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30108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需要、熟悉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严谨科学学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门人才。
在业务素质方面,加强学生的环境法和其他相关法律部门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有扎实的跨学科的基本理论功底,同时能敏锐地关注中国环境保护法制的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力求创新、突破,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论文调研、撰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环境行政法
2.国际环境法
3.环境侵权法
三、招生对象
法律专业和非法律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大学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三年
五、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期数 |
A | 科学社会主义 | 2(一上) | 一上 |
A | 英语 | 4(一上) | 一上 |
A | 马列主义原著选读 | 2(一下) | 一下 |
B | 法理学专题 | 3(一上) | 一上 |
B | 环境法学导论 | 2(一上) | 一上 |
C | 经济法总论 | 3(一上) | 一上 |
C | 环境权的理论与实证 | 2(二上) | 二上 |
C | 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 | 3(一上) | 一上 |
D | 环境行政法专题 | 2(一下) | 一下 |
D | 外国环境法专题 | 2(二上) | 二上 |
D | 环境政策与法律前沿问题 | 2(二上) | 二上 |
D | 商法理论研究 | 2(二上) | 二上 |
D | 民法总论 | 3(一上) | 一上 |
D | 国际环境法专题 | 2(一下) | 一下 |
D | 行政诉讼法专题 | 2(二上) | 二上 |
D | 宪法理论专题 | 2(一下) | 一下 |
D | 侵权行为法 | 2(一下) | 一下 |
六、教学方式
1.公共课(A类课),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
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BCD类课),以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辅以自学,其中课堂讲授不应少于课内学时的2/3。
3.注意对硕士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并确定导师,制订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面培养工作。
4.硕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专业论文写作和参加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或学术活动。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以笔试考核为主,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进行。
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撰写专题课程论文为主,也可以出卷笔试考核,或以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3.中期考核在硕士生入学后第四学期期中进行,由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对硕士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和完成学位论文能力进行考核,重点考察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考核小组对硕士生的考核结果作出公正评价并评定成绩,以确定该生是否有资格进入论文准备阶段。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应劝其退学或作肆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能力的关键环节。研究生应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期末进行,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本专业领域的学术性和先进性,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选题确定后,应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由有关导师会同本专业负责人进行审议。
学位论文的提纲拟定与论文撰写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并能充分反映作者本人的研究能力和学术观点。学位论文在引用他人观点时必须注明出处,并在论文最后列出所有参考文献资料。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1.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至少要经过两位同行专家(其中一位校外专家)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2.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至少在研究生院指定的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方可进行答辩。
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论文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
4.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校学位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院学位分委员会的意见,按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决定。