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3-24

 

成人教育学
Audlt Education
(040107)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成人教育发展和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能力,具有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能在科学研究和管理上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能够到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大专院校的相关部门、成人学校等从事成人教育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也可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培训等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具有合格的思想政治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2)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文献搜集整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并在学习期间独立完成一项科研任务,至少有1篇论文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
(3)了解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和运作的情况,具有进行成人教育管理和教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目前暂设两个研究方向,今后根据社会需要和导师队伍情况将不断设立新的研究方向:
1.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导师:惠中教授、施永达副教授)
2.成人教育理论与管理研究(导师:楼一峰研究员、胡国勇副教授)
(三)学制
三年
(四)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2学分)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2学分)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
2)学位基础课程:
成人教育原理Adult Education Principle(3学分)
发展与学习心理Development and Study Mental State(3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 Basics of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3学分)
3)学位专业课程:
成人教育的国际比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Adult education(3学分)
成人教育课程与开发Curriculum of Adult education(3学分)
教育评价研究 Researche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3学分)
成人教育决策与管理 Adult education Decision and Management(2学分)
成人学校管理Become the person school management(2学分)
教师教育研究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2学分)
专业外语 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2学分)
2.选修课程:
教育理论哲学基础导论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2学分)
教育思想流派与名著选读 Schools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Selective Readings in Education(2学分)
教育社会学研究 Educational Sociology(2学分)
教育文化学Educate the Text Chemistry(2学分)
学校组织行为学 Action of School Organization(2学分)
数据统计与多元分析 Data Statistic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2学分)
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The teacher continue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e the research(2学分)
教育法制理论与实践研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Law(2学分)
当代成人教育问题研究 Study on Contemporary Adult Educational Issues(2学分)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Basics Education Reform(2学分)
专题讲座 Lectures on Special Topics(2学分)
英语口语(2学分)
计算机基础Computer Application(2学分)
3.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者补修课程:
教育概论 Outlines of Education
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管理学 Administration
4.实习
在三年学习中,学生需进行四周的教学实习,在教师指导给本科生或成人教育学生讲解一个到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可以到成人教育管理机构或成人学校进行工作实习,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管理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1.培养方式
采用专题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采用教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讲授为主,某些章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轮流报告。高年级的专业课采用讲授与报告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报告为主的方式,逐步减少教师的讲授内容。从二年级开始,根据各研究方向,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查阅和报告有关文献,开展专题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毕业论文题目,并围绕该题目进行研究,最后完成毕业论文,从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2.考核方式
   可采用闭卷、开卷、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可以百分制计,也可以分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五等;必修课及格标准为“中”,选修课及格标准为“及格”;学位课程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优良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1.学位论文撰写
    1)第四学期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
    2)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3)正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外文摘要2000字符,中文摘要800字。
4)论文的封面、中外文提要、正文、附录和参考文献的编排,都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学术论文规范,所有的注码必须注明:①国别(或时代)、②作者(或译者)、③书刊名称、④卷次(章节)、⑤页码、⑥出版社、⑦出版时地;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5)为方便审读,论文行距应较宽松,用4号字或小四号字。
2.论文答辩
    1)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答辩委员会由4-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3.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七)教学大纲
成人教育原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扎实掌握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质疑,大量阅读,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成人教育概述
一、成人教育基本概念
二、成人教育意义
三、成人教育的任务与作用
第二章 成人教育发展历史
一、西方成人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简史
1.古代成人教育思想
2.近现代成人教育思想及制度
第三章 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研究
一、现代终身教育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
二、现代终生教育论的基本概念
三、现代终身教育论的发展、演变和深化
四、现代终身教育理论展开的国际动向和主要课题
第四章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研究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述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基本原理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工作
四、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
五、21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展望
第五章 生涯规划教育理论
一、生涯规划与自我了解
二、生涯规划与生命历程
三、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
四、生涯规划与终生学习
五、生涯规划与自我实现
第六章 社区教育研究
一、社区与社区教育
二、社区教育发展环境
三、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四、社区教育课程研究
五、社区教育管理
六、学习型社区建设
第七章 企业教育研究
一、企业培训的意义
二、企业培训课程与管理
三、企业文化的培育
第八章 农民工教育研究
一、农民工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二、农民工教育的课程与管理
三、农民工教育实施
(三)主要参考资料:
郝克明主编《终身教育国际论坛报告集萃》(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陈乃林主编《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黄天中著《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高志敏、蔡宝田主编《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张德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三版
(四)任课教师:施永达
(五)总时数:60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研究的方法论,学会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进行有关课题的研究,为今后独立完成教育课题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基本教学内容
重点讲授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科学方法论基础;哲学流派;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第一讲 概述
1、科学发展史概述
2、教育研究的历史沿革
3、教育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讲 教育研究基本原理
1、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教育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3、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讲 教育研究中课题选择
1、课题的分类
2、选题的过程
3、课题的实施
第四讲 教育文献检索
1、教育文献的有关概念
2、教育文献的检索途径
3、教育文献的阅读及使用
4、文献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第五讲 调查研究法
1、调查研究的类型、特点及步骤
2、抽样及应用
3、问卷设计
4、访谈法及应用
第六讲 实验研究法
1、实验研究的类型、特点及步骤
2、实验研究中的变量控制
3、实验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4、国内外著名教育实验案例分析
第七讲 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发展概述
2、行动研究法的实施要素及特点分析
3、行动研究法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八讲 教育研究论著的形成
1、理论假设及术语界定
2、论著的结构及表述
3、论著的评价指标及应用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美]W·维尔斯曼,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编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叶澜,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和历史》,孙世雄,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T. K. Crowl: 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s, 1993.
   (四)任课教师:李酉亭
   (五)总时数:40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成人教育国际比较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成人教育国际比较是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课程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1)把握世界各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基本体制;(2)了解国际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3)学会以国际视野看待成人教育问题,以系统全面的观点看待国外成人教育的发展经验;(4)学会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去研究成人教育的问题,为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作贡献。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各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比较
§1.1英国成人教育发展
§1.2法国成人教育发展
§1.3德国成人教育发展
§1.4美国成人教育发展
§1.5日本成人教育发展
§1.6中国成人教育发展
§1.7其他国家成人教育发展
第二章 各国成人教育的基本体制
§2.1美国的成人教育体制
§2.2英国的成人教育体制
§2.3法国的成人教育体制
§2.4德国的成人教育体制
§2.5日本的成人教育体制
§2.6中国的成人教育体制
§2.7其他国家成人教育体制
第三章 成人教育的理论比较
§3.1以培养成人智力为主的成人教育思想
§3.2个人的自我实现与人本主义成人教育思想
§3.3改良社会、发展个人的进步主义成人教育思想
§3.4社会改革与激进主义的成人教育思想
第四章 成人教育专题国际比较研究
§4.1成人教育法制比较
§4.2成人教育行政、财政体制比较
§4.3成人教育结构与组织体系比较
§4.4成人教育内容、形态、方法比较
§4.5职业资格制度与成人职业教育训练比较
§4.6成人教育教师体制比较
§4.7成人教育中的政府与市场
§4.8学校教育机构与成人教育
(三)主要参考资料
《全球比较成人教育学:世界成人教育的哲学、历史、理论与实践》,Kathleen P.King,王春学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德成人教育比较研究》,庞学铨,克劳斯·迈泽尔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国外成人教育概论》,沈金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
《教育-财富隐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科学出版,1996年。
《比较成人教育》,毕淑芝司荫贞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4年。
《比较成人教育理论》,李秉千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
《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达肯沃尔德、梅里安著,刘宪之等译,教育科学出版,1986年。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海译文出版,1979年。
   
(四)任课教师:胡国勇
(五)总时数:60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教育评价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对中小学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工作有深入了解,并具有一定的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和指导实践的能力。
2、熟悉和学会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并具有运用方法的能力。
3、了解一些具体教育工作评价的实践。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评价概述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概念
1、教育评价的含义
2、价值与教育价值
3、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
4、教育评价与教育调查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1、按评价涉及的范围分类
2、按评价的基准(价值标准)分类
3、按评价功能分类
4、按参与评价的主体分类
5、按评价的方法分类
6、按评价对象的复杂程度分类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第四节       教育评价的功能、作用和意义
1、教育评价的功能
2、教育评价的作用
3、教育评价的意义
第二章       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
第一节       教育测验之源
第二节       西方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
1、教育测验运动
2、西方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3、当前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美国教育评价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第四节       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
1、评价发展的历史进程
2、近年来我国教育评价研究的成绩
3、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教育评价心理与调控
第一节       评价心理概述
1、评价心理的含义和分类
2、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一般心理影响
3、调控评价心理的意义
第二节       评价者心理与调控
1、评价者的心理现象
2、评价者心理的调控
第三节       被评价者心理与调控
1、被评价者的心理现象
2、被评价者心理的调控
第四章       教育评价的一般程序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准备
1、方案准备
2、组织准备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实施
1、宣传动员
2、预评价
3、复评价
第三节       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
第四节       教育评价结果的反馈
1、评价报告
2、评价的再评价
第五章       教育评价标准的编制
第一节       教育评价标准概述
1、教育评价标准的含义
2、制定教育评标准的依据
3、对教育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目标和教育目标
2、指标与目标
3、指标体系的结构及相互关系
4、设计指标体系的原则
5、设计指标体系的程序和基本方法
6、确定指标体系权集的几种方法
第三节       教育评价评定标准的制定
1、教育评价评定标准概述
2、教育评价评定标准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第四节       教育评价标准的实例
1、制定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标准的依据
2、制定学生体育水平评价标准的依据
3、制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
第六章       教育评价信息的搜集
第一节       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来源
1、自我评价
2、群众评价
3、同行评价
4、领导评价
5、社会评价
第二节       获取教育评价信息的抽样技术
1、抽样技术
2、抽样方法
3、样本数量的确定
第三节       搜集评价信息的主要方法
1、测量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观察法
第七章       教育评价信息的处理
第一节       教育评价信息的定性处理方法
1、哲学分析方法
2、系统分析方法
3、逻辑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教育评价信息的定量处理方法
1、测量法
2、累积分数法
3、统计分析法
    4、模糊数学法
第八章       教育评价的再评价
第一节       再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1、再评价的内容
2、再评价的标准
第二节       再评价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
2、经验法
3、效度鉴定
4、信度鉴定
第三节       再评价的实施
1、再评价的组织领导
2、施评前的初步评价
3、实验中的试行评价
4、普遍施评后的总结评价
第九章       教育评价制度
第一节       建立教育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第二节       建立教育评价制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教育评价发展的客观要求
2、政府决策部门对教育评价的需求程度
第三节       建立教育评价制度的系统思考
1、评价机构问题
2、评价程序问题
3、评价质量管理问题
   (三)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评价基础》,吴钢,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普通教育评价的原理和方法》,钱在森等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四)任课教师:吴钢
   (五)总时数:60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教师教育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线索,掌握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教育评价、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制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结合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讲 教师职业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时期教者的出现
二、古代东方国家教师的出现及社会地位
三、古希腊、古罗马教师的状况及社会地位
第二讲 教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与教师教育机构的产生
二、师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三、传统师范教育的改革与教师教育的出现
四、教师教育的知识基础
第三讲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
一、教师专业化的历史进程
二、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三、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化
四、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第四讲 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教育评价
一、国际教师专业标准介绍
二、我国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尝试
三、教师教育机构的评价
四、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第五讲 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一、教师教育目标与培养模式
二、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
三、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与方法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
五、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六讲 教师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教师教育的管理体制
二、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
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四、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
五、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制度
   (三)主要参考资料
陈永明. 教师教育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其龙、陈永明主编.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日)佐藤学. 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美) Lynda Fielstein, Patricia 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王建平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王少非.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四)任课教师:惠中
   (五)总时数:60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字数要求不少于5000字。
 
教育理论哲学基础导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目的:期望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研究生对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认识与了解,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感受到教育与哲学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自觉运用哲学理论及方法去看待教育问题、审视教育问题、反观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拓展观察、分析教育问题的视野,增加研究教育理论的力度与深度。
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有较广阔的知识面,特别是要对中国与西方哲学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此课的学习对学习者理论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习者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方面的素养。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编 人的概念与教育理论
一、人的本性定向:性善与性恶
二、人作为自然的动物与作为文化的、符号的动物
三、自主的人与非理性的人
四、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人
五、人的恒常性与可变性
六、人作为世俗的动物与作为宗教的动物
第二编 教育目的价值论分析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形成研究
二、教育目的价值论分歧及其辩护
(一)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
(二)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
(三)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
(四)现时主义与未来主义
第三编 道德教育若干问题分析
一、道德与非道德的区分及其意义
二、道德相对主义辨
三、两种基本的道德确证方式及其比较
四、道德与社会、与个人
五、道德教育程序合法性考察
第四编 认识论与教育理论
一、知识的性质与教育
二、认识的方式与知识的类型
(一)直接的认识方式与间接的认识方式
(二)科学的认识方式与人文的认识方式
(三)缄默的认识方式与外显的认识方式
(四)论理的认识方式与践行的认识方式
   (三)主要参考资料
《再论教育目的》,[英]约翰·怀特,李永宏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民主主义与教育》,[美]约翰·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知识辩护论》,邢新力,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美]查尔斯·霍顿·库利,包凡一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英]阿伦·布洛布,董乐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人的解放》,[美]房龙,郭兵等译,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自由主义的先声: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刘军宁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英]史蒂文·卢克斯,朱红文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自由之路(上)》,[英]伯特兰·罗素,李国山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美]L·J·宾克莱,马元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自我论》,[苏]伊·谢·科恩,佟景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瑞士]J·布克哈特,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心灵、自我与社会》,[美]乔治·H·米德,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自由主义》,[英]霍布豪斯,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自由秩序原理(上)》,[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爱默生与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钱满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年版。
《论自由》,[英]约翰·密尔,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赵一凡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认识与兴趣》,[德]哈贝马斯,郭官义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哲学的伦理学》,[美]汤姆·L·彼彻姆,雷克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伦理学要义》,[美]艾伦·格沃斯等,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Kenneth A. Strike & Jonas F. Soltis, the Ethics of Teaching, 2nd,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2
R.S.Peters, Ethics and Education, Fresman & Company, 1966
Kenneth A. Strike & Emil J. Haller & Jonas F. Soltis, the Ethic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88
《伦理学体系》,[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美]杜威,赵祥麟、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为自己的人》,[美]弗洛姆,孙依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中国人》,林语堂,郝志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梁漱溟全集》(第三卷),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传统与中国人》,刘再复、林岗,1999年。
《观念枷锁》,解思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教育学文集·教育》,瞿葆奎主编,施良方等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R.J.Brownhill, Education and Nature of Knowledge, Biddles Ltd., 1983
   (四)任课教师:夏正江
   (五)总时数:40学时
   (六)考核方式:平时考查与撰写小论文相结合。平时考查主要包括写读书笔记、完成小型的专题作业,以及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等。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0字,达到发表水平。
 
教育思想流派与名著选读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要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让学生阅读一些中外教育方面的名著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中外两个部分。具体涉及的人物有西方的卢梭、杜威、赫尔巴特等人,中国的孔子、蔡元培、陶行知等人。考虑到学科点在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已有较好的基础,因此,另外选择了一些教育名著,同时选择一本有代表性的外文原版书,让学生重点攻读。
   (三)主要参考资料
外国部分:
《爱弥儿》,卢梭,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选自《学校与社会》,[美]杜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普通教育学》,[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Peters, R., Ethics and Education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66.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利奥塔,车槿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Kevin Ryan and James M. Cooper: Kaleidoscope: Readings in Education, 1995,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中国部分:
《论语》,孔丘,(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礼记》中的《学记》,参见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资料》第40-4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蔡元培教育论集》,高平叔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陶行知教育文选》,陶行知,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四)任课教师:夏正江、陈建华
   (五)总时数:40学时
   (六)考核方式:考查
 
教育管理学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教育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熟知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洞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能运用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阐释教育管理体制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第三章       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行政机构
第一节       教育行政体制概述
第二节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第四章       教育人事行政
第一节       教育公务员制度
第二节       教育人员管理制度
第五章       教育财务行政
第一节       教育财政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财政制度
第六章       教育规划
第一节       教育规划概述
第二节       教育规划涉及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       教育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七章       教育督导
第一节       教育督导概述
第二节       教育督导的机构和人员
第三节       教育督导的过程
第八章       教育法治
第一节       教育法制与教育管理
第二节       教育行政执法
第三节       教育法律责任
第四节       教育法律救济
第九章       学校组织管理
第一节       学校组织结构
第二节       学校组织管理权力的行使与约束
第三节       学校组织管理运行的机制
第十章       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第一节       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变革
第二节       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与组织
第三节       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第十一章 学生工作管理
第一节       学生观的变革
第二节       学生管理的内容与组织
第三节       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
第十二章 教职工管理
第一节       教师职业与教育劳动
第二节       教师工作实绩评估
第三节       教师行为激励与劳动报酬
第十三章 学校的办学资源管理
第一节       学校的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节       办学经费的获得与使用
第三节       学校设施的配置与管理
第十四章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第一节       传统教育事业管理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根源
第二节       传统教育事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与弊端
第三节       改革传统教育事业管理体制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经验
第十五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管理职能范围的界定
第一节       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权利和义务
第二节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       教师与受教育者的管理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社会力量对教育的管理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选择
第一节       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与主要特征
第二节       健全的学校法人制度
第三节       多样化的学校组织模式
第四节       多渠道的教育投资与教育成本补偿制度
第五节       科学民主的教育事业领导制度
第六节       新型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和教育财务制度
第七节       多元化的教育监督管理制度
   (三)主要参考资料
《管理学原理》,杨文士等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教育行政学》,萧宗六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教育行政学通论》,张济正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教育计划管理》,金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规矩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劳凯声等,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学校管理学导论》,张济正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校长工作新论》,吴秀娟等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教育督导概论》,沈卫理编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郑绍濂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国情需求规划对策》,周贝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基本教育与国家发展》,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李文长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大陆教育实况——进展局限趋势》,程介明,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现代教育行政学》,[日]久下荣之郎,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教育视导行为学》,[美]哈里斯,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四)任课教师:魏志春
   (五)总时数:60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教育社会学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和研究的学科。
通过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让研究生学到有关教育与社会的新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方式,掌握新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
具体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本学科的性质、产生与发展过程、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学会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具体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1、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3、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宏观领域教育社会学研究
1、教育与社会结构
2、教育与社会变迁
3、教育与社会流动
4、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
5、学历社会与学习化社会
6、教育与人口
第三章       中、微观领域教育社会学研究
1、教育与社区
2、教育与家庭
3、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4、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5、生态环境与教育
6、性别社会化与教育
7、班级社会学分析
8、教学社会学分析
9、教师与学生社会学分析
10、教育病分析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社会学》,鲁洁主编,吴康宁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张人杰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国教育社会学》,[美]巴兰坦,刘慧珍等译,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日本教育社会学》,[日]友田滕正,于友兰等译,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班级社会学》,片冈德雄,贺晓星译,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教育社会学新论》,会松淘,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教育社会学研究》,马和民、高旭平,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教育社会学》,吴康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四)任课教师:施永达
   (五)总时数:40学时
   (六)考核方式: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1、开卷部分包括三个环节:期吕时选定一项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课题(说明研究意义及可行性);列出研究计划并实施;期末时交出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占70%。
    2、闭卷部分包括:有关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闭卷考试(包括概念、理论及理论分析问题)。占30%。
 
教育法制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为指导,对教育法学科所涉及的各主要领域的教育法制和依法治教及依法治校等方面进行专题性的考察和研究,用教育法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剖具体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法治问题,以期为中国的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和教育法治化提供建设性的对策。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教育法学具体研究领域的内容、特点、趋势、尝试以教育法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一、二个教育法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从而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法学的研究特点和方法,独立开展教育研究。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讲 依法治教与现代学位管理、依法治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第二讲 依法治教的法律依据和教育法律制度
第三讲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框架与素质教育法制化建设
第四讲 依法治教的民事法律制度与教育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责任
第五讲 依法治教的刑事法律制度与刑事法律责任
第六讲 依法治教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法律意识的提高
第七讲 依法治教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与犯罪预防
第八讲 依法治教的教育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教育依法行政
第九讲 依法治教的法律实施和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构
第十讲 依法治教与在校学生伤亡事故的防范与处理及其他教育纠纷的处理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执法全书》,皱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学校法律问题分析》,诸宏启编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学校教育法律基础》,李连宁、孙葆森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行政执法概论》,杨惠基,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法律建设与道德教育》,李龙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依法治国论》,肖杨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四)任课教师:郑良信
   (五)总时数:40学时
   (六)考核方式:6000字以上研究性论文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和规律,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与方法,增强参与改革的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
第二章       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因
第三章       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
第四章       基础教育的改革模式
第五章       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
第六章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务
第七章       基础教育改革的评价
第八章       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文献选编》,国家教委办公厅,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王义高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教育改革论》,袁振国,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教育改革论》,王宗敏等,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T. Husen et al, The Interm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 1994.
   (四)任课教师:钱源伟
   (五)总时数:40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培养计划表

院(系、
 所)
教育学院
 学 科、
专 业
成人教育学
  
  
1.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2.成人教育理论与管理研究
课程类别
课  程
  
 
周学时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第一外国语
2
 
 
 
 
 
 
 
 
 
考试
科学技术哲学
2
 
 
 
 
 
 
 
 
 
考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考试
学位基础课
成人教育原理
3
3
60
3
 
 
 
 
 
施永达
考试
发展与学习心理
2
3
40
 
3
 
 
 
 
岑国桢
考试
教育研究方法
3
3
60
3
 
 
 
 
 
李酉亭
考试
 
 
 
 
 
 
 
 
 
 
 
 
学位专业课
成人教育决策与管理
3
3
60
3
 
 
 
 
 
楼一峰
考试
成人教育课程与开发
3
3
60
 
3
 
 
 
 
惠中
考试
成人学校管理
3
3
60
 
 
3
 
 
 
楼一峰
考试
成人学习与评价
2
2
40
 
 
2
 
 
 
吴刚
考试
成人教育的国际比较
3
3
60
 
3
 
 
 
 
胡国勇
考试
教师教育研究
3
3
60
 
 
3
 
 
 
惠中
考试
专业外语
 
 
 
 
 
2
 
 
 
钱朴
考试
 
 
 
教育理论哲学基础导论
2
2
40
 
 
2
 
 
 
夏正江
考查
教育社会学
2
2
40
 
 
 
2
 
 
施永达
考查
教育法制理论与实践研究
2
2
40
 
 
2
 
 
 
郑良信
考查
教育思想流派与名著选读
2
2
40
 
 
 
2
 
 
陈建华
考查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2
2
40
 
 
2
 
 
 
钱源伟
考查
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2
2
40
 
 
 
2
 
 
惠中
考查
教育统计学
2
2
40
 
 
2
 
 
 
顾荣炎
考查
学校组织行为学
2
2
40
 
 
 
2
 
 
阮来民
考查
当代成人教育问题研究
2
2
40
 
 
2
 
 
 
楼一峰
考查
其他
培养
环节
名称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
 
 
 
 
 
 
 
 
 
 
 
 
 
 
 
 
 
 
 
 
 
1
 
 
 
 
1
 
 
 
 
 
 
 
 
 
 
 
 
 
 
评审
论文写作与答辩
 
 
 
 
 
 
 
 
答辩
同等学力者补修课程
教育概论
 
 
 
 
 
 
 
 
 
 
 
教育心理学
 
 
 
 
 
 
 
 
 
 
 
教育管理学
 
 
 
 
 
 
 
 
 
 
 

*备注:1、由于篇幅的原因,各类课程数目由各专业自定,不必按照表中给定行数填写。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