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注意建设事业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取得本专业硕士学位除掌握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了解地球探测与技术方向的研究动态和应用进展,基本上具有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开发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社会应用前景。
二、研究方向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是一门获取并处理地球资源环境等信息的应用性专业,将地球数据上升为有价值的信息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计算地球化学和计算矿物学(2)三维构造解译(3)分子动力学模拟(4)3S技术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三、招生对象
1. 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均可报考。
2. 硕-博连读生:已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的两年内完成学位课程学习,于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即可直接转为博士生。
3. 博士研究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和已获学士学位并有高级技术职称者均可报考。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三年,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一) 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2学分)
第一外语(4学分)
B类:
大陆岩石圈动力学(3学分)
高等地球化学 (3学分)
C类:
地球科学的计算机模拟(3学分)
地球化学动力学(3学分)
D类:(可选其他专业的课程)
三维构造分析和解释(3学分)
地球信息技术进展(2学分)
环境矿物学(2学分)
(二) 博士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英语
地质模型与模拟
地球信息技术专题
六、培养方式
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并指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培养工作。
外语和政治等公共课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以讲授、讨论和自学方式进行。要求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活动和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并且在完成应用开发项目过程中学习。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
2.专业课除笔试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教研室组织包括导师在内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是求事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并给出分流结论。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接轨。确定论文题目后由系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论文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审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校研究生备案。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请2位(其中一位为校外专家),博士学位论文请5位相关学科专家评阅论文(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三人、校外专家至少二人),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其中副高职称专家不得多于1人,硕士生导师不得少于两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五人组成,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其中博士生导师至少有三人,外单位的专家至少有二人(尽可能有一人来自科研单位)。博士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补充修改论文资料,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严格考试制度,特别是学位课程的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参加论文答辩。全面实行中期考核,由教研室聘请三位教授、副教授组成考核小组对研究生按学校有关要求和培养计划进行全面考核,并按有关规定作出硕-博连读或继续攻读或劝退的决定。全面推行学校学位授予量化指标,建立研究生个人教学档案,毕业后对他们就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单位反馈意见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以全面评价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