Pragma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Mey, J.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New York: Blackwell. 2001.
       3. Leech, G. Principles on Pragmatics. Longman: London. 1983
      4. Levinson, S. C.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5.    何兆熊.《语用学新编》.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汪腊萍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 心理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二年级研究生。了解并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并由对第一语言教学的认识进展到对第二语言教学的认识和应用。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及目标
2. 语言的本质
3. 语言与思想
4. 儿童语言中的语义问题
5. 词语联想
6. 语言与语法
7. 语言、逻辑和思想
8. 语言理解
9. 语言产生
10.语言习得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Clark, H. & Clark, E.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7.
2.    Garman, M. Psycho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    Carroll, D. Psychology of Language (3rd Ed.). New York: Brooks and Cole Publishers. 1999.
4.    Jay, T.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New York: Prentice Hall. 2003.
5.    Foster-Cohen S.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London: Longman. 1999.
6.    Ungerer, 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1996.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李永宁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 社会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二年级研究生。社会语言学是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弄懂社会变化如何导致语言变化,社会语境对语言造成什么影响,以及语言如何反作用于社会。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对语言的社会功能有较深的理解,除了掌握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论和基础理论,还必须掌握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即必须将理论研究和实际考察实验结合起来。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语言的社会功能
2. 语言、社会和思维
3. 语言的变体
4. 语言的地域差异
5. 语言与社会阶层
6. 语言与种族集团
7. 语言的性别差异
8. 语言与语境
9. 语言与社会交往
10.语言与国家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Hudson, R. A. Sociolinguistics (2nd Ed.).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Hymes, D. H. Foundations of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syllvania Press. 1974.
3. Pride, J. B. & Holmes, J. (Eds.).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Middx: Penguin. 1972.
4. Trudgill, P. Socio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 Harmondsworth, Middx: Penguin. 1983.
5. Fasold, R.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New York: Blackwell. 1990.
 
(四)任课教师:周曦 等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20世纪英国文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文学方向一年级研究生。旨在加深和拓宽学生对20世纪英国文学的了解,丰富文学知识,提高评析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20世纪英国文学的社会特征
2. 20世纪英国文学的作家特征
3. 20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
4. Yeats的诗选
5. Lawrence的短篇
6. Joyce的长篇
7. Pinter的剧本
8. 20世纪英国文学与20世纪美国文学的区别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Abrams, M.H.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5th Ed.). London: Norton & Company. 1986.
2. Blamires, H. 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2nd Ed.). London: Methuen & Co.1984.
3. Elisabeth, B.编著.《英国现代文学简介》.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四)任课教师:陈庆勋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20世纪美国文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文学方向一年级研究生。旨在加深拓宽学生对20世纪美国文学的了解,丰富文学知识,提高评析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20世纪美国文学的社会特征
2. 20世纪美国文学的作家特征
3. 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品
4. Albee的剧本
5. Cummings,Stevens和 Williams的诗选
6. Steinbeck 的短篇
7. Bellow 的中篇
8. 20世纪美国文学与20世纪英国文学的区别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McMichael, G. Concise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rure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85.
2. Lauter, P. 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Heath and Company. 1990.
3. Wallker, M. The Literar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London: Macmillan. 1985.
   (四)任课教师:卢敏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 英语诗歌:音韵和意蕴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文学方向二年级研究生。旨在介绍英语诗歌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大量诗歌的阅读分析让同学对英语诗歌的特点和赏析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把握。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什么是诗歌
2. 本义与含义
3. 意像
4. 意义与思想
5. 隐喻修辞
6. 拟人与现实
7. 诗歌的韵律
8. 节奏与音步
9. 诗歌的音乐性机制
10.声音与象征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Perrine, L. Sound and Sense (5th Ed.). San Francisc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9.
2. Ellmann, R. Norton Anthology of Modern Poetry (2nd Ed.).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1988.
3. Rosenthal, M. L. The Modern Poetic Sequ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四)任课教师:刘晋、武新玉 等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闭卷
 
 
☆文学批评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文学方向二年级研究生。通过对个中文学批评方法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从事文学批评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文学批评的范畴
2. 历史学分析
3. 人类学分析
4. 社会学分析
5. 心理学分析
6. 政治学分析
7. 文本结构分析
8. 人物分析
9. 情节分析
10.       文学批评实践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Ronen, R. Possible Worlds in Literary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Heise, U. Chronoschism: Time, narrative, and postmodern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Tabbi, J. Cognitive Fictions.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2.
   (四)任课教师:卢敏、陈庆勋、刘晋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 比较文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文学方向二年级研究生。通过向学生介绍比较文学中诸如渊源、媒介、译介、接受、类型、文体等基本研究视角,培养学生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比较文学的范畴
2. 文学阐释
3. 可比性
4. 文学翻译的误读
5. 渊源与媒介
6. 译介与接受
7. 类型与文体
8.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比较文学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Bassnett, 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Blackwell Publisher. 1993.
2. 陈悖、孙景尧、谢天振(主编).《比较文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 杨乃乔(主编).《比较文学概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四)任课教师:卢敏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 作家与作品分析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文学方向二年级研究生。通过介绍文学作品创作的基本要素和作家与作品的个性特征,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技能。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文学流派
2. 作家的个人风格价值
3. 情节悬念
4. 人物描述
5. 叙述布局
6. 文字结构
7. 意识流文学
8. 女性文学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Parrinder, P. Authors and Authority: English and American Criticism, 1750-1990 (2nd Ed.). Washington: Macmillan. 1991.
2. Butler, J.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1992.
3. Culler, J.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London: Routledge. 1983.
   (四)任课教师:陈庆勋、蒲度戎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跨文化交际与特殊用途英语方向一年级研究生。通过对交际模式、语言世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时空变异、政治对文化的制约、当代世界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全球化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话题的专题讨论,帮助学生熟悉并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文化定义
2. 交际模式
3. 语言世界
4.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5. 文化的时空变异
6. 政治对文化的制约
7. 当代世界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8. 全球化环境中的跨文化交际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Kramsch,C.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Samovar, L., Porter, R., & Stefani, 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3rd Ed.). New York: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3.    Phillipson, R. Linguistic Imperi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    Knowles, G.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Arnold. 1997.
5.    Foley, W.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Blackwell. 1997.
   (四)任课教师:戴晓东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 冲突与共融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跨文化交际与特殊用途英语方向二年级研究生。通过对文化的个中特征的认识以及对冲突与共融的专题讨论,让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运用。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文化的个人表征
2. 文化的社会表征
3. 优势文化与劣势文化
4. 语言的力量
5. 调适的条件
6. 冲突的必然
7. 系统功能语法
8. 作为共存的文化范畴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Kramsch,C.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Samovar, L., Porter, R., & Stefani, 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3rd Ed.). New York: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3.    Phillipson, R. Linguistic Imperi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    Knowles, G.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ondon: Arnold. 1997.
5.    Foley, W.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Blackwell. 1997.
6.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New York: John Benjamins. 1992.
   (四)任课教师:戴晓东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特殊用途英语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学位专业课,对象为本专业跨文化交际与特殊用途英语方向一年级研究生。通过分析英语的历时与共时、英语的变化与变体、英语文体变化与特殊用途英语文体的语言特征,帮助学生提高对特殊用途英语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研究和翻译特殊用途英语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英语的历时与共时
2. 英语的变化与变体
3. 英语文体的一般概念
4. 特殊用途英语的范畴
5. 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
6. 术语与俗语
7. 结构的特殊性
8. 特殊用途英语翻译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Hutchinson, T. & Waters, A. 《特殊用途英语.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Brown, G. &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 Trimble, L. English for Sciencd and Technology: Adiscourse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New York: John Benjamins. 1992.
   (四)任课教师:李照国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或翻译
 
 
☆ 英语语篇分析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对象为本专业语言学方向二年级研究生。英语语篇分析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之一,是近年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分支,通过学习对语篇的本质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及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学和科研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口语与书面语的本质及特色
2.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3. 语言行为
4. 辛格莱的口语交际模式
5. 句子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6. 书面语言的语篇结构
7. 系统功能语法
8. 语篇分析的应用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Coulthard, M.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1977.
2.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6.
3. Trimble, L. English for Sciencd and Technology: Adiscourse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 Widdowson, H. 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5. Brown, G. &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6. Martin, J. R. English Text System and Structure. New York: John Benjamins. 1992.
   (四)任课教师:原苏荣 等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 英语词义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对象为本专业语言学方向二年级研究生。在语义学基础理论的准备下,进一步研究英语语词在语言构成和使用关系中的各种意义本质。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词义研究的意义
2. 意义的概念
3. 意义的变化
4. 集合
5. 延伸
6. 象征
7. 对称、传递、逆反
8. 动词研究
9. 量词研究
10.英汉语词的对应问题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Lyons, J.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2.    Cruse, D. Lexical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3.    Rakova, M. The Extent of the Literal Metaphor, Polysemy and Theories of Concepts. London: Palgrave Publishers. 2003.
   (四)任课教师:蔡龙权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 语料库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对象为本专业所有方向二年级研究生。通过介绍和学习如何借助计算机和语料库研究英语语言和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二)基本教学内容
1. 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的概念与意义
2. 语料库的种类
3. 语料库的使用
4. 语料库的制作
5. 语料库的信度
6. 数据收集
7.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8. 数据分析
9. 动词使用案例分析
10.动词时态使用案例分析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Kennedy, G.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1998.
2.    Biber, D., Conrad, S., & Reppen, R. Corpus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    Thomas, J. & Short, M. Using Corpra for Language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1996.
   (四)任课教师:汪腊萍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
 


 

培养计划表
(英语语言文学)

院(系、
 所)
外国语学院
 学 科、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050201)
  
  
1. 语言学   2. 英美文学   3. 跨文化交际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第二外国语
4
4
72
2
2
 
 
 
 
 
考试
科学技术哲学
2
 
 
 
 
 
 
 
 
 
 
考试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2
 
 
 
 
 
 
 
 
 
 
考试
计算机基础
2
 
 
 
 
 
 
 
 
 
考试
学位基础课
语言学
(1, 2, 3)
3
3
54
3
 
 
 
 
 
 
蔡龙权等
考试
英美文学
(1, 3)
3
3
54
3
 
 
 
 
 
陈庆勋、王长国 等
考试
外语研究方法
与学术论文写作
(1, 2, 3)
3
3
54
3
 
 
 
 
 
蔡龙权
 
考试
文化与语言
 (1, 2, 3)
3
3
54
3
 
 
 
 
 
陆建非
戴晓东
考试
学位专业课
语音学 (1, 3)
2
2
36
 
 
 
 
 
 
卜友红、宋学东
考试
句法学 (1, 3)
2
2
36
 
2
 
 
 
 
原苏荣
考试
语义学 (1, 3)
2
2
36
 
2
 
 
 
 
蔡龙权
考试
语用学 (1, 3)
2
2
36
 
2
 
 
 
 
蔡龙权
汪腊萍
考试
心理语言学 (1)
2
2
36
 
 
2
 
 
 
蔡龙权
李永宁
考试
社会语言学 (1)
2
2
36
 
 
2
 
 
 
周 曦
考试
英国文学史 (2)
2
2
36
 
2
 
 
 
 
卢 敏
考试
美国文学史 (2)
2
2
36
 
2
 
 
 
 
卢 敏
考试
文学批评 (2)
2
2
36
 
 
2
 
 
 
卢敏、刘晋
考试
英语诗歌 (2)
2
2
36
 
 
2
 
 
 
刘晋、武新玉
考试
比较文学 (2)
2
2
36
 
 
 
2
 
 
卢敏 等
考试
作家与作品分析(2)
2
2
36
 
 
 
2
 
 
卢敏、王长国
考试
跨文化交际理论(3)
2
2
36
 
2
 
 
 
 
戴晓东
考试
冲突与共融 (3)
2
2
36
 
 
2
 
 
 
戴晓东
考试
特殊用途英语(3)
2
2
36
 
2
 
 
 
 
李照国
考试
 
 
 
语篇分析
2
2
36
 
 
 
2
 
 
 
原苏荣等
考查
语料库语言学
2
2
36
 
 
 
2
 
 
汪腊萍
考查
词义学
2
2
36
 
 
 
2
 
 
蔡龙权
考查
劳伦斯研究
2
2
36
 
 
 
2
 
 
卢 敏
考查
英语短篇小说
2
2
36
 
 
 
2
 
 
霍红宇
考查
文学与神话
2
2
36
 
 
 
2
 
 
王长国等
考查
文化和语境
2
2
36
 
 
 
2
 
 
戴晓东
考查
特殊用途英语
翻译
2
2
36
 
 
 
 
 
 
 
谭卫国
刘 霁
考查
其他
 
培养
 
环节
 
名称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
 
 
 
 
 
 
 
 
 
 
 
 
 
 
 
 
1
 
 
 
 
一月
 
 
 
 
 
 
 
 
 
 
 
 
 
 
 
 
评审
论文写作与答辩
 
 
 
 
 
 
 
 
 
 
答辩
同等学力者补修课程
高级英语
 
 
72
4
 
 
 
 
 
 
 
考查
高级写作
 
 
72
 
4
 
 
 
 
 
 
考查
 
 
 
 
 
 
 
 
 
 
 
 
 

 注:非本专业学位课程均可作为选修课。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