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3-24

 

 课程与教学论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ory
        (040102)
 
● 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上海师范大学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全国较早开设的硕士学位点专业,该专业整合上师大教师教育的优势资源,以服务基础教育和建设“特色专业、需求专业、强大专业”为目标,积极探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以及课程与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创建于 年 “课程与教学论”是上海师范大学传统的特色与优势学科,也是上师大规模最大的一个硕士学位点,全校共有16个培养方向和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点教育学院专业负责人为蔡宝来教授。在教育学院有硕士生导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8人,副教授8人。该专业突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学科教学法改革实验研究,下设4个专业研究方向:教学论原理、学科教学论、课程原理、教材比较等。目前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项目多项。本专业多位导师承担了中小学新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编工作;近五年来出版研究专著、高校教材30多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 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以及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成果奖。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国际学术交往密切。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硕士应达到的要求(具体):
1)本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应具备扎实的教育学专业知识,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
2)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系统而扎实的训练,形成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为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服务的能力和素养。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设计及实施能力,具备课堂教学实践问题的反思能力和解决能力。
3)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的推理、判断能力,学会学习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以上外语,外语水平达到规定标准。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籍和资料,写出毕业论文的摘要,并具有较高的听说能力,承担一般性的翻译工作。
5)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具有从事高中一门以上学科教学工作的能力。
6)形成和谐个性,具有兴趣特长,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5、本专业的主要内容是:
(二)研究方向
    1.教学论原理
    蔡宝来: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教学原理、教师教学专业发展、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等方向的研究。在《教育研究》发表论文9篇,在《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3篇,参编著作20余部,出版《现代教学论发展反思与构建》等专著两部,主编《现代教育学》教材1部。主持并完成中国-欧盟基础教育项目、教育部高教司项目、教育部师范司项目等项目多项。现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师行为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上海高中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课程引进》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2.学科教学论
    王荣生: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材、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上海市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著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等,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等。
3.课程原理
    丁念金:1964年生,男,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有课程论、教学论、学习科学、教育文化、教育评价。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编、副主编、参编著作、教材和工具书多部,主持的纵向课题有《校本课程决策研究》、《课程运作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4.教材比较
方明生: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课程论、比较教学论。日本课程学会会员。1997年至1998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进修博士课程。1998年12月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比较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日本明治大学国际日本学系客座教授。主要著作包括专著《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译著《现代日本教育课程改革》等多部,发表论文涉及比较课程论、比较教学论、比较教材研究、儿童学及其专业课程研究共90多篇。负责的科研项目有“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综合课程开发研究”、“教师教育中的‘儿童学’课程开发研究”等,现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研究与课程创新”。在学科教材比较研究方向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建设:学科教材比较研究、综合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完成上海市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建设·社会课程资源建设等课题与课程建设。
(三)学制
学习年限为2-3年,总学分为36-38学时。
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即可授予硕士学位并毕业。
    三年(注:特殊情况下延长)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程(中英文课程名称):
   XXXXX(学分)
   XXXXX(学分)
   XXXXX(学分)
       教学研究方法专题(Monographic Topic on Teaching Research Methodology)(3学分)
       教学原理专题(Monographic Topic on Teaching Principle)(3学分)
     2、学位专业课(Degree courses) (中英文课程名称)
       现代教学论专题(Monographic Topic on Modern (3学分)Teaching Theory)
       课程研究专题(Monographic Topic on Curriculum Research)(3学分)
       学科教学论专题1Monographic Topic on Discipline Teaching Theory I)3学分)
       教材研究专题(Monographic Topic on Teaching Material Research)(3学分)
       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Monographic Topic 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3学分)
     3选修课程(中英文课程名称)
      专业外语(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限定选修2学分)
       教学研究专题(Monographic Topic on Teaching Research)(2学分)
       课堂教学研究专题(Monographic Topic on Class-room teaching Research)(2学分)
       学科课程论专题(Monographic Topic on Discipline Curriculum Theory)(2学分)
       学科教学论专题(Monographic Topic on Discipline Teaching Theory)(理科)2(Science) II     2学分)
       学科教学论专题(Monographic Topic on Discipline Teaching Theory)(文科)3 (Liberal arts) III(2学分)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2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1.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内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使其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指导老师要注重教书育人,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相长。积极创造条件使硕士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会、讲座班和社会实践,加强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训练和培养。倡导研究生广泛研读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的重要著作,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养成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鼓励硕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1)课程学习硕士生课程要有足够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并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采用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本专业实行学分制,硕士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36学分以上,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2)每位学生所修的学位课程由硕士学位点导师小组指定。
3)每位学生所修的选修课程则由学生本人与导师协商确定,在导师指导下,可在下列范围内选择:本专业所开设的选修课;本一级学科中其它二级学科开设的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本校其它学科所开设的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
(4)硕士生在入学一个月内,由学位点安排指导老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根据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个人的实际,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对其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与科研训练、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和安排。研究生必须按规定时间要求送交个人培养计划;学位课程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和个人培养计划填写的课程来执行,否则,所修课程不计算学分;选修课程可在培养过程中根据需要做出适当调整。
(5)对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跨学科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是否补修某些大学本科主干课程,由导师按需而定,但不计学分。
2.实践要求
(1)教学实践
硕士生的教学实践必须面向大学本、专科以及中小学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协助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上实验课、主持课堂讨论、指导本、专科生教育实习、社会调查等,或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硕士生教学实践工作量应不少于20个教日(每教日以8小时计),可分散使用,也可相对集中。教学实践安排在第二学年较为合适。
(2)社会实践
导师应积极组织硕士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安排应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并可适当利用寒、暑假时间,形式内容要多样化,尽可能结合专业课题。
(3)社会调研
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是培养工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要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其形式可以是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也可以到中小学开展调查研究等。研究生的调研工作由导师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安排。调研工作前,导师应指导硕士研究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硕士研究生应写出调查报告(在读期间应完成1份与本学科有关的调研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累计时间为四周左右,定在第四、五学期进行。由接收单位写鉴定,本人写详细报告,导师和学位点认真考评。
(4)学术活动
研究生应积极认真参加学术活动,写出详细的学术活动体会。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1.硕士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论文选题要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硕士研究生应在第四学期末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通过者在第五学期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内容充实,论证合理,方法得当,资料可靠。论文要有一定的创新,其创新之处可体现在选题内容,观点,材料,设计和方法,结论等方面。论文的表达方式、各项文体式样符合科学论文的写作规范。
1)学位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综合考虑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可利用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条件,应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现实意义或实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学位论文在导师的指导下必须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2)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位论文一般包括:封面、中外文提要、目录、正文、附录、注释、参考文献的编排,都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所有注码必须注明国别(或时代)、作者(或译者)、书刊名称、卷次章节、页码、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学位论文应做到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意通达,数据可靠,结构完整。
2.学位论文答辩
在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后,导师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配合做好学位论文的审阅和答辩工作,把好学位授予质量关。如发现论文有剽窃、作假等问题,一经认定,将对论文作者和导师作出严肃处理。对已授予的硕士学位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撰写论文,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算成绩。
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上海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办理。
 
 
(七)教学大纲
教学研究专题
Reserch on Contemporary Classroom Teaching )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本课程重点介绍国内外当代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对课堂教学研究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了解当代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点研究问题和领域,重点培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通过对当代国外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理论、观点的学习和研究,重点培养研究生关注中小学课堂的实践眼光、学术视野和专业意识、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对当代课堂教学研究方法的介绍,重点培养研究生运用具体研究方法开展课堂研究的能力,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意识和方法应用水平,进而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学术引领,要求全体参与,提倡自由讨论和问难思辨,达成知行统一。
1.学习者应根据学习目的及要求作好学习笔记;
2.本课程的学习既包括理论和原理的学习,也包括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学习者应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并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教学方法要求:理论学习以讲授为主,实践模式和改革策略以参与式学习和案例教学方法为主。
4.希望每位学习者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双方配合高效有序的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讲:教学的概念及模式
      §1.1 教学的概念界定
          §1.2 教学模式
§1.3教学:艺术还是科学?
第二讲:课堂教学过程和问题
§2.1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
§2.2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2.3课堂管理问题
§2.4课堂活动:结构与功能
第三讲:课堂环境与教学
   §3.1 班级规模研究
          §3.2 关于课堂组织与分组
   §3.3 教室座位安排和布置
第四讲: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4.1教师专业结构
   §4.2教师思维
   §4.3 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第五讲:学生与课堂学习
   §5.1学生对学校的态度
          §5.2 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
   §5.3 学生性别与课堂行为
第六讲:课堂有效教学
   §6.1课堂有效教学的概念、特征、结构
   §6.2 课堂有效教学与教师行为
   §6.3课堂有效教学与学习行为
   §6.4课堂有效教学与学习策略指导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捷克]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 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 [美] 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英] 丹尼尔·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5. [美] 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6.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7. 蔡宝来著:《现代教学论发展反思与构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年。
8. Good,T.,and Brophy,J.Looking in Classrooms(9th ed.)Boston Pearson,Allyn&Bacon.2003.
9. Borich,G.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4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Merrill/Prentice Hall.2000. 10. Stronge J. Quality Teaching: a Sample of Cases [M]. Alwxandria, Virginia: ASCD. 2007.
11. Moore, Kenneth D.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2nd ed. Sage Publications,  c2009.
12. [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3. [美]威廉·威伦等著.有效教学决策:第六版[M].李森、王纬虹,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9
14. [美]保罗·D·埃金等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四)任课教师:蔡宝来
(五)总时数:60学
(六)考核方式:课堂考勤、参与讨论、教学实验50%;研究报告或小论文50%
(七)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课程原理Curriculum Principle)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课程论的概念框架,即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
2.掌握课程论的基本原理;
3.掌握一些课程现象的基本历史脉络;
4.掌握一些典型课程流派的相关的基本观点;
5.了解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
6.了解主要发达国家课程改革实际;
7.能合理地分析课程理论与实践问题;
8.了解西方和中国课程研究的历史进程。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课程的概念
     §1.1“课程”的词源分析
     §1.2 课程的定义
     §1.3课程要素
    §1.4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 教育目标
      §2.1教育目标概述
      §2.2 教育理想
      §2.3 培养目标
      §2.4课程目标
第三章              学习内容
§3.1 学习内容概述
      §3.2 学习内容的选择
      §3.3 学习内容的组织
      §3.4 课程类型
第四章 学习方式
§3.1 学习方式概述
      §3.2 学习方式的基础
      §3.3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3.4 独立学习与非独立学习
    第五章 学习评价
§3.1 学习评价的历史进程
      §3.2 学习评价的一般原理
      §3.3 考试与测验的若干问题
      §3.4 真实性评估
第六章 课程决策
§3.1 课程决策概述
      §3.2 课程决策的过程分析
      §3.3 课程决策机制
      §3.4 校本课程决策的几个问题
      §3.5 课程政策
第七章 课程设计
§3.1 课程设计概述
      §3.2 课程设计的主要基础
      §3.3 课程方案的设计
      §3.4 课程标准的设计
      §3.5 教材的设计
第八章 课程实施
§3.1 课程实施概述
      §3.2 课程实施中的学生
      §3.3 课程实施中的教师
      §3.4 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资源
      §3.5 课程实施中的支持性行为
    第九章 课程评价
§3.1 课程评价概述
      §3.2 课程评价模式
      §3.3 课程评价的基本操作
      §3.4 关于课程评价标准的探讨
第十章 主要发达国家课程改革
§3.1 现代主要发达国家课程演进
      §3.2 近30年主要发达国家课程改革
      §3.3 当前发达国家课程改革趋势
第十一章 中国课程改革
§3.1 现代中国课程演进
      §3.2 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3 中国课程改革展望
   第四篇 课程研究
第十二章 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课程研究的哲学基础
      §3.2 课程研究的心理学基础
      §3.3 课程研究的社会学基础
第十三章 课程研究的历史分析
§3.1 西方课程研究的历史进程
      §3.2 中国课程研究的历史进程
      §3.3 中国课程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三)主要参考资料
《课程论》,丁念金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现代课程论》(新版第2版),钟启泉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Colin J. Marsh.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2009.
Allan C. Ornstein.Curriculum :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M] .5th e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四)开设学期
    第一学期
   (五)任课教师:丁念金
   (六) 总时数:60学时。
   (七)考核方式:论文
 
语文教学论Chinese Teaching Theory)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为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打下专业基础,为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做好学术准备。
 
   (二)基本教学内容
 
模块一 语文学科知识
第一章 语文学科基础
第一节 语言学若干知识点
第二节 文学理论若干知识点
第三节 文章学若干知识点
第四节 心理学若干知识点
第二章 语文学习领域
第一节 阅读与学习阅读
第二节 写作与学习写作
第三节 口语交际学习内容
第四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外活动
第三章 语文课程资源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
第三节 优秀语文教师课例
第四节 其他课程资源
 
 
模块二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章 教学设计及教案样式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模式
第二节 课程纲要与单元计划
第三节 课时计划及语文教案样式
第二章 阅读教学设计(上)
第一节 对阅读教学的认识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   
第三章 阅读教学设计(下)
第一节 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二节 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节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 剧本阅读教学设计
第五节 实用文章阅读教学设计
第六节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四章 写作教学设计
第一节 自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第二节 虚构故事写作教学设计
第三节 阐释文写作教学设计
第四节 论辩文写作教学设计
第五章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程序
第二节 “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第三节 “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第六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
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策略
第二节 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第三节 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模块三 语文教学实施
 
第一章 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及基本技能
第一节 讲述
第二节 提问
第三节 组织课堂活动
:微格训练题
第二章 课堂教学的现场调控行为及技能
第一节 即时反馈
第二节 即兴应变
:微格训练题
第三章 语文教学中的媒体使用
第一节 板书、课件与电子白板
第二节 其他数字化媒体工具的应用
第三节 可张贴表达交流工具
 
模块四 语文教学评价
 
第一章 从考试走向评价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及理念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概览
第三节 初中语文学业评价通论 
第二章 促进学习的语文学业评价
第一节 阅读学业评价及方法
第二节 写作学业评价及方法
第三节 口语交际能力评价
第四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评价
 
   (三)主要参考资料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王荣生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四)开设学期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五)任课教师:王荣生
   (六) 总时数:60学时
   (七)考核方式:小论文及教学见习(第三学期)
 
教材论——比较教育研究的视角(Comparative Research in Teaching Material)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比较研究是课程教材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比较教材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把握比较教材研究在课程研究中的位置,拓展研究的视野;学会选择课题,展开比较研究的方法;培养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拓展、建设学科教材的能力。
在把握教材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若干重要教材研究案例,从比较教育的视角出发作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上,由研究生自主选择课题(包括指导教师提供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展开调查,完成研究报告,并展开多种形式的研讨。
2.         基本教学内容
序章 教材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编 西方教育史上的统合观与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夸美纽斯依生活圈展开的教材构想及其发展
第一节    17世纪经验论、合理论与夸美纽斯教学思想
第二节    夸美纽斯方法论中的类比方法之可能性
第三节    夸美纽斯《世界图解》中的教材构想
第四节    《世界图解》中的素材观与生活圈的呈现
一、处理自然素材中夸美纽斯的“自然区分”思想
二、按自然顺序编制的素材、生活圈及劳动
第五节    从《世界图解》到德国的依生活圈展开的教材
 
第二章    赫尔巴特学派的学科构思与中心统合的教材观
第一节    赫尔巴特与戚勒的学科观与中心统合的教材观
第二节    赖因与迪尔普费尔特的学科观与中心统合的教材观
第三节    其他赫尔巴特学派成员的学科思考与中心统合观
第四节    中心统合观的现代意义
 
第三章    杜威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与课程教材实例
第一节    经验主义的课程观
一、从斯宾塞到杜威的课程理论
二、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含义
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在教育观、课程观、教材观上的简明比较
第二节    经验主义课程实施的形态
一、加利福尼亚计划
二、弗吉尼亚计划
第三节    杜威学校中的历史课程教材的开发
一、“历史”领域与课程中的“相关·分化”方法
二、适应成长阶段的课程教材开发尝试
三、逐渐指向课程的“分化”形态的发展
 
第二编 课程改革中从课程构架到教材编制的过程
——以日本高中课程为例
第四章    课程结构及以课程编制为中心的课程管理
第一节    高中课程的性质、任务与改革的目标
第二节    高中课程的结构
一、高中必修学科·科目与标准学分
二、学校设定学科·科目
三、综合学习时间
四、课时安排
第三节    以课程编制为中心的课程实施与管理
一、学校在编制课程时的基本方法
二、设置课程类型,强调学生自主选修的主旨
三、充实发挥学生特性的指导机制及学习指导的咨询功能
四、学分管理
 
第五章    “语文表达”科目的课程要求及教材编制
第一节    “语文表达”科目的性质
第二节    “语文表达”科目的目标
第三节    “语文表达”科目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语文表达”科目的活动举例
第五节    语文表达”科目的教材选择原则
第六节    语文表达”科目的教材选例
一、人生与世界——高中作文题选
二、感性与心境——文学表达的世界
三、欣赏与写作——名画欣赏的作文
四、指导与感想——作文指导方法
 
第六章    高中世界史课程的功能与教材构架
第一节    关于世界史教科书编写的方法
一、历史学科教材应是“意义”学习的教材
二、世界史编写方法与世界史教科书编写
第二节    高中地理历史科的课程安排
第三节    从科目教学目标上看世界史教学的要求
一、“世界史A”教学目标解读
二、“世界史B”教学目标解读
第四节    以世界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心重构世界史教材
——“世界史A”的编制纲要解读
一、强调文明发生的诸地区世界与地区交流圈的形成
二、强调世界的一体化进程
三、强调20世纪的特点与课题学习
第五节    把握地区世界与地球世界的形成
——“世界史B”编制纲要主要内容及导入方法考察
一、世界史B”编制纲要主要内容
二、关于“世界史B”的导入方法的考察
第六节    关于世界史课程功能及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从日本高中世界史教学目标看课程的功能
二、世界史课程改革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之关系
三、关于中国世界史教材、教学的思考
 
第七章    校本主体探究课程·教材的编制
第一节    日本高中综合科“产业社会与人”科目的概要
第二节    “产业社会与人”的校本课程例
第三节    “产业社会与人”的教材例
 
第三编 现代化过程中的若干理念与学科教材比较研究
第八章    民族国家与教材问题
第一节    民族国家与教材问题之一:《自新大陆》第二乐章与《音乐之声》
一、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与美国国民性
二、《音乐之声》的故事之一:美国化的故事及其意义
三、《音乐之声》的故事之二:真实的故事及其意义
四、电影《音乐之声》的教材价值
第二节    民族国家与教材问题之二:《最后一课》的历史背景及在教材中的意义
一、中国与日本的教科书中的《最后一课》
二、《最后一课》的象征性作用
三、中国语文教科书中《最后一课》与《国际歌》
四、阿尔萨斯与欧洲历史的新进程
附译文:阿尔萨斯与国民国家——对《最后一课》的重新考察
第三节    民族国家与教材问题之三:历史伦理观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一、“联合国理念”还是“明治百年”
二、福泽谕吉研究与历史教科书的作用
三、共同研究·编制历史教科书的必要性
四、国际历史教科书对话的现状
 
第九章    科学素养培养问题与教材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教材中的科学读物问题
一、教材中的科学读物问题
二、日本科学教育界对科学读物的若干认识
三、板仓圣宣的科学读物论
四、板仓圣宣的科学读物论对科学读物的分类
第二节    证实鸡蛋能站起来意味着什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科学读物问题
一、哥伦布时代与鸡蛋能否站起来的问题
二、近代科学的实证方法与关于鸡蛋能否站起来的科学读物
第三节    环境问题读物的教材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环境教育读物问题
一、从《1958年的中国麻雀》引出的思考
二、《萤火虫栖息的水边》与主体性自我阅读
第四节    数学读物与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有关数学之趣味的读物
二、解说数学内容的画本、读本
三、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的数学读物举例
 
第十章    文学教育的系统化与教材研究
第一节    文学教育系统化关于教学内容的研究
一、文学教学中的认识和表达的方法
二、文学教学中的分析批评方法
三、文学教学中的分析术语
四、文学阅读中的“科学性尺度”
五、诗歌教学中的包含诗歌性认识的教材
第二节    文学教育系统化今后所面临的课题
一、文学教学内容的精选和系统化问题
二、如何兼顾教材的文学性和教材性的问题
三、使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第四编 后现代的若干哲学视角与学科教材比较研究
第十一章              时代思想背景下的寓言故事《龟兔赛跑》
——围绕寓言《龟兔赛跑》的教育原理、教育内容及教材安排的思考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与寓言的教育价值
第二节    实证主义思想对寓言《龟兔赛跑》的颠覆
第三节    能力主义的学校教育与寓言《龟兔赛跑》的象征意义
第四节    人本主义与儿童道德形成的方法——讨论式的寓言教材编制方法
 
第十二章              高度信息化时代的主体性培养
——围绕漫画问题而展开的教材
第一节    辨别能力与主体性培养——关于漫画的讨论会
第二节    接受多元观点与主体性培养——关于漫画的课题作文单元
第三节    新媒体的使用与主体性培养——漫画与作文的结合
第四节    信息时代表达多样化中的主体性培养——中国高中有关动漫问题的教学活动
 
第十三章              教材研究中导入心理解释学方法的尝试
第一节    由语法解释学走向心理解释学
第二节    心理解释学与《枫桥夜泊》的解读
第三节    教材的解释权的回归与中心转移
 
   (三)主要参考资料
1.       《学科教学论基础》,主编: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教学原理》,(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3.       《学科教育展望丛书》,钟启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该丛书共16册,可选择自己关注的学科阅读)
4.       《现代学科论研究》,[日]欢喜隆司,风间书房,1993年
5.       《课程设计基础》钟启泉、李冰雁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6.       《研究性学习教师读本》,钟启泉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该丛书共有4册,可选择自己关注的内容阅读)
7.       《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何卫平,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9月
8.       《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
9.       《学科与教材的开发》,〔日〕柴田义松.日本书籍.1994
10.    《教材设计手册》,[日]铃木克明,北大路书房,2008年
   (四)开设学期 3、4学期
   (五)任课教师:方明生
   (六) 总时数:60学时
   (七)考核方式:出席情况10%;课堂讨论20%;课堂发表或教学实践·实验30%;研究报告50%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Research on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in Primary School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小学语文课例观察分析,以课程与教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学习优秀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课堂教学方法策略,发现并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课堂教学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以了解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向,开拓视野,丰富教学实践经验,提高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教学要求
1、观察小学语文教学课例不少于20节。
2、运用课程与教学理论对至少3节比较典型的语文课例进行学理分析,写出有一定质量课例分析。
3、通过课例观察,总结发现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教育经验,或针对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
     §1。1 识字教学目标的确定
     §1。2 结合阅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1。3 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研究
      §2.1 阅读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2.2 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2.3 高年级有效阅读教学研究
      §2.4 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第三章              小学习作教学研究     
§3.1 小学习作教学目标和任务
      §3.2 低年级写话教学研究
      §3.3 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研究
      §3.4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第四章              小学综合性学习研究
§4.1 小学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4.2 低中年级综合性学习课例研究
§4.3 高年级综合性学习课例研究
§4.4 综合性学习内容选择与指导过程的设计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研究
§5.1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基本理论
§5.2识字教学评价案例研究
§5.2阅读教学评价案例研究
§5.3作文教学评价案例研究
 
   (三)主要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语文教育展望》        倪文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
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吴忠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4.《语文科课程学基础》    王荣生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5.《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语文测试原理与实施法》朱作仁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年
7.《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李海林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8.《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吴忠豪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四)开设学期 2011年9月-2012年1月
   (五)任课教师:吴忠豪
   (六) 总时数: 60学时
   (七)考核方式:
1、二十篇观课笔记。
2、三篇典型的语文课例分析
3、一篇专题研究报告
教学论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Pesearch on Teaching Theory)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在研究生一年级学习了《教学论》课程基础上在二年级开设的专题
研究课,目的是使学生对教学论的一些领域有更深入的思考,并为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开题报告打下基础。
    课程采用:教师提供专题内容与学生自选内容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研究、报告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研究相结合;课堂报告与书面小论文评价相结合。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专题一、教学本质问题研究
一、教学本质的诸多观点
二、教学本质问题的研究视角
三、教学的本质内涵
专题二、教学认识问题研究
一、 教学认识概念
二、 教学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三、 教学认识的活动机制
专题三、教学交往问题研究
 一、教学交往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交往的特征
三、教学交往与交往教学
专题四、有效教学问题研究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目标的确立
 三、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
 四、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
 五、有效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专题五、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教学目标
 二、课程与教材
 三、教学方式
 四、教学评价
专题六、新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探究学习
 二、合作学习
 三、交往教学
 四、对话教学;等等
专题七、课堂观察与教学诊断(教学病理研究)
 一、课堂观察
 二、教学诊断
专题八、网络环境下教学媒体的应用
 一、网络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冲击
二、教学媒体应用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应用
 
(三)主要参考资料
1、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 钟启泉编:《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3、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第二,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4、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5、《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6、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7、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四)开设学期:二年级第一学期
 
(五)任课教师:吴维屏
 
(六) 总时数:54学时
 
(七)考核方式:课堂报告;小论文
 
教学领域基本问题研究(Research on Basic Problem of Teaching Areas)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聚焦教学论领域的主要问题,深化研究生的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初步具备独立发现和研究教学领域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讲授和研讨结合,教师指导下研究生或单独或合作查找、整理与解读资料,独立完成专题的研究和写作。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学评价
     §1.1 教学评价的沿革
     §1.2 教师的教学评价
     §1.3 学生的学习评价
     §1.4 存在的问题及其探讨
    第二章 教学组织
      §2.1 教学组织的沿革
      §2.2 国外教学组织的改革
      §2.3 我国教学组织的改革
      §2.4 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第三章              教学方法     
§3.1 教学方法的沿革
      §3.2 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3.3 教学方法与教学最优化
      §3.4 教学方法的运用与问题探讨
第四章              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的沿革
      §3.2 教学设计的主要流派
      §3.3 教师与教学设计
      §3.4 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              教学管理     
§3.1 教学管理的沿革
      §3.2 教学管理的主要流派
      §3.3 教师与教学管理
      §3.4 存在的问题及其探讨
第六章              目标与教学     
§3.1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发展
      §3.2 教学目标的设计
      §3.3 目标在教学中的运用
      §3.4 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
第七章              教师与有效教学     
§3.1   有效教学的沿革
      §3.2 教师行为与教学的有效性
      §3.3 有效教学的案例研究
      §3.4 存在的问题及其探讨
第八章              课堂教学     
§3.1 课堂教学的研究概述
      §3.2 课堂教学的模式与策略
      §3.3 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
      §3.4 课堂教学的变革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学论》,裴娣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李定仁,徐继存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教学论基础》,F.W.克罗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王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教学论原理》,佐藤正夫,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教学论研究》,李定仁,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四)开设学期: 第三学期
  
(五)任课教师:王维臣
 
 (六) 总时数:60学时
 
 (七)考核方式:论文
 
教学论专题研究
Monographic study on Issu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是围绕教学论领域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经典问题、前沿问题或现实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旨在为学生提供有深度的研究性学习机会,以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高水平的思维技能。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第二讲:对教学过程的三维分析
第三讲:教学的基本模式(如填鸭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传递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指导性教学与非指导性教学的区分与对比)
第四讲:缄默的知识理论与教学改革
第五讲:多元智力理论与差异教学
第六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
第七讲:有效教学的标准与特征
第八讲:课堂观察与研究
 
(三)主要参考资料
1、瞿葆奎主编,施良方等选编:《教育学文集·智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中、下)及《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993年。
    3、(美)莫里斯 ·L ·比格著,张敷荣等译:《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4B ·A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5、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L·W·安德森等主编,谭晓玉等译:《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7、(美)乔伊斯、韦尔著,丁证霖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8、(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Kenneth ·A·Strike & Jonas ·F·Soltis, The Ethics of Teaching (2 nd ed.),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2.
    10James M. Cooper(general editor),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ninth edition),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2011。
    11、(美)Peter W.Airasian着,徐士强等译,《课堂评估:理论与实践》(第四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英)戴维·霍普金斯著,杨晓琼译,《教师课堂研究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美)Gary D. Borich著,么加利等译,《教师观察力的培养:通向高效率教学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14、(美)R.M.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J.M.凯勒著,王小明、庞维国等译,皮连生审校,《教学设计原理》(第5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美)P.L.史密斯、T.J.雷根著,庞维国等译,皮连生审校,《教学设计》(第3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任课教师:夏正江
 
(五)总时数60学时
 
(六)考核方式: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教学热点问题研究(Research on Hot Issues of Chinese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哲学等多种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剖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多元现象与问题,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帮助学生生成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层理解,提高他们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问题与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1.1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1.2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1.3认知心理学成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
§2.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2.2小学语文教学的活动观及其应用
§2.3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本观及其应用
§2.4小学语文教学的境脉观及其应用
 
第三章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3.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倾向
§3.2亲近母语运动与图画书阅读
 
第四章 接受美学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
§4.1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4.2个性化阅读教学
 
第五章 功能语言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5.1 功能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5.2 大语文观与全语言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斯特弗著,高文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姚斯,辽宁出版社, 1987。
《言语教学论》,李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语文教育观新建构》,曹明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语文教育研究大系. 1978-2005》,李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四)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五)任课教师:丁炜
   (六) 总时数:60学时
   (七)考核方式:论文
 
课程名称 小学数学学习心理(Primary Mathematics Learning Psychology)
 
 
㈠教学目的和要求
    1、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课程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学习的预修课程主要有:《课程与教学概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教育心理学基础》等。
 
2、教学目标
    ·了解认知及其认知学习的性质,知道儿童的认知及其在认知策略上的特点,能运用这些知识对儿童在数学认知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行为及其过程进行分析。
    ·了解儿童智力活动的特征,知道儿童数学思维在不通阶段的特征,并能对一些学习现象进行解析。
    ·了解数学规则建立的心理过程,知道儿童在建立数学规则过程中的一些心理特点及其影响要素。
·了解空间观念的基本表征,知道儿童在形成空间观念过程中的一些心理特点,能用一些实际案例分析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一些知觉障碍。
·了解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机制,知道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模式,能用一些集体案例解析儿童在数学问题的表征中的特点。
 
    3、学习要求
    ·本课程学习除了要提前完成本大纲规定的预修课程外,还需自行阅读有关心理学基础、学习论基础等论著。
    ·本课程的学习讲以案例启动,以讨论为主。其中讨论的主题讲于前一次的学习结束时布置。
 
㈡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讲 儿童的认知发展
     §1.1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构
     §1.2认知定向与认知学习
     §1.3认知策略对认知学习的影响
     §1.4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讲 儿童的数学思维水平
      §2.1儿童的智力活动水平
      §2.2儿童的认知学习水平发展
      §2.3儿童的空间思维水平发展
第三讲 儿童对数学规则的建立
§3.1数学规则的形成过程
      §3.2建立规则的心理机制
      §3.3影响规则建立的主要因素
    第四讲 儿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
      §4.1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
      §4.2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4.3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
第五讲 儿童的数学问题解决
§5.1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过程
§5.2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模式与心理路径
§5.3儿童对数学问题的表征
 
㈢主要参考资料
《教学心理学》,Gagne,E.D. 等著,岳修平译,远流出版社(台湾) 1998版。
XXXX》,作者,出版社,出版年。
《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原理》,弗利德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数学教与学探究手册》,D.A.格劳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克鲁捷茨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杨庆余,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㈣开设学期
本课程针对学术硕士(教育学硕士)和专业硕士(教育硕士)开设。
    本课程无论是针对学术硕士,专业硕士,以及3+3的创新实验班的硕士,均在注册年的第二学期开设。
 
㈤任课教师   杨庆余
㈥总时数    60学时
㈦考核方式
    本课程以形成性考核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至少二份小作业,占学业总成绩的40%,课程结束后完成一份论文,占学业总成绩的60%。
 
课程名称数字化学习 (E-Learning)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数字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究数字化学习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常用技术并参与数字化学习的项目设计,从而提高理解信息时代教学问题的思想深度,掌握21世纪所需的关键技能,以适应现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数字化学习的理论基础
      §2.1技术基础
      §2.2学习基础     
第三章   数字化学习的基本理论    
§3.1历史与现状
      §3.2发展前沿与趋势 
      §3.3理论与模式探索
第四章 数字化学习的设计方法
§4.1 系统方法
      §4.2 心理学方法
      §4.3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法      
第四章   数字化学环境设计
§5.1 学习空间设计
      §5.2 学习平台设计
      §5.3 学习工具设计
§5.3 学习资源设计
第六章 数字化学习活动设计
§6.1 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6.2 教师学习活动设计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数字化学习设计》,威廉·霍顿,吴峰,蒋立佳 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 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索耶主编,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第2版),R·A·瑞泽, J·V·邓普西主编, 王为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教学技术与媒体》(第8版)(翻译版) ,沙伦·E·斯马尔蒂诺等著, 郭文革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艾伦·莫伦达主编,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 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贾纳斯泽乌斯基
   (四)开设学期:二年级第一学期
   (五)任课教师:刘家春
   (六)总时数:40学时
   (七)考核方式: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数字化学习项目
 
课程名称:语文课堂观察(Chinese Classroom Observation)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观察、参与和反思真实课堂对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课堂观察”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操作性的课程。它主要是通过语文课堂观察角度、对象、方法、工具等的熟悉和训练,引导其理解、解释和反思教学活动,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强调对真实课堂(或仿真课堂)专业化、系统化和更深入的观察、参与、反思与改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论:作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
     §1。1 生态课堂与课堂生态
     §1。2 课堂形态与课堂建构
     §1。3作为生活世界的课堂
     §1。4 课堂现象与课堂观察
第二章 语文课堂观察的目的
      §2.1 什么是语文课堂观察
      §2.2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
      §2.3 谁来进行课堂观察
      §2.4 怎样进行课堂观察
第三章              语文课堂观察的对象和内容
§3.1 师生课堂行为观察
      §3.2 师生互动状况观察
      §3.3 教师课堂管理观察
      §3.4 课堂教学内容观察
      §3.5 课堂教学氛围观察
      §3.6 课堂教学效果观察
第四章 语文课堂观察的方法
§3.1 开放式观察
      §3.2 聚焦式观察
      §3.3 结构化观察
      §3.4 系统化观察
    第五章 量化的语文课堂观察
§3.1 量表简单:观察目的与观察工具
      §3.2 课堂行为频度和量度记录
      §3.3 互动分析:弗兰德斯等的课堂观察技术
第六章 质性的语文课堂观察
§3.1 透视课堂:古德和布罗非的课堂观察技术
      §3.2 人种志:教育人种学的课堂观察技术
      §3.3 课堂志:回归生活世界的现象学观察
第七章 基于课堂观察的语文课堂研究
§3.1 课堂研究的核心:教与学
      §3.2 课堂研究的设计和工具
      §3.3 课堂研究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3.4 课堂研究报告的撰写与发表
 
   (三)主要参考资料
《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美)里德、贝格曼著,伍新春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教师课堂研究指南》,(英)霍普金斯 著,杨晓琼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教师观察力的培养:通向高效率教学之路》,(美)鲍里奇著,么加利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透视课堂》(第10版)(美)古德、布罗菲著,陶志琼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四)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五)任课教师:于龙
   (六) 总时数:32学时
   (七)考核方式:
课堂研讨与活动参与:40%
期末考查——小论文《课堂观察研究设计及观察报告》:60%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计划表(硕士)

院(系、
 所)
教育学院
 学 科、
 业
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教学论、教材比较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第一外国语
2
 
 
 
 
 
 
 
 
 
 
考试
科学技术哲学
2
 
 
 
 
 
 
 
 
 
 
 
考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考试
学位基础课
教师教育学
3
 
 
 
 
 
 
 
 
 
 
 
通识教育
3
 
 
 
 
 
 
 
 
 
 
教学研究方法专题
3
3
60
 
 
 
 
 
导师小组合开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教学原理专题研究
3
3
60
 
 
 
 
 
导师小组合开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学位专业课
现代教学论专题
3
3
60
 
 
 
 
 
导师小组合开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课程研究专题
3
3
60
 
 
 
 
 
导师小组合开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学科教学论专题(文科)1
3
3
60
 
 
 
 
 
导师小组合开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教材研究专题
3
3
60
 
 
 
 
 
导师小组合开等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
 
3
3
60
 
 
 
 
 
导师小组合开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专业外语(限定选修)
2
2
40
 
 
 
 
 
 
王维臣等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教学研究专题
2
2
40
 
 
 
 
 
导师小组合开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学科课程论专题
2
2
40
 
 
 
 
 
 
导师小组合开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学科教学论专题(理科)2
2
2
40
 
 
 
 
 
导师小组合开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课堂教学研究专题
2
2
40
 
 
 
 
 
导师小组合开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数字化学习
2
2
40
 
 
 
 
 
导师小组合开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学科教学论专题(文科)3
2
2
40
 
 
 
 
 
导师小组合开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其他
 
培养
 
环节
 
名称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
 
 
 
 
 
 
 
 
 
 
 
 
 
 
 
 
 
 
 
 
 
小论文(或研究报告)
 
 
 
 
 
 
 
 
 
 
 
 
 
 
 
 
 
 
 
 
 
评审
论文写作与答辩
 
 
 
 
 
 
 
 
 
答辩
同等学力者补修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原理
 
 
 
 
 
 
 
 
 
 
 
 
中外教育史
 
 
 
 
 
 
 
 
 
 
 
 

*填表说明:每位学生所修课程要求为:学位基础课3门以上,每门3学分;学位专业必修课3门以上,每门3学分;学位选修课2门以上(其中专业外语为限定选修课,2学分)
依据以上标准,学院应设置5门以上学位基础课供研究生选择,学位专业必修课原则上按照二级学科的要求开设。专业选修课为限定选修课,各学院必须开设。上述三类课程,各专业在培养方案中根据本专业具体情况开设,门数不设上限。以同等学力考入本校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3门本科基础课,各专业需在培养方案中列出。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