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3-24

 

教育经济与管理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20403)
 
●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掌握系统的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并能够运用一门外国语,毕业后能独立开展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研究,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5、本专业的主要内容是: 本专业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教育经济与管理领域内涉及的教育制度与结构、目的、内容和途径等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等体制与职能。
 (二)研究方向
1、高等教育管理与基础教育管理
•方向简介
本研究方向着力关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热点问题,擅长运用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并借鉴和运用经济学、数学、伦理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解决高等教育管理问题。并且,关注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及学校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在研究教育行政管理的同时,更关注对学校管理的研究。
•导师简介
•杨德广教授,男,1940年生,196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上海高教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高等教育学科组成员。
•高耀明教授,男,1958年生,浙江桐乡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198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基本理论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学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刘晓敏教授,男,博士,1965年生,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主要研究领域:教育信息管理、档案管理。
•李莉副教授,女,1972年生,湖北钟祥人,出生于贵州赫章。199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1996年国家教委西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基础数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原教育管理系)任教,2003-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访问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
•沈逸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教育信息管理、教育技术。
2、教师教育与教育领导
•方向简介
本研究方向为教师职业奠定了必要的专业成长的基础,而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又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教师教育,建立一体化教师教育,即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一体化)、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是当今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导师简介
•陈永明教授,男,博士生导师,1953年生。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现代校长研修中心主任、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日本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常务副会长、上海茨城友好联谊会会长、“中国在日学人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荣获“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的称号。
•俞可,副教授,毕业于1477年建校的约翰内斯·古登堡大学,留德教育学硕士,留德哲学博士,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德国教育科学学会会员,德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会员,专栏作家。曾任上海某报驻欧洲特约记者和黑森州信息处理中心培训部教务员。2008年起主持“校长专业发展研究”创新团队,2009年创设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2010年入选第六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联邦外交部与联邦教科部联合授予2002年度“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奖”,是“中德高等教育论坛”和“教育领导中德高端对话”发起人与总协调。作为唯一海归教育工作者,在2009年10月1日《中国教育报》全彩纪念版上恭贺共和国60华诞。
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家/教育领导、社会化、元问题、欧盟/德国、老龄化。
主要科研成果:独立承担11项课题,是教育部《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深度访谈的设计者与统筹者。德文专著《成年晚期社会化:一项德中文化比较研究》2005年由柏林白湖出版社出版,被收入由欧洲社会学联合会前任主席、欧洲大学学院教授、全美社会学联合会老龄与人生履历专业委员会2002年度杰出学者奖得主Martin Kohli博士主编的学术丛书“老龄与人生履历”。专著《海上教育家》入选作为2010上海世博献礼的“海派文化工程”。2010年荣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2011年,论文《洪堡2010,何去何从》被《新华文摘》以封面要目形式转载。200余篇散文和随笔散见于数十家品牌报刊,并在日报副刊开设专栏。
•吴国平副教授,上海人,教育学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教育行政与管理、教育社会学和教师教育。
•张艳辉,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大学毕业后从事5年外贸工作,逐渐对教育及教育研究产生了兴趣。1999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4年于厦门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8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后称号;目前在华东政法大学从事法学博士后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论、社会性别与教育领导、教育法。
主讲课程: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与班主任、教育科研方法、女性教育。
主要科研成果:专著《课程与教学视野中的大学教师研究》2008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曾在各级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参与6部学术书籍的撰写工作,独立撰写教材6本,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学术课题多项,已结题10项,正在完成中的2项(其中一项为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发达城市二代移民权利保障与犯罪预防研究》,一项为上海师范大学科研项目《社会性别视阈中的教育领导研究》)。
•张晓峰,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领导与管理、教育评价、教师教育。
3、教育评价
•方向简介
    本研究方向以教育评价和统计的理论和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着力研究和解决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技术。
•导师简介
吴钢副教授,男,1960年生,主要从事教育评价和教育系统学的教学和研究。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9年曾到日本京都教育大学研修;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做访问学者。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多篇,出版如《现代教育评价基础》等著作四部。《现代教育评价基础》荣获2001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教材)三等奖。主持或参与各类研究课题十余项。现为全国普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市社区教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4、教育经济学
•方向简介
    本研究方向运用经济学、数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投资与效益、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导师简介
翟静丽,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主讲课程:教育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专业外语等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教育经济学,择校,学校变革。
 
   (三)学制
3年。特殊情况下学生的毕业时间可以延长或缩短,具体规定参照2011年7月修订的《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程:
第一外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
科学技术哲学‎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2学分)
2)学位专业课:
教师教育学 Teacher Education(3学分)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3学分)
教育经济学 Educational Economics(3学分)
教育管理学 Education Management(3学分)
教育领导学 Education Leadership(3学分)
多元统计及分析软件 Multivariate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Software(3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3学分)
2、选修课程:
专业外语(限定选修) Professional English(2学分)
现代教育理念 Modern Teaching Theory(2学分)
教育政策 Education Policy(2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2学分)
教育系统学研究 Educational Systematology(2学分)
教育信息问题研究 Education Information Studies(2学分)
教育法律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Legal Issues(2学分)
教师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Social Studies of ‎Teachers(2学分)
教育评价理论、方法与案例 ‎Theory,Methods and Case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2学分)
教育法学 ‎Education Law(2学分)
中小学管理实务研究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2学分)
系统科学与方法 Systems Science and Methods(2学分)
复杂社会网络与智能服务 Complex Social Network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2学分)
现代教育思想 Modern Educational Thought(2学分)
教育家研究 Research on Educator(2学分)
教育统计学 Education Statistics(2学分)
教育组织行为研究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2学分)
欧美大学制度演变 ‎The evolution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ystem(2学分)
教育制度变迁与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Change(6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师集体培养和导师制相结合,集体制定培养方案和承担课程教学。
2、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3、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独立承担学校或学位点为学生设立的科研项目至少一项。
4、在三年的学习中,研究生需到高等学校职能部门进行至少3个月的工作实习或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四周教学实习,担任本科生课程讲授。
5、平时考核、书面考试、读书报告与课程论文考核结合。部分课程的考核以书面考试为主;部分课程的考核以读书报告和课程论文为主。读书报告和课程论文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计算成绩。
6、中期检查。中期检查在第三学期开始准备,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始进行。中期检查包括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学习态度、学术作风的评价,课程学习的学分和成绩。
7.课程教学、实践、撰写论文的相应要求参照2011年7月修订的《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的规定。
   8.撰写论文,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算成绩。
 
   (六)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
1、研究生必须通过中期检查,与导师协商确定论文研究的课题并撰写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末完成),经导师小组论证,由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进入论文阶段。
2、论文选题和内容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具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3、论文的封面、中外文提要、目录、正文、附录、注释、参考文献的编排,都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所有注码必须注明国别(或时代)、作者(或译者)、书刊名称、卷次章节、页码、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4、学位论文正文一般不少于3万字,外文摘要2000字符,中文摘要800字。
5、论文撰写完成以后,必须经导师签字同意才可以付印和提交。
6、要求在每年4月初上交论文进行盲审。
7、盲审结束后无异议则进入答辩阶段。
8、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9、答辩委员会由5-7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10、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七)教学大纲
☆ 教育经济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运用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教育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掌握与运用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原则及方法,并以此阐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完善过程中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涉及的经济学问题。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形成
     §1.1 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根源
     §1.2 教育经济学形成的经济与社会环境
     §1.3 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历程
第二章 教育的社会需求
     §2.1 教育需求的概述
     §2.2 教育需求的特征
     §2.3 影响和制约教育需求的因素
第三章 教育的社会供给
§3.1 教育供给的概述
     §3.2 教育投资的理论形成与发展
     §3.3 教育投资供给分析
第四章 教育供求的均衡
§4.1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2 教育供求与劳动力市场
§4.3 教育供求与教育层次、结构
第五章 教育公平
§5.1 教育公平概述
§5.2 社会再生产与教育公平
§5.3 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
第六章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6.1 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
§6.2 教育资源的计划调节机制
§6.3 教育资源的市场调节机制
第七章 学校教育效率
§7.1 学校教育效率的概述
§7.2 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7.3 学校教育效率的分析
第八章 教育成本
§8.1 教育成本概述
§8.2 教育成本的计量
§8.3 教育成本的分析
第九章 教育收益
§9.1 教育收益的概述
§9.2 教育收益的计量
第十章 国外教育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10.1 早期经济学家的贡献
§10.2 舒尔茨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体系
§10.3 丹尼森经济增长的智力因素分析的实证研究
§10.4 “反主流学派”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
§10.5 前苏联学者的教育经济问题社会调查
   (三)主要参考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王焕勋主编,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教育经济学》,厉以宁,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教育经济学研究》,王善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王善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教育经济学导论》,邱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从滞后到超前——20世纪人力资本学说教育经济学》,靳希斌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教育经济学新论》,杨葆昆等,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试以效益眼光看教育》,周贝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陈远敦等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人力资源经济学》,卢福财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教育经济学》,林文达,台湾三民书局1984年版。
《经济学》,[美]斯蒂格利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俄]科斯塔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教育经济学导论》,[英]布劳格,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论人力资本投资》,[美]舒尔茨,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曾满超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George Psacharopoulos & Maureen Woodhall: Education for Development ,1985.
George Psacharopoulos: Economies of Education Kegeoreh and Studies ,Pergamon Press,1987.
(四)任课教师:翟静丽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教育领导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习者了解教育领导理论的基本知识,探讨教育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并试图学会用学到的教育领导知识去改革和指导自己的领导方式。
(二)基本教学内容
围绕四大部分课程内容,分解成18个讨论与学习专题。
1、教育领导学基本概念
2、教育领导学发展历史
3、教育领导研究方法论
4、教育领导理论的发展
5、教育领导理论新进展
6、教育领导的沟通技术
7、教育领导的危机管理
8、教育领导的文化管理
9、教育领导的决策过程
10、教育领导的团队组织
11、教育领导的评价技术
12、教育领导的价值关切
13、教育领导的课程管理
14、教育领导的选任改革
15、教育领导的学校规划
16、教师领导风格与培养
17、教育领导的国际比较
18、教育领导力之均衡论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领导学》,陈永明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解读》,陈永明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版。
《教育领导案例与评析》,许苏、李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
(四)任课教师:舒志定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多元统计及分析软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目前在教育与心理领域最新型、最常用的经典与模糊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二十余个。对概念、公式的推导作一般了解,而重点在这些方法的具体使用上。并不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运算,但是让学生知道以什么方法解决这个多年来影响多变量分析方法推广使用的老大难问题——复杂的运算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将是理论讲授与实际应用训练并重。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基础知识
§1.1 统计基础
§1.2 矩阵代数简介
§1.3 模糊数学简介
§1.4 常用统计软件SPSS介绍
第二章 多变量图分析
§2.1 帕累托图(主因寻找分析)
§2.2 星座图(少量样品的分类)
§2.3 鱼刺图(因果关系分析)
第三章 多元正态分布的参数估计和均值向量检验
§3.1 多元正态分布总体的均值估计
§3.2 多元正态分布总体的协差阵估计
§3.3 单个多元正态总体Σ已知时的均值向量检验
§3.4 单个多元正态总体Σ未知时的均值向量检验
§3.5 两个多元正态总体Σ已知且相等时的均值向量检验
§3.6 两个多元正态总体Σ相等但未知时的均值向量检验
§3.7 多个多元正态总体的均值向量检验
第四章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1 多元线性回归
§4.2 多元逐步回归
第五章 主成分分析
§5.1 简单的数学解释
§5.2 主要计算步骤
第六章 因子分析
§6.1 简单的数学解释
§6.2 主要计算步骤
§6.3 具体实例分析
第七章 聚类分析
§7.1 聚类与分类的区别
§7.2 聚类的思想、方法与变量类型
§7.3 计算步骤
§7.4 应用实例
第八章 模糊统计分析
§8.1 模糊聚类分析
§8.2 模糊二元相对比较
§8.3 模糊二元对比平均法
§8.4 模糊综合评判
§8.5 模糊判别分析
第九章 判别分析
§9.1 两组判别分析
§9.2 逐步判别分析
(三)主要参考资料
《多元统计分析引论》,张尧庭、方开泰,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多元分析》,[英]M·肯德尔,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实用多元统计分析》,王学仁、王松桂编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多元数据分析方法》,胡国定、张润楚,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汪培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模糊数学及其应用》,天津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
《统计分析软件SPSS for Windows》,朱一力等,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四)任课教师:沈逸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研究的方法论,学会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进行有关课题的研究,为今后独立完成教育课题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基本教学内容
重点讲授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科学方法论基础;哲学流派;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第一章 概述
§1.1 科学发展史概述
§1.2 教育研究的历史沿革
§1.3 教育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章 教育研究基本原理
§2.1 教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教育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2.3 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章 教育研究中课题选择
§3.1 课题的分类
§3.2 选题的过程
§3.3 课题的实施
第四章 教育文献检索
§4.1 教育文献的有关概念
§4.2 教育文献的检索途径
§4.3 教育文献的阅读及使用
§4.4 文献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第五章 调查研究法
§5.1 调查研究的类型、特点及步骤
§5.2 抽样及应用
§5.3 问卷设计
§5.4 访谈法及应用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6.1 实验研究的类型、特点及步骤
§6.2 实验研究中的变量控制
§6.3 实验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6.4 国内外著名教育实验案例分析
第七章 行动研究法
§7.1 行动研究法发展概述
§7.2 行动研究法的实施要素及特点分析
§7.3 行动研究法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八章 教育研究论著的形成
§8.1 理论假设及术语界定
§8.2 论著的结构及表述
§8.3 论著的评价指标及应用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美]W·维尔斯曼,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编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叶澜,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和历史》,孙世雄,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T. K. Crowl: 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s, 1993.
(四)任课教师:朱炜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教育管理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教育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熟知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洞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能运用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阐释教育管理体制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1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1.2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3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教育制度
§2.1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2.2 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第三章 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行政机构
§3.1 教育行政体制概述
§3.2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第四章 教育人事行政
§4.1 教育公务员制度
§4.2 教育人员管理制度
第五章 教育财务行政
§5.1 教育财政的功能
§5.2 教育财政制度
第六章 教育规划
§6.1 教育规划概述
§6.2 教育规划涉及的相关因素
§6.3 教育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七章 教育督导
§7.1 教育督导概述
§7.2 教育督导的机构和人员
§7.3 教育督导的过程
第八章 教育法治
§8.1 教育法制与教育管理
§8.2 教育行政执法
§8.3 教育法律责任
§8.4 教育法律救济
第九章 学校组织管理
§9.1 学校组织结构
§9.2 学校组织管理权力的行使与约束
§9.3 学校组织管理运行的机制
第十章 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10.1 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变革
§10.2 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与组织
§10.3 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第十一章 学生工作管理
§11.1 学生观的变革
§11.2 学生管理的内容与组织
§11.3 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
第十二章 教职工管理
§12.1 教师职业与教育劳动
§12.2 教师工作实绩评估
§12.3 教师行为激励与劳动报酬
第十三章 学校的办学资源管理
§13.1 学校的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13.2 办学经费的获得与使用
§13.3 学校设施的配置与管理
第十四章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14.1 传统教育事业管理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根源
§14.2 传统教育事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与弊端
§14.3 改革传统教育事业管理体制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经验
第十五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管理职能范围的界定
§15.1 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权利和义务
§15.2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权利和义务
§15.3 教师与受教育者的管理权利和义务
§15.4 社会力量对教育的管理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章 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管理体制的目标模式选择
§16.1 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与主要特征
§16.2 健全的学校法人制度
§16.3 多样化的学校组织模式
§16.4 多渠道的教育投资与教育成本补偿制度
§16.5 科学民主的教育事业领导制度
§16.6新型的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和教育财务制度
§16.7 多元化的教育监督管理制度
(三)主要参考资料
《管理学原理》,杨文士等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教育行政学》,萧宗六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教育行政学通论》,张济正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教育计划管理》,金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规矩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劳凯声等,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
《学校管理学》,萧宗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学校管理学导论》,张济正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校长工作新论》,吴秀娟等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教育督导概论》,沈卫理编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郑绍濂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国情需求规划对策》,周贝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基本教育与国家发展》,上海市智力开发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李文长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大陆教育实况——进展局限趋势》,程介明,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现代教育行政学》,[日]久下荣之郎,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教育视导行为学》,[美]哈里斯,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四)任课教师:戴胜利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教育法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习者经过学习后,树立正确的教育法制观,为今后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学习者学完课程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了解有关于教育法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为分析教育法律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可以分析学校中常出现的行政法律问题和行政法律纠纷;可以分析学校中常出现的民事法律问题和民事法律纠纷;可分析学校中常出现的一些刑事案件。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 教育法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研究现状
§1.2 教育法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第二章 教育法的基本原理
§2.1 教育法概述
§2.2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2.3 教育权与受教育权
第三章 教育法律规范和教育法律关系
§3.1 教育法律规范
§3.2 教育法律关系
第四章 教育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
§4.1 教育法律责任
§4.2 教育法律救济
第五章 教育行政机关的主体资格与法律地位
§5.1 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地位
§5.2 教育行政机关的权利与义务
§5.3 教育行政机关违反教育法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 学校权利与法律责任
§6.1 学校的法律地位概述
§6.2 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6.3 学校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 教师权利及其维护
§7.1 教师的法律地位
§7.2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7.3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管理制度
§7.4 教师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 学生权利及其维护
§8.1 学生法律地位的演变与确立
§8.2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8.3 未成年学生的法律保护
§8.4 未成年学生的犯罪及其预防
§8.5 学生的法律责任:考试作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教育活动中应承担的其他法律责任。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法论》,劳凯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学校法律问题分析》,褚宏启主编,法律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
《教育政策学》,袁振国,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法学概论》,宋国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四)任课教师:张艳辉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教育评价理论、方法与案例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对中小学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工作有深入了解,并具有一定的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和指导实践的能力;熟悉和学会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并具有运用方法的能力;了解一些具体教育工作评价的实践。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评价概述
§1.1 教育评价的概念
§1.2 教育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1.3 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1.4 教育评价的模式
第二章 教育评价的历史和发展
§2.1 教育测验之源
§2.2 西方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
§2.3 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
第三章 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
§3.1 评价方案准备
§3.2 评价方案实施
§3.3 评价报告编写
§3.4 评价结论反馈
§3.5 评价心理的调控
第四章 教育评价制度
§4.1 建立教育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4.2 建立教育评价制度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4.3 建立教育评价制度的系统思考
第五章 教育评价标准的编制
§5.1 教育评价标准概述
§5.2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5.3 教育评价评定标准的制定
§5.4 教育评价标准的实例
第六章 教育评价信息的搜集
§6.1 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来源
§6.2 获取教育评价信息的抽样技术
§6.3 搜集评价信息的主要方法
第七章 教育评价信息的处理
§7.1 教育评价信息的定性处理方法
§7.2 教育评价信息的定量处理方法
第八章 教育评价的再评价
§8.1 教育评价再评价的必要性
     §8.2 教育评价再评价的方法
§8.3 教育评价再评价的实施
第九章 教师工作评价
 §9.1 课堂教学工作评价
 §9.2 班主任工作评价
§9.3 教师科研成果评价
    第十章 学生学习评价
     §10.1 “知识与技能”达成度评价
     §10.2 “过程与方法”达成度评价
     §1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度评价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评价系统
 §11.1 系统概述
 §11.2 学校教育评价系统分析
 §11.3 学校教育评价系统开发
第十二章 和谐学校评价
 §12.1 和谐学校建设的时代背景
 §12.2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12.3 和谐学校评价指标体系
(三)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评价教程》,吴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现代教育评价基础(修订版)》,吴钢著,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四)任课教师:吴钢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教育系统学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系统理论和方法,并且具有一定的用该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论
§1.1 教育系统学的含义
§1.2 教育系统学的理论基础
§1.3 教育系统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4 教育系统学与教育理论的革命
§1.5 教育系统学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教育系统学的基本范畴
§2.1 系统与要素
§2.2 结构与功能
§2.3 有序与无序
§2.4 静态与动态
§2.5 线性和非线性
     §2.6 自组织与他组织
     §2.7 反馈与控制
第三章 教育系统论
§3.1 系统论概述
§3.2 教育系统分析
§3.3 系统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四章 教育信息论
§4.1 信息论概述
§4.2 管理信息系统
§4.3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和步骤
§4.4 教育信息处理
第五章 教育控制论
§5.1 控制论概述
§5.2 教育控制论
§5.3 运用控制论原理,搞好教育改革
第六章 教育自组织论
§6.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6.2 协同学概述
§6.3 突变论概述
§6.4 建立模型的方法
§6.5 自组织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三)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系统学》讲授提纲,吴钢编写,1998年。
《系统科学与教育》,查有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用自组织理论指导学校教育评价系统的运作》,吴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999年第5期。
《自组织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吴钢,《教育探索》2000年第7期。
《系统学三大原理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的运用》,陈露君,《教育探索》2003年第12期。
(四)任课教师:吴钢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 教育组织行为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组织并不仅仅意味着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还包括组织中的人的活动。教育组织行为研究不仅探讨教育组织中的人(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群体的人)的行为及其规律,而且还研究教育组织对其成员即人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组织行为、教育领导和管理活动,掌握其中的规律,服务于教育效能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改善。
    教育组织行为学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的基础上:首先,人是复杂的,具有各种各样的属性特征,如性别、年龄、资质、能力、人格、价值观、知觉、动机等等,它们对于组织行为研究非常重要;其次,组织由人所构成的,组织中的人包括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群体的人;第三,领导和管理组织是一项复杂的活动;第四,掌握教育组织行为的规律,有助于领导者在教育领导与管理活动中取得成功。学校是主要的教育组织,研究它的组织行为的目的就在于垂柳和改造学校这个组织,从而激励校长和教师,使他们更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要求学校通过良好的组织和管理,促进领导文化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出不断发展的空间,使他们能充满热情地学习。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  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基础
§1.1 假定、信念、行为
§1.2 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思想
§1.3 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1.4 心理学
§1.5 社会学
§1.6 范式转变
第二章  主流组织思想
§2.1 组织与行为
§2.2 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
§2.3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2.4 作为起源的公共行政学
§2.5 工业革命的影响
§2.6 古典组织理论的兴起
§2.7 人际关系运动
§2.8 组织理论运动
第三章  当代组织理论
§3.1 X理论与Y理论
§3.2 组织结构与人
§3.3 一般系统理论
§3.4 社会系统理论
§3.5 角色理论
§3.6 权变理论
§3.7 开放系统
第四章  组织的人性维度
§4.1 组织性质的重新界定
§4.2 组织理论的新范式
§4.3 质性研究方法的兴起
§4.4 教育组织作为松散结合系统
§4.5 教育组织作为双重系统
§4.6 人力资本理论
§4.7 有效学校的基本假定
§4.8 从业人员的专业发展
第五章  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
§5.1 定义与对比
§5.2 组织文化研究
§5.3 组织文化的创建
§5.4 组织氛围的测量
§5.5 组织文化与组织效能
第六章  组织变革
§6.1 组织变革与发展
§6.2 学校重构
§6.3 组织变革的策略
§6.4 组织变革的有效性
第七章 领导理论
§7.1 领导特质理论
§7.2 领导行为理论
§7.3 领导权变理论
§7.4 转化式领导理论
§7.5 道德领导理论
§7.6 分布式领导理论
第八章  决策
§8.1 个人决策与组织决策
§8.2 决策原理
§8.3 决策模式
§8.4 有限理性
§8.5 参与决策
第九章  组织冲突
§9.1 组织冲突的性质
§9.2 组织冲突的类别
§9.3 组织冲突的形成
§9.4 组织冲突的诊断
第十章  学校组织变革
§10.1 组织变革
§10.2 组织发展
§10.3 组织有效性
§10.4 学校组织变革
(三)主要参考资料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Leadership and school reform》,OWENS R G, VALESKY T C,10th ed. Boston: Pearson, 201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ROBBINS S P, JUDGE T,1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201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behavior at work》,NEWSTROM J W, Thirteenth ed. Boston: McGraw-Hill/Irwin, 2011.
《教育组织行为学》(第八版),OWENS R G著,窦卫霖,温建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组织行为学》(第12版),ROBBINS S P, JUDGE T.著,李原,孙健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管理思想的演变》,丹尼尔.A. 雷恩著,李柱流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管理百年》,斯图尔特.克雷纳著,邱琼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四)任课教师:张晓峰
(五)总时数:36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培养计划表
(硕士)

院(系、
 所)
教育
  学 科、
专 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1.高等教育管理与基础教育管理;2.教师教育与教育领导;3.教育评价;4.教育经济学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各学期教学周时数
任课教师
考核方式
 
 
 
 
 
 
 
 
 
 
 
 
 
 
第一外国语
2
 
 
 
 
 
 
 
 
 
 
考试
科学技术哲学
2
 
 
 
 
 
 
 
 
 
考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考试
学位基础课
教师教育学
3
3
 
 
 
 
 
 
 
 
 
 
通识教育
3
3
 
 
 
 
 
 
 
 
 
教育研究方法
3
3
60
 
3
 
 
 
 
朱 炜
考试
教育领导学
3
3
60
3
 
 
 
 
 
陈永明
考试
学位专业课
教育经济学
3
3
60
3
 
 
 
 
 
翟静丽
考试
教育管理学
3
3
60
3
 
 
 
 
 
陈韶峰
考试
多元统计及分析软件
3
3
60
 
3
 
 
 
 
沈 逸
考试
 
 
 
专业外语(限定选修)
2
2
40
 
2
 
 
 
 
 
翟静丽
考试
教育评价理论、方法与案例
2
2
40
 
 
2
 
 
 
 
吴 钢
考试
高等教育管理
2
2
40
 
 
2
 
 
 
杨德广
考试
教育家研究
2
2
40
 
 
 
 
 
 
俞 可
考试
欧美大学制度演变
2
2
40
 
 
 
 
 
 
高耀明
考试
其他
 
培养
 
环节
 
名称
学术讲座与文献研讨
 
 
 
 
 
 
 
 
 
 
考勤
 
 
 
 
 
 
 
 
 
考查
 
 
 
 
 
 
 
 
 
 
考核
 
 
 
 
 
 
 
 
 
 
评审
论文写作与答辩
 
 
 
 
 
 
 
 
 
答辩
同等学力者补修课程
管理学
 
3
54
3
 
 
 
 
 
 
李 莉
考试
高等数学
 
3
54
3
 
 
 
 
 
 
沈 逸
考试
管理统计
 
3
54
3
 
 
 
 
 
 
沈 逸
考试

*填表说明:每位学生所修课程要求为:学位基础课3门以上,每门3学分;学位专业必修课3门以上,每门3学分;学位选修课2门以上(其中专业外语为限定选修课,2学分)
依据以上标准,学院应设置5门以上学位基础课供研究生选择,学位专业必修课原则上按照二级学科的要求开设。专业选修课为限定选修课,各学院必须开设。上述三类课程,各专业在培养方案中根据本专业具体情况开设,门数不设上限。以同等学力考入本校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3门本科基础课,各专业需在培养方案中列出。
相关话题/经济.管理.培养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