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简介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7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和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5月。前身为化学系高分子教研组(1958-1982)、高分子研究所(1958-1962)、材料科学系(所)高分子教研室(1983-1993),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单位之一,也是国家首批建立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1981年)和博士后流动站。

1994年2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1999年9月,被确认为“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7年被列为复旦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一;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0年被列为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学科建设项目之一;2002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列入复旦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之一。2004年被列入复旦大学“985工程”二期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之一。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获得了迅速发展,同时也培育了艰苦创业、团结合作、勇攀高峰的精神,已初步形成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相结合的高分子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复旦高分子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是于同隐教授。建系以来历任系主任是杨玉良教授(1993-1995)、府寿宽教授(1995-1999)、杨玉良教授(兼,1999-2005)。现任系主任武培怡教授。

该系现有教职员工50人,其中教授1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8人。聘请沈家骢院士、吴奇院士等为兼职教授。3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另获海外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项。1人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获上海市自然科学首届牡丹奖。2003年2月,以杨玉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群体获得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11月,杨玉良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分子科学系为研究型的教学科研单位,科学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验技能训练并重,注重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服务、奉献精神的培育。由本系学生为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的“兴家”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和“上海市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本系毕业的学生以综合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好,知识面广,独立工作能力较强而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尊重和欢迎,在教学、科研、管理、咨询、产品及市场开发等领域发挥着骨干作用。

高分子科学系每年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全国招收50名左右本科生,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招收硕士生30余名,博士生20余名。2004年秋,在读本科生186名,硕士研究生79名,博士研究生79名。自建立硕士点和博士点以来,已授予硕士学位191人、博士学位53人,并先后有18人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杨玉良教授培养的3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论文分别入选2000年、2001年和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另有3位硕士学位获得者论文入选“上海优秀硕士论文”。自2003年起,实施与欧盟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选拔部分研究生去荷兰、英国进修一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自2004年起招收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

自80年代以来,已出版了教科书、译著和专著近20部,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提供了较为齐全的高分子教材。高分子科学中的Monte Carlo方法获得“中国图书奖提名奖”等多个奖项,高分子实验技术(修订版)获得“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系列教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实验技术在国内多所高校高分子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

高分子科学系的科学研究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的学科理论基础上,沿着“分子设计——化学合成——结构与性能——加工成型——材料及应用”这一聚合物分子工程的构架,将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与生命体系中的大分子与生命过程相结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大分子组装、天然及生物大分子等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密切关注国家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特长,在通用塑料、国防特种材料、医用材料、汽车材料和电子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

多年来,该系一直承担国家、上海市及部委的重要科研任务,是科技部“攀登计划”、“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单位,还是“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的首任主任单位、“上海新材料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主持重点项目4项。进入新世纪以来(2000-2005),发表SCI论文近400篇,在JACS、Angew.Chem.Int.Ed.、Adv.Mater.等顶级刊物发表了一批论文。邵正中教授关于“蚕丝和蜘蛛丝的性能相当”的观点,与牛津大学合作在“Nature”(Vol.418, 741, 2002)上发表。一批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获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共4项;中石化科技进步奖(一等)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

该系装备了比较齐全的高分子分析测试仪器和加工的专用设备,在“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项目支持下,增添了高分子学科专用仪器,如Infinityplus 300 WB固体核磁共振仪,NanoScope Ⅳ原子力显微镜,FLS920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ARES应变型流变仪,X’Pert PRO X射线衍射仪,VEGA 5136 MM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设有高分子专业资料室,拥有3100m2实验大楼和专业教学实验室,为教学和研究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该系与国内外高分子界交往密切,学术交流活跃。同美国麻省(UMass)大学、阿克隆(Akron)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纽约综合技术大学、美国东密西根大学涂料研究中心、德国Max-Planck高分子研究所、德国Max-Planck胶体研究所等多个世界知名的高分子研究机构有密切交往,每年有一批教师派出或应邀赴国外讲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访问学者等工作。与中石化、德国BASF、美国Eastman Chem、Rohm & Hass、3M,英国Unilever 、National Starch,荷兰DSM等多个中外知名公司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和项目开发。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批准资助了44个开放课题的客座研究,共有26位海内外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于1999-2000年、2003年以来分别获得教育部和复旦大学重点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的资助,到重点实验室做访问学者研究。1995年以来,成功举办了“首届东亚高分子学术讨论会”、“高分子物理国际高级研讨班”、“环境可降解塑料——基于天然资源的材料国际讲习班”、“国家教委科技委第二届材料化学讨论会”等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合作举办合成金属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ICSM 2002)。自2001年起,组织举办每年一次的“中德双边高分子会议”。2005年5月成功举办了“高分子杰出青年复旦论坛”,21位历届高分子科学与材料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出席,展示了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的新境界。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