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英语学院口译研究沙龙12月份讲座顺利举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2-13

12月8日晚,口译研究沙龙系列讲座(2021-12)在侯靖靖副教授的主持下于腾讯会议平台顺利进行。本期沙龙主讲人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徐海铭教授,逾50位师生参与了本期沙龙活动。
本期沙龙以“口译研究新范式:神经影像视角下的口译研究进展”为主题,扼要地从历时角度梳理了口译研究的不同范式和研究设计,通过探讨口译研究范式变化的可能性、口译研究与母语习得、二语习得、双语习得研究的交汇,最后聚焦于现代神经影像科技手段下的口译研究。
徐海铭教授首先梳理了既有的几种口译研究范式,包括经验总结,即如何训练、处理长句、架床叠屋式的汉语结构等;访谈和观察(目前发展为民族志),涉及如何提高记忆容量、有逻辑地整理内容等;测试和比较,例如口译文本比较、文本细节分析、口译策略使用;行为描述和反思,涵盖工作记忆、注意力、笔记、修正等;采用effort model和语用认知模型理论;利用心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干预、眼动工具、心理量表等;以及涉及教学质量教材、译员的评估和口译教学培训生态等。
谈到口译研究与母语习得、二语习得、双语习得研究的交汇,徐教授认为其共同的根基是神经语言学、联结派理论和实证研究。且由于口译(尤其是同传)独特的加工特点,对该领域的研究涉及面非常广,包括如何抑制一种声音的干扰、准确理解原语、短时间表征概念或命题、监控和修正表达以及不同层面的语言解码和编码涉及哪些明显的加工区域(结构特征)、功能性特征该如何涌现等等。
随后,谈到现代影像科技手段下的口译研究,徐教授首先分析了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区别,前者负责处理大脑和语言的关系,语音、词语、句子、言语、读写等是如何被感知工理解和加工等议题,后者则是关于语言的知识状态在如何在人脑中形成、如何被表征,以及如何在具体情境中被实现这一议题。徐教授认为,口译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两个领域研究取得的进展。
而后,徐教授结合fMRI、EEG、ERP、fNIRs 等技术手段原理和特点,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梳理了在这些技术介入下,口译研究领域的发展和成果。徐教授认为,这几种手段各有各的长处,互补共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合理利用。随后徐教授对既有研究进行了简短总结,对其中实验设计、材料选择和材料呈现方式/实验步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未来实验设计应加入“有声口译”,材料内容可以涉及句法加工、语义整合等更多复杂的言语产出特征,材料呈现应谨慎区分视觉和听觉输入,即视译和交/同传翻译方式,并对呈现方式加以说明。
徐教授还表示,这些技术手段的介入,较之于传统的口译研究,有其一定的长处,似乎更为直接抵达译员大脑加工的部位和过程,但是由于影像技术本身受到很多实验设计要素和口译译员个体变量的各种影响,研究获得的结果或数据,有时候差异大,因此得到的发现有待进一步核实和确证。总体来说,这一新的技术主导下的研究范式已经逐渐进入口译研究领域,大有成为主流研究的趋势。徐教授还提醒大家,要注意科学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区别。
本次口译沙龙讲座内容是前沿性研究成果,颇具启发性。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徐教授就与会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关话题/技术 材料 实验 设计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