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3-24

 

教育学原理
Educational Principle
(040101)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教育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独立从事本专业理论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教育学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到中小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大专院校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到企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教育培训等相关工作,还可继续攻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主要培养以下人才:教育科研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培训人员。
2、培养要求
1)读研期间应至少应参与一项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做好一篇文献综述报告或实践性的调研报告。
2)在读期间至少应完整地、有质量地读过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文献10本。各专业方向的核心文献由导师推荐指定。
3)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较强的写作能力、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具有合格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二、研究方向与导师队伍
1、教育哲学:陈建华教授、舒志定教授、丁念金教授、夏正江教授
2、教育社会学:钱扑教授、陈焕章副教授、施永达副教授、项亚光副教授
3、德育原理:刘次林教授、段鸿副教授、沈嘉祺副教授
4、基础教育:冯震教授、郑百伟教授、钱源伟教授、杨振副教授
 
三、学制
正常情况下学制三年。特殊情况下(如生病)可延长学制,或缩短学制(已完成规定学分、提前完成学位论文的特别优秀者,可申请提前毕业)。
第一学年至第二学年上半年,主要进行学位课程的学习。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选定论文题目,准备做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三学年撰写学位论文并答辩。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科学技术哲学(2学分)
外语(2学分)
2)学位基础课
教师教育学(3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3学分)
现代教育原理(3学分)
3)学位专业课
教育名著选读(3学分,不分专业方向,所有学生必修)
教育哲学选讲(3学分,方向必修课)
教育社会学原理(3学分,方向必修课)
德育原理(3学分,方向必修课)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3学分,方向必修课)
专业外语(2学分,不分专业方向,所有学生必修)
2、选修课程
学校规划学(2学分)
中学教育研究(2学分)
社会教育研究(2学分)
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问题研究(2学分)
中小学德育问题专题研究(2学分)
美育研究(2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1、培养方式
ü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导师为自己的直接指导教师(也即第一责任导师,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导师),另一位由专业方向的负责人担任第二责任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起辅助作用。
ü         鼓励所有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学会做研究。
ü         鼓励研究生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若提交论文在大会的分论坛发表,部分会务费可予以资助报销。
ü         学位课程的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分组讨论、课外自修为辅,每学期开展SEMINAR研讨活动。
ü         由学位点负责人和专业方向的负责人共同牵头,定期主办学术沙龙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术兴趣。
 
  2、考核方式
ü         学位课程的成绩考核以撰写小论文为主,适当参考平时的课堂参与表现。小论文的成绩评定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算成绩。
ü         所有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均应围绕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交一篇文献研究的综述(考核由专业方向的负责人执行)。
ü      所有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均应有质量地读完导师指定的本专业方向的核心文献(考核由导师负责执行)。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1、学位论文的预开题一般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进行。
2、预开题通过者,无须进行第二次开题;预开题未通过者,须在九月份进行第二次开题。
3、论文的选题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具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4、论文的封面、中外文提要、目录、正文、附录、注释、参考文献的编排,都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所有注码必须注明国别(或时代)、作者(或译者)、书刊名称、卷次章节、页码、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5、学位论文的预答辩通常安排在第三学年上半学期的期末(如元旦过后的一月份)进行,或者放在第三学年下半学期的开始阶段(如三月份)。
  
 七、主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原理专题研究
(special topics in education)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门课程是“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学位基础课,课程内容由一系列专题构成,课程由全体导师合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专题探究的机会,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好这门课,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内集中学习与课外拓展阅读,将听课、小组讨论与汇报结合起来。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讲:论主体性教育(夏正江)
第二讲:公平与质量——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主题(夏正江)
第三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代解读(夏正江)
第四讲:中国教育理想的演进(丁念金)
第五讲:休闲与教育(陈建华)
第六讲:哲学家的教育思想(舒志定)
    第七讲:教育的社会学基础(项亚光)
第八讲:学历社会与教育(施永达)
第九讲:中小学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刘次林)
第十讲:德育的现代转向(刘次林)
第十一讲:学校德育的人性学基础(段鸿)
第十二讲:康德美育思想研究(杨振)
第十三讲:论教师角色(沈嘉祺)
第十四讲: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变革(郑百伟)
第十五讲:教师教育理念生成的学理探讨——从教育原理视域解读(钱扑)
   第十六讲:教育传统的当代转换(钱源伟)
 
   主要参考资料
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04年版。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主体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陈桂生,《普通教育学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喜亭,《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扈中平著,《教育目的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丁念金著,《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吴晓明 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存在论新境域的开启》,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舒志定,《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钱扑,《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版。
    谭光鼎,王丽云,《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海明,《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德)康德,《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美)克里斯顿•纳尔森,吉姆•贝利著,刘坤译,《教师职业的9个角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
    ()D John McIntyre,Mary John O'Hair著,丁怡译,《教师的各种角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郑百伟等著,《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顾明远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于述胜,《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王炳照,《中国传统教育》,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任课教师:夏正江、陈建华、刘次林、舒志定、丁念金等
 
   总时数:60课时
 
 考核方式:小论文
 
课程名称教育研究方法专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2、掌握科研成果的表达规范
3、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教育科研对象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
     第二节 教育科研对象的系统分析
第三节 教育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四节 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第五节 信度与效度问题
 
第三章 教育科研目标
第一节 教育科研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节 教育规律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教育科研成果分类
 
第四章 教育科研起点
      第一节 教育科研的课题寻找
      第二节 教育科研的课题评估
      第三节 教育科研热点问题及其课题设计研讨
 
第五章 教育科研思路
      第一节 科研方案的目标确立
第二节 科研学术视角的选择
      第三节 科研项目的整体设计
      第四节 常用科研方法的分类
 
第六章 常用教育科研方法1:文献法
     第一节 教育文献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文献的收集
第三节 教育文献的整理与分析   
 
第七章 常用教育科研方法2:调查法
第一节 教育调查法概述
第二节 问卷调查法的运用要点
第三节 访谈调查法的运用要点
 
第八章 常用教育科研方法3:观察法
    第一节 教育观察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观察法的运用要点
 
第九章 常用教育科研方法4:实验法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运用要点
 
第十章 常用教育科研方法5:行动研究法
       第一节 教育行动研究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行动研究法的运用要点
 
第十一章 常用教育科研方法6:经验总结法
第一节 教育经验总结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经验总结法的运用要点
 
第十二章  常用教育科研方法6:比较研究法
       第一节 教育比较研究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比较研究法的运用要点
 
第十三章 常用教育科研方法7:个案研究法
     第一节 教育个案研究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个案研究法的运用要点
 
第十四章 教育科研总结与论文写作
第一节 定性与定量分析
第二节 教育学理论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
     第四节 投稿文章的写作特点
 
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金哲华俞爱宗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任课教师:陈焕章
 
     总时数 60学时
 
     考核方式:写一篇科研设计
 
 
课程名称:教育哲学选讲
Special Topics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和分析教育哲学领域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与当前教育改革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从而把教育哲学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质疑批判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门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与哲学密切相关,涉及对教育问题的哲学式追问,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哲学的基础知识)和思辨的兴趣才能学得好。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和推荐一些哲学著作(包括教育哲学著作)让学生去读。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讲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一)什么是教育理论
(二)什么是教育实践
(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考察
(四)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要求
第二讲 知识价值取向与教育
(一)知识、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二)当今社会的知识状况
(三)教育知识价值取向研究的必要性
(四)目前教育知识价值取向及其存在问题
(五)探索一种新的知识价值取向
第三讲: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民主
(一)民主的学理分析
(二).教育的民主
(三).民主的学校管理和学校决策
(四)民主的教育
第四讲 学校的教育哲学建构
(一)学校教育哲学的含义
(二)学校教育哲学的内容
(三)学校教育哲学与学校生活
(四)学校教育哲学的意义
(五)学校教育哲学建构需要把握的原则
第五讲: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
(一)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基本概念
(二)不同教育流派中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认识
(三)影响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的因素
(四) 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功能观
第六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的表现及原因
(三)思想家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不同观点
(四)通识教育与两种教育的平衡发展
第七讲: 多元文化与教育认同
(一)认同与教育认同的概念
(二)认同的价值及影响认同实现原因
(三)多元文化与身份危机
(四)身份危机克服与教育认同的任务
第八讲:教育哲学与教师发展
(一)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哲学
(二)教师的教育哲学观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师的教育哲学观的主要内容
(四)作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
第九讲:论教育目的中的个人与社会(上)
(一)问题发生的背景与逻辑前提
(二)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代表性理论
(三)两种理论背后的基本假设分析
第十讲:论教育目中的个人与社会(下)
(四)两种理论背后的基本价值准则分析
(五)基本的结论与启示
(六)个人与社会:中国社会究竟缺什么?
第十一讲: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一)历史上对此问题的各种回答
(二)思维转换之一: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三)思维转换之二:什么样的学习经验最有价值?
(四)“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过时了吗?
第十二讲:论教师的惩罚权及其运用
(一)从“教师有权以适当的方式批评学生”说起
(二)教育惩罚适用的范围与条件
(三)教育惩罚运用的基本规则
(四)作为一种艺术的教育惩罚
第十三讲:中西教育文化的变迁
(一)教育文化的内涵与性质
(二)中国教育文化的变迁
(三)西方教育文化的变迁
(四)结论: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文化
 
主要参考资料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建华,《基础教育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丁念金,《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张家祥、王佩雄主编,《教育哲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述先,《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奥兹门&克莱威尔著,石中英等译,《教育的哲学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Howard A.Ozmon,Samuel M.Craver著,刘育忠译,《教育哲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美)罗伯特•达尔著,《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美)艾米•古特曼著,《民主教育》,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美)佛罗斯特著,《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吉拉尔德·古特克著,缪莹译,《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美)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哈里森(Lawrence E.Harrison)著,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美)迈克尔·W·阿普尔(Michel W.Apple)著,阎光才主译,《文化政治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加)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美)史蒂文森(Nick Stevenson)著,陈志杰译,《文化与公民身份》,吉林出版社,2007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赵旭东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生活·读知·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加)范梅南(Max Van Manen)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任课教师:陈建华、夏正江、舒志定、丁念金
 
   总时数:60学时
 
   考核方式:论文(不少于5000字)
 
 
课程名称:教育社会学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对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进行剖析与探索,通过介绍教育社会学发展史和当前的演变趋势,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发展历史、理论流派、基本框架结构以及当前的发展特点,并以教育社会学视角对学科涉及的具体领域进行专题性的考察和研究,引导学生以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教学内容
系统讲述教育社会学的形成发展史、理论流派,探讨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以欧美不同国家学科的不同演变评述其特点和根源,并尝试以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解剖具体的教育问题。内容涉及:学科诞生的背景分析、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理论流派述评、社会化与教育、文化与教育、社会流动与教育等。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概述
§1.1 教育社会学的诞生——背景分析
§1.2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回顾
§1.3 教育社会学的界说——对象研究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研究
§2.1 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划分
§2.2 功能论及其教育目的功能观
§2.3 冲突论及其教育目的功能观
§2.4 解释论及其教育目的功能观
§2.5 社会改造理论及其教育目的功能观
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理论一览及比较研究
第四章 社会化与教育
§4.1社会化概述
§4.2社会化途径及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4.3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第五章 文化与教育
§5.1文化的一般概述
§5.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第六章 社会流动与教育
    §6.1 社会流动概述
    §6.2 影响社会流动诸因素分析
    §6.3 教育的选才和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七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
§7.1 社会变迁概述
§7.2 社会变迁与教育
    §7.3 教育社会学的新拓展——未来教育
第八章 学校组织及班级教育社会学
    §8.1 社会学组织理论概述
    §8.2 学校是正式的社会组织
    §8.3 学校组织的社会关系分析
    §8.4 班级社会体系理论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2、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张人杰主编. 2008版
3、教育社会学研究.陈奎憙著.台湾师大书苑发行.1990
4、教育社会学.谭光鼎著.台湾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
5、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钱扑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6、《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Edited by Richard Brow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1970。
7、博学的女人.(美)Sara·Delamont著. 钱扑译. 台湾桂冠出版局,1995.
 
任课老师 钱扑 项亚光
 
总时数  60 学时
 
考核方式五千字以上研究性论文
 
课程名称:德育原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道德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形成以学定教的德育理念,懂得学生是德育主体、教师是学生道德学习的服务者;最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基于情境的道德思维方式和基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方式,成为学校德育的积极反思者和实践创新者。
 
    基本教学内容:
一、道德教育的本质
1、 道德教育主体
2、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道德学习
3、 道德教育的定义
 
二、道德教育的教师
1、 教师作为服务者
2、 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
3、 教师的类型、境界
 
三、道德教育的内容
1、 教师职业道德
2、 公民道德
3、 几个重要德目的教学
 
四、道德教育的模式
1、 情感体验模式
2、 认知推理模式
3、 行为养成模式
4、 价值澄清模式
5、 班组串换模式
6、 生命叙事模式
 
五、道德教育的两个原则
1、 内外互化原则
2、 人己互惠原则
 
六、品德结构
1、 道德心理
2、 道德行为
3、 道德境界
 
七、中外道德教育传统介绍
1、 外国道德教育简介
2、 中国道德教育简介
 
主要参考资料
1、黄向阳著:《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李伯黍,岑国桢主编:《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授课教师:刘次林,沈嘉祺,段鸿
 
授课时数:60课时
 
考核方法:论文
 
课程名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目的: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当今基础教育的动态变化,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内涵建设,加强提高研究和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能力。
2、要求:
本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教育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
加强自我阅读和撰写学术论文,积累国内外基础教育讯息;
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质疑和求证;
要求学生接触了解中小学校和师生,捕捉教育热点,在实践中学习问题的解决。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定位
1、应然与实然
2、时代潮流与传统定势
3、文化差异与价值趋同
4、盲目与自觉
5、科学与人文
6、休闲于功利
第二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
1、观念
2、体制
3、机制
4、类型、
5、系列规模效应
6、校长
7、教师
8、课程教学、
9、学生学习特质
10、效率
第三章: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从历史到当代
1、学习文化与历史名校概述
2、名校个性与共性
3、名校举要
4、学校文化建设
第四章、中小幼学校发展阶段理论
1、中小幼学校发展路径
2、关键点剖析与举要
3、学校发展诊断问题
 
三、 主要参考资料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朱慕菊、钟启泉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超前性教育改革实验与未来教育研究》,冯震、王宏宇,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四、 任课教师:冯震、钱源伟、杨振
 
五、 总时数:60学时
 
六、 考核方式:递交研究论文或实践调查报告。
 
八、培养计划表
 
教育学原理(硕士)
 

院(系、
 所)
 
 学 科、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课 程
学位公共课
第一外国语
2
 
 
 
 
 
 
 
 
 
 
考试
科学技术哲学
2
 
 
 
 
 
 
 
 
 
 
 
考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考试
学位基础课
教师教育学
3
 
 
 
 
 
 
 
 
 
 
 
通识教育
3
 
 
 
 
 
 
 
 
 
 
教育研究方法
3
3
60
 
 
 
 
 
陈焕章
 
现代教育原理
3
3
60
 
 
 
 
 
团体合开
 
学位专业课
教育名著选读
3
3
60  
 
 
 
 
 
夏、陈、刘
 
教育哲学选讲
3
3
60
 
 
 
 
 
陈、夏、丁、舒
 
教育社会学原理
3
3
60
 
 
 
 
 
钱、施、项
 
德育原理
3
3
60
 
 
 
 
 
刘、沈、段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3
3
60
 
 
 
 
 
冯、郑、钱、杨
 
        修 课 程
专业外语(限定选修)
2
2
40
 
 
 
 
 
 
钱扑
 
学校规划学
2
2
40
 
 
 
 
 
陈建华
 
中学教育研究
2
2
40
 
 
 
 
 
 
冯震
 
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问题研究
2
2
40
 
 
 
 
 
项亚光
 
社会教育研究
2
2
40
 
 
 
 
 
施永达
 
中小学德育问题专题研究
2
2
40
 
 
 
 
 
刘、段、沈
 
美育研究
2
2
40
 
 
 
 
 
杨振
 
其他
 
培养
 
环节
 
名称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
 
 
 
 
 
 
 
 
 
 
 
 
 
 
 
 
 
 
 
 
 
 
 
 
 
 
 
 
 
 
 
 
 
 
 
 
 
 
 
 
 
 
 
 
 
 
评审
论文写作与答辩
 
 
 
 
 
 
 
 
 
 
 
答辩
同等学力者补修课程
 
 
 
 
 
 
 
 
 
 
 
 
 
 
 
 
 
 
 
 
 
 
 
 
 
 
 
 
 
 
 
 
 
 
 
 
 
 
 

 
填表说明:每位学生所修课程要求为:学位基础课3门以上,每门3学分;学位专业必修课3门以上,每门3学分;学位选修课2门以上(其中专业外语为限定选修课,2学分)
依据以上标准,学院应设置5门以上学位基础课供研究生选择,学位专业必修课原则上按照二级学科的要求开设。专业选修课为限定选修课,各学院必须开设。上述三类课程,各专业在培养方案中根据本专业具体情况开设,门数不设上限。以同等学力考入本校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3门本科基础课,各专业需在培养方案中列出。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